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实验室试制的3批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TJ株+HY株)经皮下和肌肉注射14和21日龄SPF鸡.免疫后21日,分别接种鸡新城疫、H9亚型禽流感和I群4型禽腺病毒强毒.结果表明,经肌肉和颈部皮下注射疫苗的14和21日龄鸡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攻毒对照组鸡100%死亡、发病或感染,健康对照组均100%健活或未感染.试验证明,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TJ株+HY株)经皮下及肌肉途径注射鸡均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因此,确定疫苗的注射途径为肌肉或颈部皮下.  相似文献   

2.
从山东某疑似感染禽腺病毒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并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克隆纯化后进行PCR检测和序列分析,鉴定该毒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GY株。用LMH细胞繁殖的GY株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07.5 TCID50/0.1mL,并建立了纯净稳定的种子批。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攻毒鸡只8/10死亡,剖检均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或坏死,表明该毒株为强毒株。就攻毒途径、攻毒剂量等方面研究发现,GY株经胸部肌肉注射后发病率和发病时间相对颈部皮下注射途径更有优势,确定攻毒途径为肌肉注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5×103.0~5×106.0 TCID50)GY株病毒攻击SPF鸡的致病性,将攻毒剂量定为5×105.0 TCID50。研究表明,GY株可作为禽腺病毒4型攻毒用强毒株。  相似文献   

3.
将从临床采集的发病鸡组织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7日胚龄SPF鸡胚,通过PCR方法对鸡胚培养物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到4株Ⅰ群禽腺病毒。结合免疫学试验、病理学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进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均能致鸡死亡并表现出临床症状。使用针对Ⅰ群禽腺病毒Hexo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分离株均属于基因C型血清4型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研究禽腺病毒4型的致病机理,以34日龄SPF鸡人工感染禽腺病毒4型建立了禽腺病毒感染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第1~10天剖杀试验鸡,采集胸腺、心、肝、腺胃、脾、肾,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SPF鸡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4日龄SPF鸡经口服途径感染禽腺病毒4型,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感染后第3天鸡出现临床症状,第4~6天为死亡高峰期,第7天后病鸡开始恢复,发病率75%,死亡率67.8%。攻毒后第5天病鸡肝脏病变最重,病变肝细胞内可见嗜碱性、嗜酸性的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攻毒后第5天鸡的肝细胞、脾脏网状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出现棕黄色阳性颗粒。  相似文献   

5.
利用4型禽腺病毒HLJ1701株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并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为家禽4型禽腺病毒的防控提供数据及参考。将HLJ1701株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0~4倍稀释后,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72 h后收获感染鸡胚尿囊液,经甲醛灭活后,加白油佐剂乳化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对制备疫苗的性状、安全性、免疫效力等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制备的3批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HLJ1701株)均为油包水型,黏度均在50 cP以内,对3批疫苗取样,样品经3000 r/min离心15 min,管底无水相析出。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将疫苗按1 mL/只超剂量接种3周龄SPF鸡,试验鸡在观察期内全部健活,未出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表明疫苗对SPF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效力及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疫苗按0.2 mL/只的剂量免疫接种3周龄SPF鸡1次,免疫接种后21d试验鸡血清中HLJ1701株的抗体平均效价可达2~8以上,使用4型禽腺病毒(HLJ1701株)接种0.2 mL/只(100 LD_(50))对免疫鸡进行攻毒,疫苗对免疫鸡的保护率均为100%。研究表明,实验室条件下研制的4型禽腺病毒(HLJ1701株)灭活疫苗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取3批实验室试制的卵黄抗体,按1.0m L/只肌肉接种21和42日龄SPF鸡,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和7d攻毒,观察攻毒保护情况。结果显示,试验鸡接种抗体后1~5d注射I群4型禽腺病毒强毒,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注射后7d的攻毒保护率为46.7%~50%;各时间点攻毒对照组鸡均90%~100%发病,剖检试验鸡,死亡和发病鸡均呈典型的心包积液及肝脏肿大和坏死的病理变化;健康对照组均100%健活。说明注射抗体后5d抗体仍能产生良好地保护作用,而7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因此,确定I群4型禽腺病毒卵黄抗体被动免疫保护期为5d。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临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禽腺病毒感染的病鸡进行了PCR诊断,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该病毒与NCBI中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毒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动物回归试验能够复制出禽腺病毒的典型症状,对发病动物进行病理切片发现肝脏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脏间质增大,出血。利用组织毒免疫商品蛋鸡,提取卵黄抗体分别进行该病原的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0.3 mL/只的卵黄抗体可100%保护15日龄肉鸡不发病;感染发病鸡按照0.8 mL/只和1 mL/只剂量注射卵黄抗体进行治疗,其治愈率分别为86.7%和96.7%,说明制备的卵黄抗体对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Ⅰ群禽腺病毒分离鉴定及hexon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禽腺病毒的感染状况,2008—2010年从广西南宁市活禽市场采集样品259份,通过SPF鸡胚传代增殖,经PCR鉴定,92份为禽腺病毒阳性,阳性率为35.5%(92/259)。选取不同年份的8株进行免疫琼脂扩散、血凝性、致细胞病变、形态学和鸡胚致病性试验。结果:8株均与Ⅰ群禽腺病毒阳性血清反应,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粒子具有腺病毒典型特征,可致鸡胚肝细胞变圆、折光性增强,使鸡胚发育不良。将克隆的8株hexon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均与Ⅰ群禽腺病毒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结果表明,8株分离株均为Ⅰ群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9.
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引起。为了解该病原的主要致病特点,采用Ⅰ群4型禽腺病毒聊城分离株(SDLC 201601)接种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观察主要病理变化,并采用PCR方法对各脏器进行病毒DNA的检测。结果发现,鸡胚试验组至接毒后第8天鸡胚全部死亡,接毒6 d后死亡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变性或出血及肾脏肿大、出血等典型病变。SPF鸡试验组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第4天全部死亡,死亡率为100%,SPF鸡对照组无发病死亡;SPF鸡试验组死亡鸡主要病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其中肝脏的病变评分最高;死亡鸡的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气管、胰腺、小肠、法氏囊、肌胃、腺胃等脏器均检测到该病毒的DNA。表明该毒株对1日龄SPF鸡感染性强,可侵袭各组织脏器,为全身性感染,致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禽腺病毒毒株,将临床疑似Ⅰ群禽腺病毒感染病例的肝组织,通过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用PCR方法对分离产物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对测定的序列在NCBI网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可分离出病毒,用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出了与设计片段大小相一致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序列与禽腺病毒SD1-15分离株序列同源性99%,说明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  相似文献   

11.
鸡包涵体肝炎病原检测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临床疑似鸡包涵体肝炎病例的肝组织,接种SPF鸡胚获取尿囊液,对获取的尿囊液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分析,成功分离并鉴定出1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同时对送检病例采样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将病死鸡肝组织研磨后,经尿囊腔接种9日龄的SPF鸡胚,用获得的尿囊液提取病毒DNA,成功获得DNA模板。根据已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hexon全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用这对引物对病毒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病理学观察见肝组织淤血,细胞核浓缩,发生坏死,核内出现包涵体,伴有脂肪变性。测序分析表明,分离株与Ⅰ群禽腺病毒中血清4型相似性为98.6%,与其他血清型的相似性为68.7%~96.9%,与Ⅱ群禽腺病毒的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和Ⅲ群禽腺病毒的减蛋综合征病毒的相似性为44.6%,最终确定分离病毒为Ⅰ群禽腺病毒,为进一步鉴定和分离Ⅰ群禽腺病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Ⅰ群禽腺病毒鸭源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接种鸡胚和鸭胚,攻毒SPF鸡和雏鸭,并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培养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SPF鸡胚和鸭胚均出现死亡以及心包积液等典型症状,SPF鸡和雏鸭也引起不同程度死亡,且出现与临床送检病例类似的症状,PCR检测与序列分析证实分离的2株鸭源Ⅰ群禽腺病毒均为FadV-4血清型,病毒接种CEF细胞后没有细胞病变,而接种CEL细胞后则出现很强的聚集性、细胞变圆等典型病变。表明分离的鸭源FadV-4对SPF鸡和雏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CEL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推荐剂量和低于推荐剂量腺病毒相关疫苗(腺病毒+ND联苗)免疫鸡,寻找不同抗体效价的鸡进行攻毒实验,界定抗体效价和攻毒保护的相关性,确定能使禽群抵御Ⅳ型腺病毒感染的抗体临界值.对空白对照组禽群,定期采血,监测母源抗体情况,以期为禽腺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鸡Ⅰ群腺病毒(FAV-Ⅰ)为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多种家禽的眼睛、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或与其他疾病共同作用引起家禽发病或死亡[1]。2015年以来在我国北方鸡群内流行一种以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研究证实为腺病毒感染,俗称安卡拉病,也称心包积液综合征。本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与包涵体肝炎都属于Ⅰ亚群禽腺病毒。主要感染1~3周龄商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Ⅰ群腺病毒(FAV-Ⅰ)在鸡群中的感染状况,对收集的178份疑似病料进行鸡胚病变、细胞病变特征分析,利用RT-PCR、基因测序和BLAST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出25株FAV-Ⅰ,其中20株与血清4型同源性较高,5株与血清8型同源性较高。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攻毒鸡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鸡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毒株进行分离,试验采用病毒分离、DNA提取、PCR鉴定、Hexon基因序列分析、病毒毒价测定、病毒形态学观察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青岛地区疑似心包积水及包涵体肝炎病鸡的肝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提取的DNA经PCR鉴定为阳性;该分离毒株序列与已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序列同源性为97.7%,病毒毒价为1×10~8TCID_(50)/0.1 mL;病毒形态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的粒子结构;在动物回归试验中,病死肉鸡心包有积液,发病鸡肝脏的中央静脉广泛淤血,肝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说明该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毒株。  相似文献   

17.
1群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iber-2蛋白的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鉴定河南某蛋鸡场以心包积液、肝肿大出血为特征的病原,并对病原的免疫原性蛋白进行表达和效果分析。本研究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PCR检测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大肠杆菌表达、蛋白纯化、攻毒保护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采集样品经卵黄囊途径接种7日龄SPF鸡胚,盲传2代后获得病毒;PCR可扩增出约900 bp的Hexon基因片段,经测序,其Hexon基因与血清C4型毒株的相似性为100%;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禽腺病毒为1群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HN-ZK株。该毒株可在鸡胚原代肝细胞上产生CPE,病毒含量可达107.5TCID50·0.1 mL-1。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分离毒株可使35日龄SPF鸡100%(10/10)表现出发病症状。以分离株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 ku的Fiber-2蛋白,离心浓缩、纯化后蛋白含量为300 mg·mL-1。将表达的Fiber-2蛋白用不同的剂量免疫SPF鸡,结果表明20 μg·只-1的剂量能使鸡完全抵抗强毒株的攻击,说明Fiber-2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可为禽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的诊断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蛋鸡养殖场采集疑似"心包积水-肝炎综合症"蛋鸡的肝脏,分离病毒,处理后接种于SPF鸡胚。应用PCR方法扩增Ⅰ群腺病毒hexon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将分离的病毒感染30日龄健康雏鸡,观察感染后鸡群临床症状和病死鸡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分离的3株禽腺病毒病毒基因同源性为100%;与Ⅰ群腺病毒血清4型同源性为99.8%;与Ⅱ群禽腺病毒和Ⅲ群禽腺病毒同源性为43.1%~78.6%;病毒感染雏鸡后,第3 d出现鸡只死亡,第5 d达到死亡高峰期,整个试验阶段鸡只死亡率达到60%,解剖、死亡鸡可见典型心包积液-包涵体肝炎症状,肾细胞中出现空泡和坏死。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1株Ⅰ群腺病毒,命名为Ⅰ群腺病毒湖北株。  相似文献   

19.
采集北京市平谷某鸡场病鸡肝组织,经研磨后接种SPF鸡胚,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经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进化树分析和病毒中和试验确定该毒株为禽腺病毒4型。动物回归试验复制出相同的临床症状,在电镜下观察到病鸡肝细胞中有典型的腺病毒粒子。综合上述结果确诊病鸡感染了禽腺病毒4型。  相似文献   

20.
从病死鸽肝、脾及脑组织混合悬液接种SPF鸡胚分离到1毒株,经HA试验和HI试验、动物攻毒试验、RT-PCR检测,确诊为鸽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经胸肌注射途径人工感染40d龄非免疫乳鸽和3月龄非免疫鸡,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试验鸡未呈现出临床病症和死亡,但却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