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A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牛的乳房炎已知多年。这种杆菌可能是单独的或是与其它细菌共同致病的。首次记载的病例是发生在美国)Foss和Nelson,1945)。在此之前的试验表明,单纯的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可引起轻微的乳房炎,如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则能引起坏疽性乳房炎(Parshall1934)。在国外已报道过很多病例,例如,日本(Shirata和其他人1969 Shimzu 1981),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及北美和南美。在英国,由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坏  相似文献   

2.
对鸡坏死性肠炎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于1961年首次报导,又称之为梭状芽胞杆菌肠炎(Clostridialenteritis)、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症(SIBO),是由革兰氏阳性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perfrigens,又称魏氏梭菌)A型或C型引起的一种疫病。A型产生α毒素,C型产生α、β毒素。这些毒素是引起坏死性肠炎的主要毒素。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是肠道寄生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但当球虫侵害肠粘膜时,或是小肠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例如,因革兰氏阴性细菌数量的减少导致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过量繁殖),或改变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3.
王瑞云 《中国家禽》2002,24(14):16-16
鸡坏死性肠炎(NE)是由A型或C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1周龄以下的幼鸡,以发病突然、急性死亡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56匹临床健康马和23匹病马粪便中的产气荚膜梭菌、霉菌、大肠杆菌、α-和β-溶血性链球菌、芽胞杆菌属的细菌以及沙门氏杆菌属的某些种进行了细菌学计数。在健康马中,85.7%有产气荚膜梭菌,其数值小于10~1菌落形成单位/克粪便。健康马中以赛马的菌数最少。在病马中,有大量产气荚膜梭菌(10~4—10~7菌落形成单位/克)并呈现急性腹泻的两匹马,诊断为马肠道梭状芽胞杆菌病。7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物经鉴定为血清型甲。从任何一匹马中都没有检查到沙门氏杆菌属的微生物。本研究表明用计数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方法,诊断马肠道梭状芽胞杆菌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aerogenes capsulatus)又名镶边梭菌(C.Perfringens)、魏氏梭菌(C.Welchii),为一类G+产芽胞的厌氧杆菌.其致病作用一般由它产生的胞外酶或毒素诱导.最重要的就是α-毒素和θ-毒素.此外,其它的一些胞外酶,如胶原酶E(κ毒素)、透明质酸酶(μ-毒素)DNA酶(v-毒素)和神经节苷酶(唾液酸酶)的病理作用也已经阐明.人和动物食物中毒主要与该菌在芽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芽胞相关蛋白(肠毒素)有关.随着产气荚膜梭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快发展,各种主要毒素和肠毒素基因均已克隆成功.本文重点针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θ-毒素、神经节苷酶以及肠毒素和芽胞形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腹泻病中,死亡率高的是由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掌握该病的特性、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aerogenes capsulatus)又名镶边梭菌(C.Perfringens),魏氏梭菌(C.welchii),为一类G+产芽胞的厌氧杆菌,其致病作用一般由它产生的胞外酶或毒素诱导,最重要的就是α-毒素和θ-毒素,此外,其它的一些胞外酶,如胶原酶E,透明质酸酶(μ-毒素)DNA酶和神经节苷酶(唾液酸酶)的病理作用也已经阐明,人和动物食物中毒主要与该菌在芽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芽胞相关蛋白(肠毒素)有关,随着产气荚膜梭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快发展,各种主要毒素和肠毒素基因均已克隆成功,本文重点针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θ-毒素,神经节苷酶以及肠毒素和芽胞形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腹泻病中,死亡率高的是由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掌握该病的特性、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鸡坏死性肠炎的防制StephenA.著崔水保摘译杨圣典校1坏死性肠炎的症状1961年英国首次报道鸡坏死性肠炎。此后,世界大多数家禽生产国都有报道。早期的工作者用魏氏梭状芽胞杆菌(现在叫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小鸡复制此病。该病呈散发性,主要发生于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牛坏疽性乳房炎的病因,曾对本病病例进行了细菌学检查,获得了如下结果。病牛乳汁的细菌学检查,主要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50.9%,绿脓杆菌17%,以下各菌的检出率分别为:克雷白氏肺炎杆菌4.6%,产气肠杆菌46%,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4.6%,腊样芽胞杆菌4.6%,金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仔猪在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从同窝仔猪中随机选择健康仔猪3头,于出生当天(0 d)、出生后5 d、7 d、15 d、23 d(21日龄断奶,即断奶后2 d)和60 d收集仔猪粪便样品进行16SDNA V3-V4段测序,对照数据库进行聚类分析和物种分类学分析,以纲分类进行仔猪粪便微生物宏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仔猪出生当天(0 d)的优势菌主要为γ-变形菌、杆菌、β变形菌、梭状芽胞杆菌、黄杆菌、拟杆菌;出生后5 d的优势菌主要为梭状芽胞杆菌、拟杆菌、杆菌、γ-变形菌;出生后7 d的优势菌主要为梭状芽胞杆菌、杆菌、拟杆菌、γ-变形菌、黄杆菌、β变形菌、ε变形菌;出生后15 d的优势菌主要为梭状芽胞杆菌、杆菌、γ-变形菌、拟杆菌;出生后23 d的优势菌主要为梭状芽胞杆菌、拟杆菌、革兰氏阴性厚壁菌;出生后60 d的优势菌主要为梭状芽胞杆菌、拟杆菌、杆菌、革兰氏阴性厚壁菌。研究表明,仔猪在刚出生阶段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其他阶段显著不同,且21日龄断奶对菌群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鸡坏死性肠炎也叫做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症或者菌群失调症,是由于感染A型或者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潮湿、温暖的季节比较易发。近几年,养鸡生产中比较容易发生该病,但由于部分兽医临床人员和养鸡户未充分认识该病,往往会出现误诊而延误治疗,从而导致养鸡业经济效益下降。现概述该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类症鉴别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科技动态     
维吉尼霉素抗接种球虫疫苗肉鸡试验诱发坏死性肠炎的效果
  接种弱毒球虫疫苗可以增加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攻击肉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在饲料中添加维吉尼霉素和/或盐霉素30天可以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预防坏死性肠炎的发生。伊朗德黑兰大学的B.Shojadoost等首先评估了弱毒球虫疫苗对试验诱发坏死性肠炎的作用,并评估了维尼吉霉素在预防该病上的效果。然后研究了维尼吉霉素、盐霉素或两者是否有助于缓解坏死性肠炎的严重程度。第一项研究表明,虽然接种双倍剂量弱毒球虫疫苗导致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攻击肉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但维吉尼霉素预防了死亡并改善了接种疫苗肉鸡的生长性能。第二项研究表明,添加维吉尼霉素30天在预防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诱发的坏死性肠炎上有效。虽然在饲料中添加维吉尼霉素抗坏死性肠炎短期效果明显,但还不令人满意。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在饲料中添加维吉尼霉素可以预防坏死性肠炎,对家禽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Clostridiumperfringens)简称产气荚膜梭菌 ,又称魏氏梭菌 (Clostrdiumwelchii) ,根据该菌产生的α、β、ε、ι 4种主要毒素 ,将其分为A、B、C、D、E 5型。1 994年笔者报道了国外由A、B、C型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所致仔猪坏死性肠炎的猝死症。近年国内也时有由产气荚膜梭菌A、B、C、D、E五型菌所致多种家畜猝死症的报道。现将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疫病、所产毒素及近年国内由产气荚膜梭菌所致家畜猝死症概述如下。1 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疫病及所产毒素类型毒素中和试验对…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分布1961年,Parish首次报道了家禽的坏死性肠炎,并用病原魏氏梭菌复制出了本病。以后世界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类似的病例报道,我国一些养鸡地区,先后都报道过多起鸡坏死性肠炎。本病又称梭状芽胞杆菌肠炎(Clostridialenteritis)、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症(SIBO)。病死禽以肝肿大,肠道出血,肠黏膜有麸皮样坏死灶为特征。二.病原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为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部分菌株在体外培养等产生毒素较少,难以分型。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α毒素,产气荚膜梭菌C…  相似文献   

16.
一项调查新生仔猪腹泻原因的研究,在台湾省进行了3年时间。对403头仔猪进行了观察,其中153头发生腹泻,病毒导致腹泻的占70.6%,细菌占57.5%,球虫目占8.5%。冠状病毒(65.3%)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49.7%)是两种最普遍的肠病原体。另外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轮状病毒属(13.1%)、球虫目(8.5%)和沙门氏菌(8.5%).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2%)感  相似文献   

17.
引言在加利福尼亚的羔羊和澳大利亚的绵羊中,由梭状芽孢产气荚膜杆菌引起了严重的溶血性疾病(Blood & Radostits.1989)。羊群里产生剧烈持久的乳房炎。这种发生的方式,没有任何文献报道过,由梭状芽孢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乳房炎血红蛋白尿综合征,在英国首先被报告,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PA)C末端(第247-370位氨基酸,CPA_C)二拷贝串联融合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对已知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_C编码基因进行优化设计,将其以同向串连的方式串联成二拷贝基因(GCPA_(C2)),经人工合成获得基因片段GCPA_(C2)。将GCPA_(C2)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中进行表达与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CPA_(C2)。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CPA_(C2)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的反应性。随后,用rCPA_(C2)免疫家兔,并检测一免及二免后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在二免21 d后,经耳缘静脉注射1个家兔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检测rCPA_(C2)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rCPA_(C2)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能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反应。每毫升的一免和二免抗血清分别可中和30个和80个小鼠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1个兔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4/4死亡,免疫组得到了100%(4/4)的保护。以上结果说明,rCPA_(C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9.
浮肿性皮炎(笼养病)的病原菌,一般认为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腐败梭状芽胞杆菌,或腐败梭状芽胞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型。在日本、川岛、铃木等已报道了由腐败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浮肿性皮炎。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自猝死海南黄牛的组织器官中分离到2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ZWCP209和ZWCP210。基因组拼接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处于3.4~3.5 Mb之间,tRNA和CDS数量稳定。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显示,测序菌株属于同种新ST型。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27株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基因组,与测序分离株共同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检测到13种耐药基因,其中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携带率最高(79.4%),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2株海南黄牛分离株均携带了7种以上的耐药基因,其中包括非兽用抗生素■唑烷酮的耐药基因optrA。泛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以上菌株的基因组中共含有7 345个基因,核心基因数量占比22.94%;在核心基因组和plc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中,两海南黄牛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因子,具有极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海南黄牛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与基因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