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提高猪致病性大肠杆菌(O139血清型)的生产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首先在10L发酵罐中对影响大肠杆菌发酵的pH值、相对溶氧量、生物量、氨基氮、还原糖、无机磷测定等方面进行了单因子试验优化。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在37.5℃,pH值为7.5,4%的接种量,溶氧量为50%,200r/min的转速以及15g/L的葡萄糖添加量,20g/L的氨基氮添加量,100mmol/L的无机盐添加量,培养18h后可以得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利用此优化的条件,结合兽医药品GMP原则,在200L发酵罐中进行了发酵试验,结果在发酵结束后菌液的OD600可以达到34.51,相当于菌体浓度为12.94g/L,从而得到了大肠杆菌工业化生产工艺,为大肠杆菌疫苗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依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持家基因PhoA PCR检测,从临床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1株鸭致病性E.coli。经O抗原血清型鉴定以及毒力分析,筛选出1株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EC-KP120427。以此菌株为基础,使用单因素法以及正交法,获得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新型高密度发酵培养基,配方中初糖采用甘油替代葡萄糖,无机盐仅添加磷酸氢二钾,同时补充铁、锰、铝3种微量元素,在普通摇床上37℃培养菌液D_(600 nm)可达到9.0以上。使用赛多利斯5 L发酵罐,对EC-KP120427菌株进行发酵培养试验。使用优化的新型高密度发酵培养基,按1∶10比例接种对数生长期种子菌,菌液D_(600 nm)值为1.0、控制温度37℃、pH 7.0、调节空气通气量1.5~5.0 L/min、转速100~400 r/min、发酵至对数生长期以15 mL·h~(-1)·L~(-1)流速慢速流加50%葡萄糖溶液,培养菌液D_(600 nm)值可高达30.0以上,成功实现了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高密度发酵。本研究为致病性E.coli高密度发酵技术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为水禽E.coli细菌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猪链球菌(S.suis)疫苗的高密度发酵效果,本研究对S.suis疫苗株(ST171)的发酵过程进行检测,利用外源添加试验研究乳酸对ST171发酵的影响,并通过对发酵工艺的优化减少乳酸的生成.结果表明,ST171发酵液中积累有大量对其生长及活菌数量有不利影响的代谢副产物乳酸.经优化确定ST171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溶氧水平20%,初始葡萄糖浓度10g/L,残糖浓度1g/L,最大比生长速率小于0.7 h-1.在优化条件下,发酵过程中乳酸生成量与原工艺相比降低了41.41%,菌体生物量和活菌数量分别提高了70.58%、129.09%,取得了良好的发酵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鸭沙门菌的生产量,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以GMP为生产指导原则,采用10L发酵罐对影响鸭印第安纳沙门菌高密度发酵的温度、pH值、相对溶氧量、接种量等7个方面进行单因子优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鸭印第安纳沙门菌在以4%接种量,培养温度为38℃,维持培养基的pH值为7.5,保持溶氧量为40%,150rpm/min的转速和连续补加葡萄糖的方式培养20h后,发酵菌数可达到53.7亿CFU/ml,本研究结果为沙门菌疫苗大规模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50 L发酵罐试验,研究了培养条件(接种量、初始氨氮、初糖浓度)对L-赖氨酸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周期40 h,最佳培养条件:10%接种量、0.25%初始氨氮、3.5%初糖浓度,发酵最终平均产L-赖氨酸175 g/L。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出反式-4-羟基-L-脯氨酸发酵生产的优良菌株,以8株产反式-4-羟基-L-脯氨酸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出发菌株,对其生长特性、发酵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筛选出2株遗传稳定性好、生产效率高的菌株Hyp-Y1801、Hyp-Y1808,其发酵效价分别为50.4 g/L、47.5g/L,对实现反式-4-羟基-L-脯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弱毒疫苗株培育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3型引起的小鸭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肉鸭养殖业.本研究采用鸭胚连续传代对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分离株进行致弱,通过检测不同代次的鸭胚组织毒的毒力、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发现该病毒在鸭胚中连续传代至第53代以后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继代不出现毒力返强.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5×105.9ELD50的第54代病毒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1日龄雏鸭免疫后4 d对强毒感染的保护指数为81.4%,免疫后6天的保护指数为100%.3日龄雏鸭免疫后5 d攻毒保护率为100%.1日龄雏鸭免疫后1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10-3.29,至第4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试验结果表明,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株第54代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毒力稳定,雏鸭接种后诱导产生的免疫力完全可以保护小鸭渡过鸭肝炎易感期,可作为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8.
为了大量表达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Sj28GST,本文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在不同的培养温度、种子液接种量、IPTG浓度、IPTG诱导时间等培养条件下进行高密度发酵表达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Sj28GST,分别用Bradford法和比浊法分析重组蛋白Sj28GST的浓度和重组大肠杆菌的密度.优化应用发酵罐高密度发酵表达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Sj28GST的培养温度、种子液接种量、IPTG浓度、IPTG诱导时机等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37℃、种子液接种量7%、溶解氧浓度保持20%以上、pH 7.2左右、用0.7mmol/L IPTG在重组大肠杆菌TB1开始培养后5 h进行诱导,细菌密度明显提高,获得的重组蛋白Sj28GST的表达产量最高,为74.32 mg/L发酵液,菌体密度达到13 OD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完善猪丹毒疫苗毒力检定标准,对猪丹毒丝菌C43-5株在肉肝胃消化汤中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测定了菌株对猪的最小致死剂量,并对1986、1996、2006、2015年4个冻干代次菌种进行了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结果显示:C43-5株在肉肝胃消化汤中培养16 h时活菌数最高,而后进入稳定期,培养19 h后活菌数迅速下降,菌体大量死亡;以3.5×1010 CFU活菌静脉注射56~63日龄健康易感猪,2只试验猪在4 d内全部死亡;1986、1996、2006、2015年4个冻干代次的C43-5株菌种毒力和免疫原性检定结果均符合要求。同时提出了猪丹毒丝菌C43-5株毒力检定标准的修改建议,为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过程中,把培养温度由37℃逐渐提高到45℃,每12h传1代而成功致弱,传至1200代时,毒力显著减弱,且仍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培养特性,从而获得了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菌株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氏杆菌液体发酵培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利用液体发酵装置对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GN52株在改良酵母肉汤中的发酵培养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染色镜检、活菌计数、D450 nm值测定、pH测定等方法对RA的生长规律进行摸索,确定培养方法、最佳收菌时间及最佳灭活条件。结果表明,RA在培养过程中,菌液pH基本不变;37 ℃液体发酵培养20 h活菌含量最高,可达320亿~350亿CFU/mL;0.3%甲醛37 ℃灭活18 h为最佳;D450 nm值与活菌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可通过测定RA菌液的D450 nm值推算其活菌数。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从辽西地区部分养鸡场采集具有典型临诊特征的鸡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分离到89株鸡大肠杆菌。通过血清型鉴定,鉴定出血清型的82株,血清型9种,分别为O1、O2、O8、O15、O18、O35、O78、O114、O141,其中O18、O35型鸡大肠杆菌为辽西地区优势流行血清型。将分离纯化的O35型鸡大肠杆菌超声裂解后,加入致敏双醛化处理过的红细胞,制备O35型鸡大肠杆菌间接血凝诊断液,验证其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完成诊断液的标准化。同时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选择12种标准药敏片对此89株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间接血凝诊断液特异性和敏感性好,质量稳定。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各地区均有耐药菌株的出现,仅对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左旋氧氟沙星、盐酸沙拉沙星这4种药物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及膜通透促进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鸭源大肠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8株多重耐药鸭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其与舒巴坦、利血平和EDTA联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舒巴坦能使5株鸭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钠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利血平仅能使3株菌株对头孢噻呋钠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而EDTA能使7、5、3、6、8株菌对以上5种药物的MIC下降4倍以上;舒巴坦+利血平使4株菌株对头孢噻呋钠的MIC下降4倍以上,使5株菌株对氟苯尼考的MIC下降4倍以上;舒巴坦+EDTA使鸭源大肠杆菌对以上5类药物的MIC大幅度下降,分别使8、5、2、8、8株菌MIC下降4倍以上;利血平+EDTA使7株菌株对恩诺沙星MIC下降4倍以上,使所有分离株对其余4种药物的MIC显著下降;舒巴坦+利血平+EDTA和5类药物联用后,所用分离株的MIC下降4倍以上。由此可见,引起鸭源大肠杆菌对以上抗菌药物的耐药原因主要包括细胞膜通透性的下降、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和产生β-内酰胺酶的破坏作用,三者相协同提高了鸭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小规模猪场大肠杆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23家中小规模猪场采集病料,分离、鉴定出致病性大肠杆菌56株,并对其进行血清型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鉴定出4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属于16种血清型,其中以O138、O18、O85、O9和O21为优势血清型,占定型菌株的69.76%;用20种常用抗菌药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高敏的药物有头孢拉啶、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多黏菌素B、新霉素、壮观霉素和阿米卡星;而不敏感的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说明这些猪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十分严重,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等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流行株GX-08全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对鸭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从患病免疫鸡群中分离到1株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流行株,经致病指数测定为强毒株,编号为GX-08。致病性试验表明,GX-08株对鸭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参照GenBank发表的NDV基因序列设计10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GX-08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段进行扩增。拼接后序列分析表明GX-08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总长为15192 nt,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6种蛋白质NP、P、M、F、HN和L。F基因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氨基酸序列特点。F基因第47—420位片段基因分型分析结果表明,该流行株属于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优化棉粕源生物蛋白质饲料底物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试验采用5因子6水平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法,通过测定发酵产物中游离棉酚(free gossypol,FG)含量和活性酵母菌数,优化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ZD-3)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D-5)对棉粕源基础底物复合发酵的底物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应用DPS v7.05 统计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结果。底物微量元素添加量的优化结果为硫酸亚铁540 mg/kg,硫酸铜4 mg/kg,硫酸锰180 mg/kg,硫酸锌15 mg/kg,亚硒酸钠0 mg/kg。  相似文献   

17.
鲤鱼肠道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江苏省某市菜市场采集商品规格(体重0.5~0.6 kg)的鲤鱼(Cyprinus carpio),利用SS选择培养基分离纯化获得107株肠道细菌,对其中2个典型菌株(编号CS-1、CS-2)进行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药敏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CS-1、CS-2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均能利用葡萄糖产气,MR试验阳性、氧化酶和VP试验阴性;其中CS-1菌株吲哚产生阴性,硫化氢、半固体试验阳性;CS-2菌株则相反,初步鉴定CS-1为沙门氏菌,CS-2为志贺氏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S-1、CS-2两菌株对先锋必素、先锋霉素Ⅳ、头孢孟多、头孢噻吩、呋喃妥因、氧哌嗪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氯洁霉素、洁霉素、灭滴灵、利福平、红霉素等药物不敏感。该研究对水产品食品安全检疫及鱼类疾病防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两株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对来源于广东省的两株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血清型、耐药性、生长特性以及毒力和免疫原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株菌分别为血清4型和5型;两株菌均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培养10 h活菌含量都能达到109以上;其LD50分别是1.52×109 CFU和9.3×108 CFU;分离菌株对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两株菌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可以作为疫苗的基础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9.
叶玉梅  黄伟  杨平东 《畜牧市场》2009,(4):31-32,33
采取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病原分离与墼定系列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之间,从广东和四川两省抽样调查的鸭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2省6个市县的11个规模化养殖场,采集病死鸭头、肝等病料,接种巧克力LB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共获得20株细菌。通过生化反应等系统鉴定,判为大肠杆菌的9株,占42.8%;鸭疫里默氏杆菌的11株,占57.2%。采用玻板凝集实验检测,1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属于AF型的5株(占45.5%)、DZ型1株(占9.1%)、5株(45.5%)未能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