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已成为人家熟悉的疾病,但是,此病在鹅身上发生还很少报道。最近,在我县已发生多起,可能由于该病病毒刚转移到鹅体上,其变异株的毒力相当强,使小鹅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如周西乡王某饲养的360只小鹅,发病第二天,病鹅便达120只,死亡80只。我县鹅IBD首例是91年6月20日在郭村镇发生的。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肉鹅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大肠杆菌病较为罕见,笔者将遇到一例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03年7月8日,某乡养鹅户江某饲养的2600只50日龄肉鹅突然发病,出现明显症状的有260只左右,当时死亡5只。鹅主误认为鹅患痢疾,立即用氟哌酸饮水,土霉素碱拌料。次日早晨发现死亡186只,病鹅增加到360多只,下午13时我们到现场。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肉鹅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大肠杆菌感染病。2临床症状病鹅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不食,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聚堆,有的颤抖;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拉水样白色粪便、厌食、极度虚弱、法氏囊和肾脏病变 ,胸部、腿部肌肉出血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为特征。笔者对本市某一养鹅户送来的 5只病死雏鹅进行解剖诊断 ,随后跟踪到实地了解以及进行实验室诊断 ,认为是雏鹅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 ,经采用蒲公英等中草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病例及临床症状 2 0 0 2年 2月 18日 ,鹰潭某养鹅户购进雏鹅 6 0 0羽 ,饲养到 3月 3日开始观察到鹅群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闭目无神 ,少数雏鹅开始腹泻拉水样白色稀粪 ,3月…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王某饲养的肉鹅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前后一周的时间死亡38只,现将检查情况、诊治过程报告如下:l 发病情况畜主说,这批鹅是六月初引进的,有1200只,已有4周龄,体重达2.4kg,6月26日阴天.气温低,大棚没有揭,28日早晨发现鹅群精神差,吃料减少,死产3只,29日早晨又发现死亡5只,用过青霉素饮水,也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5.
6周龄雏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市昂昂溪区水师营镇一专业户,2003年春季.饲养当地白鹅1000只,雏鹅6周龄时,鹅群中突然出现精神不振、拉稀、死亡的现象,发病率30%.死亡率14%;  相似文献   

6.
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血清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抗原,采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检测鸡IBDV抗体。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30-60min内使阳性血清和抗原之间出现明显的沉淀反应,且能被特异性抗原阻断;用NDV,IBV和EDS76V等血清代替IBDV血清无交叉反应,对同一批样品进行两次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同琼脂免疫扩散方法比较,CIE法需时短,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7.
1 发病情况 某养殖户自1995年起开始养鹅,采用全进全出制,每批出栏率都在86%以上,很少发生传染性疾病.2001年5月22日从山东购进当地土种鹅500只饲养,于1日龄注射扬州大学生产的抗小鹅瘟血清,8日龄开始放牧,并喂以自配全价料.至15日龄时成活471只,成活率94.2%.6月6日(即16日龄),鹅群中突然有少数鹅不愿采食,精神萎顿,畏寒扎堆,排白色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投喂氟哌酸,未能控制疫情,病鹅反而迅速增多,死亡9只.8日早上,畜主带了3只病重鹅来我门诊部就诊.经饮服莫氏灵并结合清粪、消毒、隔离、焚烧死鹅等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我县大洼镇某养殖户饲养的雏鹅发生了以急剧下痢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死亡较多。后经综合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该养殖户共饲养雏鹅784只,其中45日龄鹅248只,30日龄鹅226只,17日龄鹅310只,以圈养为主,辅以放牧。7月10日早开始发病,先后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不见效果。次日起开始出现死亡,至7月15日共先后死亡雏鹅425只。2临床症状初期病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行动缓慢,羽毛蓬松,怕冷聚堆,喙端变暗。有的病鹅头扭向一侧,排白色水样便,粪中混有较多的尿酸盐;有的病鹅发病2~3d后…  相似文献   

9.
杨小勇 《北方牧业》2009,(15):19-19
<正>问:180天的蛋鸡现在产蛋率在85%,但采食上吃细料剩粗料,最后只看到玉米碎粒,总的采食量还可以,这种现象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曾用过健胃大黄苏打、复合维生素B、保肝通肾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传染病。IBD无特效疗法,以防为主。1疫苗接种1.1免疫疫苗的确定目前IBD免疫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活疫苗,一种是灭活疫苗。1.1.1活疫苗:我国1985年由李汉秋等研制出的IBD-BJ836冻干活苗是国产...  相似文献   

11.
<正>时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较高,笔者把刚刚经历的一起病例简述如下,并作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1发病情况2007年10月下旬,石家庄市郊县的某一养殖户饲养海兰鸡5000只,在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破坏中枢免疫系统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 ,导致免疫抑制〔1〕。近年来 ,此病流行范围愈来愈广 ,几乎全国都有发生 ,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2 ,3〕。1 999年 5月 ,武陵大学养殖场两批雏鸡发生该病 ,现将诊断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1 999年 3~ 4月间 ,该养殖场先后从外地购进两批雏鸡共 1 79羽 ,饲养在同一育雏床上 ,投喂全价颗粒饲料 ,并间断性拌入大蒜、抗球虫王 ,以及饮恩诺沙星液 ,来预防白痢、球虫病、禽霍乱等疫…  相似文献   

13.
分 析 近 几 年 我 省 及 我 市 鸡 发 病 状 况 , 在 鸡 病 中 传 染 性 法 氏 囊 病 (IBD)占 重 要 比 例 , 尤 其 今 年 秋 冬 季 育 雏 高 峰 我 市 IBD较 多 , 病 情 严 重 , 病 期 长 , 死 亡 率 高 。 现 摘 出 两 病 例 与 大 家 一 同 商 讨 防 治 该 病 的 较 好 办 法 。   例 1 某 养 鸡 户 从 北 京 购 进 尼 克 - T商 品 蛋 鸡 1000只 , 7日 龄 接 种 进 口 VH- H120- 28/86疫 苗 , 12日 龄 接 种 IBD疫 苗 。 20日 龄 鸡 开 始 发 病 , 就 诊 为 IBD病 , 注 射 双 免 血 清 , 0.1ml/只 , 同 时 用 2…  相似文献   

14.
黄芪多糖增强雏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抵抗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医认为:黄芪是一种补气药,可"补气益元”、"治一切气衰血虚之证”.现代医学则证实: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在临床上用于抗肿瘤,消除慢性炎症.兽医临床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防治,且效果明显.由此可见,运用黄芪调整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治疗疾病,与传统中医"扶正”治病原则是完全吻合的. 传染性法氏囊病多发于2~5周龄鸡,病鸡以法氏囊炎为特征病变,由此造成雏鸡免疫系统的破坏及免疫机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由国内IBD高发地区分离到一株IBD野毒,使现地鸡群发病率96%,死亡率60%以上,为一株超强毒。将该毒株分离,纯化,经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得到一株IBD超强毒的细胞适应株,毒价高达2.0×108PFU/ml以上。回归本动物,经免疫原性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返祖试验,证明该毒株免疫原性较好而致病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临床症状病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不食,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扎堆儿,伴有颤抖;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2剖检变化头部、下额部的皮下组织水肿,似胶冻样,并有黄色液体浸润,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胸部肌肉和腿部肌肉呈条纹状出血或斑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肠粘膜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17.
发病情况 2000年2月中旬,济宁郊区栽养鸡户引进1000只伊沙蛋鸡(商品代)雏鸡,于37日龄突然发病。据畜主介绍:该鸡群在18日龄时曾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饮水,以后使用过氯霉素等。发病后曾用氯霉素治疗,但无效果。10天内共死亡242只,经剖检化验初诊为法氏囊病伴发大肠杆菌病。针对病情,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经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及采用特异性疗法,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入至今已达十五六年之久。在这十多年对鸡法氏囊病的防控中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出现诸多新的特点,现总结如下:1发病日龄逐渐拓宽  相似文献   

19.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抑制 EL 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阳性率分别为 7.4% ( 4/ 54 )、95.5%( 3 6 3 / 3 80 )、9.4% ( 1 1 / 1 1 7)。从 IBD阳性麻雀、IBD病鸡以及同群饲养的鸭、鹅体内分离到了 4株不同源病毒 ,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 EL ISA、Dig-标记 IBDV c DNA探针斑点杂交和交叉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均为 IBDV血清 型。病毒可适应并致死鸡胚 ,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效应 ( CPE)。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 RNA,病毒对乙醚不敏感 ,p H2 .0不能灭活病毒 ,p H 1 2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56℃作用 3 h病毒仍有活性 ,70℃ 1 h可灭活病毒。以上结果表明 ,从鸡、麻雀、鸭、鹅体内分离到的 IBDV生物学性质比较稳定且非常相似。本研究结果提示 IBDV已在我国广泛流行 ,麻雀、鸭、鹅可成为 IBDV携带者或传染源 ,在 IB-DV传播和生态变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窦小波 《北方牧业》2009,(16):26-26
<正>1发病情况2009年7月28日,一养殖户来门诊就诊。主述:饲养1800只肉种鸽,鸽群最近几天出现呼吸道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排黄、白、绿色粪便,每天死亡7~8只,凭经验饲喂3天抗病毒药和抗生素,效果不佳,大群症状加重,死亡增加,请求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