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RT-PCR方法,扩增了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减毒疫苗株CTL表位研究的5匹马的编码经典MHC-I类分子的大部分基因,具体包括编码肽结合区大部分区域、α3区、穿膜区及胞浆区蛋白的基因,并进行了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试验马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总RNA提取物经RT-PCR扩增,并将所得产物进行T-A克隆。从每匹马的所有克隆中,分别随机挑取鉴定为阳性重组质粒的21~23个克隆用于测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匹试验马匹各自具有3~5个等位基因,由于MHC-I分子等位基因表达的共显性特征,可以推测马的基因组内可能存在2~3个基因座对应于这些等位基因,这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另外,不同马匹PBMC表达的MHC-I类分子的差别水平不一致。除了6号与7号和10号马之间MHC-I类分子的差异较大,无相同或高度相近的经典MHC-I类分子序列外,各马匹间均表达具有1个或1个以上的相同或高度同源的对应经典的MHC-I类分子的mRNA。以上研究结果既可作为正在开展的EIAV减毒疫苗株CTL表位研究的基础性、支持性数据,又可进一步丰富国内马的经典MHC-I分子多态性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马经典MHC-Ⅰ类分子的多态性,本研究从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并采用RT-PCR方法对14匹马经典MHC-Ⅰ类分子(包括编码肽结合区的大部分区域、α3区、穿膜区以及胞浆区)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4匹实验马各自具有2个~4个MHC-Ⅰ等位基因,其在不同马匹之间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分布在2个分支.尽管如此,各马匹间均表达具有1个或1个以上相同或高度同源的对应经典MHC-Ⅰ类分子的mRNA.该研究结果为正在开展的针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减毒疫苗核心蛋白(p26)以及其他免疫原的CTL表位的筛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马MHCI四聚体分子,从马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对去除信号肽部分的β2m基因进行了扩增,将其RT-PCR产物经纯化、BarnHⅠ+XhoⅠ酶切后与经同样处理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转化入感受态细胞BL21(DE3)。将筛选出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诱导表达并将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结果表明,去除信号肽部分的马β2m基因全长300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一由99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15ku,且具有免疫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中国特色品系荷包猪SLA-DRa基因(又称SLA-DRa-HB),本试验设计引物,RT-PCR扩增3个个体荷包猪SLA-DRa全基因编码区,并克隆至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经酶切鉴定后筛选阳性克隆测序,比较分析与其他SLA-DRa等位基因的差异,并绘制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RT-PCR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大小约800bp。经克隆测序后分析,SLA-DRa-HB基因全长为779bp,编码区为1—759,共编码252个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SLA-DRa-HB的特征性变异集中在135、159、202位点。而穿膜区和胞浆功能区(203—252)变异位点为206、248。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SLA-DRa-HB自成一系,且与其他等位基因的进化关系较近。本研究成功克隆荷包猪SLA-DRa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 ,在病毒繁殖期提取细胞总 RNA,反转录后使用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与基因组全序列比较 ,确定了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TAT)的转录产物及阅读框架 ,发现至少有 2种拼接产物编码 TAT。比较 2种阅读框架 ,以保守序列作为模板扩增得到完整的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马慢病毒受体1(ELR1)是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唯一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为研究ELR1 mRNA选择性剪接的状况,本研究从EIAV靶细胞的巨噬细胞中提取RNA,经RT-PCR扩增并克隆测序。结果显示,ELR1 mRNA具有不同形式的选择性剪接异构体,主要表现为插入和缺失形式。插入片段为153 bp,位于序列的786 nt~787 nt之间,而缺失型异构体丢失了ELR1序列的415 nt~478 nt。不论序列的插入或缺失,均导致该基因编码框移位。特别是插入型异构体,编码框在跨膜区之前遇到终止密码子,造成翻译的提前终止,推测产生截短的可溶性ELR1。这些剪接异构体的鉴定为研究EIAV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为表达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EIAV)S2蛋白和制备其抗血清,以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pFDDV3-8为模板扩增S2基因,将其克隆于pMD18-T载体中,测序验证后,将S2基因亚克隆于pET-30a表达载体,构建S2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EIAV-S2),并转化DH5α受体菌.以终浓度为0.6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约20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可与EIAV的阳性血清反应,具有免疫原性.该重组蛋白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ELISA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与EIAV的S2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EIAV S2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S2辅助蛋白在EIAV复制与致病中的作用,以及S2基因反向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AB115244)的鸭MHC-Ⅰα链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鸳鸯鸭脾脏组织中克隆出鸳鸯鸭MHC-Ⅰα链基因,并进行T-A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鸳鸯鸭MHC-Ⅰα链基凶长909bp,编码303个氨基酸的多肽,含一个完整的鸳鸯鸭MHC-Ⅰα链胞外区成熟肽基因.序列比较发现.鸳鸯鸭MHC-Ⅰα链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其它品种的鸭MHC-Ⅰα链核苷酸同源性为89.4%~91.0%,与人和其他动物的MHC-Ⅰα链胞外区成熟肽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为11.1%~79.3%,表明MHC-Ⅰα链胞外区成熟肽基因存在着种的多样性,且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鸳鸯鸭MHC-Ⅰα链胞外区成熟肽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鸭MHC-Ⅰ基因表达、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用RT-PCR法,以1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RNA为模板,扩增了NP全基因cDNA.将cDNA克隆于pMD18-T载体,并对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1542个核苷酸的片段包含了核蛋白完整阅读框架,其中编码区为1497个核苷酸,编码498个氨基酸.将其序列与6株A型流感病毒NP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各毒株之间N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5%~95.9%,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7.0%~98.4%.本研究通过分子进化分析揭示了各毒株间的亲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编码跨膜蛋白gp45的基因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G2230A点突变形成终止子,使该蛋白C末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蛋白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本研究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基础上,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克隆,脂质体转染细胞,增殖传代,获得病毒株EIAVFDDVTM-36,接种到马体内。在接种后167 d内未观察到临床症状,连续注射10 d地塞米松以暂时抑制免疫系统,并用迟发性超敏反应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免疫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截短型跨膜蛋白疫苗株EIAVFDDVTM-36接种组免疫抑制前后病毒载量和中和抗体效价差异不显著,而完整型跨膜蛋白疫苗株感染性克隆EIAVFDDVTM-45接种组4匹马中3匹免疫抑制后病毒载量显著上升,同时组内中和抗体效价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马体特异性免疫压力对EIAVFDDVTM-36复制无影响,而对亲本株EIAVFDDVTM-45复制有抑制,显示跨膜蛋白截短型EIAV作为疫苗更为安全。但免疫抑制造成的gp45跨膜蛋白未截短型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体内病毒载量升高,可以促使机体产生更高的中和抗体效价,提示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内呈负相关(相互制约)。因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是慢病毒减毒疫苗研发需注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旨在明确实验用荣昌猪SLA遗传背景,深入研究SLA-1分子相关的抗原递呈和免疫应答机制,本研究对27头荣昌猪采集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SLA-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对获得序列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荣昌猪中共获得11个SLA-1等位基因,其中,9个为新等位基因,全部获得GenBank登录号和ISAG SLA命名委员会官方命名,SLA-1*24:01等位基因在该群体中频率最高。SLA-1基因编码区全长1 086 bp,存在1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高于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核苷酸多样度为0.044 9,单倍型多样度为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8.782,G+C含量为64.9%。SLA-1基因编码的361个氨基酸中,有7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第2和第3外显子编码区多态性最高,且第2外显子区域的氨基酸变异程度高于第3外显子区,组成抗原肽结合槽6个口袋的33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11个在人与荣昌猪之间高度保守,与β2-微球蛋白结合的19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10个保持一致,CD8分子与MHC结...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病(EIAV)减毒疫苗免疫动物后体液免疫反应的成熟时相,选用健康马4匹.2匹接种EIAV感染性克隆减毒疫苗pLGFD3毒后,另2匹接种生理盐水做对照,接种后定期采集血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个时相点血清中gp90,p26的结合抗体滴度,并采用细胞蚀斑染色检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分析抗体反应的规律.结果显示,感染性克隆pLGFD3毒免疫后,针对env gp90和gag p26蛋白均产生了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gp90结合抗体在2个半月左右达峰值,随后尽管有轻微的波动,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直至免疫后5~6个月,随后开始轻微回落,在免疫后32个月时仍能检测到抗体的稳定存在,而p26结合抗体在1~2个月左右达峰值后则呈明显回落,在4个月时降至检测水平以下.gp90诱导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的水平同样在2个月左右达峰值,在整个观测期内持续稳定存在.结果表明,EIAV感染性克隆减毒疫苗免疫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的gp90,p26结合抗体以及中和抗体,而且gp90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可持续稳定存在,这些抗体可能参与减毒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马传染性贫血驴强毒gp9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IAV驴强毒株D-Am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约1.4kb的gp90基因。将其克隆后进行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的1338个核苷酸片段含有完整的gp90基因全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A EIAV与国内分离株辽系强毒L株差异率仅有1.8%,而与国外毒株(克隆1369,WENVl7、WENVl6、PSPEIAVl9)核苷酸差异率在35.5%~37.2%之间;D-A株与国内分离株L株氨基酸水平差异率在2.9%,而与国外毒株氨基酸水平上的差异率在42.6%—46.0%;D-AEIAV有19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L株、WENVl7和WENVl6是18个,克隆1369、WENVl6和WENVl7亲本毒株PSPEIAVl9是12个。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CR从ConA刺激的马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扩增获得含信号肽的马γ-干扰素(Equine interferon-γ,EIFN-γ)基因,将其克隆至载体pCR2.1-TOPO中。通过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CR-EIFN-γ)中扩增马干扰素成熟蛋白(MatureEIFN-γ,mEIFN-γ)基因,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子经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对其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将纯化后的表达产物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mEIFN-γ基因全长为441b口,含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146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对其表达产物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18Ku,且具有免疫反应活性。mEIFN-γ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在非变性和变性条件下,采用Ni^+亲和层析纯化方法均可获得高纯度的重组马γ-干扰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建立马γ-干扰素检测方法、监测机体免疫状态和研究机体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将本地沼泽型成年水牛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刀豆素A(Con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提取培养的单核细胞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水牛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然后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IL-10开放阅读框(ORF)由536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78个氨基酸;在核苷酸水平上与印度水牛、牛、绵羊、猪、马、人和鼠的IL-10基因的同源性为75.9%~99.6%;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4.2%~100%。IFN-γ的ORF由501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66个氨基酸;在核苷酸水平上与印度水牛、牛、绵羊、猪、马、人和鼠的IFN-γ基因的同源性为60.7%~99.6%;氨基酸的同源性为40.6%~100%。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6,(3):395-400
为研究猪CD74分子特性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猪脾脏细胞中克隆了完整的猪CD74基因。根据已知的部分CD74基因保守区序列,自行设计1对简并引物,扩增CD74较为保守的部分基因片段,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系列引物扩增CD74基因,最后根据全基因测序结果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猪CD74全长基因。分析和比对测序结果显示,完整的猪CD74基因全长存在1 145、1 337nt 2种类型,对应编码阅读框为651、843nt,分别编码217和281个氨基酸,提示猪CD74存在2种异构体结构。氨基酸序列研究表明,猪CD74与其他物种的CD74分子存在类似的胞浆区、跨膜区、内质网区和甲状腺区等功能区,存在L7I8和P15M16L17两个内体定位基元,内质网区包含CLIP区和三聚体区等结构域,异构体1 337nt较1 145nt多了编码64个氨基酸的Tg区。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猪CD74与哺乳类物种间存在较高同源性,可达57%~82%,与禽类的CD74同源性为45%~51%,与鱼类、爬行类物种同源性最低仅为25%~34%。3D模拟结构显示,猪CD74与小鼠、人及禽类CD74存在类似的结构域,其中在一些关键部位氨基酸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鹅副粘病毒H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鹅副粘病毒GPV-SF02毒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HN基因片段,然后将其克隆至T载体中。经PCR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后拼接得出HN基因的全序列。经分析HN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所测GPV-SF02毒株与参考毒株NL-96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6%。  相似文献   

19.
为克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检测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转录水平,本研究提取版纳微型猪近交系18种组织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VEGF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利用VEGF基因序列的推导氨基酸序列与牛等8个物种的VEGF氨基酸序列构建物种系统进化树,同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VEGF基因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18种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版纳微型猪近交系VEGF基因编码区全长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牛等8个物种具有90%以上的相似性,分子系统进化表明其序列与人的关系最近,其次为牛、羊和兔。多组织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VEGF mRNA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的18个组织中均有转录水平的表达,其中在卵巢、脾脏、心脏、肺脏及皮肤中表达量较高,其他组织中表达量略低。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MHCI类分子作用机制,以及为制备MHCI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克隆鸡MHCⅠ基因,并构建MHC Ⅰβ2m-a融合基因进行原核表达.运用RT-PCR方法,克隆鸡MHC Ⅰa和β2m链基因,并通过编码连接肽(Gly4 Ser).的基因序列将两者头尾相连,构建了pET-32a-MHC Ⅰβ2m-a重组质粒,经PCR扩增、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重组质粒在E.coliBL2 Ⅰ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表达产物.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MHCⅠa和β2m链基因,长度分别为1014和300 by;构建的融合基因MHCⅠβ2m-a长度为1194 by,经原核表达,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2.0 ku,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具有一定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