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巨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鸡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早熟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采用早熟选育法对E.maxima亲本株进行连续鸡体传代以获得早熟株,再分别将鸡E.maxima亲本株和早熟株孢子化卵囊以不同剂量口服接种14日龄无特定病原(SPF)雏鸡,测定E.maxima亲本株和早熟株的潜隐期、卵囊形态大小,并分析比较其致病性强弱和繁殖力高低。结果表明,成功选育出潜隐期为113 h的鸡E.maxima早熟株,其卵囊长和宽均显著小于亲本株卵囊。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鸡接种E.maxima亲本株和早熟株孢子化卵囊后均无死亡现象;当鸡E.maxima亲本株和早熟株孢子化卵囊接种剂量为0.5×10~4~20.0×10~4个/羽时,等剂量下E.maxima早熟株组鸡的相对体质量增加率显著大于亲本株组;接种量在10.0×10~4~20.0×10~4个/羽时,等剂量下E.maxima早熟株组鸡的肠道病变记分显著低于亲本株组;随接种剂量的增加,E.maxima亲本株和早熟株组鸡的相对体质量增加率逐渐降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此外,相同接种剂量下,E.maxima早熟株组卵囊产量均显著低于亲本株组,前者卵囊产量是后者的60%~75%;但随接种剂量的增加,E.maxima亲本株和早熟株组单卵囊繁殖力均呈下降趋势。综上,选育的鸡E.maxima早熟株与亲本株相比,致病力减弱、繁殖能力降低,能够为球虫多价活疫苗提供E.maxima虫种,以进一步加强鸡球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制备弱毒疫苗所需的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necatrix)早熟株,以临床表现、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小肠病变记分、血便记分、死亡率、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卵囊总产量和每个卵囊的繁殖能力为指标,研究了E.necatrix早熟株与亲本株的致病性和繁殖力。结果表明该早熟株与其亲本株相比,早熟株的致病性降低了,接种相同剂量时早熟株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高于亲本株,病变记分、血便记分和死亡率均低于亲本株;早熟株产卵高峰提前,繁殖力下降至亲本株的55%左右,符合球虫早熟疫苗株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对昌吉地区球虫流行病学的调查,选出昌吉地区鸡球虫病病原的优势种柔嫩艾美尔球虫,应用单卵囊分离技术成功分离出纯种球虫虫株,并对其进行早熟系的初步选育。连续传6代后,选择30只15日龄健康无球虫感染鸡随机分成3组(n=10)(Ⅰ、Ⅱ、Ⅲ组),Ⅰ、Ⅱ组分别口服接种等量(1.5×104个/只)经6代选育的早熟株和亲本株孢子化卵囊,Ⅲ组为不接种空白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成活率、每克粪便中卵囊数(O.P.G)、病变计分等指标判断早熟株与亲本株致病性差异,以及与不感染对照组的差别来衡量选育结果。结果表明早熟株与亲本株、早熟株与对照组的成活率、每克粪便中卵囊数、病变计分的差异不显著,说明了早熟株的致病性没有明显的降低,可能是选育代数过少所致。  相似文献   

4.
鹅球虫Eimeria nocens的生活史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只10日龄小鹅分别接种1.0×105~1.0×106个Eimeria nocens孢子化卵囊,在接种后30~336 h期间内分期剖杀,对E. nocens的生活史和致病性进行了动态性观察。在内生性发育过程中,E. nocens至少有3个世代的裂殖生殖阶段。有两种类型的裂殖体存在,一种在接种后54~78 h发育成熟,为第1代裂殖体,每个含10个左右的裂殖子;另一种在接种后102~240 h发育成熟,为第2代或第3代裂殖体,每个含25个左右的裂殖子。接种后198 h左右虫体开始进入配子生殖阶段。从接种后第10天开始有卵囊排出,显露期为4 d。25℃下卵囊孢子化时间为60~72 h。E. nocens寄生于空肠后部、回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的绒毛和肠腺上皮细胞及固有膜中。在裂殖生殖后期、配子生殖和卵囊排出期间组织病变比较明显,主要包括肠粘膜上皮坏死和脱落、肠壁水肿、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肠绒毛萎缩等,尤以回肠及其邻近部位最为严重。感染鹅腹泻、食欲下降、消瘦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制备弱毒疫苗所需的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早熟株,以临床表现、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小肠病变记分、血便记分、死亡率、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卵囊总产量和每个卵囊的繁殖能力为指标,研究了E.necatrix早熟株与亲本株的致病性和繁殖力。结果表明该早熟株与其亲本株相比,早熟株的致病性降低了,接种相同剂量时早熟株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高于亲本株,病变记分、血便记分和死亡率均低于亲本株;早熟株产卵高峰提前,繁殖力下降至亲本株的55%左右,符合球虫早熟疫苗株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日本鹌鹑艾美尔球虫(Eimeria uzura)内生发育过程及致病性,人工接种8日龄鹌鹑1.0×105个日本鹌鹑艾美尔球虫孢子化卵囊。研究结果发现,日本鹌鹑艾美尔球虫在鹌鹑体内潜隐期为5 d,显露期为13 d,发病率为70.3%,死亡率为7.5%,增重明显受到影响.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日本鹌鹑艾美尔球虫主要寄生于鹌鹑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内生发育过程经三代裂殖生殖阶段和一个配子生殖阶段,接种后102 h达到裂殖生殖阶段高峰期,接种后114 h达到配子生殖阶段高峰期,感染后120 h形成卵囊;所有内生阶段均在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日本鹌鹑艾美尔球虫寄生可引起鹌鹑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发生轻度颗粒变性、坏死,黏膜固有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充血出血.试验结果表明,日本鹌鹑艾美尔球虫对鹌鹑有中等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肠粘膜压片镜检的方法,对 E.brunetti,E.maxima 和 E.acervulina 在鸡体内的发育部位和各期虫体的形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经三次重复试验检查结果表明,E.brunetti 第一代、第二代裂殖生殖主要在空肠和回肠进行;第三代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卵囊形成主要在空肠、回肠、直肠和盲肠近端进行;第三代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卵囊形成主要在空肠、回肠、直肠和盲肠近端进行.朋代裂殖体出现时间分别为接种后24~48h;56~80h 和88~96h;小配子体与大配子体均于104~112h 出现,未完全成熟的卵囊和极少数成熟卵囊见于112~120h。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外脱囊的方法,将布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brunetti)和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的子孢子分别接种于鸡肾原代细胞和9日龄鸡的尿囊腔中,置40~41℃恒温箱内培养,结果如下:①E.brunetti 子孢子接种鸡肾原代细胞后,50h 发现第一代未成熟裂殖体;76h 发现第二代成熟裂殖体;128h 发现配子体,继续培养再无进一步发育。子孢子接种鸡胚尿囊腔后,16~48h 发现第一代裂殖体;60~72h 发现第二代裂殖体;未见到第三代裂殖体;144h 发现小配子体、大配子体和未成熟卵囊,168h 发  相似文献   

9.
将猪乙型脑炎病毒SCYA201201株(F122代次,弱毒株)脑内接种小鼠,评估该病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通过腹腔接种小鼠,分别在接种后6、12、18、24 h观察小鼠脑部病理变化,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血液、脑组织E基因拷贝数,探究该毒株突破小鼠血脑屏障的能力,从而评估SCYA201201株(F122代次)作为弱毒活疫苗的潜力。结果显示,SCYA201201株(F122代次)高度弱化,对乳鼠的脑内半数致死量(LD50)仅为4×105 PFU·40 μL-1。该毒株腹腔接种24 h内,小鼠脑部未出现病理变化,且荧光定量PCR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毒株不能突破小鼠的血脑屏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广西患球虫病的鸡中成功地分离出了几个纯种球虫虫株,并对其中一株进行了鉴定和早熟系的初步选育。通过对该株球虫卵囊的形状、大小、潜在期、寄生部位、卵囊孢子化时间等特征的测定和观察研究,鉴定为早熟艾美耳球虫(Bimeria praecax);对早熟艾美耳球虫进行了连续6代的初步选育,已获得了具有早熟倾向的早熟系,该早熟系的潜在期已比原代的缩短7h,另外对其繁殖力测定的结果表明,该早熟系的繁殖力已明显下降,其繁殖力仅为原代的47.1%。研究结果为对广西鸡球虫的进一步选育和鸡球虫病的免疫预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的非条件与条件分析即ADM遗传模型,研究7个陆地棉亲本及21个正交F1代在3种密度(2.4×105株/hm2、1.8×105株/hm2、1.2×105株/hm2)种植下,叶片干质量(LDW)发育遗传规律,探讨陆地棉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干质量、发育特征值与发育时间的关系,为优质亲本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存在于整个叶片干质量累积过程,在叶片不同发育时期或时段也存在较大的加性或母体效应影响,加性及母体与环境互作总体来说影响较小,叶片发育过程中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遗传主效应表达受环境调控较大;叶片干质量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特点。不同发育时期或时段叶片干质量对最终叶片干物质的累积均有较大正向作用,但其遗传机制却各不相同。第20天、第30天对叶干质量具有较好选择效果。叶片干物质累积与叶片生长发育特点及亲本的选择有关,可根据各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值、环境稳定性进行陆地棉叶...  相似文献   

12.
柯氏艾美耳球虫的内生发育包括2代无性繁殖和1代有性繁殖,第1代裂殖生殖阶段的时间为感染后至48h,第2代裂殖生殖阶段的时间为感染后48 ̄84h,配子生殖阶段始于感染后76h。感染后90 ̄138h在肠绒毛中发现成熟的配子体,感染后96h在回肠肠腺中发现卵囊,至138h仍可见。最短孢子化时间为9 ̄12h。柯氏艾美耳球虫的宿主特异性强,不感染虎皮鹦鹉、八哥、鹌鹑和雏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猪链球菌4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4,SS4)强毒株SH1510 转录调控因子GalR基因的缺失对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GalR对半乳糖代谢途径的调控及其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双交换的方法构建了SS4强毒株SH1510 转录调控因子GalR基因缺失株SH1510ΔGalR,通过GalR基因内部扩增引物I1/I2进行缺失株初步筛选,进一步通过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缺失株SH1510ΔGalR。对亲本株SH1510和缺失株SH1510ΔGalR进行革兰氏染色以比较形态差异;配置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葡萄糖、蔗糖、D-半乳糖后培养细菌,绘制细菌生长曲线,比较细菌对不同糖的利用率;将亲本株和缺失株的菌液浓度分别调整为2.5×10 9、5×10 8、1×10 8、2×10 7 CFU/mL,对BALB/c小鼠进行腹腔注射以观察小鼠致死率并使用Reed-Muench法计算菌株LD50。将浓度为2×10 7CFU/mL的亲本株和缺失株1﹕1等体积混合后腹腔注射BALB/c小鼠,24 h后取脑、脾、血在氯霉素抗性和无抗性THB平板上进行细菌计数,比较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植能力;并以健康猪的全血模仿体内环境,将亲本株和缺失株分别加入含有SS4抗血清的健康猪全血中,37℃孵育2 h进行平板计数,比较细菌在全血中的存活能力。【结果】 使用内部检测引物I1/I2做PCR,缺失株SH1510ΔGalR检测为阴性,进一步使用引物C1/C2、O1/C2、O2/C1、O1/O2鉴定缺失株SH1510ΔGalR,分别扩增出1 056、2 121、2 094、3 147 bp的片段,结果和预期相符。Western blotting 鉴定结果表明亲本株SH1510可与粗制GalR多抗兔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在37 kD处出现单一条带,但缺失株SH1510ΔGalR没有条带出现。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均表明缺失株SH1510ΔGalR已构建成功。亲本株和缺失株经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亲本株和缺失株均呈链状排列,长度相似,形态无显著差异。在葡萄糖和蔗糖作为唯一糖原的生长条件下,亲本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情况相仿,而当糖原为D-半乳糖时,缺失株的生长速率和OD600值明显低于亲本株。另外,从最高OD600值可以看出,猪链球菌SH1510对糖的利用率为葡萄糖>蔗糖>D-半乳糖。 小鼠致病性试验中,亲本株和缺失株的LD50分别为1×10 8CFU和1.62×10 8CFU,缺失株对小鼠的致病性下降了1.62倍。体内竞争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在小鼠的脑、脾、血液中的细菌分离数均远低于亲本株,差异极显著(P<0.01)。全血存活试验表示,亲本株的存活率为35.2%,缺失株的存活率为27.3%,缺失株SH1510ΔGalR比亲本株SH1510在全血中的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GalR 基因可促进猪链球菌4型对半乳糖的利用,同时对SH1510的毒力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云南撒坝猪EPEC HPI毒力岛的摄铁功能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本试验通过摄铁实验对5株肠致病性E.coli(A-E)和CVCC1565铁载体的合成和在不同2,2’-联吡啶含量下的最低生长抑制浓度及对数期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已构建的E.coli irp2基因缺失株和亲本株进行对比,检测HMWP2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半数致死量实验比较两者之间的毒力。【结果】除E.coli(D)外,其余菌株的2,2’-联吡啶最低生长抑制浓度为0.6 m M;亲本株能够表达HMWP2蛋白,irp2缺失株不表达该蛋白;CAS固体培养基中菌株能产生橘黄色的透明晕圈;当2,2’-联吡啶浓度高于0.2 m M时,亲本株的生长率高于irp2缺失株;亲本株的LD50(8.73×10~7cfu/m L)低于缺失株(9.95×10~7cfu/m L)。【结论】云南撒坝猪EPEC HPI铁摄取功能和致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TK、gE和gI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对从湖北某猪场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到的PRV HB2017株进行基因编辑,并利用蚀斑纯化等方法获取基因缺失株。随后,采用PCR、基因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生长曲线测定及安全性和效力试验对基因缺失株的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RV HB2017株的TK、gE和gI基因已缺失,缺失毒株PRV HB2017ΔTKΔgE/gI与亲本毒株PRV HB2017株在PK-15细胞中的生长曲线差异不明显且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PRV HB2017ΔTKΔgE/gI株传代至30代,TK和gE/gI基因缺失部分序列稳定,不能恢复;PRV HB2017ΔTKΔgE/gI株对仔猪是安全的;将该基因缺失株以10~(6.0) TCID_(50)和10~(7.0) TCID_(50)的病毒剂量接种仔猪,可保护仔猪免受10~(8.0) TCID_(50)病毒剂量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6.
采用 RAPD 技术对 E.tenella 早熟株、鸡胚株、亲本毒抹和田间分离的抗药株进行研究,发现本研究选育的 E.tenella 早熟株与亲本毒株间 DNA 多态性存在着差异,证实该早熟侏已发生了遗传变异,但变异程度不大;而鸡胚株及抗药株却比早熟株的变异程度大。建议 RAPD 技术可用于艾美耳球虫株间差异及其球虫株间关系距离的检测.对经细胞培养的 E.acervulina 早熟株及其毒株和抗药株的基因组 DNA 进行多态性比较研究,发现该3株球虫间的变异程度大于 E.tenella 各虫株间的变异,即不同来源的 E.ac-ervulina 各虫株间的相似性小于 E.tenella 各虫株间的相似性,表明不同球虫其种内变异程度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 RAPD 技术可作为球虫株间变异的分子标记方法及其球虫株间关系距离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对牛的鼠隐孢子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鼠隐孢子虫的内生发育是在位于鼠胃腺上皮细胞表面、由微绒毛形成的带虫空泡中进行的。其发育过程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3个阶段。鼠隐孢子虫所有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均较小隐孢子虫(C.parvum)大,其中卵囊为1.4倍,子孢子为2.5倍,第一代裂殖体为1.3倍,第二代裂殖体为1.5倍,大小配子体均是1.3倍。对虫体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虫体和宿主细胞的结合处,虫体前部呈结节状突起,并被宿主细胞的纤维素样增生所包裹,形成一发达的营养器。鼠隐孢子虫的这一结构在小隐孢子虫及相关种中未曾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赛鸽群中新城疫流行毒株的分子遗传特征及变异情况,从河北省疑似赛鸽新城疫病例中采集病料,常规处理后接种SPF鸡胚,经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鉴定病毒,并对分离毒株进行致病性试验、毒力测定,采用RT-PCR方法扩增F基因,并与其他不同种属新城疫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发育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中分离到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HB株),致病性试验产生与发病鸽相似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52.8 h、1.78和2.59,表明HB株新城疫病毒为强毒株;HB株F基因碱基序列包含1个大小为1 66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B株属于基因型Ⅵ型。根据遗传进化发育关系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HB株与pi/CH/LGD/110208、dove/Italy/2736/00、Q-GB 506/97等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尤其与pigeon/Qinghai/1344/2017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分别达98.45%和99.5%;与目前使用的传统新城疫疫苗毒株LaSota、B1、V4、Mukteswar株等遗传关系较远;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特征。以上结果表明,HB株为强毒株且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新城疫疫苗毒株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9.
从四川省某规模化养猪场病死猪肺脏分离得到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观察分离株的染色特点、培养特性,并通过生化试验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对小鼠的LD_(50)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分析分离株的致病性与耐药性;测序分析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同源性为99%;在TSA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8h后可长成灰白色、光滑的露珠样小菌落,在血琼脂上菌落周围呈现α溶血;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测得LD_(50)为6.62×10~7 cfu/只;药敏试验发现分离株对多粘菌素B较为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类、碳青酶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均表现为耐药。经鉴定,分离株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性较强,对多种药物耐药。该研究为该菌的临床诊断、选药治疗、疾病控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Ⅰ型鸭肝炎病毒鸡胚致弱毒MY株的培育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型鸭肝炎分离株XC-1适应鸡胚,培育成1株毒力弱而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鸭肝炎鸡胚化MY弱毒株.该毒株毒力为1011.40ELD50/0.1mL,1013.62TCID50/0.1mL;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1日龄雏鸭用8,000 ELD)50/0.1mL的MY株致弱毒腿部肌注0.2ml免疫后3d强毒原液0.5mL/只攻击,可产生2/5的保护,第6d-21d产生完全保护,免疫后第3d、5d、6d、7d、9d、14d、21d抗DHV I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0-1.38、10-1.55、10-1.64、10-1.65、10-1.68、10-1.8、10-1.89,表明MY是1株理想的鸡胚弱毒疫苗后备株;通过MY株的鸡胚的繁殖规律观察,确定该病毒的最佳收毒时间为接胚后的72h~84h,为疫苗生产条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