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通牦牛发育早期线粒体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SDH)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以大通牦牛妊娠4月龄牦牛及出生1日龄犊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牦牛胎盘组织,4月龄胎儿和出生1日龄犊牦牛的心肌、骨骼肌、肝和大脑组织中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mRNA定量表达进行测定,研究不同组织线粒体中SDH mRNA表达量与其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出生1日龄犊牦牛心肌组织线粒体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4月龄胎儿;4月龄胎儿大脑组织线粒体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出生1日龄犊牦牛。综上表明:SDH基因表达模式表现为4月龄胎儿大脑组织和出生1日龄犊牦牛心肌组织中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转录水平均表现为上调表达,表明4月龄胎儿大脑组织和出生1日龄犊牦牛心肌组织能量代谢调控活动旺盛。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7,(12):44-48
为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通犊牦牛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SDH活性与其亚基mRNA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犊牦牛心肌、骨骼肌、大脑、肝脏组织中线粒体SDH活性进行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Sdha、Sdhb、Sdhc和Sdhd亚基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大通犊牦牛大脑、心肌、骨骼肌组织中线粒体SDH活性显著高于乐都犊牦牛;大脑组织中线粒体Sdh4个亚基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乐都犊牦牛。结论:含野血大通犊牦牛组织线粒体SDH有氧代谢功能强于乐都犊牦牛;大脑组织线粒体Sdh4个亚基转录水平较高;大通犊牦牛大脑组织线粒体SDH活性与Sdh4个亚基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p38MAPK在母牦牛主要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其表达差异性,为牦牛的繁殖性能研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本研究采集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成年健康母牦牛(各2头)主要生殖器官样品,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38MAPK蛋白的表达部位;q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对其基因和蛋白进行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38MAPK蛋白在牦牛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均呈阳性表达;2)qRT-PCR结果表明,p38MAPK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卵泡期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在输卵管中的表达量黄体期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P0.05);在子宫中的表达量妊娠期极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1);3)Western-blot结果显示,p38MAPK蛋白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卵泡期极显著高于黄体期和妊娠期(P0.01);在输卵管中的表达量黄体期极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P0.01);在子宫中的表达量妊娠期极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1)。结果表明,p38MAPK在母牦牛同一生殖器官的不同繁殖阶段其表达存在差异性,其可能参与了牦牛卵泡发育、黄体功能发挥以及胚胎着床和发育等一系列生殖过程,为牦牛的繁殖性能研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5,(9):1468-1471
为探讨"大通犊牦牛"组织线粒体COX活性与亚基COX-Ⅰ、ⅡmRNA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犊牦牛心肌、骨骼肌、大脑、肝脏组织线粒体COX活性进行测定;绝对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COX-Ⅰ、Ⅱ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大通犊牦牛心肌、骨骼肌、大脑、肝脏组织线粒体COX活性高于乐都犊牦牛;大通犊牦牛组织间COX-Ⅰ基因拷贝数明显高于乐都犊牦牛(P0.05);大通犊牦牛组织间COXⅡ拷贝数以及乐都犊牦牛COXⅡ拷贝数均差异显著(P0.05),大通犊牦牛不同组织中的COX-Ⅰ、Ⅱ的表达量与乐都犊牦牛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含野血的大通犊牦牛组织线粒体COX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要强于家犊牦牛;线粒体COX两种亚基mRNA变化与组织和品种有关;COX活性变化可使COX-Ⅰ、ⅡmRNA发生失调。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牦牛egl-9家族缺氧诱导因子1 (EGLN1)基因的CDS区核苷酸序列进行克隆,预测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并分析其在牦牛和黄牛心脏、肺脏、肝脏及大脑等器官中的表达差异,试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黄牛EGLN1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技术获取牦牛EGLN1基因的cDNA序列,对牦牛EGLN1基因CDS区核苷酸序列与蛋白质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黄牛和牦牛心脏、肺脏、肝脏、大脑中EGLN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牦牛EGLN1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1 263 bp,编码420个氨基酸;EGLN1的半衰期为30 h,属于碱性蛋白,表现为亲水性,无信号肽及跨膜结构;磷酸化位点共30个,存在3个低复杂区域和1个P4Hc结构功能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构成。牦牛和其他9种动物EGLN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中,牦牛与水牛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3%,与褐家鼠亲缘关系较远。EGLN1基因在黄牛和牦牛肝脏、大脑、心脏、肺脏4个器官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依次递减;EGLN1基因在牦牛各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其中牦牛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约为黄牛的5.5倍。说明EGLN1基因可作为牦牛低氧适应性研究的重要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比较HIF-1α和IL-17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探究HIF-1α与IL-17在牛睾丸组织中发挥调控功能的关联性。以成年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睾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F-1α及IL-17蛋白和基因在3种牛睾丸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3种牛睾丸组织中HIF-1α与IL-17基因和蛋白表达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牦牛和黄牛(P0.01);此外,牦牛HIF-1α与IL-17蛋白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黄牛(P0.05,P0.01),而牦牛IL-17基因水平表达与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和IL-17基因和蛋白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具有种属特异性;而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显著性高表达提示HIF-1α和IL-17对适应低氧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高山放牧和昆明市东郊小哨示范牧场圈养育肥1.5年以上的成年中甸牦牛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饲养条件下组织器官中HIF-1α基因mRNA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HIF-1α基因在不同饲养条件下中甸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中甸牦牛不同器官组织HIF-1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高山放牧显著高于异地圈养育肥(P0.05);在高山放牧的中甸牦牛肝脏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圈养育肥的(P0.05)。[结论]中甸牦牛不同组织器官中HIF-1α基因广泛表达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不同海拔饲养的相对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为牦牛的耐低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金川多肋牦牛与普通牦牛中Hoxa6和Hoxa10基因的转录水平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为揭示Hox基因在金川多肋牦牛多1对肋骨性状形成中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oxa6和Hoxa10基因在多肋牦牛和普通牦牛中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isulfite-sequencing PCR,BSP)法对Hoxa6和Hoxa10启动子区进行甲基化修饰与克隆测序,分析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多肋牦牛中Hoxa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普通牦牛(P0.05),而Hoxa1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普通牦牛(P0.05)。Hoxa6启动子区域的CpG2,在普通牦牛中的DNA甲基化显著高于多肋牦牛(P0.05),尤其是第3、4、8、20和21位CpG位点;Hoxa10启动子区域的CpG1在普通牦牛中的DNA甲基化状态显著低于多肋牦牛(P0.05),普通牦牛的第9和12位CpG位点几乎未甲基化。多肋牦牛中Hoxa10高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Hoxa10基因的表达,Hoxa6低甲基化水平促进了Hoxa6基因的表达。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ox基因的转录调控,且与多肋性状的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LRP6和VEGFR2在不同年龄段牦牛肺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两者对牦牛肺低氧适应性结构形成和可能的调控作用。选取新生(1~7日龄)、半岁(5~6月龄)、成年(3~6岁)和老年(7~10岁)健康牦牛肺组织样品各5头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肺组织中LRP6和VEGFR2的表达量和准确分布位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RP6和VEGFR2在初生和半岁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半岁与老年组牦牛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P0.05),成年和老年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LRP6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和其分支的上皮细胞以及肺泡Ⅱ型细胞,其表达较强;少量分布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较弱;VEGFR2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上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和肺泡隔细胞以及肺泡Ⅰ型细胞中,其表达较强;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也有分布,但表达较弱。综上表明,LRP6和VEGFR2不仅在不同年龄段的牦牛肺组织中表达量具有差异性,而且它们对高原环境下牦牛肺适应低氧适应性的结构形成和维持可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隆RETN基因,并对RETN基因在4.5岁牦牛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相对表达差异进行分析,提取类乌齐牦牛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臀肌、臀脂、乳腺、大脑组织总RNA,克隆得到RETN基因cDNA片段428 bp,利用RT-qPCR技术检测RETN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ETN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30 bp,编码109个氨基酸,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9.7%),与小鼠亲缘关系最远(相似性为66.1%);RETN蛋白的理化性质稳定,整条肽链呈亲水性,无信号肽,无跨膜区,主要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该蛋白质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RETN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臀肌、臀脂、乳腺、大脑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肺脏、脾脏、乳腺组织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器官(P0.01),在臀肌和大脑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说明RETN基因可能在脾脏、肺脏和乳腺中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揭示肺离子细胞相关蛋白ATP6V0D2在不同年龄组牦牛肺中的分布和表达特点,探索ATP6V0D2在牦牛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结构形成和可能调控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qRT-PCR和Western blot对初生、幼年、成年和老年4个年龄组牦牛肺中ATP6V0D2的准确分布位置及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TP6V0D2主要分布在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管壁上皮黏膜层的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中;在成年组和老年组呈强阳性表达,ATP6V0D2在不同年龄组牦牛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以初生组表达量最高,与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蛋白水平上,ATP6V0D2在成年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初生组、幼年组、老年组两两相比较,差异性均显著(P<0.05)。ATP6V0D2在不同年龄牦牛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但不同年龄组间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肺离子细胞相关蛋白ATP6V0D2表达量的不同与牦牛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过程有关,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与肺离子细胞的功能具有相关性,在牦牛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防止气道损伤或修复过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正常生理下条件下溶血磷脂酸受体(LPAR)1-3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表达及生物学作用,利用RT-qPCR检测LPAR1-3基因在不同时期卵巢上的表达,同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IHC)等方法对LPAR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和定位。结果显示,LPAR1-3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上均有表达,其中LPAR1-3的表达量在妊娠期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5),卵泡期表达量最低;在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LPAR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LPAR1和LPAR2(P0.05),LPAR2的表达量最低;IHC结果显示,LPAR1-3在卵巢生殖上皮、颗粒细胞、卵泡液、卵泡膜和黄体细胞均有表达。研究结果提示LPAR1-3可能在卵泡生长、发育、排卵以及维持妊娠等一系列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LPAR3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该结果有助于对牦牛繁殖机能的进一步研究,可为高原哺乳动物生殖生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测定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序列并比较其在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以探究该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联系,试验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克隆并测序获得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的c 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这两个基因在牦牛与犏牛睾丸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序列分别长959 bp及1 091 bp,均包含858 bp的CDS区。DDAH1基因序列与普通牛相比有4个碱基差异,序列同源性为99.58%,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仅存在1个氨基酸残基差异;DDAH2基因序列与普通牛比较相差1个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9.9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1个氨基酸残基差异。DDAH1和DDAH2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DDAH1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是牦牛睾丸组织中表达量的1.5倍;DDAH2基因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量与牦牛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DDAH基因表达在犏牛睾丸中上调可能与其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研究TSPY基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和免疫组化技术对黄牛、犏牛和牦牛不同组织TSPY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TSPY基因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在睾丸组织中,犏牛、黄牛TSPY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牦牛(P0.05),犏牛与黄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TSPY基因拷贝数与犏牛雄性不育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牦牛Nramp1基因mRNA及可能靶定Nramp1的miRNAs组织表达谱。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对牦牛Nramp1基因的mRNA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argentScan和miRBase软件预测牦牛可能靶定Nramp1基因的miRNAs,并利用加PloyA尾法RT-PCR技术分析miRNAs在肝、脾、肺、肾、后腿骨骼肌、卵巢、小肠、颌下淋巴结、大肠、肠系淋巴结10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Nramp1基因mRNA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颌下淋巴结及肺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肾、大肠、肠系淋巴结组织(P0.01),显著高于小肠组织表达量(P0.05)。预测到可能靶定牦牛Nramp1基因的miRNAs共有201个,从中选择6个进行表达谱分析,发现bta-miR-106a、bta-miR-20b、bta-miR-17-5p在牦牛免疫组织脾、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中,bta-miR-93、bta-miR-106b、bta-miR-20a在牦牛免疫组织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中均与Nramp1基因mRNA共表达,但是bta-miR-93、bta-miR-20a、bta-miR-106a、bta-miR-17-5p和bta-miR-20b在颌下淋巴结和肠系淋巴结间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bta-miR-106a、bta-miR-20b在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脾组织表达量(P0.01), bta-miR-106b在颌下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肠系淋巴结组织表达量(P0.01)。Nramp1基因mRNA在牦牛体内广泛表达说明其可能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bta-miR-93、bta-miR-20b、bta-miR-106a、bta-miR-106b、bta-miR-20a和bta-miR-17-5p与Nramp1基因mRNA在免疫组织中的共表达表明二者可能具有靶向调控关系参与免疫调控作用,但二者是否存在真实的靶向调控以及其调控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克隆牦牛过渡蛋白2(transition protein 2,TNP2)基因并分析其分子特征,调查TNP2基因和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中的表达差异,为研究其在睾丸发育及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依据。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初生期、幼年期、性成熟初期、性成熟后期、老年期)组织,在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对TNP2基因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利用免疫组化(IHC)、荧光定量PCR(RT-q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NP2蛋白在牦牛睾丸组织中的定位及TNP2基因和蛋白在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成功克隆牦牛TNP2的基因CDS区序列,分子特征预测TNP2为可溶性的膜外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同源性较低。RT-qPCR结果显示,TNP2 mRNA在老年期睾丸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4个时期,且在幼年期极显著(P0.01)高于初生期、性成熟早期和性成熟后期,而初生期与性成熟早期和性成熟后期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NP2蛋白在性成熟早期和性成熟后期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初生期、幼年期和老年期,且幼年期和老年期极显著高于初生期(P0.01)。IHC结果显示,TNP2蛋白在牦牛睾丸中圆形精细胞以及精子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支持细胞及睾丸间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研究表明,TNP2可能参与了牦牛精子发育过程中圆形精子细胞向长形精子细胞转换过程中细胞核蛋白的转换,为进一步探明牦牛精子形成机制及其长期生活在高寒低氧环境中的耐低氧机制与繁殖能力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分析Bcl-2与Bax基因的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母牦牛生殖轴上的表达特点,为探讨其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采集健康母牦牛与母黄牛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组织样品,通过RT-PCR扩增并克隆Bcl-2与Bax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与Bax基因在牦牛与黄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牦牛Bcl-2编码区全长690 bp,编码229个氨基酸;与黄牛Bcl-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86%,其次是山羊、绵羊,同源性分别为98.41%、97.97%;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牦牛Bax基因编码区全长579 bp,编码192个氨基酸,与黄牛、藏山羊和金堂黑山羊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9.83%、99.48%和99.48%,其次是绵羊、马、人,同源性分别为99.14%、95.34%、94.30%;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Bcl-2和Bax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均为酸性不稳定的疏水蛋白。Bcl-2与Bax基因在黄牛及牦牛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牦牛卵巢、子宫中Bcl-2基因表达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黄牛(P0.05;P0.01);牦牛子宫、输卵管中Bax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5),牦牛卵巢中Bcl-2/Bax比值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子宫和垂体中显著高于黄牛(P0.05)。表明Bcl-2与Bax在动物进化中非常保守且在繁殖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牦牛卵巢、子宫、输卵管和垂体中的高表达量可能与牦牛处于极端恶劣环境的细胞抗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旨在克隆牦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s 1,HDAC1)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研究HDAC1在牦牛生殖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牦牛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技术获得牦牛HDAC1基因CDS序列,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结构和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HDAC1基因在牦牛脑、心、肌肉、卵巢、肾、脾、小肠、肝、肺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HDAC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302 bp,编码433个氨基酸,与黄牛、山羊和绵羊的同源性较高;HDAC1基因在牦牛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肾和小肠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牦牛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MⅠ)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卵母细胞中,HDAC1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P0.01)。提示,HDAC1基因参与牦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HDAC1基因在高寒、低氧环境下的牦牛生殖繁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青海省玛多和刚察两县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中肌红蛋白(Mb),心肌、骨骼肌中线粒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中Mb含量均高于刚察牦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T-AOC,SOD,GSH-PX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刚察牦牛(P0.05),而LDH活性显著低于刚察牦牛(P0.05),玛多牦牛骨骼肌和心肌线粒体MDA含量低于刚察牦牛(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旨在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HVR)特征及颈动脉体(CB)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选择生活在海拔3 200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进行13.9%O2低氧(模拟海拔6 000m)通气反应;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拔3 200m牦牛、柴达木黄牛及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的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以及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斜率(△VE/△SaO2)分别为(0.21±0.10)和(0.50±0.21)(L·min-1)/%SaO2(P0.01);海拔3 200m时,CB中nNOS、eNOS、iN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海拔3 2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3 200m(P0.01或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CB中NO含量极显著高于柴达木黄牛(P0.01),在海拔3 200m,牦牛与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青藏高原世居牦牛低氧通气反应钝化,而柴达木黄牛对低氧的刺激保持较高的通气反应,急性低氧时牦牛CB内产生大量的NO可抑制对低氧的化学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