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水温23℃、pH值6.5、溶氧10mg/L、氨氮含量小于0.1mg/L和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001mg/L的条件下,将恩诺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mg/kg浓度,连续口服给平均体重50.0±5.0g的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及史氏鲟(Acipenser sch...  相似文献   

2.
以间隔200mg/kg的恩诺沙星设置8个浓度梯度腹腔注射红笛鲷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测得其安全浓度为67.56mg/kg,参考安全浓度及日常生产给药量取0、20、40、80mg/kg鱼体重恩诺沙星,以腹腔注射及拌料投喂两种不同给药方式,研究恩诺沙星在该浓度范围内对红笛鲷血清中一些免疫指标及其感染细菌后死亡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40m非g浓度组中提高AKP活力、IgM含量、溶菌酶含量的同时可提高红笛鲷抵抗外界细菌感染的能力(P〈0.05)。当用药浓度不足(20mg/kg组)或浓度过高(80mg/kg组),虽然对AKP活力和IgM含量也有影响,但在投喂组中,红笛鲷体内的IgM含量受抑制显著,经腹腔注射2.3×10^7 CFU/mL溶藻弧菌 ( Vibrio alginolyticus )攻毒后,注射组中相对生理盐水组的死亡率55%;20、40、80mg/kg浓度组红笛鲷的死亡率分别为45%、30%、50%;投喂组中,0、20、40、80mg,kg浓度组红笛鲷的死亡率分别为55%、40%、30%、60%;40mg/kg浓度组中抗菌能力增强;20、80mg/kg浓度组中红笛鲷抗菌能力不受影响或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连续药饵投喂方式下,掌握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为大黄鱼养殖业提供合理的休药期和给药方案。在(20±3)℃水温条件下,按25 mg/kg恩诺沙星剂量对大黄鱼进行连续5 d药饵投喂给药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黄鱼血浆、肌肉和肝脏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含量水平。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在血浆、肝脏和肌肉中较快达到最大值,达峰时间分别为8、12和12 h,浓度分别为3.068 mg/L、3.446 mg/kg和4.089 mg/kg,随后在给药后的前3 d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分别在血浆第8 h、肝脏第12 h和肌肉第8 h达到峰值,达峰时的浓度分别为0.104 mg/L、0.753 mg/kg和0.355 mg/kg。实验表明仅有少量的恩诺沙星代谢为环丙沙星。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少于18 d。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了连续5 d口服20.00 mg/kg b.w剂量恩诺沙星的俄罗斯鲟体内各组织中恩诺沙星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并通过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22.5℃平均水温下,俄罗斯鲟连续5 d口服20.00 mg/kg b.w剂量的恩诺沙星,血液、肝脏和肌肉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 h、2 h和8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2.052 1 h, 1.112 8 h和1.892 0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3.265 4 h、203.517 4 h和49.017 9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2 025.145、13 529.004和2 328.889μg/(mL·h),以肌肉和鱼皮计,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鲟养殖过程中的休药期至少为945度日。[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1):10-18]  相似文献   

5.
MS-222的药液浸浴和药液鳃部喷洒可作为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麻醉方式。在水温16~18℃的条件下,史氏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90~11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30 min;中华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80~10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17.5±0.5)℃和盐酸恩诺沙星质量浓度1.56、6.25、25.00 mg/L和100.00 mg/L下,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方法研究了盐酸恩诺沙星对体质量(10.26±2.37)g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盐酸恩诺沙星对杂交鲟幼鱼96h半致死质量浓度100.00mg/L,属于低毒。各试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均显著影响杂交鲟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变化,即先诱导后抑制,但3种抗氧化酶活性被诱导的程度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低质量浓度组(1.56、6.25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高质量浓度组(25.00、100.00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表明高质量浓度下鱼体首先出现氧化应激反应,盐酸恩诺沙星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质量浓度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诺氟沙星在鲟养殖中的科学使用方法,对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情况下诺氟沙星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体内蓄积规律及毒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0、30 mg/kg、50 mg/kg、100 mg/kg的剂量对西伯利亚鲟连续口灌诺氟沙星3~5 d,每天1次,并于停药后24 h及240 h采集实验鱼血、肝、肾及软骨组织,对4种组织中药物蓄积量进行测定,并对肝、肾和软骨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增多,实验鱼4种组织中诺氟沙星浓度逐渐升高,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为:肾、软骨、肝、血清,且血清中药物浓度远远低于另外3种组织。相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时血清中药物浓度无显著差异;而肝、肾和软骨中均差异显著,停药240 h后,显著性消失。切片结果表明,50 mg/kg剂量连续给药5 d后,实验鲟肝、肾组织开始结构损伤变化,100 mg/kg剂量连续给药3~5 d后,损伤情况持续加重,停药240 h后,肝组织损伤情况有逐渐恢复趋势,而肾组织未见明显恢复趋势;而100 mg/kg连续给药3~5 d后,软骨组织出现软骨膜内层细胞减少;停药240 h后有恢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鲟中使用剂量应小于50 mg/kg,连续给药次数低于5次,以避免对鲟肝组织造成损伤,引起肾不可逆损伤及影响软骨细胞发育和再生,对软骨组织造成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凌海  缪天音  王元  向阳  胡鲲  房文红 《水产学报》2023,47(5):059414-059414
为探究水产养殖中恩诺沙星用药后在水环境中的归趋,本实验在模拟池塘水产养殖系统中,恩诺沙星以18 mg/kg剂量药饵投喂异育银鲫,每天2次、给药周期6 d,研究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规律,以及在水体和底泥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异育银鲫组织中恩诺沙星峰浓度(Cmax)依次为肠道>肾脏>肌肉>鳃>肝脏>血浆,分别为14.15、13.31、14.15、7.48、7.94 mg/kg和2.94 mg/L;各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其峰浓度与恩诺沙星峰浓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10%、1.70%、6.28%、2.97%、2.90%和6.53%;组织中恩诺沙星清除率(CLz)顺序为血浆>肝脏>肠道>鳃>肌肉>肾脏。随着给药次数增多,水体中恩诺沙星残留浓度快速升高,在最后一次给药后6 h时达到峰值(5.23μg/L),随后开始下降,但水体中一直未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底泥中恩诺沙星首先呈现上升趋势,在240 h达到峰值(796μg/kg),之后略有下降,480 h时降...  相似文献   

9.
磺胺甲基异噁唑在大菱鲆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肌肉和肝脏中的磺胺甲基异噁唑含量,通过3P97药动学软件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1±1)℃水温条件下,单次口灌100mg/kg磺胺甲基异噁唑(SMZ),SMZ在大菱鲆肌肉、肝脏和血浆中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大菱鲆肌肉、肝脏和血浆中药物浓度分别在给药后11.89、10.53和4.87h达到最大值,Cmax分别为21.52、5.35和44.07mg/kg,给药后5、6d和72h含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0.1mg/kg),18、24和10d后SMZ未检出(〈0.01mg/kg)。  相似文献   

10.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欧洲鳗鲡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药饵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欧洲鳗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其血浆、肌肉和肝脏中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恩诺沙星在欧洲鳗鲡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血浆、肌肉和肝脏的Vd分别为6.362 L/kg、8.081 L/kg和15.870 L/kg;恩诺沙星在鳗鲡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浆、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tβ1/2)分别为161.10 h、333.21 h和611.26 h,总体清除率(CLs)分别为27.4 mL/(kg.h)、16.8 g/(kg.h)和18.0 g/(kg.h)。代谢物环丙沙星在鳗鲡血浆、肌肉和肝脏中药物水平的变化趋势与恩诺沙星基本相似,呈现出多峰现象,但3种组织中环丙沙星出现第一个药峰时间分别为给药后第24小时、24小时和12小时,3种组织中环丙沙星峰值水平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次之、血浆中最低,环丙沙星在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速率比较缓慢。鉴于恩诺沙星和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欧洲鳗鲡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1.
以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为实验对象,探讨自组中药方剂(复方A)水煎剂对鲟鱼体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将1+龄施氏鲟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每日按1.1g·kg-1体质量口灌给药,连续7d。给药结束后,每组取10尾鱼高温30℃热刺激2h后,与常温22℃实验组共同采样,测定鱼血浆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连续7d口灌复方A有效提高了施氏鲟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促进了白细胞吞噬作用;在高温应激条件下能调节机体做出快速应激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对部分组织中溶菌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湖鲟微卫星引物在三种鲟鱼及杂交子代的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对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微卫星引物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 Brandt)及三种杂交鲟进行种间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2对湖鲟微卫星引物在六种鲟鱼中有较高的通用性,有6对引物(50%)在6种鲟鱼中扩增出PCR产物,但仅有4对在6种鲟鱼中得到清晰可辨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可以直接用来分析几种鲟鱼的遗传多样性和进行杂交鲟的辅助育种工作.其中,位点LS-68在三种纯种鲟鱼中的等位基因大小范围上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三种纯种鲟鱼的分子标记位点;位点AfuG112在除施氏鲟外的其他鲟鱼中都得到特异扩增产物,可以用于检测施氏鲟群体的纯度(施氏鲟无带,怎么能用来检测纯度),人工辅助育种的品种选择;位点AfuG122仅在三种杂交鲟中得到清晰可辨的条带,可以作为区分杂交种与纯种的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养殖鲟鱼鱼体质量百分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明  胡超  陈金芳  蓝泽桥 《水产科学》2007,26(10):570-573
以俄罗斯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4个品种的19尾活体鱼为试验材料,按照鱼体质量>10 kg和<5 kg分组进行解剖,得出了13个解剖部位的质量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鲟鱼的出肉率约50%,且史氏鲟最高,其他依次为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达氏鳇。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2℃下,将平均体质量为0.08±0.10 k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室内水族箱(0.90 m×0.50 m×0.45 m)中预饲两周后,每日口灌给药一次中药贯众、方剂一和方剂二水煎剂,剂量分别为9、175和36g.50kg-1体质量,口灌蒸馏水为对照组,连续给药14d。然后,取部分鱼高温30℃热刺激2h后,与常温22℃给药的实验组共同采样,测定血液和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表明,三种中药方剂均能提高施氏鲟抗氧化能力。贯众能有效提高施氏鲟组织中SOD活性,在热刺激情况下,促进鱼体快速应答,降低鱼体内MDA含量,但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需慎重给药。方剂一能有效降低鱼体内MDA含量,促进机体对热应激做出快速有效应答反应;方剂二抗氧自由基效果较好,受高温热刺激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肝脏抗氧化功能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20、50、100mg/(kg体重)3个剂量的达氟沙星(Danofloxacin)水溶液连续口灌施氏鲟(Acipenserscherensckii)20d,并于给药后第5、10、15、20天用试剂盒测定肝脏SOD、CAT、GOT和GPT的活性及MDA和NO的含量。施氏鲟体重75~95g。结果表明,短时间内给药后(5天),100mg/(kg体重)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显著(P<0 01)。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第10、15天),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SOD酶活性均保持在较高活性(P<0 01)。至第20天,各实验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5天时,各实验组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至第10、15天时,50、100mg/(kg体重)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20天,仅100mg/(kg体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第5、10、15、20天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GPT和GOT活性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仅在相同实验组内随着时间的改变有些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剂量组MDA含量均无显著的变化。20、50mg/(kg体重)组在第5、10、15天时有所降低,但至第20天时均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100mg/(kg体重)组至第15天降至最低,但实验结束时反而明显高于对照及其他实验组。从实验结果看,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实验组施氏鲟肝脏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达氟沙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华鲟子一代亲鱼个体大、体表有硬骨板等生理生态学特征,设计构建大型车载水箱运输系统(4.2×2.0×1.0)m,为防止运输途中鱼体与箱体产生碰撞,在水箱内壁加装泡沫板。运输试验在高氧、适温条件下开展(水温控制在8.9.9.8℃,溶氧含量为10.0.20.1mg/L),以氨氮含量指标作为水体可溶性有毒物质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开始6h时水体中氨氮含量已增至O.8mg/L,此时箱内运输水体更换1,2,再注入等量的优质控温水,换水后运输水体的氨氮降到0.2mg/L以下。经过16h长途运输,亲鱼成活率100%,转入暂养池后,亲鱼能够迅速恢复正常活力。研究结果证实运用该种水箱运输系统进行中华鲟等大型鱼类的长途运输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different starvation time for fish before blood sampling can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plasma biochemical analysis. Glucose (GLU), total cholesterol (CHOL), triglyceride (TGL) and total protein (TP) in the plasma of juvenile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were measured after different starvation duration (0, 0.5, 1, 2 and 3 days). Starvation tim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lasma GLU, CHOL, TGL and TP concentrations (P < 0.05). Plasma GLU and TP concentrations were unpredictably variable with duration of starvation. Plasma TGL and CHOL concentrations after 3 days star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ish starved for 0, 0.5, or 1 da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fish starved for 0, 0.5, or 1 day. In order to get baseline value for these blood parameters, juvenile Amur sturgeon should be starved for 1 day.  相似文献   

18.
三种鲟鱼血清及组织中磷酸酶和补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的血清、肝脏、鳃及肠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AKP活性在小体鲟鳃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ACP活性在小体鲟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补体C3活性在小体鲟肝脏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小体鲟血清中补体C4活性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而补体C4活性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及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虽然三种同为鲟科鲟属鱼类,但它们之间的AKP、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不同脂肪源对施氏鲟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油脂(添加水平均为6%)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投喂施氏鲟幼鱼7周,分析脂肪源对幼鱼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GPT)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猪油组、葵花籽油组和氧化鱼油组幼鱼的TG和TC都高于鱼油组、混合油组,而其HDL-C、TC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混合油组。表明猪油、葵花籽油和氧化鱼油都不利于鲟鱼的脂肪代谢;而鱼油能够调节和平衡鱼体内的脂肪代谢,降低体脂和肝脂的含量,有利于施氏鲟的健康生长。这与不同油脂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种类和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