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后期锦江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育肥后期、体重相近[(355.94±35.11)kg]的锦江牛35头,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牛。按照《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00%(A组)、106%(B组)、112%(C组)、118%(D组)、124%(E组)配制5种不同能量水平的饲粮,5种饲粮的综合净能(NEmf)分别为6.21、6.58、6.95、7.33、7.7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一致。预试期10 d,正试期128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B组和E组平均日增重最高,但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B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A组相比,其余组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各组间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与A组相比,D组和E组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瘤胃液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间瘤胃液菌体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数值最高;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各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B组瘤胃乙酸/丙酸显著低于A组(P<0.05)。4)B组和C组血清葡萄糖含量较A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9.38%和14.72%(P<0.05);B组、C组和D组血清尿素氮含量较A组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饲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未对各组育肥后期锦江牛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造成显著性影响。但适宜能量水平的饲粮有助于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和氨态氮的利用,同时有助于提高锦江牛的生长代谢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益。结合各项指标得出,综合净能为6.58 MJ/kg比较适宜育肥后期锦江牛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锦江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50头初始体重为(301.7±30.1) kg的锦江去势公牛,随机分成5个组,即A、B、C、D和E组,每组10头,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2~3头牛。参照我国《肉牛饲养标准》配制基础饲粮,A组饲喂基础饲粮,B、C、D、E组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依次提高6%、12%、18%、24%。5组饲粮的粗蛋白质水平保持一致,综合净能水平分别为6.02(A组)、6.38(B组)、6.74(C组)、7.10(D组)、7.46 MJ/kg(E组)。饲喂116 d后,禁饲12 h,每组选择3头体重接近于该组平均体重的牛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锦江牛背膘厚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C组锦江牛背膘厚度最低(2.01 cm),而眼肌面积则逐渐增大,以E组锦江牛眼肌面积最高(81.04 cm~2)。2)随着饲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背最长肌pH_(45)min逐渐下降,D、E组显著低于A组(P0.05); C、D、E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A、B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背最长肌pH_(24h)、肉色(亮度、红度、黄度值)、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0.05)。3) C组锦江牛背最长肌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而背最长肌水分、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 E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A、B、C组(P 0. 05); C组血清瘦素含量显著低于A、B、D组(P0.05),血清脂联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得出,C组饲粮的能量水平(综合净能水平为6.74 MJ/kg)比较适于育肥前期舍饲锦江黄牛生产优质牛肉所需的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14~16月龄)锦江阉牛生长性能、能量代谢规律的影响,并建立消化能需要量模型。试验选用50头体况良好、体重[(301.74±30.98) kg]相近的锦江阉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2~3头牛。A组为对照组,B、C、D、E组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在A组饲粮基础上分别提高6%、12%、18%、24%,5种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分别为6.02、6.38、6.74、7.10、7.46 MJ/kg。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116 d。饲养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锦江阉牛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并建立育肥前期锦江阉牛消化能需要量模型。结果表明:1)各组间锦江阉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各组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随着饲粮能量水平提高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C、D、E组的料重比均显著低于A组(P0.05)。2)各组间锦江阉牛采食总能、消化能、总能消化率及养分表观消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3)育肥前期锦江阉牛ADG与消化能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2=0.996)。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饲粮能量水平能够提高育肥前期锦江阉牛的生长性能;消化能需要量模型为:消化能=0.638W0.75+36.837×ADG。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在育肥前期不同能量水平饲喂的基础上(育肥前期5种肉牛日粮综合净能(NEmf)依次为6.02、6.38、6.74、7.10、7.46 MJ/kg,每组10头牛,育肥116 d)继续育肥,育肥前期试验结束后,保持分组不变,挑选35头体型接近、体重(355.94±35.11) kg锦江牛继续育肥。按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00%(A组)、106%(B组)、112%(C组)、118%(D组)、124%(E组)配制5种不同能量水平的试验日粮,5种日粮的NEmf依次为6.21、6.58、6.95、7.33、7.70 MJ/kg。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生长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能量需要模型。预试期10 d,正试期128 d。结果表明:①D、E组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总能采食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②B组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能量利用效率最高,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分别为90.59%和83.36%。③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日增重与消化能采食量和代谢能采食量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2=0.997、R^2=0.993),其消化能、代谢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_m=0.770W0.75+40.088×ADG;ME_m=0.645W0.75+38.603×ADG(其中DE为消化能总需要量(MJ/d);ME为代谢能总需要量(MJ/d);W0.75为单位代谢体重(kg);ADG为平均日增重(kg/d))。综上所述,育肥后期锦江牛的维持消化能总需要量(DE_m)和代谢能总需要量(ME_m)分别为0.770、0.645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40.088、38.603 MJ。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不同净能水平日粮对育肥猪生长、背膘及眼肌面积的影响。选择420头(38.5±0.5)kg丹系三元育肥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公、母各半。试验A、B、C、D、E组饲粮净能水平分别为9.84、10.05、10.26、10.46和10.67 MJ/kg,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97 d。结果显示,A组育肥猪0~97 d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E组(P<0.05)。A组、B组育肥猪0~97 d的料重比显著高于D组、E组(P<0.05),且A组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均重110 kg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组(P<0.05)。A组、B组均重130 kg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组(P<0.05)。A组均重110 kg育肥猪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D组、E组(P<0.05)。A组130 kg育肥猪的背膘显著低于D组、E组(P<0.05)。试验表明,净能为9.84 MJ/kg日粮可以明显提高平均日采食量、眼肌面积,并且降低背膘厚度。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在育肥前期不同能量水平饲喂的基础上(育肥前期5种肉牛日粮综合净能(NE_(mf))依次为6.02、6.38、6.74、7.10、7.46 MJ/kg,每组10头牛,育肥116 d)继续育肥,育肥前期试验结束后,保持分组不变,挑选35头体型接近、体重(355.94±35.11) kg锦江牛继续育肥。按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00%(A组)、106%(B组)、112%(C组)、118%(D组)、124%(E组)配制5种不同能量水平的试验日粮,5种日粮的NE_(mf)依次为6.21、6.58、6.95、7.33、7.70 MJ/kg。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生长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能量需要模型。预试期10 d,正试期128 d。结果表明:①D、E组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总能采食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②B组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能量利用效率最高,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分别为90.59%和83.36%。③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日增重与消化能采食量和代谢能采食量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2=0.997、R~2=0.993),其消化能、代谢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_m=0.770W~(0.75)+40.088×ADG;ME_m=0.645W~(0.75)+38.603×ADG(其中DE为消化能总需要量(MJ/d);ME为代谢能总需要量(MJ/d);W~(0.75)为单位代谢体重(kg);ADG为平均日增重(kg/d))。综上所述,育肥后期锦江牛的维持消化能总需要量(DE_m)和代谢能总需要量(ME_m)分别为0.770、0.645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40.088、38.603 MJ。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泌乳水平对奶牛日粮及羊草能量、氮代谢及甲烷排放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分为干奶牛组(A组)、15 kg/d产奶牛组(B组)、27 kg/d产奶牛组(C组),每组4头,各试验牛的体重、年龄、胎次相近的,产奶牛处于相同泌乳阶段。采用间接法(套算法)测定羊草的能量及瘤胃甲烷产量。结果表明:能量代谢方面,随着泌乳水平的提高,日粮的能量消化率和代谢率随泌乳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羊草的消化能、代谢能、净能值以及瘤胃甲烷产生量随着泌乳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日粮氮的消化率和代谢率随着泌乳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A、B组和C组中,羊草的氮消化率分别为68.17%、66.64%和64.31%,A组的氮消化率、可消化氮显著高于C组(P<0.05);羊草氮代谢率及可代谢氮量随着泌乳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知,奶牛泌乳水平对日粮及羊草的能量、氮代谢及瘤胃甲烷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为舍饲肉驴营养需要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6头年龄为1岁、体重[(150±25) kg]相近的肉驴(公),随机分为3组(E1、E2和E3组),每个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驴。E1组饲喂低能量水平饲粮,育肥前期(1~45 d)、中期(46~90 d)和后期(91~135 d)饲粮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0.13、11.23和11.97 MJ/kg;E2组饲喂中能量水平饲粮,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饲粮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1.14、12.02和12.82 MJ/kg;E3组饲喂高能量水平饲粮,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饲粮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1.49、12.44和13.22 MJ/kg。结果显示:E2组在育肥中期和后期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E1和E3组(育肥后期的平均日增重除外)(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E1和E3组(P0.05);整个试验期的平均日增重表现为E2组E3组E1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宰前活重和胴体重表现为E2组E3组E1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E3组的肉骨比和眼肌面积分别显著(P0.05)和趋于显著(0.05≤P0.10)低于E1和E2组;E3组的大网膜脂肪重、肠系膜脂肪重、肾周脂肪重和腹内脂肪重以及GR值显著高于E1组(P0.05),E2组显著高于E1组(大网膜脂肪重除外)(P0.05)。E3组肺脏重显著高于E1和E2组(P0.05);与E2组相比,E1和E3组总脏器指数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消化道总重和回肠重、消化道总长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直肠和整个消化道指数以及直肠重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在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饲粮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1.23、12.02和12.44 MJ/kg时,肉驴可获得较好的生长育肥性能与屠宰性能;饲粮能量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肉驴生长育肥性能与屠宰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供能物质组成饲粮对育肥猪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65.0±2.0)kg、日龄相近的去势"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公猪72头,随机分为3组,即A、B和C组,分别饲喂A、B和C 3种等能等氮饲粮,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淀粉水平为44.1%的传统育肥猪饲粮(饲粮A)作为对照饲粮,饲粮B和C的淀粉水平是在饲粮A淀粉水平的基础上分别减少约15%和30%。其中饲粮A含有44.1%的淀粉、5.9%的粗脂肪和12.6%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饲粮B含有37.6%的淀粉、9.5%的粗脂肪和15.4%的NDF;饲粮C含有30.9%的淀粉、14.3%的粗脂肪和17.8%的NDF。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C组育肥猪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和胰岛素(INS)水平(P0.01)极显著降低,并且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2)3种不同能量来源的饲粮对育肥猪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和尿素氮(UN)含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除血清T4水平以外,B与A组在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上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过度降低育肥猪饲粮中的淀粉水平并提高油脂和NDF用量会影响育肥猪激素分泌、降低养分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酵母培养物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4月龄平均体重38 kg的育肥湖羊公羊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6只羊。试验分为育肥前期(1~60 d)和育肥后期(61~90 d)2个阶段,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基础饲粮精粗比分别为60∶40和75∶25。育肥全期(1~90 d)对照组均饲喂基础饲粮;育肥前期,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A组)、10(B组)、20 g/d(C组)的YC;育肥后期,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A组)、20(B组)、40 g/d(C组)的YC。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在育肥前期,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育肥后期和育肥全期,A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各组之间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和GR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3)A组肾脏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心脏、肝脏、肺脏、脾脏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之间瘤胃、网胃、瓣胃、皱胃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差异均不显著(P0.05)。5)各组之间肌肉pH、滴水损失率、肉色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YC对育肥湖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无改善作用,饲粮中添加10 g/d的YC提高了湖羊育肥后期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柠檬酸稀土对锦江黄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选用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育肥期锦江公牛为试验动物,共12头,平均体质量为(374.75±4.02)kg,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饲粮中的添加柠檬酸稀土400 mg/kg,对照组不添加柠檬酸稀土。试验期为期70 d。饲养试验结束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分析测定肉品质指标和脂肪代谢相关酶及激素指标。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质量(P<0.05),显著降低了料质量比(P<0.05);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可显著提高血清中GH和瘦素的水平(P<0.05);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降低了育肥期锦江黄牛的脏脂率和脂肪率(P<0.05),有降低背膘厚及板油率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牛肉中粗蛋白的含量(P<0.05),降低了粗脂肪及干物质的含量(P<0.05),同时具有提高剪切力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降低了肝脏中MDA的活性(P<0.05),对FAS活性具有降低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肝脏中LPL的活性(P<0.05),对TL也有升高的趋势(0.05≤P≤0.1)。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柠檬酸稀土可改善锦江黄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提高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同时还有明显的降低育肥期锦江黄牛体内脂肪含量的作用,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饲料及原料中16种霉菌毒素的多残留提取,本试验结合稳定同位素稀释技术建立了饲料及原料中16种霉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检测法(Q-trap-UPLC-MS/MS)。样品经乙腈/水/乙酸(V/V/V∶70/29/1)溶液提取、稀释和上机检测。采用反相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和1 mmoL NH4Ac溶液作为弱洗脱流动相与强洗脱流动相乙腈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分段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质考察表明,饲料及原料中基质效应较强,故采用稳定同位素稀释以减少基质效应对定量分析的干扰。结果表明:16种霉菌毒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5种常见配合饲料基质中的限量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n=6)为70.2%~129.5%,相对标准偏差为0.4%~14.7%;4种常见原料基质中的限量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n=6)为80.2%~116.1%,相对标准偏差为0.1%~7.7%,16种霉菌毒素的定量限为0.25~200 g/kg。该方法简单、快捷及准确,可满足批量饲料及原料中霉菌毒素的日常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肉鹅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28日龄莲花白鹅360只,随机分成4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的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制剂,试验期为21d。在试验期间测定莲花白鹅生长性能指标和免疫指标(IgG、IgA、IL-2、禽流感AI抗体效价)。结果表明:(1)试验2、3、4组肉鹅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平均日增重较1组分别提高13.01%、9.63%(P<0.05),试验3、4组料重比较1组分别降低7.05%、6.30%(P<0.05);(2)试验2、3、4组肉鹅血清中的IgA和IL-2含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血清中的IgG含量和AI抗体效价滴度较1组分别提高38.18%、35.9%、21.32%、19.11%(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1.0%添加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制剂可以提高肉鹅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是在国家"粮改饲"的大背景下,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以及空肠ghrelin分布和表达的影响。选取胎次、体质量相近(33.16±3.49)kg的生长育肥猪(杜×长×大)3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对照组(SC0)饲喂基础饲粮,营养水平参照NY/T65-2004瘦肉型猪标准供给,20~60 kg生长猪试验组分别为20%(ESC20),30%(ESC30),40%(ESC40)发酵青贮全株玉米饲粮,使干物质基础上的营养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98%、96%,94%,使4个处理的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0%,3.5%,4.0%,4.5%。60~100 kg育肥猪试验组分别为40%(LSC40),50%(LSC50),60%(LSC60)发酵青贮全株玉米饲粮,使干物质基础上营养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97%,94%,91%,使4个处理的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0%,4.0%,5.0%,5.5%,各处理饲粮干物质基础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预饲期7 d,正式期98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全株玉米比例的增加,生长育肥猪的末质量、平均日增质量(ADG)、血清铜蓝蛋白(CER)、空肠ghrelin阳性反应累积光密度(IOD)和空肠ghrel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线性降低(P<0.05),而新鲜基础采食量(ADFI)、日粗纤维采食量(ADCFI)、干物质采食量(ADDFI)和料质量比均呈线性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ESC20/LSC40和ESC30/LSC50全株玉米处理组的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以及空肠ghrelin的表达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ESC40/LSC60全株玉米处理组的末质量、ADG、CER、空肠ghrelin阳性反应累积光密度和空肠ghrel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新鲜全株玉米可用作生长育肥猪的低营养水平饲粮配制,并能保障生产性能,改善猪的健康状况。生长猪适宜的全株青贮玉米使用比例为20%~30%,育肥猪适宜的使用比例为全株青贮玉米40%~50%。此结果为国家"粮改饲"政策的实施及全株保鲜玉米在猪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旨在揭示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采集泌乳中期(分娩后3~4个月)和静止期(断乳后1个月)各5头健康牦牛的乳腺组织,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ERα和ERβ在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乳腺组织内的ERα和ERβ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泌乳中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多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少部分分布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静止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量分布于结缔组织中脂肪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少数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泌乳中期ERβ大多分布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脂肪细胞的细胞核中,但着色较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浅。静止期ERβ广泛分布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也有表达,但较泌乳中期阳性细胞数少。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静止期显著高于泌乳中期(P<0.05);静止期与泌乳中期乳腺组织内ER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牦牛乳腺发育及泌乳生物学中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感染反刍动物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为了解中国云南EHDV的感染情况和病毒遗传特征,笔者课题组在云南省师宗县以EHDV血清学和核酸阴性的牛、羊为哨兵动物,拟对流行于云南省的EHDV进行分离与鉴定。将采集于哨兵动物的EHDV核酸阳性血液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病毒Seg-2、Seg-3 ORF区的序列分析,确定病毒的血清型与遗传特征;采用C-ELISA和qRT-PCR方法对EHDV感染动物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与病毒核酸进行监测。结果如下:从2013年8月采集自云南师宗县哨兵牛的血样中分离出一株EHDV(毒株号YNSZ/V269/2013),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血清型7型(EHDV-7);Seg-2、Seg-3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EHDV-7 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EHDV-7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哨兵动物病毒核酸转阳后,血清抗体迅速上升,3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在该水平持续较长时间,而病毒核酸含量却迅速下降,7周后已经检测不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DV-7型毒株在中国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中国EHDV-7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的建立和致病性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旨在建立检测仔猪先天性震颤瘟病毒(APPV)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APPV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临床上表现典型震颤仔猪的淋巴结为材料,提取RNA,建立了RT-PCR方法,并进行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试验,对其扩增产物测序比对分析;利用该方法,对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典型震颤仔猪的淋巴结中均扩增到与预期大小有一致的片段,经测序比对,扩增片段序列与APPV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9%以上;该方法只能扩增出APPV片段,而其他几种常见猪病毒均为阴性,3次重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可检测最低cDNA浓度为184.11ng/μL;对临床病料检测,典型病例的检出率达100%。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等优点,可用于临床APPV引起的仔猪先天性震颤早期检测、病毒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将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质粒的荧光标记根瘤菌S.LZgn5-rfp2,S.12531-rfp4、S.LH343-rfp3接种于甘农5号和WL343HQ紫花苜蓿,分别测定2个苜蓿品种幼苗的生物量、生长指标、固氮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RFP标记根瘤菌与出发菌相比对苜蓿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与不接菌的苜蓿幼苗相比有明显的促生效果,能稳定的在苜蓿幼苗体内表达,并具有与出发菌无差异的促生能力,2个苜蓿品种间也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长春地区狐狸、貉和家兔养殖场的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GDH基因位点分别设计2对引物,对养殖场的120份狐狸粪便样品、60份貉粪便样品和148份家兔粪便样品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来自狐狸的粪便中检测出阳性样品44份,阳性率为36.7%,基因型均为基因亚型AI;6份貉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0.0%,基因型均为集聚体D;41份家兔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7.7%,其中4份是集聚体B,其他是集聚体A中的基因亚型AI。结果发现在长春地区貉感染贾第虫集聚体D,长春地区的狐狸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家兔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和B。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青贮玉米秸秆对肉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11~12月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分别饲喂风干玉米秸秆(CS)、风干玉米秸秆与青贮玉米秸秆1:1(CSS)、青贮玉米秸秆(SS),每天饲喂等量的精料,试验期60d。结果表明:CSS、SS组较CS组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24.2%、44.0%(P<0.05),料肉比分别降低15.1%、24.7%(P<0.05);SS组较CSS组平均日增重增加15.9%,料肉比下降11.25%(P<0.05)。CSS、SS组较CS组热胴体重分别增加14.1%、26.1%(P<0.05),屠宰率分别增加9.9%、18.1%(P<0.05),净肉率分别增加6.0%、7.9%(P<0.05);SS组热胴体重、屠宰率较CSS组分别增加10.5%、7.4%(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饲喂青贮玉米秸秆能显著改善肉牛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