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试验选择均重32.43 kg的沙子岭猪与均重34.84 kg的巴沙猪各12头,按品种组合分成沙子岭猪组和巴沙猪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比例一致。两个处理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试验期104 d。结果表明:与沙子岭猪相比,巴沙猪的全期日增重提高了31.17%(P0.01)、料重比降低了25.49%,眼肌面积、瘦肉率分别提高了50.36%(P0.05)、21.71%(P0.05),脂率降低了30.42%(P0.05),胴体斜长和直长分别提高了25.52%(P0.01)、28.07%(P0.01),肉色和大理石纹均处于正常范围。说明湘沙猪配套系父母代巴沙猪,既保持了沙子岭猪肉质好的优点,又提高了日增重、饲料报酬、瘦肉率。巴克夏猪作为母系父本与沙子岭猪配套生产巴沙优质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养猪》2021,(5)
为深入了解莱芜猪的肉质特性,研究系统测定了42头莱芜猪和30头杜长大的p 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等肉质性状,并对各性状进行群体间比较和性状间相关性分析。两群体比较结果表明,莱芜猪的p H(p H_1和p H_(24))、L_1、a_1、b_1、a_(24)、b_(24)、IMF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杜长大(P0.001),风干水分含量和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低于杜长大(P0.001),滴水损失和L_(24)与杜长大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莱芜猪的p H_1与p H_(24)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杜长大的p H_1与p H_(24)呈弱正相关。莱芜猪p H_1和p H_(24)与风干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杜长大的p H_1与滴水损失、L_1、a_1、b_1、L_(24)和a_(24)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P0.001),p H_(24)与其它肉质性状相关性均较弱。莱芜猪的滴水损失与L_1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_1和a_(24)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杜长大的滴水损失则与L_1、a_1、b_1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莱芜猪的IMF含量与肉色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P0.001),而杜长大的IMF含量只与肉色中的a_(24)、b_(24)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揭示莱芜猪的许多肉质性状与杜长大存在大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两群体今后的肉质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沙子岭猪及其杜巴沙、巴巴沙、杜杜沙、巴杜沙、杜汉沙、巴汉沙6个杂交组合进行屠宰测定及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沙子岭猪与各杂交组合的肉质正常;除杜汉沙外,沙子岭猪与杜巴沙、巴巴沙、杜杜沙、巴杜沙、巴汉沙猪肌肉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总体而言,杜巴沙和巴杜沙的肉质优于其他杂交组合,结合肥育和胴体性能指标,作者认为用巴克夏和杜洛克作为沙子岭猪培育优质猪配套系的父本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沙子岭猪肉质性状与肉的成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沙子岭猪肥育试验,在屠宰测定时分别取样测定了高低营养水平组的肉质、肉的化学成分、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及肌纤维特性.结果表明,所测的各项指标(肉质性状6个、化学成分4项、氨基酸15种、肌纤维2项),高低营养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它猪种比较发现,沙子岭猪具有pH值适宜、肉色鲜红(正常)、系水力高、熟肉率高、贮存损失少、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适中、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等许多特点.建议以肌肉酸度、肉色、系水力、肌纤维细度、肌内脂肪作为评定沙子岭猪肉质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湘沙猪配套系组合巴大沙和大巴沙肉质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确定湘沙猪配套系最佳配套组合并为其选育提供试验依据,本试验对沙子岭猪及两个杂交组合巴大沙、大巴沙猪的肌肉品质、氨基酸含量、长链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项指标进行了测定。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沙子岭猪、巴大沙、大巴沙3个组的肉色、大理石纹评分、pH_1、pH_(24)、熟肉率、贮存损失、系水力、肌内脂肪、嫩度等指标处于正常范围,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内脂肪,沙子岭猪、巴大沙、大巴沙分别为3.21%、3.20%、2.91%,3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组均含17种氨基酸,其中分别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12种风味氨基酸,每100 g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沙子岭猪、巴大沙、大巴沙分别为25.29 g、25.31 g、25.26 g,3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长链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组中均含有多种长链脂肪酸,沙子岭猪、巴大沙、大巴沙含饱和脂肪酸40.89%、42.66%、41.74%,分别含不饱和脂肪酸59.11%、57.94%、58.26%,3个组之间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3个组合均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汞、砷、镉、铅等重金属残留量远低于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除了钠、铜元素含量,巴大沙与大巴沙差异显著外(P0.05),其他钾、钙、镁、锌4种微量元素两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巴大沙与大巴沙两个组合的主要肉质指标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两个组合均拥有优良的肉质特性。结合考虑两个杂交组合的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毛色一致性等因素,作者认为把大巴沙作为湘沙猪配套系最佳配套组合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沙子岭猪肉质性状与肉的成分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结合沙子岭猪肥育试验,在屠宰测定时分别取样测定了高低营养水平组的肉质、肉的化学成分、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及肌纤维特性。结果表明,所测的各项指标(肉质性状6个、化学成分4项、氨基酸15种、肌纤维2项),高低营养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它猪种比较发现,沙子岭猪具有pH值适宜、肉色鲜红(正常)、系水力高、熟肉率高、贮存损失少、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适中、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等许多特点。建议以肌肉酸度、肉色、系水力、肌纤维细度、肌内脂肪作为评定沙子岭猪肉质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养猪》2021,(3)
为了解湘岭猪一世代的肉质特性,研究对湘岭猪、巴沙沙猪、沙巴沙猪及沙子岭猪肌肉中肌苷酸、部分肌肉营养化学成分、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选择体重分别为95 kg、90 kg、90 kg、85 kg左右的湘岭猪、巴沙沙猪、沙巴沙猪及沙子岭猪6头、4头、4头、4头,按品种组合分为4组,进行屠宰测定和取样检测。结果表明:1)4组的肌苷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湘岭猪含量最高,湘岭猪的粗蛋白质显著低于沙子岭猪和巴沙沙猪(P0.05),湘岭猪的粗脂肪显著低于沙子岭猪和沙巴沙猪(P0.05);2)湘岭猪的风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巴沙沙猪比例最小;湘岭猪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湘岭猪必需氨基酸得分与沙子岭猪和沙巴沙猪基本上一致;3)湘岭猪的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沙巴沙猪和沙子岭猪(P0.05);饱和脂肪酸以湘岭猪的含量最低,显著低于沙巴沙猪和沙子岭猪(P0.05);4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以湘岭猪含量最高,湘岭猪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沙巴沙猪和沙子岭猪(P0.05);4)湘岭猪、沙子岭猪背最长肌中钠、钾、镁、钙、铜、锌、锰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组的背最长肌中重金属砷、汞、镉、铅的残留量很低。综合分析表明,从肉质上看,湘岭猪大部分肉质指标与沙子岭猪相近,湘岭猪猪肉在风味和营养品质上保留了绝大部分沙子岭猪的优良肉质特性。建议进一步开展湘岭猪选育,为推动高端猪肉开发和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育种经验。  相似文献   

8.
圩猪与大约克猪的肌肉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圩猪和大约克猪的肌肉品质,选取圩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按照肉质性状测定标准对部分肉质性状和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肉色,圩猪比大约克猪高12.86%(P0.05);粗蛋白质,圩猪比大约克猪低6.34%(P0.05);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84%(P0.01)和150%(P0.01)。背最长肌谷氨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11.08%(P0.01)、5.51%(P0.01)、4.67%(P0.01)和7.54%(P0.01);脯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9.33%(P0.05)、5.14%(P0.05)和3.06%(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圩猪具有较好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测定了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父母代猪及商品猪的肌肉品质、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项指标。结果表明,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p H1、p H24、熟肉率、贮存损失、滴水损失、失水率、系水力、肌内脂肪、嫩度及肌肉中粗蛋白、水分、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等指标,母系母本、父母代猪、商品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母系母本显著高于父母代猪及商品猪(P0.05)。母系母本、父母代猪、商品猪均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11种风味氨基酸,均含有钠、钙、铜、镁、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且汞、砷、镉、铅等重金属残留量远低于农业部NY-5029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肌肉中氨基酸总含量、铜和锌含量,母系母本分别高于父母代猪20.14%(P0.05)、46.43%(P0.05)、23.61%(P0.05)和商品猪13.87%(P0.05)、36.67%(P0.05)、35.48%(P0.05);肌肉中钙含量,母系母本和商品猪分别高于父母代猪29.11%(P0.05)、27.69%(P0.05)。综上所述,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保留了亲本沙子岭猪肉质优良的种质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地方品种圩猪的最佳杂交父本,实验选择巴克夏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分别与圩猪母猪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体重达90 kg时进行屠宰,进行肉质和肌肉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杜×圩、巴×圩被毛全黑,皮×圩除额头有块白毛外,其余被毛全黑,大×圩和长×圩猪被毛以白毛为主,伴有少许黑斑;皮×圩的屠宰率性能最佳,主要体现在屠宰率最高、背膘最薄、眼肌面积最大,其次为杜×圩猪;杜×圩在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L_(24h)、a_(24h)、b_(24h)、失水率、肌肉总脂肪和游离脂肪含量均优于其他4个杂交组合;皮×圩的肌肉总蛋白质含量、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各杂交猪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建议选择杜洛克猪为生产优质黑毛猪肉的杂交父本;若只考虑生长性能和高瘦肉率,以皮特兰猪为宜。  相似文献   

11.
猪宰后肌肉SOD与MDA的变化及其对肉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莱芜猪(24头)、鲁莱黑猪(24头)和大约克夏猪(12头)共60头去势公猪为试验对象,研究宰后肌肉SOD活性与MDA含量的变化及其对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猪宰后肌肉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肌肉SOD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则逐渐上升;不同品种猪间的SOD活性和MDA含量,除MDA5 d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并且SOD活性始终是莱芜猪鲁莱黑猪大约克夏猪,MDA含量则是莱芜猪鲁莱黑猪大约克夏猪。②在肉质特性方面,不同品种猪间的肉色、滴水损失、系水率、烹饪损失、肌内脂肪(IMF)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与大约克夏猪相比,莱芜猪和鲁莱黑猪肌肉具有鲜红的肉色、良好的持水性能、较丰富的IMF含量和较低的PUFA含量。③猪宰后肌肉SOD、MDA与持水性能、肉色、嫩度等重要肉质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证明SOD活性越高和MDA含量越低的肌肉,其系水力越高、肉色越鲜艳,并且肉质越细嫩。研究结果提示:猪宰后肌肉SOD通过消除或降低氧自由基而抑制脂质氧化,参与调控了肉质特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沙乌头猪不同杂交组合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沙乌头猪不同杂交组合的性能,筛选出优质猪杂交组合配套体系,选择沙乌头猪、巴克夏猪和大约克夏猪作为亲本并以纯种沙乌头猪为对照,设计2个杂交组合,沙乌头猪×巴克夏猪(巴沙)和沙乌头猪×大约克猪(大沙),通过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肉质和表观消化率的40个性状比较2个杂交组合与纯种沙乌头猪的优劣。结果显示:①繁殖性能方面,巴沙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大沙产活仔数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5);大沙总产仔数极显著高于巴沙(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②生长性能方面,巴沙、大沙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大沙、巴沙所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③屠宰性能方面,巴沙屠宰率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巴沙、大沙的皮、骨、肉、脂总重和瘦肉率极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1);大沙皮率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和巴沙(P0.01);巴沙的骨率最低,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和大沙(P0.05);大沙的板油比率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④肉质性状方面,大沙肉色a值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巴沙(P0.01),但均在优质肉色范围;巴沙、大沙肌内脂肪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但均在优质肉质范围。⑤表观消化率方面,沙乌头猪、大沙、巴沙各营养素表观消化率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巴沙、大沙杂交组合显著提高了日增重、瘦肉率、皮骨肉脂总重,降低了胴体脂率,但是繁殖性能均显著下降;大沙总产仔数、骨率、眼肌面积高于巴沙,皮率、板油重低于巴沙。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不同日龄沙子岭猪和大白猪比目鱼肌在肉品质性状、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与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本实验以30、60、90、150、210日龄和300日龄的沙子岭猪和大白猪各36只作为对象,屠宰后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沙子岭猪和大白猪比目鱼肌的pH45min、pH24h和加压损失在各个日龄均无显著差异;90日龄时,沙子岭猪比目鱼肌亮度(L*)和黄度(b*)值低于大白猪(P<0.05),红度(a*)值高于大白猪(P<0.05);210和300日龄时,和大白猪相比,沙子岭猪拥有较低的剪切力和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P<0.05)。在150和210日龄时,沙子岭猪比目鱼肌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鹅肌肽含量高于大白猪(P<0.05),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低于大白猪(P<0.05)。210日龄时沙子岭猪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大白猪(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肌肉中缬氨酸、鹅肌肽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分析云南热带雨林地区野杂猪的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探讨野杂猪的开发利用价值.选用240头猪,分为农户饲养的滇南小耳猪(简称:X)、西双版纳野猪×滇南小耳猪F1(YX)、西双版纳野猪×野猪滇南小耳猪F1(YYX)和西双版纳野猪×野猪杜洛克F1(YYD)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在达60 kg屠宰体重时,每个重复选择3头(共12头)屠宰并进行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肌肉主要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YX组、YYX组和YYD组的肉色评分显著高于X组(P<0.05);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和骨骼比率极显著高于X组(P<0.01).YYX组、YX组和YYD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1.16%、55.05%、56.80%,低于X组的57.58%;YYX组、YYD组和YX组的17种氨基酸含量依次是17.82%、17.70%、14.32%,低于X组的23.98%.由结果可知,西双版纳野杂猪的肌肉主要营养指标优良,且瘦肉率高、肉色好、加工出品率高,尤其是YYX组肉质特性表现最好,具有开发生产优质保健肉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体重20 kg左右的杜巴沙三元杂交猪60头,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复方肉质调理剂组和三利植物调理剂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的复方肉质调理剂和三利植物调理剂,饲养136天后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复方肉质调理剂和三利植物调理剂与对照组比较,熟肉率分别提高14.20%(P<0.05)和2.66%,贮存损失分别降低65.30%和64.27%,失水率分别降低32.76%和8.10%;半胱氨酸含量分别提高100%(P<0.05)和80%(P<0.05),但对肌肉中化学成分和氨基酸总含量没有明显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杜巴沙三元杂交猪肉的品质,减少了加工贮存中水分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添加复方肉质调理剂还能提高肌肉中的γ-亚麻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的含量,硬脂酸甲酯含量比三利植物调理剂组和对照组分别提高9.95%(P<0.05)和3.16%;γ-亚麻酸甲酯含量比三利植物调理剂组和对照组分别提高66.67%(P<0.05)和25%,进一步提高了猪肉的营养价值。同时,肌肉中汞、砷、铅、镉含量完全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NY-5029),猪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选择60头长白×大蒲莲猪杂种商品猪,研究其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60头试验猪35~100kg阶段平均日增重688.39g,料重比2.79。4头屠宰测定,宰前重95.25kg,胴体瘦肉率60.22%;肉质优良,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45、3.33,pH为6.38,滴水损失较低为1.57%,剪切力较小为46.80N,肌内脂肪含量较高为3.78%。每100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2.09g、17.11g、9.14g,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和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7.45%和41.35%,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背最长肌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4.90%、12.53%、44.58%和8.18%。  相似文献   

17.
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选择12对初始体重为(61.16±4.13)kg的高坡猪和"杜×长×太"三元杂交猪(DLT),随机分成4个处理,饲喂不同营养水平[NRC(2012)、中国猪饲养标准(2004)]的全价饲粮,试验猪平均体重达90 kg时屠宰。结果表明:DLT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高坡猪(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平均背膘厚、肉色的亮度(L*)24 h和黄度(b*)24 h显著低于高坡猪(P0.05);饲喂高营养水平的饲粮可以显著降低猪的料重比(P0.05);饲粮营养水平升高显著提高了高坡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胴体长和肉色的红度(a*)24 h(P0.05),显著降低了肉色的L*24 h、滴水损失以及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营养水平升高显著降低了DLT肉色的a*45 m in和a*24 h(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有显著影响;DLT胴体性状优于高坡猪,肉质反之。饲粮营养水平升高显著提高了DLT胴体性状和高坡猪的肉质,对生长性能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9):27-31
为探讨不同育肥方式对滇南小耳猪生长、胴体性能、肉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分规模养殖场标准化育肥(对照组)、农村吊架子育肥(试验Ⅰ组)和全放养加补饲(试验Ⅱ组)3种方式进行育肥试验,测定其胴体、肉质、肌肉化学成分、氨基酸成分,结果显示:试验Ⅰ组猪只的平均日增重、6~7肋间膘厚、三点均膘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7.96%、21.04%、15.36%和47.29%(P0.01),胆固醇含量降低43.60%(P0.05),胴体瘦肉率和肌肉甘氨酸含量分别提高8.82%和8.86%(P0.01),肌肉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7.78%、10.69%、9.74%和10.15%(P0.05);试验Ⅱ组猪只的平均日增重、胴体瘦肉率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37.71%、11.20%和47.29%(P0.01),胆固醇含量降低41.71%(P0.05),6~7肋间膘厚、三点均膘和肌肉甘氨酸含量分别提高14.75%、23.19%和16.46%(P0.01),肌肉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10.52%、14.22%、13.08%和13.75%(P0.05);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在各氨基酸含量上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P0.05),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头猪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09.86元/头、10.39元/头和99.54元/头。吊架子育肥和全放养加补饲育肥均可降低滇南小耳猪肌肉粗脂肪含量和胆固醇含量,提高熟肉率、肌肉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改善猪肉食用品质;虽降低了生长速度,延长了育肥时间,但减少了精料用量,反而可获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16%和2.90%。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巴沙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屠宰率、pH1、肌苷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并构建了宰前活重与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胴体性状优良、肌肉保水力强、肉质鲜美,可通过宰前活重快速估测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大大节省屠宰测定成本。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研究植物调理剂对湘沙配套系最佳杂交组合杜巴沙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特性的影响,湘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科技人员于2013年8月9日在沙子岭猪资源场选择60头平均体重在15公斤左右的杜巴沙三元杂交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头。经过136天的饲养试验,12月25日,课题组邀请湖南农大和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对12头试验猪(每组选择4头)进行了屠宰测定,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测定,筛选出一种既能提高湘沙猪生产性能,又能显著改善肉质的绿色植物调理剂,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