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试验对青海省部分地区自然生长植物花朵附着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形态学初步鉴定分离到的10株菌为乳酸菌,再通过16Sr RNA分子技术鉴定,其结果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4株,肠球菌(Enterococcus)1株,猪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3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2株。  相似文献   

2.
动物微生态制剂猪肠源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球菌属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也是人和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主要细菌。利用无毒害、兼性厌氧的肠球菌(Enterococcus),配合其他益生菌制成的动物微生态制剂(Animal Micro-ecological Agent,AMEA),可替代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动物的消化道疾病。试验的目的是从基本自然生长的健  相似文献   

3.
饲用益生菌是通过改善动物肠道环境维持菌群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在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益生菌替代抗生素作为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已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本文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常见乳酸菌属中饲用益生菌的生物学特性、益生作用机理与实际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为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锦鲤幼鱼生长性能和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48.13±4.71 g的锦鲤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循环水养殖池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对照组投喂无益生菌添加的普通商品饲料,试验组投喂在普通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1∶1∶5)配制成的4组试验饲料,试验饲料的益生菌最终浓度为109 CFU/mL。结果表明,单一菌种或复合菌种的益生菌对锦鲤幼鱼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且对各组血液中酚氧化酶原(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system,pro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肝脏中抗菌肽(hepcidin)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对各组肠道中GST相对表达量有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益生菌效果最好,增重率最高为38.13%,特定生长率提高25.58%,血液中proPO和LZM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3倍和2倍之多(P<0.05),肠道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相对表达量升高了32.45%(P<0.05),肝脏中Hepc相对表达量升高了76.82%(P<0.05)。试验结果提示,在饲料中添加单一/复合益生菌,均可有效提高锦鲤幼鱼的生长性能,以复合益生菌使用效果更好,且proPO、LZM、GST和Hepc免疫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程度上均高于对照组,可见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粪肠球菌可以作为益生菌应用于锦鲤养殖。  相似文献   

5.
熊源粪肠球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毒力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熊源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对熊源粪肠球菌的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同时观察死亡小鼠内脏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熊源粪肠球菌可以引起小鼠内脏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其对小鼠的LD_(50)为2.04×10~7 cfu/只;通过PCR可检测出胶原蛋白黏附素(ace)、心内膜炎抗原(efaA)、EF3314和明胶酶E(gelE)等毒力基因。研究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粪肠球菌小鼠感染模型,为熊源粪肠球菌的发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属于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可分解葡萄糖,主要产物为乳酸.试验从健康奶牛瘤胃中分离出1株粪肠球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其在瘤胃发酵中的作用、构建基因工程菌、研制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一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一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两株饲用乳酸菌的抑菌能力、模拟消化道环境耐受性及抗生素耐药性,旨在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说明,这两株乳酸菌具备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是两株优异的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8.
屎肠球菌(SF6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用适宜剂量的益生菌有益于人体和动物的健康。本试验旨在观察屎肠球菌(SF68)对BALB/c小鼠肠道定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给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口罐服屎肠球菌(SF68)。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屎肠球菌小鼠粪中总厌氧菌和乳酸菌增加(P<0.05),而粪便肠杆菌数量降低(P<0.05)。饲喂屎肠球菌后,小鼠外周血液双阳性(DP)细胞比例,血浆IgG浓度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增加(P<0.05)。通过本试验证明屎肠球菌SF68可影响小肠微生物菌群并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说明屎肠球菌具有存活的益生菌特性,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益生菌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4头自然分娩、体重相近、3~4月龄左右的断奶西门塔尔犊牛随机分为4组(工程菌组、屎肠球菌组、复合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正常饲喂基础日粮,工程菌组饲喂基础日粮+WB800N-CC31工程菌,屎肠球菌组饲喂基础日粮+屎肠球菌,复合菌组饲喂基础日粮+WB800N-CC31工程菌和屎肠球菌的复合菌(复合菌中工程菌与屎肠球菌比例为1∶1),各试验组中每头牛益生菌的添加量为2×10~(10) cfu/d,试验期为60 d,测定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第30,60天)。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0~60 d),各益生菌组对断奶犊牛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益生菌组犊牛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均低于对照组。在试验期第30天时,各益生菌组瘤胃pH值、菌体蛋白和氨态氮浓度、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期第60天时,屎肠球菌组氨态氮浓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全期,各益生菌组犊牛瘤胃pH值有降低的趋势,乙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有提高的趋势。说明饲喂益生菌可以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环境,对犊牛的健康生长有益。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乳酸粪肠球菌和复合益生菌对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和排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的影响。选用同一日龄、健康的樱桃谷雏鸭480只,按试验要求分成3组,每组160只,分别饲喂乳酸粪肠球菌及复合益生菌,饲养试验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乳酸粪肠球菌组和复合菌组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3.69%和5.74%,且养殖过程中两组肉鸭排泄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6,(7):60-64
以发酵初期(5 d)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为材料,分离获得乳酸菌菌株。经过表型特征,不同温度、p H和盐浓度生长,不同糖发酵底物和生长产酸速率筛选鉴定,选取3株乳酸菌通过测定16S rRNA序列,进一步鉴定属种。结果表明:菌株C1、C5和C8分别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均可以在15~45℃环境下生长。菌株C5能在6%Na Cl,p H 3.0~6.0培养基中生长,并且与菌株C1和C8相比,具有更强的产酸和耐酸能力,适宜用作玉米秸秆青贮生产的乳酸菌添加剂。考虑到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在青贮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亦可将植物乳杆菌C5与肠球菌(C1和C8)组合添加用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生产。  相似文献   

12.
敖翔  张立泰  李元凤  何健 《养猪》2019,(1):14-16
为研究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屎肠球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粪便有害气体的影响,试验选择21日龄、平均体重(6.1±0.3)kg的150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断奶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3组:高营养组饲喂高营养水平饲粮,低营养组饲喂低营养水平饲粮,益生菌组在低营养组饲粮中添加屎肠球菌200 g/t。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断奶仔猪。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高营养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低营养组和益生菌组(P<0.05);2)高营养组干物质、氮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益生菌组和低营养组(P<0.05);3)益生菌组的干物质和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5);4)低营养组粪便中第14天和第28天氨气浓度显著高于高营养组和益生菌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与高营养组相比,低营养组显著降低了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而在低营养组中添加屎肠球菌可部分改善养分消化率,但生长性能未达到高营养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观察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oulardii)与微囊化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E.faecali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cte sodium,DSS)灌胃法制备小鼠UC动物模型,试验共分为6组,其中饮用DSS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粪肠球菌菌粉组、微囊化粪肠球菌组、布拉迪酵母菌菌粉组和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组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药物皆以溶液形式灌胃给药,UC模型小鼠(DSS组)每天饮用与药物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灌服与药物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UC小鼠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ELSI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与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各益生菌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微囊化益生菌组小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结肠损伤组织学评分(粪肠球菌粉组除外)均显著下降(P0.05),布拉迪酵母菌菌粉组与微囊化布拉迪酵母菌小鼠结肠黏膜内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可以缓解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病变,且经过微囊化后的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表现出更好的缓解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症效果,其机制与粪肠球菌和布拉迪酵母菌可以降低血清中IL-6与TNF-α含量,提高Occludin与Claudin-1的表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MRS琼脂和乳酸杆菌琼脂培养基从SPF鸡肠道分离益生菌并计数,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进行种属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6种益生菌中,4种乳酸菌分别为口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唾液乳酸杆菌、戊糖片球菌,2种肠球菌分别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鸡肠道中,乳酸菌与肠球菌盲肠密度最高,乳酸菌数量显著大于肠球菌数(P0.05)。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的不科学应用致使肠球菌(Enterococcus)耐药性越发严重,感染率日益升高。为减少武汉市马源肠球菌耐药现象的发生、降低其感染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马源肠球菌研究资料相当匮乏;②马源肠球菌耐药性及致病性日益严重。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以下对策:①对武汉市各地马匹进行肠球菌遗传特性分析,比较不同环境对肠球菌进化的影响,为马源肠球菌的耐药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②对马源肠球菌主要抗生素即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耐药的生物特性及遗传背景进行探索,为控制该病原菌耐药基因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③筛选马源肠球菌主要毒力基因,并通过敲除方式探讨其致病机理,为马兽医临床提供参考。结合耐药及毒力特征,制订适合马匹的用药指南,降低马兽医临床治疗难度,为军人运动会及马术赛事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验以人工胃肠液(artificial gastrointestinal fluid, AGIF)作为反应体系,研制高效的霉菌毒素生物解毒剂,以达到有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目的。【方法】首先考察4种益生菌在人工胃肠液中对AFB1的降解率,然后使用响应面设计对4种益生菌组合进行优化,制备复合益生菌;其次,将复合益生菌与不同浓度的AFB1降解酶进行复合,以筛选最佳复合生物解毒剂;最后评估复合生物解毒剂对AFB1的降解效果。【结果】(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n)、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在人工胃肠液条件下对AFB1降解率分别为20.59%、19.97%、28.75%和25.67%;(2)利用响应面设计对4种益生菌进行优化组合,结果表明4种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动物源肠球菌耐药性,试验选用10种常用抗生素,采用统一材料、方法(KB法)和判断标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7年版]对从5种不同动物源(人、狗、鸡、牛、猪)粪便中分离得到的肠球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肠球菌646株,包括人源肠球菌146株、狗源肠球菌138株、鸡源肠球菌128株、牛源肠球菌111株、猪源肠球菌123株;各动物源肠球菌对四环素和利福平耐受性偏高,对青霉素G、万古霉素和高浓度庆大霉素耐受性偏低,其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47株,平均耐药率为7%;各动物源肠球菌的耐药性表现为鸡源肠球菌最强,猪源肠球菌、狗源肠球菌、人源肠球菌次之,牛源肠球菌最低。说明滥用抗生素已造成人和畜禽动物肠球菌较为普遍的耐药,应引起临床及畜禽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高原,国家二级保护鸟种,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以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为食,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然而,腐尸中存在诸多有害因素(如兽药残留,病原菌或病毒感染等),对高山兀鹫种群的生存和保护构成威胁。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的免疫、营养物质代谢及发育等诸多生理过程,因此,也成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解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耐药情况,本研究采集野生高山兀鹫的新鲜粪便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生化鉴定以及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从高山兀鹫新鲜粪便中共分离到119株细菌,隶属于6个属、8个种,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奥斯陆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索氏类梭菌(Paeniclostridium sordellii)、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以及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选取含有34种不同抗生素的药敏纸片对分离的8种代表性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对8到26种不等的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左氧氟沙星以及强力霉素能够抑制本研究中分离到的所有8种代表性菌株。而制霉菌素以及林可霉素对所有分离到的8种代表性菌株均无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培养的手段分析了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中潜在的致病菌、益生菌及其耐药性,增添了对高山兀鹫肠道微生物的新认知,对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生长表现、微生物区系和小肠黏膜绒毛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7kg杜×(长·大)三元杂种断奶仔猪112头,按体重、性别、窝别分至如下7个处理组:(1)对照组(不添加益生菌);(2)200×10-6肠球菌制剂组;(3)1000×10-6肠球菌制剂组;(4)200×10-6乳杆菌制剂组;(5)1000×10-6乳杆菌制剂组;(6)200×10-6肠球菌与乳杆菌的混合菌制剂组;(7)1000×10-6肠球菌与乳杆菌的混合菌制剂组。每处理2个重复(栏),每重复8头猪。测定断奶后两周和试验全期仔猪的生长表现,以及断奶两周末仔猪胃内容物pH、回肠内容物微生物区系、小肠黏膜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结果表明,1)在断奶后两周内,益生菌极显著增加仔猪日采食量与料重比,各试验组均值分别较对照组高14%和10%(P<0.01),益生菌有提高仔猪日增重的趋势(P=0.0901),其中,1000×10-6乳杆菌制剂组仔猪日增重较对照组增加20.6%(P<0.05);在试验全期(7~19kg),益生菌降低仔猪采食量(P<0.05),而对日增重与料重比没有影响(P>0.05)。2)益生菌对断奶后两周末仔猪胃内容物pH(P=0.8418)、回肠大肠杆菌(P=0.5039)及乳酸杆菌数量(P=0.1397)均无显著影响。3)益生菌对仔猪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影响显著,各试验组均值较对照组增加17.7%(P=0.0238),并有增加小肠黏膜绒毛高度的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优良乳酸菌。本实验采用双层平板法对实验室贮存的W、L、B、SW及其组合W+L,B+SW和SW(对照),以黄曲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对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单菌液中,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曲霉菌效果最好的菌株均为SW,抑菌直径分别为(47.89±0.10)、(40.24±0.11)、(42.54±0.12) mm;在组合菌液中,抑制大肠杆菌效果最好的菌株组合为W+L,抑菌直径为(40.06±0.13)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曲霉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B+SW,抑菌直径分别为(35.50±0.12) mm和(34.00±0.15) mm。试验结果说明W、L、B、SW对大肠杆菌、黄曲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SW的抑菌效果比W+L和B+SW的抑菌效果好。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W、L、B及SW分别为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mundtii)、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