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鹅细小病毒主要引起发病鸭临床表现为短喙、舌外伸、生长发育受阻的疾病,根据该病临床特征又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症"。本文综合了目前最新的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并与经典鹅细小病毒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新型鹅细小病毒在发病宿主、临床和剖检症状、核苷酸序列方面发生的改变,以期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诊断、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株NGPV,分别为SDHT16、SDJN19和SDLC19.3株病毒均能在鹅胚中稳...  相似文献   

3.
为分离鉴定导致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樱桃谷鸭出现短喙、长舌、生长抑制以及死淘率迅速增加的病原,研究其基因遗传进化特点,探讨临床解决方案,用PCR方法,对这一地区3家养鸭场的发病鸭进行检测;对鹅细小病毒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其VP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发病鸭中分离到3株可引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的病毒,分别命名为YC1、SQ1、SQ2;3株病毒VP3基因与我国樱桃谷鸭发生的鸭源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在99%以上,与番鸭中分离的短喙与矮小综合征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99%,与经典小鹅瘟核苷酸同源性也在95%以上。结果表明,这3家养鸭场暴发的短喙与矮小综合征均由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所导致。该毒株与欧洲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这3株病毒可能通过引种传入我国,或者由欧洲分离株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了解能引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遗传变异特性,对从湖北地区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检测,经鸭胚接种成功分离到两株NGPV,分别命名为HBXY07和HBWH07,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重组鉴定.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表明水禽细小病毒主要有两个分支,分别为GPV和MDPV,...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研究从山东聊城发病鸭群采集14份病料样品,其中包括舌及各脏器组织样品。经PCR方法检测,所有发病鸭肝脏、脾脏中均可检出细小病毒,将其中5份阳性病料样品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分离得到1株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命名为SD株)。此外,该分离株的659 bp的Rep和VP1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D株与鹅细小病毒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将该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樱桃谷肉鸭,可以复制出相似病例。结果表明,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自然病例分离到的一株鸭源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可能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和小鹅瘟同属水禽细小病毒病,是危害我国水禽养殖业的重要疫病,由于弱毒疫苗和抗体的应用,该类水禽传染病的流行暴发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零星散发报道。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引起的商品肉鸭群鸭喙变短、长舌和生长迟缓等症状的高发性传染病,对我国的养鸭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类水禽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例剖检、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禽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2日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混合感染的诊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 4~ 2 0日龄的雏鹅 ,具有传播快、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 ,死亡率可达 90 %~ 10 0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原为鹅腺病毒 ,主要发生于 3~ 30日龄雏鹅 ,10~ 18日龄多发 ,死亡率为 2 5 %~ 75 % ,最高可达 10 0 % ;典型症状为昏睡、腹泻、喙端色暗 ;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 3种病型。 2 0 0 2年 6月中旬 ,黑龙江省肇东市的 3家农户饲养的 12日龄雏鹅群陆续发病死亡 ,经过肇东市昌五镇畜牧综合服务站和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检验 ,确诊为雏鹅新型病毒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00-1604
2015年3月以来,我国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肉鸭群出现了一种疾病,该病以鸭喙发育不良,舌头外伸为特征。根据症状,暂将该病命名为鸭短喙长舌综合征(duck beak atrophy and dwarfish syndrome,BADS)。从不同地区5个发病肉鸭群采集130余份样品,取5份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4株大肠杆菌从肝脏常规分离);获得5份鸭胚培养物。该培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5株分离株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鸭星状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鹅多瘤病毒、鹅腺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病毒等均为阴性,鹅细小病毒呈阳性。采用基于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PCR方法对74份样品(肝脏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该分离株661bp的VP3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鹅细小病毒82-0321v株和SHM319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3%;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较低,在77.6%~78.8%之间。用鸭胚分离的SDLC01株感染1日龄雏鸭能引起鸭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从BADS患鸭体内分离得到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其可能与BADS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鸭细小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06-1709
鸭细小病毒是新近发生的引起樱桃谷肉鸭短喙、长舌、发育迟缓的1种新型水禽细小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细小病毒的VP3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套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鸭细小病毒DNA的最低检出量为100copies,不能扩增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肠炎病毒等。采用该方法对采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30份疑似鸭细小病毒感染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7/30(90%),与病毒分离结果符合率为90%;而普通PCR的阳性检出率为8/30(26.7%)。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鸭细小病毒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鹅和番鸭全长细小病毒基因;其中鹅和番鸭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NS)全长为1884bp,编码627个氨基酸;结构基因(VP)全长为2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鹅和番鸭细小病毒NS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0.9%~82.9%和89.5%~91.2%,而相应的鹅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3.7%~99.8%和96.8%~99.7%,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8.8%~99.8%和98.6%~99.5%;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鹅和番鸭细小病毒VPI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79.7%~88.7%和85.5%~93.3%,而相应的鹅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8.8%~99.6%和91.5%~99.2%,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8.1%~99.6%和97.1%~98.8%;番鸭和鹅细小病毒NS和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番鸭和鹅呼细小病毒来自共同的祖先,但随着宿主的不同而演化为不同的分支。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华东地区商品肉鸭养殖地区暴发了一种以生长迟缓、鸭喙变短、舌头外露下垂、跛行、瘫痪、拉稀以及翅腿易折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暂命名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剖检时可见发病鸭胰腺、肺脏和胸腺等组织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脏、胰腺、肾脏、肺脏和肝脏等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充血、出血。RT-PCR/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患鸭组织中存在类似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特异性核酸,未见其他水禽病毒核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本病病原与经典GPV密切相关。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发现,患鸭组织中存在GPV特异性的抗原。鉴于本病与经典水禽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征、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差异性,我们初步确定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原为一种与GPV密切相关的新型鸭细小病毒(Novel duck parvovirus,NDPV)。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即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亚急性败血型传染病。一、临诊症状及流行特点: 临诊症状:病鹅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口流粘液。喜卧,常扎堆,严重下痢,并混有气泡,肛门糊堵,喙前部颜色发绀。有的日龄较小的病鹅还易出现神经症状,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SBDS-GPV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显示,水禽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得到约200 bp的目的片段,SBDS-GPV PCR产物能够被SspⅠ酶切为140 bp和60 bp两个片段,番鸭细小病毒与德兹西氏病小鹅瘟病毒则不能被酶切,检出SBDS-GPV DNA的最低浓度为2.28×10~7拷贝/μL。利用该方法对14份疑似SBDS临床样品检测,阳性样本采用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SBDS-GPV PCR-RFLP检测的阳性样本经病毒分离均为SBDS-GPV。上述研究表明,该SBDS-GPV 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SBDS的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引起的3~30日龄雏鹅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和坏死性肠炎。以昏睡、腹泻、消瘦、喙端色暗为主要临床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小肠粘膜的出血和形成凝固性栓塞物阻塞肠腔。  相似文献   

16.
2015年2月,山东兖州某鸭场送检的32日龄樱桃谷肉鸭临床上表现为喙变短、舌头伸出(俗称鸭"长舌病"),从其脏器中分离到病毒,经纯化后通过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 nm,以鸭常见病毒进行PCR(RT-PCR)检测,经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与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以上,并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因此确定自患"长舌病"樱桃谷肉鸭脏器中分离的病毒为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7.
根据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并且进行PCR检测,扩增出预期的223 bp条带。该方法能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BC07株中扩增到特异性片段,而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鹅副黏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限量为2.5×10~(-1)EID_(50)。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用来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以来,在我国山东、江苏等肉鸭养殖集中区发生了一种以舌头外伸、上下喙萎缩、雏鸭发育迟缓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危害我国肉鸭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后经过多方研究,确定是由鸭源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鸭短喙-侏儒综合征"。4年来,笔者一直深入基层,了解疫情发病趋势,对该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病原鸭源鹅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的成员,为单股线状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测序结果表明,目的  相似文献   

19.
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4-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的高致死性疾病,称为小鹅瘟或Derzsy's病。本病以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部位典型纤维素性栓塞病变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70%-100%,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早在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此病,认为其病原是鹅细小病毒,并将该病命名为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小鹅瘟的病理变化与1998年程安春等报道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GNTVE)极为相似,病理变化都表现为严重的广泛性卡他性肠炎。但是,小鹅瘟一旦与鹅副粘病毒病、鸭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暴发了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感染引起的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疫病。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临床大批量样本检测的方法,本试验将鸭源NGPV的VP3保守区域1段长390bp的序列克隆制成核酸探针。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该核酸探针特异性高,只与鹅细小病毒(GPV)反应;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针对NGPV最低检出量约为6pg。应用该核酸探针对来自山东、江苏、安徽3省的87只疑患"短喙长舌-侏儒综合征"的樱桃谷肉鸭的870份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89.7%(78/87),检测的10种组织脏器中均有NGPV检出,说明该病毒对樱桃谷鸭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同时,利用PCR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比较发现与核酸探针法的阳性个体检出率及阳性个体检出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NGPV核酸探针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适合不同来源的NGPV临床批量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