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在自然感染仔猪体内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头自然感染仔猪和1头阴性对照猪,剖杀后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脏、脑、空肠、扁桃体、胸腺、淋巴结、膀胱、性腺等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及病毒载量.结果显示,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分布在仔猪的心脏、肝脏、肺脏、胰脏、脑和膀胱等组织,病毒载量以胰脏、脑和膀胱为最高,可达105拷贝/g以上;对照猪脏器中没有检测到病毒核酸.该研究为P1的诊断及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实验性感染猪瘟病毒猪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RNA进行检测,将所扩增产物点样于尼龙膜上进行Dot-blotting鉴定,扩增结果与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比较。从攻毒对照组猪的肝脏、脾脏、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中检出了猪瘟病毒RNA,未从免疫攻毒猪只的脏器中检出猪瘟病毒RNA;所有扩增产物经Dot-blotting鉴定均得到了阳性信号;病毒基因的检出率与猪瘟病毒导致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程度相一致。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套式RT-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猪瘟病毒RNA方法,为猪瘟病毒的诊断和回顾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R13139株对猪的致病性情况,本试验将PRV R13139株和PRV经典强毒株SC株均以106 TCID50剂量经滴鼻途径接种6和9周龄健康仔猪各3头,空白对照组鼻腔接种生理盐水,通过攻毒后两个年龄段猪的临床症状表现、眼观病例变化、显微病理变化、抗体产生情况及病毒在体内部分情况评定两毒株对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SC株对6和9周龄猪的致死率分别为66.7%(2/3)和100.0%(3/3),而R13139株对6和9周龄猪的致死率分别为33.3%(1/3)和66.7%(2/3),表明R13139株对猪的致死性弱于SC株,但R13139株引起两个年龄段猪发病时间比SC株早,同时间段的体温升高幅度更高,神经发症状更严重;眼观病理变化发现,R13139株引起的发病猪肝脏坏死现象比SC株更明显,而心脏、肺脏、脾脏、膀胱和脑的病理变化差异不明显;显微病理结果显示,R13139株对病猪的扁桃体、肺脏、肝脏和三叉神经节等组织造成的病理损伤明显强于SC株;PCR结果显示,R13139株在濒死猪扁桃体、脾脏、肺脏、三叉神经节和淋巴节(腹股沟、肠系膜和颌下)等组织脏器中分布比SC株更广泛;应用ELISA检测攻毒猪抗体发现,R13139株诱导PRV-gB抗体产生的时间比SC株早1 d。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中国伪狂犬病重新流行的原因及进一步开展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发生PMWS自然患猪的内脏组织中存在的PCV2病毒DNA进行检测,结果发现PCV2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淋巴结、肾脏和脾脏中,在肝脏、肺脏中少量存在,心脏中最少。本研究对PCV2临床诊断和致病机理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脏器内病毒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IBV在鸡器官内动态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用IBV T株、M41、H52、H120、上海野毒(Sh1、Sh2、Sh3)对7个试验组的鸡攻毒,分别用AIV、NDV以及IBDV对3个对照组鸡攻毒,然后定期剖杀采样,并用套式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为攻毒后第3天和第7天,7个IBV攻毒组的肾脏、气管、肝脏、肺脏和扁桃体中均检测到IBV;第14天,H52组、H120组肝脏、扁桃体IBV检测阴性,其余脏器均为阳性,其他组5个脏器均为阳性;第21天,M41组、H52组、H120组肾脏、肝脏、扁桃体检测阴性,其余为阳性,其他组5个脏器全为阳性;第28天,M41组、T组、H52组、H120组、Sh1组肾脏、肝脏、扁桃体以及T组的肝脏和扁桃体为阴性,其余脏器为阳性,其他组5个脏器仍为阳性;35 d后,各实验组各脏器均为阴性。整个试验阶段,对照组的IBV检测均为阴性。由此可见,IBV不同毒株组织嗜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IBV各毒株在感染鸡体内的分布和消长规律存在着差异。这为阐明IBV致病机理提供了必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贵州省某猪场发生母猪流产的原因,通过对发病母猪的临床症状观察,并对流产胎儿的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心脏和淋巴结等病料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猪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及猪瘟病毒的PCR/RT-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送检流产胎儿为猪细小病毒(PPV)感染,确定该场母猪流产的原因为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并对该养殖场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及预防控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分离株GX-YL5通过滴鼻点眼人工感染14日龄健康非免疫雏鸡,对接毒后1、3、5、7、10、14、21、28、35和42 d试验鸡的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和肝脏等组织及泄殖腔棉拭子进行IBV的反转录巢式PCR检测,同时对接毒后不同时间的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法氏囊、脾脏和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的3~21 d,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和肝脏的病毒检测均为阳性,接毒后42 d肾脏和气管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接毒后3~42 d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到气管黏液,气管和细支气管纤毛脱落,炎症细胞浸润,肺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肾脏间质性肾炎以及法氏囊水肿。研究结果表明,GX-YL5株对雏鸡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主要脏器带毒时间21 d或更长,泄殖腔排毒持续至少39 d。  相似文献   

8.
对感染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对猪扁桃体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攻毒猪的4种扁桃体均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扁桃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结缔组织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实质中部分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破碎,淋巴小结不明显,淋巴窦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试验表明PRRsv可以诱导扁桃体产生免疫应答,而过度的PRRSV感染除引起炎性细胞聚集外,还可造成淋巴结坏死性炎症的特征性变化.这一结果将为理解PRRSV同机体的免疫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免疫防制等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透射电镜对山西省PRRSV变异株感染猪的肺脏、脾脏、肝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进行超微病理变化的观察。试验结果发现,肺脏、脾脏、肝脏、肾脏、淋巴结各组织细胞均被不同程度地感染,各种细胞器遭受普遍的膜结构损伤,而以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化较为严重。本研究为阐明PRRSV变异株感染猪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活疫苗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PRRS)活疫苗和国内分离的PRRS强毒CH—1a株接种PRRS阴性的断奶仔猪,分别在接种后的3、7、14d各剖杀1头,取各脏器分别做冰冻切片和病理切片观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脏器PRRS病毒的分布。结果表明,PRRS活疫苗在免疫初期,抗原主要分布在脾脏、淋巴结,其次是肾脏和肺脏,少见于肝脏和心脏,第14d时在脾、淋巴结和肾脏有一定量的抗原,而肺脏相比则数量很少,肝脏和心脏未检到PRRS病毒抗原的存在,表明接种PRRS活疫苗随着时间的推移抗原分布呈下降趋势。而强毒抗原分布以脾脏最多,依次是肾脏、肺脏、淋巴结、肝脏、心脏,接种后第14d仍能在各脏器检到PRRS病毒抗原。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活疫苗产生以下颌淋巴结、脾脏增生为特征的免疫应答,组织损伤轻微,对肺的病变较少,且仔猪生长良好。强毒则引起以大面积的肺泡隔增宽为特点的间质性肺炎和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淋巴小结、脾脏滤泡发生崩解与周围界限不清,个别淋巴细胞核浓缩,组织损伤严重。本试验表明弱毒疫苗对仔猪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一区县猪场2012年9月送来一头发病猪的病料,根据畜主叙述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变化,对此病料样品进行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Ⅱ型的检测。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送检的肺脏、脾脏、肾脏、肝脏、淋巴结,结果在淋巴结中检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脾脏和淋巴结中检出猪圆环病毒2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R13139株对猪的致病性情况,本试验将PRV R13139株和PRV经典强毒株SC株均以10~6 TCID_(50)剂量经滴鼻途径接种6和9周龄健康仔猪各3头,空白对照组鼻腔接种生理盐水,通过攻毒后两个年龄段猪的临床症状表现、眼观病例变化、显微病理变化、抗体产生情况及病毒在体内部分情况评定两毒株对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SC株对6和9周龄猪的致死率分别为66.7%(2/3)和100.0%(3/3),而R13139株对6和9周龄猪的致死率分别为33.3%(1/3)和66.7%(2/3),表明R13139株对猪的致死性弱于SC株,但R13139株引起两个年龄段猪发病时间比SC株早,同时间段的体温升高幅度更高,神经发症状更严重;眼观病理变化发现,R13139株引起的发病猪肝脏坏死现象比SC株更明显,而心脏、肺脏、脾脏、膀胱和脑的病理变化差异不明显;显微病理结果显示,R13139株对病猪的扁桃体、肺脏、肝脏和三叉神经节等组织造成的病理损伤明显强于SC株;PCR结果显示,R13139株在濒死猪扁桃体、脾脏、肺脏、三叉神经节和淋巴节(腹股沟、肠系膜和颌下)等组织脏器中分布比SC株更广泛;应用ELISA检测攻毒猪抗体发现,R13139株诱导PRV-gB抗体产生的时间比SC株早1d。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中国伪狂犬病重新流行的原因及进一步开展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猪细小病毒N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猪细小病毒N株是从广西初产母猪所产死胎脏器分离的自然弱毒株。用这个毒株接种PPV HI抗体阴性的四月龄小猪和怀孕14~23天的后备母猪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无任何异常临床症状、病毒血症和同居感染,母猪分娩正常,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HI抗体阴性。该毒株免疫的小猪、后备母猪和怀孕母猪,完全能抵抗猪细小病毒强毒攻击,攻毒后49天剖杀母猪,结果胎儿正常,胎儿心血HI抗体阴性,取胎儿脏器未分离出病毒,分娩母猪产仔正常,仔猪吃初乳前HI抗体阴性。而对照猪攻毒后产生病毒血症,产下不同组合异常仔,并从死胎儿脏器分离出病毒,健活仔猪吃初乳前能测出HI抗体。从而证明用N株作为弱毒苗能防止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为制定猪细小病毒病弱毒疫苗效力检验的标准,用3批猪细小病毒病弱毒疫苗进行接种猪与接种豚鼠的平行试验;同时进行临床免疫试验。3批疫苗接种豚鼠和猪后定期进行PPVHI抗体检测;猪于免疫后攻毒,并进行病毒分离。免疫母猪在怀孕早期进行强毒攻击,40d扑杀进行病毒分离。用3批疫苗免疫后备母猪统计产仔成绩。结果显示,豚鼠接种后21d、猪接种后7d全部产生抗体反应。免疫攻毒的猪均未从血浆和内脏中分离到病毒,而从对照猪分离到病毒;怀孕母猪强毒攻击后扑杀,胎儿病毒分离均为阴性,而对照猪胎儿病毒分离为阳性;统计数据表明免疫猪的产仔成绩比未免疫猪高,平均每窝多产活仔1.85头,少产死胎木乃伊胎0.65头。结果表明,当免疫豚鼠PPV HI≥64时,免疫猪能抵抗PPV强毒攻击,两者呈正相关;免疫母猪的攻毒试验表明免疫母猪能抵抗PPV经胎盘感染;临床免疫试验证明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对1例疑似患猪圆环病毒病的病猪进行临床观察和病理解剖,结果在该猪的淋巴结、肺脏中扩展出2型猪圆环病毒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的片段大小相符,说明该猪确实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取病死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淋巴结生发中心存在嗜两性病毒包涵体。  相似文献   

16.
PRRSV在仔猪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组织的病理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仔猪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组织的病理性损伤,试验将3头60日龄的健康仔猪随机分为2组,A组2头,B组l头.A组滴鼻接种PRRSV LC毒株(TC:ID50为1×10-5.25/0.1 mL)3 mL/头,B组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攻毒25 d后剖杀,采集淋巴结、脾脏、肺脏和肝脏各2份,其中一份进行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另一份在-70℃保存,利用RT-PCR检测PRRSV.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肺脏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肺泡渗出物增多,可见局灶性出血;脾脏和淋巴结可见出血、增生;肝脏中央静脉及门管区静脉可见明显的淤血.利用RT-PCR方法在淋巴结、脾脏、肺脏和肝脏中都检测到了PRRSV.  相似文献   

17.
PRRSV在仔猪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组织的病理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仔猪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组织的病理性损伤,试验将3头60日龄的健康仔猪随机分为2组,A组2头,B组1头.A组滴鼻接种PRRSV LC毒株(TCID50为1×10-5.25/0.1 mL)3 mL/头,B组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攻毒25 d后剖杀,采集淋巴结、脾脏、肺脏和肝脏各2份,其中一份进行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另一份在-70℃保存,利用RT-PcR检测PRRSV.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肺脏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肺泡渗出物增多,可见局灶性出血;脾脏和淋巴结可见出血、增生;肝脏中央静脉及门管区静脉可见明显的淤血.利用RT-PCR方法在淋巴结、脾脏、肺脏和肝脏中都检测到了PRRSV.  相似文献   

18.
选择某疑似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临床发病猪场3头病死仔猪,系统观察其眼观病变、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发病死亡仔猪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与肿大,其中以淋巴结与脾脏病变最为显著。内脏器官组织学病理变化以广泛性的充血、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化显示脾脏、淋巴结、肝脏和肺脏中病毒载量较大,心脏、肾脏和脑次之。组织中的病毒载量与组织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证明ASFV感染猪体全身组织,可造成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为该病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诊猪场1例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例,本试验首先对该猪死亡前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解,然后对死亡猪进行剖检并利用收集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质谱分析、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等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该猪死亡前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窘迫和鼻内流出血色样泡沫分泌物等临床症状,剖检发现胸腔积液、肺脏出血和肿大等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胸腔积液、血液和肺脏等病料中分离获得的菌株为血清型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肺脏组织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肺泡渗出液中可见蓝染的菌团;心脏、肾脏、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其他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等组织病理学变化。综合以上诊断结果,确诊该猪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0.
猪萨佩罗病毒(PSV)是我国近年来新报道的仔猪腹泻病原,为深入了解PSV对仔猪腹泻的致病作用,本研究建立了PSV感染仔猪模型,通过对感染仔猪临床症状、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发现PSV能感染仔猪并导致发病,临床仔猪表现体温下降、出现腹泻症状,腹泻率可达80%,病死率20%。组织病理学观察肠道、肺脏及淋巴结病变明显,肠道绒毛受损,肺脏和淋巴结炎性细胞浸润。感染仔猪组织脏器病毒载量检测显示,病毒主要定植在肠道、肺脏和淋巴组织。荧光定量PCR对外周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攻毒初期IL-1α、IL-6细胞因子上升明显,后期IL-2水平升高较快;抗病毒因子MX1水平持续上高,在14 d左右达到高峰。结果表明,PSV感染低日龄仔猪可引起腹泻,甚至死亡;病毒定植部位以肠道、肺脏及淋巴组织为主;感染后能诱导仔猪机体产生高水平细胞因子及抗病毒因子,攻毒仔猪体内先诱导产生TH2型体液免疫反应为主的抗炎性反应为主,后期以诱导TH1型促炎症反应的免疫应答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