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比较三元杂交猪选育效率,试验采用B超活体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背膘厚方面: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N)组、杜洛克猪(老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O)组在9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90~110 kg显著增加( P <0.05),110 kg后趋于稳定( P >0.05);杜洛克猪(加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C)组在90~100 kg缓慢增加( P >0.05),其余体重阶段显著增加( P <0.05);PIC399猪×[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P)组在11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110 kg后显著增加( P <0.05)。(2)眼肌面积方面:XN组在各阶段显著增加( P <0.05);XO、GC、GP组在110 kg前显著增加( P <0.05),110 kg 后趋于稳定( P >0.05);GP组在各阶段均显著高于XN、XO、GC组( P <0.05)。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3)背膘厚方面:除90 kg时XN组显著低于GP组( P < 0.05 )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 P >0.05)。结果表明:XN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XO、GC、GP组适宜屠宰体重均为110 kg;GP组各阶段眼肌面积最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GP三元杂交育肥猪。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养猪》2021,(3)
为比较托佩克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的性能,确定适宜上市体重,分别测定了110~150kg体重阶段托佩克三元猪的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结果显示:(1)胴体性状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头重、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增加趋势。130 kg瘦肉率最高,140 kg脂肪率达最高,但这两种性状在各阶段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130 kg时眼肌面积增加较多(P0.05)。140kg时平均背膘厚显著增加(P0.05)。(2)肉质性状中,120 kg的失水率显著低于130 kg(P0.05),而其肌内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3)相关性分析中,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与胴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屠宰率与体斜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胴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瘦肉率与脂肪率、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脂肪率与平均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腿臀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黄度b*、失水率与p H1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红度a*、黄度b*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嫩度与p H1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 H2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肌内蛋白质与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托佩克三元猪120 kg肉质性能较好,130 kg胴体性能较好,若考虑肉质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20 kg,若考虑胴体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30 kg。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研究高温环境饲养产生轻度PSE肉与正常肉的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差异。对体重110~12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屠宰,比较胴体重为80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6头)和85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7头)的屠宰性能、理化与感官特性。结果表明:在胴体重为80~85 kg范围内,随胴体重升高,猪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所增加(P0.05),正常肉剪切力和弹性随胴体重升高明显上升(P0.05),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随胴体重升高下降显著(P0.05),失水率和剪切力有所升高(P0.05),水分含量随胴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P0.05)。同一胴体重下,轻度PSE肉的猪背膘厚明显比正常猪低(P0.05),眼肌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PSE肉的失水率、水分和剪切力明显高于正常肉(P0.05),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85 kg胴体重的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和弹性比正常肉低(P0.05)。研究表明:在高温饲养条件下,正常肉的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比轻度PSE肉的高,剪切力和失水率比轻度PSE肉的低。在80~85 kg胴体重中,轻度PSE肉随体重的增大肉品质下降,正常肉的肉品质随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不同屠宰重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肥育猪屠宰重对胴体品质、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00、120、140kg的"杜×长×大"肥育猪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40kg组胴体重比100、120kg组高(P0.05);100kg组屠宰率显著高于120、140kg组;140kg组背膘厚、板油重显著高于100、120kg组(P0.05);140kg组亮度L*45min低于120kg组(P0.05),黄度b*45min低于100、120kg组(P 0.05),其他肉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屠宰重的背最长肌眼肌面积、pH、滴水损失、剪切力、大理石纹以及水分、肌内脂肪、粗蛋白质、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屠宰重的增加,脯氨酸显著增加(P0.05),140kg组羟脯氨酸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氨基酸和肌苷酸无显著变化(P0.05);屠宰重与胴体重、屠宰率存在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回归关系(P0.01),与胴体重、背膘厚、板油重、红度a*48h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屠宰率、b*45min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知,屠宰重对100~140kg杜长大肥育猪肉品质无显著影响,对胴体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2014—2015年的种猪性能测定数据包括30~100 kg平均日增重、3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100 kg体重眼肌面积、饲料转化率和抗体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大白和长白品种30 kg体重日龄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P<0.05),杜洛克品种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和测定期饲料转化率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P<0.05),不同品种种猪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达30 kg体重日龄杜洛克明显高于大白和长白,校正达100 kg体重眼肌面积杜洛克猪>大白种猪>长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种猪、长白猪差异显著(P<0.05),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猪差异显著(P<0.05)。猪群免疫合格率与死淘率呈负相关等关系,即总体免疫合格率较高的猪群,死淘率也相应较低。  相似文献   

9.
大约克、杜洛克及长白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出生日期相近、生长发育良好、体重100 kg左右的大约克、杜洛克及长白猪各10头屠宰,测定其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长白猪胴体直长比杜洛克高3.31%(P0.05),平均背膘厚大约克比长白低27.48%(P0.01),胴体瘦肉率以杜洛克猪最高(61.17%),分别比大约克和长白猪高3.49%(P0.05)、4.44%(P0.05)。杜洛克a值最高(15.30),分别比大约克和长白猪高12.58%(P0.01)、11.76%(P0.01);a24值杜洛克比长白高7.27%(P0.05);背最长肌剪切力以杜洛克最小(3.15 kg),分别比大约克及长白猪低25.36%(P0.05)、24.28%(P0.05);肌纤维直径以长白猪最细(70.30μm),比杜洛克低12.52%(P0.05);肌内脂肪含量以杜洛克猪最高(2.13%),分别比大约克和长白猪高65.12%(P0.01)、19.66%(P0.05),长白猪比大约克猪高37.98%(P0.05)。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和4种脂肪酸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江香猪胴体及肉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从江香猪胴体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规律,通过测定117头从江香猪皮厚、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背最长肌游离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指标,分析性别和屠宰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对从江香猪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游离水分和肌肉脂肪含量(IMF)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除肌肉游离水分外,从江香猪各项测定性状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屠宰体重对10~11肋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从江香猪屠宰体重处于65~75kg阶段屠宰较优。IMF与游离水分呈现出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4),二个指标间回归曲线模型Y=594.93589-15.58725X+0.10251215X2,决定系数R2为0.8783,模型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高效、优质的终端父本,为规模化猪场引种、繁育和饲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选用不同品系(品种)公猪包括PIC399配套系、加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与二元法系长大母猪进行杂交,测定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效率以及胴体等级等指标。结果显示:115 kg上市猪日增重以加系杜洛克组(GC)最高,体重达100、115 kg所需日龄均比美系杜洛克组(GA)和PIC399组(GP)提前,且与GC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效率方面以GA组表现最好,体重达100、115 kg时的肉料比均比GC组和GP组低,且与GP组差异显著(P0.05),但与GC组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胴体测试背膘结果表明,体重达100、115 kg时GA组背膘指数均比GC组和GP组低,且差异显著(P0.05);眼肌面积在体重达100 kg时GP组眼肌面积较GA组和GC组大,且与GC组差异显著(P0.05);而在体重达115 kg时GA组的眼肌面积最大,且与GC组差异显著(P0.05)。从眼肌面积考虑GA组更适合饲养大猪;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盈利能力最好的是GA组,当体重达100、115 kg时销售利润均比GC组和GP组高。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对五指山猪和长白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五指山猪肉和长白猪肉的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长白猪宰前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屠宰率、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及瘦肉率均极显著高于五指山猪(P<0.01);五指山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pH、熟肉率、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五指山猪肉的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因此,五指山猪肉品质优于长白猪。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猪肉质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挑选20 kg左右的汉普夏猪和长撒阉公猪各10头,在相同日粮和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喂,当体重分别达到100 kg时屠宰,并现场分割胴体,测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以及化学组成,以比较不同品种猪肉质差异。结果表明:汉普夏猪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长撒猪(P<0.01),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显著高于长撒猪(P<0.05),而背膘厚、熟肉率、b值和粗蛋白(CP)极显著低于长撒猪(P<0.01),猪肉干物质(DM)、剪切力和pH2值显著低于长撒猪(P<0.05)。结果说明汉普夏猪和长撒猪肉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择屠宰体重100 kg、110 kg和120 kg左右的枣庄黑盖猪31头,依据体重分成3组,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屠宰及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分析了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的部分胴体和肉质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屠宰体重增加,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显著增加(P0.05),游离水分显著降低(P0.05)。背膘厚、板油与肾脏重、皮肥肉率、大理石纹评分、肌纤维直径和剪切力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瘦肉率、滴水损失和失水率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他指标变化趋势均不明显。文章为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能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确定其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斯格猪及斯八级进杂交猪育肥性能、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斯格猪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斯八级进杂交猪(P<0.05),全期增重与平均日增重分别比斯八级进杂交猪高9.39%和9.30%;瘦肉率、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三点平均背膘厚等胴体性状方面,斯格猪差异显著高于斯八级进杂交猪(P<0.05);在肉质品质方面,斯格猪在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方面亦显著高于斯八级进杂交猪(P<0.05),在熟肉率与剪切力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不同净能水平日粮对育肥猪生长、背膘及眼肌面积的影响。选择420头(38.5±0.5)kg丹系三元育肥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公、母各半。试验A、B、C、D、E组饲粮净能水平分别为9.84、10.05、10.26、10.46和10.67 MJ/kg,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97 d。结果显示,A组育肥猪0~97 d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E组(P<0.05)。A组、B组育肥猪0~97 d的料重比显著高于D组、E组(P<0.05),且A组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均重110 kg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组(P<0.05)。A组、B组均重130 kg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组(P<0.05)。A组均重110 kg育肥猪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D组、E组(P<0.05)。A组130 kg育肥猪的背膘显著低于D组、E组(P<0.05)。试验表明,净能为9.84 MJ/kg日粮可以明显提高平均日采食量、眼肌面积,并且降低背膘厚度。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屠宰体重对瘦肉型四元杂交(皮×杜×长×大)商品肥育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50头屠宰体重分别在110(n=10)、120(n=10)、130(n=10)、140(n=10)、150 kg(n=10)的肥育猪,屠宰后测定其胴体性状,并从背最长肌理化性状、肌纤维、脂肪酸组成及品尝评分等方面综合考察肉品质随屠宰体重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在110~150 kg屠宰体重范围内,屠宰体重与胴体重、屠宰率、平均背膘厚度、板油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体长、体高、胸围、腹围均和屠宰体重之间呈显著正向线性回归(P0.05),但眼肌面积在各屠宰体重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重、肝脏重、脾脏重、肾脏重、胃重、大肠重、胃指数、小肠指数均随屠宰体重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2)肉色、pH、滴水损失、剪切力、大理石纹评分、肌内脂肪和水分含量等在各屠宰体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110~150 kg屠宰体重范围内,肌纤维直径随屠宰体重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肌纤维密度随屠宰体重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4)脂肪酸含量在140 kg屠宰体重时达到最高,含量较丰富的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屠宰体重不影响肌肉中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 0.05)。5)肌肉多汁性在130 kg屠宰体重时达到最高,其他品尝评分如外形、气味、风味、异味、嫩度、肉汤清浊度、肉汤鲜味得分在各屠宰体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胴体性状及肌肉品质,建议该四元杂交商品肥育猪的屠宰体重不要超过140 kg。  相似文献   

20.
选择江苏龙山亲和农牧有限公司4头长约二元杂交猪和6头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屠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猪平均膘厚比二元杂交猪显著减少,差异显著(P<0.05),后腿比例和板油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脂肪比例、胴体长和瘦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瘦肉率与各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瘦肉率与眼肌面积、胴体重、屠宰率呈强正相关,而与脂肪比例呈强负相关。利用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屠宰率分别建立了对胴体瘦肉率的回归方程,其中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9417;平均膘厚、屠宰率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85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