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测定发酵饲料p H值、活菌数、粗蛋白质和总酸含量,筛选出适宜妊娠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BLCC2-0038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BLCC4-0021,并对筛选出的鼠李糖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复配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BLCC2-0038单独发酵48 h时p H值降至3.88,活菌数为69.5×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7.38 mg/g;BLCC4-0021单独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544.0×107 cfu/g,粗蛋白质含量高出对照11.32%。最佳的混菌接种组合为BLCC2-0038∶BLCC4-0021=1.5%∶0.5%。使用最佳的菌种组合发酵妊娠母猪配合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6、温度28℃、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109.0×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46×106 cfu/g和总酸含量为14.71 mg/g。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发酵泌乳母猪全价料,根据发酵前后饲料的pH值、活菌数、粗蛋白、总酸含量和酸溶蛋白含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母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了最优混菌发酵组合,并从混菌比例、水分、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关键因素研究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乳酸杆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的最优工艺。结果发现:适宜泌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为BLCC2-0015,在发酵48 h时,pH值达到4.12,活菌数为60×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2.56 mg/g;酵母菌为BLCC4-0021,在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44.50×10~8CFU/g,粗蛋白含量高出对照组40.69%;两者复配发酵最佳工艺为接种比例为BLCC2-0015:BLCC4-0021=1.5%∶1.0%、料水比为1∶0.6、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74.53×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12.04×10~8cfu/g,总酸含量为18.65 mg/g,酸溶蛋白含量为17.3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适宜哺乳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对最适发酵菌种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宜哺乳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乳酸菌为BLCC2-0015和BLCC2-0092,发酵48 h时,p H最低分别达到4.12和4.25,活菌数分别达到60×108和81×108,总酸含量分别为22.56 mg/g和23.50 mg/g;适宜乳酸菌BLCC2-0015生料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8~42℃,料水比5∶2、5∶3或5∶4;其中最优的条件为:温度28~32℃,料水比5∶3或5∶4,活菌数最高达96×108,p H最低为3.92。适宜乳酸菌BLCC2-0092生料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8~32℃,料水比5∶2、5∶3或5∶4;其中最优的条件为:温度28℃,料水比5∶4和温度32℃、料水比5∶3或5∶4,活菌数可达到109CFU/g以上。  相似文献   

4.
高效降解游离棉酚并改善棉籽粕营养品质的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品质指标如活菌数、中性蛋白酶活性、酸溶蛋白质含量、pH、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可高效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为BLCC1-0039,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的植物乳酸菌菌株为BLCC2-0092。综合上述2株益生菌的优点,筛选出最优复配发酵方式为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按照1∶1比例接种,37℃需氧发酵24h再厌氧发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优复配发酵组各发酵阶段发酵棉籽粕的pH显著降低(P0.05),厌氧发酵72h时pH降至5.27;酸溶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厌氧发酵72h时酸溶蛋白质含量达到23.54%;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降低(P0.05),需氧发酵24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52.12%,厌氧发酵72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61.58%。由此可知,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复配发酵可有效降低发酵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5.
植物乳杆菌能够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吸附重金属,降低胆固醇,并且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但是,植物乳杆菌属于营养缺陷型细菌,缺乏蛋白质分解酶,利用牛奶中乳蛋白的能力较弱,牛奶无法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求,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基本不生长。为了使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生长,主要采取添加四种复合果蔬汁、协同发酵、改变发酵温度等方法,通过测定pH值、滴定酸度、活菌数来判断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7.5%复合菠萝汁-香蕉浆(1∶1)对植物乳杆菌生长促进作用最好,35℃发酵24 h后,活菌数提高100倍,滴定酸度可以达到100°T。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体外发酵肉鸭全价料,通过发酵前后活菌数、pH、粗蛋白质、酸溶蛋白、总酸含量等指标的比较,筛选出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结果表明:(1)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乳酸杆菌为BLCC2-0111和BLCC2-0112,发酵至72 h时,pH达到最低,分别为4.03和4.13,活菌数最高,分别为33.61×108CFU/g和25.68×108CFU/g。(2)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酵母菌为BLCC4-0050和BLCC4-0021,发酵至72 h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7.78%和17.77%,活菌数最高,分别为30.23×108CFU/g和35.54×108CFU/g。(3)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混菌组合为BLCC2-0111+BLCC4-0021,发酵至72 h时,pH降至最低4.12,乳酸杆菌活菌数38.00×108CFU/g,总酸含量20.61 mg/g,酸溶蛋白含量13.49%,混菌发酵的饲料营养价值显著优于单菌发酵。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植物乳杆菌BLCC2-0410添加对鸡白痢沙门菌感染的防治效果,试验选用120只1日龄海兰褐雏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1 ~ 10日龄,给予益生菌组饮用益生菌水溶液,3日龄时,感染组、益生菌组每只鸡灌服0.5 mL鸡白痢沙门菌菌液,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全程试验期14 d,统计雏鸡死亡率,测定脏器沙门菌载菌量、肠道乳酸菌数量、血液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和炎症因子。结果表明:(1)饲喂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可降低雏鸡相对死亡率,较感染组降低60.6%|(2)益生菌组肠道乳酸菌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和感染组分别提高3.32倍和11.12倍|(3)益生菌组血清中IgG含量分别较感染组提高6.69%,IgM和IgA降低14.63%和4.42%|(4)益生菌组雏鸡血清中IFN-γ和TNF-α较感染组提高3.94%和3.77%,IL-1β降低11.29%|(5)生化检验结果显示饲喂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可降低沙门菌对雏鸡肝脏的损伤。综上,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鸡白痢沙门菌|载菌量|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血液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BLPS-9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试发酵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正交因素对其保护剂配方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经优化后植物乳杆菌BLPS-9中试发酵液活菌数可达50×10^8 cfu/mL,确定最佳离心条件10000 r/min、离心10 min活菌数最高,保护剂配方为脱脂奶粉25%、海藻糖7.5%、甘油0.75%;在最适离心条件下采用最佳冻干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植物乳杆菌BLPS-9存活率可达91.01%,菌粉活菌数为6.0×10^11 cfu/g。在4℃和-20℃条件下贮存28 d,活菌数无明显损失。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乳酸菌制品的货架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植物乳杆菌B4、弯曲乳杆菌A8为发酵菌种制备黄瓜泡菜。研究了黄瓜发酵过程中的pH值、活菌数、亚硝酸盐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发酵的黄瓜泡菜与自然发酵的黄瓜泡菜相比,在第5天时有较低的pH值、较高的活菌数,较低的亚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0.
旨在用含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菌制剂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提高金针菇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复合菌剂的接种比例、接种量、水分、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的pH值和乳酸、氨态氮、还原糖、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复合菌固态发酵金针菇菌渣的最优工艺。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参数为: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接种比例2∶2∶1,接种量5%,固体培养基含水量50%,温度33℃,发酵时间5 d。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金针菇菌渣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pH值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以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后,菌渣pH值降低,且营养成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具有丰富的益生菌资源,前期从云南牛奶样品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3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产黏、产香)和产共轭亚油酸性能,具有较好的发酵乳加工潜力。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3为发酵乳菌株,优化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参数,研究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贮藏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和响应面优化,确定的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最佳工艺为:菌株添加量2%,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0h。发酵乳产品色泽均匀,质地细腻,无乳清析出,酸奶味纯正,酸甜适口;脂肪含量为(3.42±0.36)%、蛋白质含量为(3.24±0.42)%、共轭亚油酸含量为(131.53±4.7)μg/g;乳酸菌活菌数(1.72×1010±0.36)CFU/g;共轭亚油酸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商业发酵剂发酵乳。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在4℃下贮藏21d时,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国标规定的106CFU/g,酸度均在消费者接受的范围内。本试验对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优化和品质分析,为植物乳杆菌L3在发酵乳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植物乳杆菌BLCC2-0001在胃肠道中的耐受性及作为益生菌的功能特性。人工模拟胃肠道环境,研究植物乳杆菌的耐受情况。同时对肠道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拮抗特性和安全性试验进行研究。作用4h,在pH2.5和pH3.5的酸性环境及人工胃液、肠液中的存活率皆在80%以上,在0.3%的胆盐环境中,存活率为60%左右。对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20mm以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株乳杆菌不会产生硝基还原酶、无溶血现象发生,能产生少量的D-乳酸。植物乳杆菌BLCC2-0001具有较强的耐受胃肠道环境的作用,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以作为动物微生态制剂的菌株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从猪肠道中获得一株具有益生功能的乳酸杆菌,通过菌落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其为植物乳杆菌,并采用液体发酵法,以发酵液中活菌数为指标,对菌株HEWA405发酵条件进行筛选,获得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接种量600%、发酵时间16 h、培养温度35℃、pH65及搅拌转速180 r/min,为菌株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棉籽粕中因含有棉酚等有毒物质,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普遍认为的成本低、效果好、较安全的脱毒方法。本实验利用实验室常用菌株芽孢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指标如活菌数、酸溶蛋白、中性蛋白酶活性、pH和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效果的菌株排序为芽孢杆菌优于酵母菌优于乳酸菌,其中芽孢杆菌BLCC1-0039组发酵棉籽粕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93.89%(P0.05),酵母菌BLCC4-0327组发酵棉籽粕发酵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2.72%(P0.05),本研究的5株乳酸菌几乎都没有降解游离棉酚的能力。芽孢杆菌各菌株发酵棉籽粕均可以提高酸溶蛋白含量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发酵24 h时,芽孢杆菌BLCC1-0039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54.80%(P0.05),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4111.40U/g(P0.05);发酵24 h时,酵母菌BLCC4-0327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23.20%(P0.05);乳酸菌发酵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发酵24 h时,乳酸菌BLCC2-0092组发酵料的p H降至5.47(P0.05)。这说明,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影响棉籽粕脱毒效果和饲料营养品质的首要条件,这为下一步棉籽粕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制备菌制剂的最佳适宜条件,试验采用麸皮、玉米皮、豆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技术,以植物乳杆菌L.casei Zhang p8和酵母菌S1为发酵菌种,以发酵后的活菌数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对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4℃、接种量12%、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比例3∶7、含水量50%、料量50 g条件下发酵60 h,植物乳杆菌L.casei Zhang p8菌数可以达到39.8×108cfu/g,酵母菌S1菌数可以达到17.1×108cfu/g。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开发绿原酸发酵液作为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将不同浓度甜叶菊绿原酸、杜仲绿原酸与布氏乳杆菌共同发酵培养,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根据布氏乳杆菌的OD600和活菌数,绘制布氏乳杆菌14 h的生长曲线和pH值变化曲线,筛选出绿原酸发酵液最佳协同发酵浓度和发酵时间。通过大肠杆菌感染试验,检测绿原酸发酵液对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作用、含药血清抑菌效果、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确定临床最佳保护浓度。结果显示,1.0 mg/ml甜叶菊绿原酸和布氏乳杆菌协同发酵8 h的产物饲喂雏鸡,可有效降低雏鸡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促进乳酸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的增殖,降低雏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死亡率,但含药血清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说明甜叶菊绿原酸与布氏乳杆菌协同发酵可以促进雏鸡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布氏乳杆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玉米秸秆粗饲料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设置CK组(空白对照组)、LB组(布氏乳杆菌组)、ENZ组(纤维素酶组)及LB+ENZ组(布氏乳杆菌和纤维素酶共同处理组)的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试验.发酵45 d后取样进行青贮发酵品质感官综合评价,测定pH值、有机酸含量、微生物活菌数、水溶性碳水...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夏季饲料贮存过程及饲料中额外添加铜、锌微量元素对8株益生菌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活性高的微生态制剂菌种。将8株实验室保藏的益生菌分别制成单一菌制剂添加到空白、35mg/kg铜、200mg/kg锌的肉鸡料中,分别贮存30d。结果表明,无论在饲料贮存过程中还是额外添加铜、锌后,4株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都没有显著变化。乳酸菌和酵母菌在贮存过程中活菌数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且对高铜、高锌有不同耐受性,对环境及铜、锌的抗逆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屎肠球菌C2-0012、海洋红酵母C4-0001、植物乳杆菌C2-0015、干酪乳杆菌C2-0003,但活性均不如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9.
复合微生物制剂在鸡粪无害化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选取不同益生菌对鸡粪进行发酵处理。根据发酵粪便中温度变化、氮含量、pH、总活菌数、大肠杆菌数、干物质损失率和吲哚含量等参数,确定发酵鸡粪的干酪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粪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分别为0.05%、0.10%、0.05%和0.05%(P0.05)。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将4种益生菌作为四因素进行响应面回归设计,以吲哚含量高低作为发酵好坏的判定标准,得到4种益生菌的最佳配比,即干酪乳杆菌0.06%、产朊假丝酵母0.15%、粪肠球菌0.07%、枯草芽孢杆菌0.07%。利用此复合微生态制剂发酵鸡粪,使鸡粪中吲哚含量、大肠杆菌数量和pH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87.50%、21.93%和16.72%,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分析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混合添加后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设计为2个发酵处理,T同型发酵菌处理(植物乳杆菌),TY同型和异型发酵处理(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的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实验.在第100天时感官评定青贮饲料的优劣等级;用酸度离子计测定青贮饲料的pH值;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乳酸、乙酸、丁酸的含量;平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