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 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9,(5)
通过测定定远猪屠宰胴体性状及肉品质,以期为定远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10月龄定远猪12头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及肉质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定远猪平均体重达89.69 kg,背膘厚3.74 cm,屠宰率达76.29%,瘦肉率为48.47%,腿臀比为29.12%,肉色评分为3.33,大理石纹评分3.29,眼肌面积为26.09 cm2,失水率为20.94%,肌内脂肪含量为4.87%,拿破率为74.36%。宰后45 min pH为6.16,24 h时降为5.56。定远猪屠体平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变异系数较大。综上表明,定远猪屠宰率较高,肉质好,但肌内脂肪含量及背膘厚变异系数较高,可在后期保种过程中适当进行选育,提高定远猪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从江香猪胴体及肉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从江香猪胴体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规律,通过测定117头从江香猪皮厚、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背最长肌游离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指标,分析性别和屠宰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对从江香猪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游离水分和肌肉脂肪含量(IMF)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除肌肉游离水分外,从江香猪各项测定性状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屠宰体重对10~11肋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从江香猪屠宰体重处于65~75kg阶段屠宰较优。IMF与游离水分呈现出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4),二个指标间回归曲线模型Y=594.93589-15.58725X+0.10251215X2,决定系数R2为0.8783,模型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对广益黑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105 kg左右的健康广益黑猪30头,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广益黑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02%和57.41%,滴水损失和肌内脂肪分别为1.75%和3.09%。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广益黑猪的胴体瘦肉率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平均背膘厚呈显著负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大理石纹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6,P0.01),二个指标间线性模型Y=0.037+0.98X,决定系数R~2为0.9141,模型准确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广益黑猪具有良好的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性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今后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白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5,(6)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决定猪肉嫩度、风味的重要评价指标。试验屠宰40头大白阉公猪,测定其3点平均背膘厚、皮厚、失水率、肉色、大理石纹、p H、肌内脂肪等指标,并开展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2.35±0.63)%,与大理石纹、宰后45min p H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是与3点平均背膘厚、板油重、皮厚无显著相关性。试验还发现,大理石纹与肉色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果可为快速、简便测定肉质性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位于猪1、4、6号染色体上的15个微卫星座位,以湘黄猪、湘黄×长白×大白(黄长大)、大白×大围子(大围)、大围子等猪群为研究材料,进行了微卫星标记与部分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微卫星座位的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表明,各座位等位基因数在2~8个之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33个;杂合度在0.504~0.839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756;多态信息含量在0.375~0.808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05。微卫星座位基因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ESTMS1与失水率呈极显著相关,SW1841与失水率呈显著相关;ESTMS1与熟肉率呈显著相关;SW286与水分呈显著相关;ESTMS1与粗蛋白质呈极显著相关,SW752与粗蛋白质呈显著相关;SW1311、SW1462与肌内脂肪呈极显著相关,SW871与肌内脂肪呈显著相关。其他微卫星座位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背膘厚的相关性,试验选择120 kg左右的松辽黑猪173头,对其体重、四点背膘厚(肩部最厚处、六七肋腰、最后肋、腰荐结合处)、平均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为(2.95±0.72)%,高于部分国外品种,处于较理想水平;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其中肌内脂肪含量与肩部最厚处背膘厚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与平均背膘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恩施黑猪的种质特性,本研究对104头9月龄左右的恩施黑猪体尺、胴体、肉质等性状进行了测量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恩施黑猪9月龄平均体重为95.44±10.74 kg、胴体重62.80±8.13 kg、屠宰率为65.75±3.28%、总乳头数14.07±1.70个、成对乳头数6.21±0.91对、三点平均背膘厚3.56±0.69 cm、肌内脂肪含量为3.37±2.60%、肉色评分4.27±0.61、于背最长肌内主要检测到18种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为33.58±2.91 mg/g,不饱和脂肪酸为50.35±2.72 mg/g,单不饱和脂肪酸38.52±4.61 mg/g,多不饱和脂肪酸12.23±3.53 mg/g,硬脂酸含量比亚油酸高;阉公猪与母猪间肉色评分差异显著(P0.05),其他性状无显著差异;体重与肌内脂肪、背膘厚、胴体重极显著正相关;肌内脂肪含量与背膘厚极显著正相关,与胴体重显著正相关;背膘厚与胴体重极显著正相关,与头长、管围、滴水损失显著负相关;臀中肌中点处的背膘厚与3点平均背膘厚极显著正相关;成对的乳头数与肋骨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恩施黑猪种质特性的鉴定以及品种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地方培育猪种鲁莱黑猪的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鲁莱黑猪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测定了487头鲁莱黑猪胴体背膘厚、背最长肌游离水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成分,分析了性别和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鲁莱黑猪具有很强的肌内脂肪沉积能力,IMF含量平均高达5.25%,但群体内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高达66.04%),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提高群体的整齐性;除花生烯酸外,性别对其他被测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屠宰体重对背膘厚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水分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各性状间,IMF与游离水分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86),二者间回归方程具有高的校正决定系数平方(0.929 4),可以作为利用肌肉中游离水分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模型。另外,不同部位背膘厚之间,IMF含量与部分脂肪酸成分之间,各脂肪酸成分之间亦存在高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鲁莱黑猪肉质特性认识,为今后肉质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21,(3)
为研究杜洛克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重要生长指标的相关性,试验通过B超测定了738头杜洛克公猪活体肌内脂肪以及重要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肌内脂肪与180日龄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510和0.267;眼肌面积与初生重、180日龄体重、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0.624和0.323;背膘厚与180日龄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98;180日龄体重和初生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00。研究为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杜洛克公猪选育提供了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皖南花猪的背膘厚度与胴体组成之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皖南花猪背膘厚度与胴体组成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背膘厚与胴体组成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去势对猪的肌肉大理石纹、pH和皮率没有影响,去势猪的多数性状明显大于未去势猪,但去势猪的骨率和瘦肉率却明显小于未去势猪,表明去势对猪的膘厚及胴体组成有明显的影响。不同位置的背膘厚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6~7膘厚和荐膘厚与骨率和脂肪率之间的相关显著(P<0.01),荐膘厚与瘦肉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三点平均膘厚仅与脂肪率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皮率、骨率及瘦肉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肉色、大理石纹和pH与皮率、骨率、瘦肉率和脂肪率之间的相关不明显。去势加强了膘厚与胴体皮率、骨率以及脂肪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提高猪胴体重,但这种提高体现在胴体产脂能力的增强,而胴体的产瘦肉能力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位点G32E(g.61399G>A)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关联。利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检测北京黑猪及多个中外猪种群体G32E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背膘厚及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北京黑猪中,G32E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性状极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梅山猪和二花脸猪中,主要以A等位基因为主;而在中国地方猪种民猪、莱芜黑猪、丫杈猪及国外商品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初步认为PPARD基因G32E位点多态性对背膘厚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几个主效基因和QTL对猪肉品质和胴体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几个主效基因和QTL对猪肉品质和胴体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阐述了氟烷敏感基因、酸肉基因、肌肉含量基因、肌肉内脂肪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肌纤维的候选基因对猪的肌肉糖元、蛋白质含量、背膘厚度、腰肌面积、公猪膻味、肌肉内脂肪含量、肉品质、腹脂率、烹调损失率、PH1、PHu值、屠宰率、胴体长(cm)、胴体瘦肉率、滴水损失、加工率(%)、酸肉率(%)、多汁评分、风味评分、嫩度评分、大理石状评分等经济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江泉黑猪的产肉和肉质特性,本试验选取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的100 kg左右的江泉黑猪阉公猪、母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各10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屠宰和肉品质测定。对两种猪胴体指标(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背膘厚等)、肉质的物理指标(pH、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等)、常规化学指标(粗蛋白质、肌内脂肪、水分、灰分含量等)及江泉黑猪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相比,江泉黑猪胴体瘦肉率较低,眼肌面积降低了30%左右(P<0.05),而胴体背膘厚较高(P<0.05)。江泉黑猪在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失水率、烹饪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P<0.05),其中滴水损失、失水率和烹饪损失分别降低了约4.0%、3.1%和2.7%,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约150.0%。由此可见,江泉黑猪在瘦肉产量上低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但在保水性、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大理石纹等肉质指标上明显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相似文献   

15.
旨在分析秦川牛肝X受体基因(LXRα)第二外显子的遗传变异与部分酮体、肉用性能指标的相关性。随机选择相同饲养条件下的497头18~20月龄秦川牛阉牛,采用PCR-SSCP技术进行了LXRα基因部分区段遗传变异检测,运用SPSS程序中的GLM模型分析所检测到的遗传变异与秦川牛部分肉用性能指标的关联性。结果,找到了LXRα基因DNA序列中的一个突变位点T1530C(NC_007313)。对该遗传变异结果进行分型并与114头秦川牛的肉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性与胴体长、大理石花纹评分和背膘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BB和AB基因型个体胴体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BB基因型个体大理石等级和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与AB基因型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该SNP位点的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与胴体长、背膘厚、大理石花纹等肉用性状有相关性,提示LXRα基因能够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214头猪(180头F2个体)组成的资源家系中,在猪的第4、8和13染色体上共选取23个微卫星标记,对11种肉质性状做了QTL定位,这些肉质性状包括:背最长肌肌内脂肪率(IMF)、背最长肌含水量(WM)、背最长肌系水力(WHC)、背最长肌失水率(DLR)、背最长肌pH(pH1)、股二头肌pH(pH2)、头半棘肌pH(pH3)、背最长肌肉色值(MCV1)、股二头肌色值(MCV2)、背最长肌大理石纹评分(MMS1)和股二头肌大理石纹评分(MMS2)。结果表明:检测到2个染色体极显著水平的QTL(P≤0.01),它们是定位在SSC13上55 cM处的IMF QTL,和定位在SSC4上10 cM处的WM QTL;4个染色体显著水平的QTL(P≤0.05),它们是2个MCV2 QTL(SSC8上110 cM处和SSC13上70 cM处)、1个MMS1 QTL(SSC8上185 cM处)和1个MMS2 QTL(SSC8上185 cM处)。上述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从0.16%(SSC8上MCV2 QTL)到17.84%(SSC8上MMS2 QTL)。  相似文献   

17.
主要通过比较鄂西黑猪、长♂×(野♂×鄂♀)♀三元杂交猪、长大二元杂交猪肌肉苹果酸酶(ME)的活性与肉质性状的差异来探讨肌肉苹果酸酶活性与猪肌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鄂西黑猪的肌肉ME活性和肌内脂肪(IMF)含量、背膘厚显著高于长野鄂三元杂交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P0.05),而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肌肉pH2、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鄂西黑猪(P0.05)。相关分析表明肌肉ME活性与肌肉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ME活性与肉色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 0个品种组合 79头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 ,以了解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为 :活体背膘与水分、肌内脂肪、肉色、瘦肉率、眼肌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33、0 4 1、0 2 4、- 0 6 0、- 0 4 4;眼肌面积与水分、肌内脂肪分别为 0 39、- 0 33;结束日龄与水分、肉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35、0 37。说明选择适宜的背膘、眼肌面积和饲养日龄 ,有可能得到较好的瘦肉率和肌内脂肪含量。能否解决两性状之间呈负相关的矛盾 ,尚须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9.
猪鸡肉质性状分子标记及主效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猪鸡肉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及主效基因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已发现了 6 0个影响肉质性状的QTLs,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 1,2 ,4 ,5 ,6 ,7,8,10 ,11,12 ,13,14 ,15 ,17,18和X ,其中 9个和 1个分别达到了 5 %和 1%基因组水平 ;影响肉质的主效基因达 2 0个左右 ,它们包括氟烷基因、糖原基因及影响肌肉含量、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的基因 ,其中氟烷基因和糖原基因的研究结果得到公认 ,其余基因的报道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性别对关中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0头体重为(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公猪在7日龄阉割,使用商品日粮分栏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试验历时8个月。结果表明:去势公猪的平均背膘厚和胴体肥肉率显著高于母猪,而胴体瘦肉率、皮率和骨率极显著低于母猪;去势公猪的pH24、亮度、红度、黄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母猪,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母猪;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细胞面积极显著低于母猪,而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母猪;去势公猪成脂基因PPARγ、aP2和S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母猪,而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母猪。以上结果表明,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肉品质优于母猪,但胴体品质低于母猪,去势公猪脂肪含量高于母猪与其成脂能力强和脂解能力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