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载铜蒙脱石(MMT-Cu)对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菌的黏附作用,试验采用Ca-co-2细胞培养模型,观察被标记的大肠杆菌K88、猪霍乱沙门菌对载铜蒙脱石的黏附作用;并在培养液中加入载铜蒙脱石,计算其对细菌黏附的阻断率,测定胞内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测试菌与Caco-2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13.23%和10.78%;载铜蒙脱石对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对大肠杆菌K88、猪霍乱沙门菌的阻断率分别为67.38%和60.45%,并能极显著降低LDH的释放(P<0.01)。说明载铜蒙脱石可有效阻断病原菌黏附,从而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可作为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2.
选用断奶仔猪肠道中的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菌作为指示菌。杀菌性能的测定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绘制杀菌曲线。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Cu2+在肉汤和生理盐水中的释放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菌细胞壁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菌胞内酶的活性;通过K+电极测定K+释放量;采用SP-2型溶氧仪测定菌体悬浮液中的溶氧量。结果显示,载铜蒙脱石对E.coli K88的MIC为64mg/L,MBC为256mg/mL;对S.choleraesuis的MIC为128mg/L,MBC为512mg/L。而蒙脱石未显抗菌活性。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菌与载铜蒙脱石作用后形态发生了变化,细菌细胞膜受损,内容物外漏;细菌胞内酶活性结果显示,胞内酶的大量外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大量自由的K+从细菌细胞内释放出来;呼吸代谢结果显示,载铜蒙脱石抑制了细菌呼吸代谢的三羧酸循环途径。结果表明,载铜蒙脱石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研究芽孢杆菌对细胞黏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采用荧光标记法探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特性,并通过排斥、竞争和置换试验测定其对病原菌黏附的阻断作用.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测定Caco-2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来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均低于病原菌、且对病原菌的黏附无阻断作用,大部分芽孢杆菌不会影响细胞存活率及细胞膜的完整性,对细胞无毒.  相似文献   

4.
将两种高纯蒙脱石和Cu(NO3)2、AgNO3在适宜反应条件下分别制备成载铜、载银蒙脱石,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分别测定载铜、载银蒙脱石中的Cu2+、Ag+含量,计算吸附量;对载铜、载银蒙脱石进行X射线衍射(XRD)检测其晶体结构;采用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法测定载铜、载银蒙脱石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铜、载银蒙脱石晶体结构与原料蒙脱石结构一致。两种载银蒙脱石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比两种载铜蒙脱石的大。两种载银蒙脱石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均低于两种载铜蒙脱石。结果提示,载铜、载银蒙脱石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载银蒙脱石的抗菌效果优于载铜蒙脱石。  相似文献   

5.
载铜蒙脱石对大肠杆菌和仔猪腹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合成的载铜蒙脱石 (MMT- Cu) ,应用 XRD衍射分析显示 ,载铜反应前后 ,蒙脱石的(0 0 1)面网间距从原先的 1.5 4 4 nm增加到了 1.5 88nm ,表明铜是以水合阳离子或复合阳离子形式进入蒙脱石晶格层间位置。体外试验表明 ,MMT- Cu对大肠杆菌 K88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MMT- Cu对仔猪的试验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日粮中添加 0 .2 % MMT- Cu使仔猪日增重提高了 13.89% (P<0 .0 1) ,料重比下降了 8.38% (P<0 .0 5 ) ,平均腹泻率降低了 71.80 % (P<0 .0 1) ,结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数显著下降 (P<0 .0 1) ,空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腺窝深度的比率分别提高了 19.2 1% (P<0 .0 5 )和 37.10 % (P<0 .0 1)。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抗逆性能、猪肠上皮细胞黏附率及抑菌效果。采用体外法对Ec N进行生长曲线绘制和耐酸、耐胆盐、耐热性能的测定;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了Ec N对该细胞的黏附率以及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的黏附抑制率;同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Ec N对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Ec N对高酸、高胆盐和高温环境具有一定耐受能力。2)Ec N对IPEC-J2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对数期最佳,黏附率达33.96%,显著高于迟缓期、稳定期和衰亡期(P0.05)。3)Ec N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黏附抑制率达87.84%。4)Ec N还能上调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水平。结果提示,益生菌Ec N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能够良好地黏附猪肠上皮细胞,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研究几株乳酸菌的黏附性能及其对大肠杆菌K8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性能。采用荧光标记法评价这几株乳酸菌的黏附性能,并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试验检测其对上述2株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除了乳酸乳球菌外,其他乳酸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均高于这2株病原菌,且黏附率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肠球菌>致病菌>乳球菌。2)来源于健康鸡肠道的乳杆菌与分离于人肠道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食果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fructivorans)的黏附率接近。3)大部分乳酸菌菌株能通过置换作用抑制大肠杆菌K8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结果提示,这几株乳酸菌对肠上皮细胞均有较高的黏附率,尤其是乳杆菌,且它们的黏附有菌属特异性。乳酸菌抑制上述2种病原菌的黏附主要通过置换方式,但没有菌属特异性,且与其自身的黏附力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K88ab/K88ad菌毛对细胞的黏附作用,本研究分别以产肠毒素E.coli (ETEC) K88ab C83901株和K88ad C83903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这两种K88菌毛操纵子fae基因(均约7.9 kb).将其分别克隆于表达质粒pBR322中构建pBR-K88ab和pBR-K88ad重组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化至不含任何菌毛的E.coli SE5000株中.该重组菌能够分别与鼠抗K88菌毛阳性血清和抗K88菌毛单克隆抗体(MAb)产生凝集反应;在电镜下观察到重组菌表面大量表达K88菌毛.采用热抽提法提取其体外表达的K88ab和K88ad菌毛,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显示,菌毛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6 ku.玻板凝集试验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K88ab及K88ad菌毛与K88+参考株菌毛均能够被抗K88菌毛阳性血清和MAb识别.以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为模型进行黏附和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表达K88菌毛的重组菌及K88+参考株均能够黏附于IPEC-J2上皮细胞表面;而且阳性血清和MAb能够有效抑制重组菌或K88+参考株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系的黏附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仔猪副伤寒又称沙门菌病(swine salmonellosis),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引起的一种仔猪的高热传染病[1-2]。该病一般呈散发性,因饲养管理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会出现地方流行性,特别是长途运输后易造成暴发。沙门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就能将其杀死。该病常与猪瘟混合感染,有时也可单独感染。近年流行的猪霍乱沙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EF14菌毛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本试验利用肠炎沙门菌50336株、突变株50336△sefA、50336△sefD以及互补株50336△sefA (pBRA)、50336△sefD (pACYCD)与肠上皮细胞系细胞(IPEC-J2和Caco-2)进行了黏附作用.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均能与IPEC-J2、Caco-2细胞进行有效黏附,并且随时间延长黏附数量有所增多,相同时间各菌株与IPEC-J2细胞的黏附数量明显多于Caco-2细胞;但细菌和细胞共感染1和4h后,肠炎沙门菌野生株、相应的突变株和互补株与IPEC-J2和Caco-2细胞黏附的数量差别很小,未到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SEF14菌毛并不特异性介导肠炎沙门菌与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和Caco-2的黏附作用,或者不是介导黏附作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猪霍乱沙门菌菌蜕并研究其免疫保护力,本实验克隆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与pBV220连接,构建温控溶菌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入猪霍乱沙门菌TTB1中,制备菌蜕并对其裂解率、安全性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成果克隆了裂解基因E、片段大小274bp,构建了温控溶菌质粒载体pBVE,制备了猪霍乱沙门菌菌蜕,其裂解率最高为99.46%、经冻干灭活残余活菌,安全性试验检测证实其安全后,对小鼠进行了免疫保护试验,其保护率为70%、与弗氏佐剂灭活苗保护率相当、优于甲醛灭活苗。研究结果为猪霍乱沙门菌引发疾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富马酸(FA)与肉桂醛(CA)联用调节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K88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IPEC-J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FA和CA处理IPEC-J2细胞12和24 h,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以最佳处理浓度的FA和CA预处理细胞,ETEC K88感染细胞3、6、12和24 h,检测其活菌黏附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 FA和CA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1.00 mg/mL和1.00μL/mL,最适培养时间为12 h。2)添加FA和CA可有效抑制ETEC K88黏附IPEC-J2细胞,当ETEC K88感染细胞3 h时其黏附率显著下降(P<0.05),6、12和24 h时极显著下降(P<0.01)。3)添加FA和CA可极显著降低ETEC K88感染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猪霍乱沙门菌菌蜕并研究其免疫保护效力,克隆噬菌体phi X174裂解基因E,与p BV220连接,构建温控溶菌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入猪霍乱沙门菌TTB1中,制备菌蜕并对其裂解率、安全性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裂解基因E、片段大小274 bp,构建了温控溶菌质粒载体p BVE,制备了猪霍乱沙门菌菌蜕,其裂解率最高为99.46%、经冻干灭活残余活菌,安全性试验检测证实其安全后,对小鼠进行了免疫保护试验,其保护率为70%、与弗氏佐剂灭活苗保护率相当、优于甲醛灭活苗。研究为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吉林省规模化猪场表观健康猪群中沙门菌的携带及耐药性流行情况,本研究采集吉林省猪直肠棉拭子450份,经过理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共获得17株沙门菌,分离率为3.78%(17/450)。17株沙门菌分离株进一步血清学鉴定,其中鼠伤寒沙门菌8株、猪霍乱沙门菌有7株、德尔卑沙门菌2株。对15种抗生素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17株猪源沙门菌分离株在4重耐药与11重耐药之间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依据益生菌筛选的常规方法和凝结芽孢杆菌的判定标准,旨在从健康仔猪粪便中分离获得益生性能优良且安全的益生凝结芽孢杆菌,并通过体外模拟动物肠道环境,评价其益生特性和应用特点。本研究从70余株猪源芽孢杆菌中筛选鉴定出4株凝结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BC147、BC235、BC303和BC310。结果表明:4株菌对大肠杆菌K88,鸡肠炎沙门菌,猪肠炎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益生及耐受性研究发现,四株菌均具有良好黏附能力,并对胆盐和低酸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其中BC303对仔猪肠黏液的黏附率高达41.67%,在p H 4的条件下其营养细胞存活率高达91.0%,在0.3%胆盐中暴露2 h,其存活率仍然维持在40%以上。同时,四株菌均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产生能力。结果显示,从健康仔猪肠道及粪便分离筛选获得的凝结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益生性和安全性,其在畜禽养殖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式,观察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对Caco-2细胞的粘附特性,并探讨嗜酸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的抗粘附作用。结果表明,所试4种细菌菌株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Caco-2细胞的特性;粘附抑制试验表明,无论在排斥试验、竞争试验还是置换试验,嗜酸乳杆菌或两歧双歧杆菌均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粘附;杀菌试验表明,嗜酸乳杆菌或两歧双歧杆菌上清液均能显著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但上清液用胰蛋白酶、蛋白酶K、乳酸脱氢酶处理后,杀菌作用明显降低,表明杀菌作用是乳酸和蛋白质样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调查浙江省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和毒力基因特征。采用标准细菌学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2014-2021年共分离到137个携带ETEC黏附素或肠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中禁抗后平均每年分离到的菌株数量是禁抗前的2倍。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表明,STb (129/137,94.2%)最常见,其次是STa (64/137,46.7%)和LT (62/137,45.3%);黏附素基因以F18 (56/137,40.9%)最占优势,其次为K88 (28/137,20.4%),未检测到K99和987P及F41等黏附素。上述137个临床分离株中共检测到16种不同的毒力因子模式,平均每8.6个菌株产生一种不同的毒力因子模式;其中39.4%的菌株仅携带肠毒素基因,检测不到经典的黏附素基因,而1.5%的菌株则与之相反。共有81株菌同时检测到肠毒素和黏附素基因,占检出总数的59.1%。在所有被检测的生长阶段,肠毒素STb均为检出率最高的肠毒素,且随着日龄增加检出率逐渐降低。黏附素F18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检出率不断提高;K88黏附素在各...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核酸酶活性及其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琼脂扩散法观察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降解λDNA的活性,同时,分析不同温度、pH和金属离子对胞外产物核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胞外产物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具有降解λDNA的DNA酶活性,高温和酸性条件抑制DNA酶的活性,活性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2℃和9.0,且胞外产物的核酸酶可被60℃以上的温度灭活。添加Na+、K+、Ca2+和Ni2+对胞外产物切割λDNA的活性没有影响;5.00和10.00 mmol·L-1的Ba2+、Mg2+和Mn2+可提高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0.01~1.00 mmol·L-1的Zn2+、Cu2+和Fe3+对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Co2+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和定量分析均显示,猪霍乱沙门菌不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而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可显著降解白色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形成的胞外诱捕网。本研究证实了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为进一步探究胞外产物在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与宿主免疫互作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9,(2):318-322
为研究黄连、黄芩、五倍子、黄柏和鱼腥草提取物对猪霍乱沙门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超声波处理,乙醇回流,水浴加热的方法提取5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2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提取物对猪霍乱沙门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提取物对猪霍乱沙门菌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显示,黄连单独抑菌时的MIC值较其他中药的MIC值低,且与黄芩、五倍子联合用药时MIC值由7.81×103 mg/L降到3.91×103 mg/L。而黄芩与黄连、黄柏、五倍子、鱼腥草联合用药时MIC值均降低。黄芩与其他4种药联合用药后抑菌效果增强,且与五倍子联合用药时FICI值小于0.5表现为协同作用,并且2种药物的MIC降低明显。结果表明,黄连、黄芩、五倍子对猪霍乱沙门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黄连、黄芩、五倍子联用时,抑菌效果为协同或相加作用;黄芩与鱼腥草联用时抑菌效果为无关作用;黄柏与鱼腥草联用时抑菌效果也为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F1,单因子血清IgG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了定量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F41黏附素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经致敏的绵羊红细胞能被F41单因子血清特异性地抑制,且不与ETEC—K88、ETEC—K99、ETEC-987P、致仔猪水肿病大肠埃希氏菌O138、鼠伤寒沙门菌和猪链球菌2型菌液出现交叉反应,其敏感性比甘露糖抵抗血凝反应(MRHA)至少高2^5倍。结果表明,该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生物制品中黏附素含量的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