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2020,(4)
为探讨定远猪新品系生长肥育期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利用菩提果9ZC型种猪性能智能测定系统对25~90 kg阶段的定远猪新品系各30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猪自24.62 kg至93.06 kg阶段的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和日采食次数分别为547.5 g、3.36、1.840 kg、77.00 min、23.90 g/min、6.25次,母猪自23.58 kg至90.32 kg阶段分别为533.9 g、3.46、1.847 kg、82.04 min、22.51 g/min、6.48次,公猪的日增重、采食速度略高于母猪(P0.05),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次数略低于母猪(P0.05);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随着体重增长而增加,而日采食时间随着体重增长而降低;采食行为多发生在白昼,公、母猪平均白昼采食量分别占日采食量的74.73%和73.80%,平均白昼采食时间分别占日采食时间的73.17%和72.44%,夜间采食行为约占全天采食时间的1/4,因此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夜间补食,以满足猪群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上海某猪场法系大白母猪、阉公猪和公猪各30头的饲养试验,分析3种类别的猪在40~100 kg阶段日采食量、料重比、日增重、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高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料重比,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显著高15.05%和11.85%;日增重,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显著低10.77%和8.93%;活体背膘厚,公猪分别比母猪和阉公猪高13.28%和3.21%;眼肌面积,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高1.76%和4.71%;眼肌高度,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高3.25%和6.49%。阉公猪从90~100 kg体重开始采食量明显高于公猪和母猪,提示在生产上应该在阉公猪到达90 kg时尽早上市销售,或者在这一阶段到来时开始限饲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加系母猪经过国内饲养管理后,其后代的采食行为和生产性能情况,对其采食行为和饲料转化率进行测定。利用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FIRE),对加系杜洛克(5头)、大白(32头)和长白(10头)进行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时间、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等数据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体重在30~100kg,日龄在63~158d范围,杜洛克、大白和长白平均日增重分别是0.99kg、0.95kg和0.97kg;料重比分别是2.34、2.33和2.42。不同品种母猪及个体间的采食行为存在差异,每次采食时间主要分布在3-8min,日采食次数在7~21次,每次采食时间与日采食次数呈反比。每次采食时间、日采食次数及日采食量对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采食量、胎次和性别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89头鲁育大约克和82头鲁育杜洛克饲养于种猪生产性能自动测定系统,实时测定试验猪的采食信息和生长性能。结果表明,采食量正向调控猪的生长性能,极显著影响鲁育杜洛克和大约克猪的日增重、试验天数,显著影响鲁育杜洛克100kg体重校正日龄和鲁育大约克的料重比。鲁育杜洛克和大约克公猪的日增重显著高于相应品种的母猪,料重比、总采食量显著低于相应的母猪。  相似文献   

5.
新老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初始重为20kg左右的新、老美系杜洛克猪各12头进行肥育试验,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之后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70g,老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28g,差异极显著;不同性别日增重为公猪813.4g、母猪698.1g、阉公猪813.7g,母猪与公猪、阉公猪日增重差异极显著,而公猪与阉公猪日增重仅差0.3g,差异不显著;瘦肉率新美系杜洛克猪64.21%,老美系杜洛克猪61.1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养猪》2016,(5)
为研究大河乌猪采食特性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选择云南富源县大河种猪场饲养的日龄相近、体重30 kg左右的50头大河乌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头,每头均打上电子识别耳标,进入测定舍测定,试验猪100 kg体重结束试验。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显示:1)30~50 kg与50~100 kg体重阶段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总耗料量、日增重及料重比均差异显著(P0.05)。2)双变量分析表明,30~50 kg体重阶段大河乌猪的日采食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60;r=0.932);总耗料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88;r=0.861);日增重与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845)。50~100 kg体重阶段大河乌猪的日采食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81;r=0.990);总耗料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78;r=0.984);日增重与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69)。3)30~50 kg和50~100 kg体重阶段日采食量、总耗料量、日增重与料重比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8.
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宁乡猪早熟、易肥、蓄脂力强的种质特性和耐粗饲传统观念,按15~35kg、35~55kg、55~75kg和15~35kg、35~60kg、60~70kg体重阶段分别设计阉公猪和母猪“玉米-豆粕-鱼粉”型饲粮,探讨宁乡猪的肥育及胴体性能。结果表明,阉公猪生长肥育全期日增重达719.46g,阉公猪、母猪分别表现为前高、中低、后回升和前低、中高、后回落的日增重曲线。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阉公猪比母猪分别高48.74%、1.76个百分点、5.34%和0.44个百分点,料重比、6~7肋背膘厚、皮厚、三点均膘厚和肥膘率比母猪低22.89%、13.64%、9.43%、7.11%和2.55个百分点,表明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同时,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强,优化饲粮是提高宁乡猪肥育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饲养试验选取64头体况健康、日龄接近、体重(52.18±1)kg左右的育肥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个重复,每个栏内饲养8头猪为1个重复。两组大白母猪和去势公猪分别19头和13头。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使用蛋白质水平为17.42%的日粮和蛋白质水平为14.39%的氨基酸平衡日粮。饲养员每天往料箱里加料,猪自由采食和饮水,负压机械通风,饲养和防疫等条件相同。预试期7天,正试期30天。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束体重分别72.78 kg和73.38kg,差异不显著(P0.05);头均日采食量分别为2 252.08 g和2 130.21g,差异极显著(P0.01),降低了5.41%;头均增重分别为20.66kg和21.16kg,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为3.27和3.01,差异不显著(P0.05),但降低了7.95%;日增重分别为689.25 g和705.25 g,差异不显著(P0.05),但提高了2.32%。试验组每kg增重饲料成本比对照组减少0.16元。综上所述,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可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洛克种公猪初生重对其育肥期生长性状和采食性状的影响。选取230头杜洛克仔猪,按初生重分为高初生重组和低初生重组,在同一饲养标准下饲养至(100±5)kg体重,记录生长性状和采食性状表型数据,用于后续分析。结果表明:高初生重组的30~100 kg日增重、达到100 kg体重时眼肌面积、瘦肉率、体长、体高和管围等生长性状均显著高于低初生重组(P<0.05);而低初生重组的体重达100 kg所用时间显著长于高初生重组(P<0.01);而高初生重组的100 kg体重背膘厚和100 kg体重肌内脂肪含量与低初生重组无显著差异(P>0.05);高、低初生重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日采食次数、平均每次采食时间、平均每次采食量和平均采食速率等采食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低初生重组在30~100 kg的耗料增重比极显著高于高初生重组(P<0.01)。高初生重的杜洛克仔猪相较于低初生重仔猪在育肥期表现出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低的耗料增重比,且体尺特征更加优秀。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20,(5)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的生长性能,研究选取初始体重相似的两种二元猪82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及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喂至90 kg,比较分析其饲养时间、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结果表明,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30~90 kg的饲养时间为73.07 d,总采食量为179.97 kg,日采食量为2.48 kg,日增重为0.82 kg,料重比为3.03。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30~90 kg饲养时间为122.95 d,总采食量为217.02 kg,日采食量为1.80 kg,日增重为0.50 kg,料重比为3.65。LS组各体重阶段日采食量、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DS组(P0.01)。除60~70 kg,LS组料重比显著高于DS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均极显著高于后者(P0.01)。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S组30~90 kg的料重比与60~90 kg的料重比相关系数高达0.799(P0.01),30~60 kg的料重比与30~40 kg的料重比相关系数达0.781(P0.01);60~90 kg的料重比与60~70 kg的料重比相关系数达0.575(P0.01)。LS组30~90 kg的料重比与30~60 kg的料重比相关系数高达0.834(P0.01)。30~60 kg的料重比与40~50 kg的料重比相关系数为0.701(P0.01);60~90 kg的料重比与60~70 kg的料重比相关系数达0.515(P0.01)。综上,DS组生长性能优于LS组。此外,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间相关性因杂交方式不同而异,在开展性能测定时应考虑杂交方式的影响。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杜洛克猪对梅山猪生长育肥性状的改良效果,选择杜×梅杂交一代猪48头(26公、22母),测定体重20~100 kg阶段的平均日增重、体长、体高、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后腿比例、眼肌面积等。结果:阉公猪的全期日增重为(622.30±20.93)g/d,比阉母猪的低18.2 g/d,阉公猪的全期饲料转化率为2.92∶1,比阉母猪的多0.27;宰前体尺中,阉母猪体长、体高和腿臀围均高于阉公猪(P0.01),不同屠宰体重组所测定的体尺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体尺随宰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阉母猪的胴体指标优于阉公猪,不同屠宰体重组大部分胴体指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杜×梅杂交一代商品猪宜公、母分栏饲养,其出栏体重控制在90~95 kg为宜。  相似文献   

13.
罗凤珍  朱良 《猪业科学》2010,27(8):96-97
本文对大白生长母猪的采食行为进行了观测和研究,总结了其采食规律,以期为养猪生产和猪的行为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选用体重(28.0±1.2)kg的大白母猪60头,采用美国Osborne公司FIRE生产性能测定系统,对猪采食行为进行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30~60 kg体重大白生长母猪,其平均日采食次数为9.5次;平均日采食量为1 48 kg;平均日增重为0.68 kg;白天的采食量占全天的68.9%;全天采食量的高峰时间段为15:00—18:0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杜洛克公猪在不同体重区间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F/G)等性状的相关关系,评估在较高始测重的情况下测定杜洛克公猪生长及料重比性能的有效性,探究杜洛克公猪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与全程(30~110 kg)料重比的相关性,并建立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与全程料重比的回归方程,以期增加测定站的年测定量,提高其利用率。使用8台奥饲本种猪生长性能测定系统,测定119头杜洛克公猪在30~110 kg体重阶段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分析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与全程料重比的相关性,并与全程料重比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杜洛克公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及料重比在30~110 kg期间均呈增加趋势,并在90 kg出现1个生长期拐点,之后其采食量、日增重及料重比都有下降趋势。不同体重阶段的料重比与全程料重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40~90 kg阶段的回归方程Y=0.316+0.873X1的决定系数为0.76,该回归方程校正准确率高,说明可通过40~90 kg料重比来衡量全程料重比,这样既能缩短料重比测定时间,为准确估算全程料重比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种猪测定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长大莱商品猪65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性别对猪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试验猪30~100 kg期内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母猪组与阉公猪组相比,达100 kg体重的活体瘦肉率提高6.47%(P〈0.05),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提高26.08%(P〈0.05)和7.37%(P〉0.05),平均背膘厚、皮脂率和骨骼率分别降低16.11%、9.11%、12.79%;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6.38%(P〈0.05)、9.35%(P〈0.05)、7.96%(P〈0.05)、7.92%(P〈0.05)、10.53%(P〈0.05);亚油酸含量提高38.76%(P〈0.05);棕榈酸和油酸含量以阉公猪组较高,分别比母猪组提高8.74%(P〈0.05)和19.68%(P〈0.01)。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洛克与鲁烟白(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对可消化赖氨酸的需要量.首先,选取体重(35.00±1.25) kg的健康杜×鲁烟白杂交阉公猪6头,按照试验原料的不同配制成7种半纯合饲粮进行消化试验,获取饲料原料的回肠表观可消化氨基酸数据.然后,选择(35±2)日龄的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120头,公母各占1/2,平均体重(9.13±1.61) kg,按照饲粮可消化赖氨酸水平(0.90%、1.00%、1.10%、1.20%)分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3个阉公猪圈、3个母猪圈),每个重复5头猪.结果表明:1)所有试验仔猪,0.90%、1.10%和1.20%组与1.00%组相比,料重比分别提高了13.24% (P<0.01)、4.24%(P>0.05)、11.32% (P <0.01);平均日增重分别降低了15.82% (P <0.01)、4.55%(P>0.05)、9.74% (P <0.01).2)阉公猪和母猪,1.00%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0.90%和1.20%组(P<0.05),1.00%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1.20%组(P<0.05);阉公猪,1.00%组料重比显著低于0.90%和1.20%组(P<0.05);母猪,料重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所有试验仔猪和其中母猪,1.00%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1.20%组(P<0.05);所有试验仔猪和其中阉公猪、母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结果可知,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10 ~20 kg)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1.00%,性别因素对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个培育品种猪生长肥育早期采食行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9,(6)
试验旨在研究苏山猪和苏紫猪在生长肥育早期的采食行为种质特性和生长相关激素水平。选取62头试验猪,其中32头苏山猪,30头苏紫猪。按品种、性别、类型和体重分成8组,每组饲养在对应的OSBORNE测定站栏中,每天测定站会获得每头猪所有的采食数据,包括体重、采食量、采食次数、采食时间等。同时,猪生长激素(GH)和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浓度在猪第100日龄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时40 d,试验期间共获得33 195条采食数据,自由采食贯穿于全天24 h,其中下午16:00为采食峰值,其次为下午17:00和上午8:00,白天(5:00~19:00)中午11:00为采食低谷。各栏间试验猪采食数据比较结果显示,体重最高栏的猪次采食量也最高,体重最低的猪次采食量也最低,第4栏猪的次采食量、体重和次投料量均最高(P0.05);不同品种、性别和类型猪间的采食性状均差异显著,苏紫猪的所有采食性状均显著高于苏山猪。各栏间试验猪日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日采食时间和日体重均为第4栏最高,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日采食时间均为第2栏最低。不同品种、性别和类型猪间的日数据均差异显著(P0.05),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和日采食时间,均为苏紫猪显著高于苏山猪,母猪高于公猪。猪生长激素(GH)浓度,第2栏最高,显著高于第1、3、4、6、7栏(P0.05),肥猪的GH浓度显著高于种猪(P0.05),苏山猪和苏紫猪间、公母猪间GH浓度差异均不显著。猪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浓度,第8栏最高,显著高于第4、6栏(P0.05),不同品种、性别、类型猪的GHRH浓度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自由采食时,猪只喜欢在16:00~17:00和8:00~9:00间集中采食,体重大的猪采食量更大,苏紫猪的所有采食性状均显著高于苏山猪,母猪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日采食时间均显著高于公猪,GH和GHRH的最高值不出现在同一栏猪中,肥猪的GH浓度显著高于种猪。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64头健康无病、生长状况良好、食欲旺盛、日龄相近、体重在(55.66±1)kg的肥育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饲养在同一栏内单独饲喂。每组公母比例相同,即试验组和对照组长白去势公猪各16头、大白去势公猪各8头、大白母猪各8头。对照组饲粮不添加植酸酶,正常添加磷酸氢钙;试验组饲粮每吨添加200 g植酸酶(植酸酶活性≥5 000 IU/g)并减少50%磷酸氢钙添加量。每天人工往料箱里填料(记录耗料量),让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机械负压通风。每栏猪占用面积、饲养环境和防疫免疫等条件相同。预试期7 d,正试期27 d。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束体重分别为74.38 kg和73.63 kg,差异不显著(P0.05);头均增重分别为18.63 kg和18 kg,差异不显著(P0.05);头均日采食量分别为2 235.3 g和2 277.95 g,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为3.24和3.42,差异极显著(P0.01);日增重分别为690 g和667 g,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比对照组少0.36元。综上所述,添加植酸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没有不良影响。由于减少50%磷酸氢钙的添加量,减少了饲粮中磷的含量,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洛克与鲁烟白(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对可消化赖氨酸的需要量。首先,选取体重(35.00±1.25)kg的健康杜×鲁烟白杂交阉公猪6头,按照试验原料的不同配制成7种半纯合饲粮进行消化试验,获取饲料原料的回肠表观可消化氨基酸数据。然后,选择(35±2)日龄的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120头,公母各占1/2,平均体重(9.13±1.61)kg,按照饲粮可消化赖氨酸水平(0.90%、1.00%、1.10%、1.20%)分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3个阉公猪圈、3个母猪圈),每个重复5头猪。结果表明:1)所有试验仔猪,0.90%、1.10%和1.20%组与1.00%组相比,料重比分别提高了13.24%(P<0.01)、4.24%(P>0.05)、11.32%(P<0.01);平均日增重分别降低了15.82%(P<0.01)、4.55%(P>0.05)、9.74%(P<0.01)。2)阉公猪和母猪,1.00%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0.90%和1.20%组(P<0.05),1.00%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1.20%组(P<0.05);阉公猪,1.00%组料重比显著低于0.90%和1.20%组(P<0.05);母猪,料重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所有试验仔猪和其中母猪,1.00%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1.20%组(P<0.05);所有试验仔猪和其中阉公猪、母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结果可知,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10~20 kg)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1.00%,性别因素对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6,(6)
为研究新丹系长白猪与大白猪在肥育阶段的采食习性和生长性能,以及料重比和生长速度的关系,试验选用体重(39.5±2.65)kg的长白猪90头和体重为(39.7±2.61)kg的大白猪135头,采用润农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采集猪只体重为40~100 kg阶段的采食性状。结果表明,新丹系种猪采食习性的高峰期分布在6:00~9:00和15:00~18:00两个时间段,长白猪的采食时长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在生长肥育阶段,随着猪只体重的增加,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采食时长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测定期间长白猪和大白猪料重比与日增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长白猪料重比与3点平均背膘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