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因免疫失败、饲养管理、疫病净化、猪瘟流行毒株发生变异等方面的原因,猪群在受到猪瘟病毒感染后屡屡会发生非典型猪瘟,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和隔离工作及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搞好免疫监测、清除持续感染带毒猪、培育健康无猪瘟带毒猪的种猪和后备种猪群、净化染疫猪场等环节以达到有效防制非典型性猪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5,(1)
<正>猪瘟仍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虽然近年来很少出现典型的临床病例,但发病猪群中总能见到猪瘟存在。现把目前猪瘟流行特点和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建议总结如下。一、我国目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一)猪瘟呈散发:没有出现大规模暴发,免疫猪群以非典型猪瘟为主。(二)持续性感染:猪场种猪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猪场带毒率比较高,常见于母猪,造成繁殖障碍,可垂直传播,造成仔猪先天感染,是仔猪发病的主要原因。后备种猪有隐性感染或带毒现象,因种猪流通和交易而造成猪瘟病毒的传播,成为其它猪场和新建猪场猪瘟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正>猪瘟仍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虽然近年来很少出现典型的临床病例,但发病猪群中总能见到猪瘟存在。现把目前猪瘟流行特点和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建议总结如下。一、我国目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一)猪瘟呈散发:没有出现大规模暴发,免疫猪群以非典型猪瘟为主。(二)持续性感染:猪场种猪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猪场带毒率比较高,常见于母猪,造成繁殖障碍,可垂直传播,造成仔猪先天感染,是仔猪发病的主要原因。后备种猪有隐性感染或带毒现象,因种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猪瘟的控制主要是采取免疫,但由于免疫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问题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及流行,给养殖业主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疫苗剂量不准确导致免疫失败疫苗剂量与免疫是否确实密切相关,当达不到接种剂量时,强毒会在猪体内繁殖和呈现带毒现象,当免疫剂量提高到320-400RID时,攻毒后能抑制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实际生产中,注射1头份我国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有时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但当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后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要在不稳定地区加大剂量,否则不能有效地切断亚临床感染引起的猪瘟疫情。  相似文献   

5.
利用来源于同一猪场的2头猪瘟病毒(HCV)持续感染的带毒母猪及所产35头仔猪(包括13头死胎)和6头阴性对照猪,观察母猪的胎儿发育成活状况、仔猪HCV带毒率及HCV垂直传播对仔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HCLV)免疫效力的干扰作用,同时进行水平传播试验和观察HCV持续感染对母猪繁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V持续感染对其中1头母猪的胎儿发育和成活有明显影响,而对另1头母猪的胎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HCV持续感染母猪可经过胎盘垂直传播病毒给仔猪,传播率达45%~86%;吃初乳和接种HCLV不能阻止带毒仔猪的死亡,9头带毒仔猪在45d内死亡4头;免疫HCLV不能使带毒仔猪产生免疫保护力。5头猪在强毒攻击后死亡4头;HCV垂直传播的带毒猪可发生水平传播,并引起3/4感染猪死亡;HCV持续感染可引起母猪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导致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6.
猪瘟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多以所谓非典型、温和性或亚急性的症状出现.以及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胎盘垂直感染、初生仔猪耐受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对规模化猪场除实行兽医生物安全措施,减少和切断病原微生物侵入猪群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快速查出病原体并淘汰“带毒猪”.控制净化规模猪场猪瘟病毒,彻底清除带毒种猪对控制猪瘟持续感染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1 上期答案 上期介绍的猪病在发病10d后,取病死猪的脾脏、淋巴结和咽喉扁桃体等病料组织在本中心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诊断结果猪瘟呈强阳性。同时也取病料进行链球菌、弓形体,副伤寒等病的化验,均是阴性,排除了这些相关疾病并发的可能性。这说明了该猪场所发生的猪病为猪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注射疫苗后暴发猪瘟呢?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猪苗是来自各家各户,猪瘟的免疫状况也不尽相同,这些猪苗很可能在原产地或运输途中,或在本地新猪场中感染了猪瘟野毒,那么猪瘟就逐渐在猪群中传播开,并与猪体产生动态平衡。形成隐性带毒或进入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猪瘟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瘟仍是目前造成福建省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由单一发生向混合感染趋势发展,猪瘟在有限区域散发性流行,以非典型症状猪瘟为主,部分猪场由于猪免疫抑制病等因素造成种猪场以母猪带毒隐性感染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多数猪场采用大剂量疫苗注射。福建省在防制猪瘟方面应筛选猪瘟疫苗,制定和推广科学免疫程序;建立全省猪瘟监测网络和报警系统,加强对种猪场、规模猪场和散养猪的免疫、监测,尤其对种猪场开展猪瘟免疫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疫苗毒与野毒抗原的鉴别诊断,坚决淘汰免疫缺陷和野毒感染的种猪,在种猪场推行猪瘟净化技术;加强对生猪市场交易、调运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 1 临床中的发现与思考原来与猪处于平衡相的微生物,现在却呈现出致病,乃至引发大流行:如附红细胞体病;再如原来只呈现地方性流行的支原体肺炎,现在却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元凶,无处不在;部分猪场,疫苗的应用以及免疫程序都无可挑剔,却总有非典型猪瘟存在;健康猪清除肺炎巴氏杆菌的能力很强,攻毒30分钟后,很难分离出攻毒菌,但在现实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症中,常常能分离到本菌。上述这些现象,给我们带来疑惑:是病原体的毒力变强了?猪只营养变差了?还是疫苗质量变差了?都不完全是,而是猪群的免疫力下降了。2 猪体免疫状况猪体免疫性功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相似文献   

10.
猪瘟病毒流行株与疫苗株主要抗原编码基因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7个省市1200多份可疑猪瘟病料中分离出9个猪瘟病毒(HCV)野毒株,编号分别为HCV-01-09。将9株野毒分别通过PK15细胞分别通过PK15细胞传6代,测其毒价,并提纯做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毒价范围在10^2-10^7TCID50,电镜观察均可清晰地见到直径为25-70nm,略呈圆形的病毒颗粒,具有较完整的囊膜和纤突结构。从9株野毒中选取5株经猪瘟阴性猪各传3-4代,测其毒力、病原性、致死性,结果表明:各毒株在传代中其上述生物学特性上有变化和差别。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分别对这5株野毒做免疫保护相关性试验,结果证明:攻毒后的疫苗接种猪100%保护,而攻毒对照猪100%死亡,且对照猪在攻毒1周后便出现猪瘟野毒感染,而免疫猪在整个观察期均未见到野毒感染。用不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表明猪瘟兔化弱毒不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将猪瘟野毒株、石门系强毒株、兔化弱毒株及1982年分离的郑州野毒等毒株进行主要抗原编码基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猪瘟病毒可分2个基因组6个基因亚组,HCV-02、03、06、07等4个野毒株与国内的C株、石门强毒株、国外的C株、日本GPE株、ALD株、意大利Brescia株均属同一基困组,而HCV-08株及郑州株等2个野毒与法国的Alfor株同属另一个基因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规模化猪场猪瘟病毒及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严峻状况,选取山东省某规模化猪场核心种猪群开展猪瘟及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结合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在系统研究了该场两种疫病的流行病学、带毒状况及疫苗免疫状态的基础上,对种猪群进行为期约一年的猪瘟及伪狂犬病净化工作,在良好的卫生防疫措施的基础上,精选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淘汰带毒猪及抗体阴性猪。结果显示:经过两次净化,种猪群的猪瘟病毒带毒率下降到3.03%,伪狂犬病病毒带毒率下降到3.23%,生产成绩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净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FJFQ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某猪场分离到 1 株病毒,其在PK 15细胞上的毒价为 106.5 TCID50/mL,该病毒能被猪瘟病毒高免血清所中和(效价为1∶8)。通过 RT -PCR 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其与几株已发表毒株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9.9%~87.9%,77.7%~86.6%,与Alfort 株同属于基因二群。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毒作强攻进行免疫保护相关实验,结果免疫组猪在攻毒前及攻毒后扁桃体 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猪扁桃体HCFA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用分离株免疫本动物后再攻石门毒, 2 头试验猪中 1 头死亡,1头出现临床症状。初步说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猪瘟病毒(命名为CSFV- FJFQ株),可能是一株低毒力毒株,且其免疫原性不好。  相似文献   

13.
用1 200 RID、6 000 RID和24 000 RID 3种不同剂量的猪瘟活疫苗单次免疫9头30日龄的断奶仔猪,检测试验猪的抗体消长和疫苗毒核酸在猪体内的存留时间,并用6头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免疫剂量的试验猪其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免疫后21 d试验猪的猪瘟抗体均成阳性,63 d后至578 d猪瘟抗体阻断率仍然高于85%,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猪瘟疫苗毒核酸在猪血液和扁桃体中的检出时间分别达28 d和42 d;免疫后370 d进行猪瘟强毒攻击后,免疫猪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存活且不带毒.本研究证实,没有其他疫病和母源抗体的仔猪单次接种合理剂量的猪瘟活疫苗就能产生坚强的保护力,提出加强种猪场各种病原监测,淘汰病原阳性种猪,净化种猪群对提高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最终控制猪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本场商品猪群中漏去势的4月龄公猪,经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强化免疫,制成猪瘟高免血清,对本场慢性、非典型猪瘟病猪进行治疗试验,治愈率达83%以上。  相似文献   

15.
很长时间以来,各地区猪场温和型猪瘟的报道不断,纵观这些“温和型”报道,总还是有些猪瘟的影子,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猪瘟的诊断线索。而从近期我地区猪场猪瘟的流行情况看,发病时的表现已不再那么温和了,甚至可以按教科书中提到的诊断要点做出明确的诊断,从临诊表现,尸检病理,血清学、病原检测均能明确说明猪场发生了猪瘟。但是,这些猪瘟病例的出现事前却没有什么临诊征兆,进一步的病原学检测表明:健康猪群中携带有猪瘟抗原。跟踪屠宰时的病理变化发现,出现疑似猪瘟病变的个体超过50%.而这些猪从出生直到屠宰并没有表现出猪瘟的临诊表现.感觉上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2个猪场317份血清中的猪瘟和蓝耳抗体,其中免疫蓝耳疫苗的猪群猪瘟和蓝耳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64%和90.2%,未免蓝耳疫苗的猪群猪瘟和蓝耳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37%和74.39%,结果表明猪群蓝耳病毒的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仍很严重。进一步对免疫和未曾免疫蓝耳疫苗的猪群进行猪瘟和蓝耳抗体阳性率比较,结果发现育肥猪和仔猪的猪瘟和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存在着反比关系,因此,蓝耳疫苗(活苗)的免疫对猪瘟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1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现状非典型猪瘟在规模化猪场虽然散发发生.但流行范围广。据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带毒率11.58%,带毒范围一般为3%~30%,最高可达33%。规模化猪场种猪猪瘟的检测,带毒率为5%-30.76%。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对基层防疫员培训后,利用免疫金标试纸条对毕节地区9个县市部分规模养猪场和散养农户398份血清进行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本次猪瘟免疫抗体效价平均合格率达88.3%,超过国家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标准,免疫效果较好。但也有部分猪场少数猪猪瘟抗体水平低下,不足以抵抗强毒侵袭而发病或成为隐性带毒猪,威胁其它易感猪群。  相似文献   

19.
宁宜宝 《养猪》2004,(5):34-34
宁宜宝等选择北京顺义区某猪场的2头猪瘟病毒(HCV)持续感染的带毒经产怀孕母猪,1头母猪产仔11头,全部存活且发育正常,其中5头HCV阳性;另1头母猪产仔14头,瘦弱,且有3头死胎,其中12头HCV阳性。2头母猪各自为1组,将各自所产活仔按产仔顺序隔头组合分成2组,1组零时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HCLV),1组不免疫作对照,每窝仔猪和相应的母猪混合饲养,并放入2头60日龄阴性对照猪(共6头,4头用于水平传播试验,2头用于攻毒试验)进行水平传播试验,观察63天。结果表明,HCV垂直传播可导致仔猪死亡;吃初乳和接种HCLV不能阻止带毒仔猪的死亡,零时免疫…  相似文献   

20.
慢性及非典型猪瘟污染场的净化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慢性及非典型猪瘟污染场的净化程序 ,我们在一慢性及非典型猪瘟污染场进行净化试验。在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猪基础上 ,用猪瘟强毒单抗ELISA试验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的测定。对猪瘟病毒 (HCV)强毒感染抗体阳性 (OD4 90 ≥ 0 5为阳性 )猪 ,活体采取扁桃体 ,用猪瘟荧光抗抗体 (HC FA)试验检查HCV ,对HC FA试验阳性猪进行淘汰。同时配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