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草鱼细胞和病毒的两种大规模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静置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速度快,2—3天内可形成单层,单层均匀而稳定;旋转培养条件下,细胞7天左右长成单层,细胞单层面积大,病毒培养产量高。这两种培养方式所观察到的细胞病变过程及表征基本相同,病毒的TCID50/ml值稳定在6.0左右。采用这两种培养方式,可实现草鱼细胞和病毒的大规模培养。  相似文献   

2.
Carel氏瓶静置培养草鱼CIK细胞,细胞2~3d内长成单层,细胞单层均匀而稳定;旋转瓶培养,细胞7d左右长成单层,细胞单层面积大,病毒培养产量高。2种方式所培养病毒的TCID50/ml值稳定在6.0左右。0.1%福尔马林4℃条件下灭活病毒材料17d制备疫苗,疫苗性能稳定,安全性好。疫苗效力检验结果表明,注射免疫10d和浸泡免疫10d后,免疫鱼体内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07.9±11.0(3)和68.5±9.9(3),免疫保护力分别为(77.1±8.9)%(3)和(73.9±8.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本研究建立了草鱼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疫苗生产和生产性免疫试验,免疫草鱼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致病机理和体外培养的对虾细胞对WSSV的敏感性,实验以1.5×L-15培养基培养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待细胞形成单层后接种WSSV,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病毒后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使用1.5×L-15培养基培养对虾淋巴组织,3 h后可观察到有细胞迁出,并能迅速形成单层,36 h后细胞的迁出汇合率可达80%,且能存活20 d以上。接种WSSV 24 h后,出现病变的细胞变圆、漂浮,细胞之间的网状结构消失,最后细胞破碎、溶解;接种WSSV 48 h后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胞核深染,且变形、膨大;电镜下,细胞核内含大量成簇分布的杆状病毒,细胞器被挤向细胞边缘,细胞膜轮廓模糊。研究表明,纯化的病毒粒子接种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能够使其产生明显病理变化,证明了WSSV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具有感染力,并且可在淋巴细胞中增殖。  相似文献   

4.
樊廷俊 《水产学报》2001,25(1):11-15
利用PCG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将已成系的牙鲆鳃细胞与中国对虾淋马细胞进行细胞杂交,对所获得的杂交细胞用MEM:MPS(1:1)混合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培养5天后发现,杂交细胞长成了单层,传代培养后仍可继续生长和分裂,通过逐渐提高混合培养液中MPS的所占比例所筛选出的杂交细胞,目前已传12代,生长和分裂势头仍然十分旺盛,通过接种对虾杆现毒发现,10天后杂交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变特征(细胞收缩变团圆,脱落,死亡),至14天细胞使几乎完全脱臂死亡,取病变细胞的培养上清0.3mL再加入到一瓶已长成单层的杂交细胞中,结果5天后杂交细胞也出出了明显的病变特和下,而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组杂交细胞生长正常,可禄步认为我们所得到的杂交细胞确为对虾(杆状)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5.
草鱼出血病病毒高滴度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高滴价培养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1 细胞 :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 (CIK) (左文功 ,1986 ) ,培养基为含 10 %小牛血清的CAS。2 病毒 :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 ,维持液为 2 %小牛血清的CAS。3 高滴价培养方法3 1 用 854株病毒接种刚生长成单层的CIK细胞系 (区别于致密单层细胞 ,下同 )。病毒接种量为维持液量的 1/ 10 ,2 8℃吸附 6 0分钟后 ,添加维持液 ,2 8℃培养 ,观察细胞病变过程 ,测定病毒的TCID50 /ml。3 2 精氨酸处理 在接种病毒时 ,向病毒液中加入浓…  相似文献   

6.
罗霞  付小哲  李宁求  林强  黄志斌  张悠 《水产学报》2018,42(9):1481-1488
为获知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QY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最适增殖条件,以鳜脑细胞系(Chinese perch brain cell line,CPB)为增殖体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所测病毒拷贝数为判断指标,比较同步接毒和异步接毒2种接种方式以及病毒接种量、血清浓度等培养条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确定SCRV-QY株在CPB细胞中的最适增殖条件。结果显示,单位体积病毒增殖量方面,异步接毒法优于同步接毒法,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将病毒接种长满单层的CPB细胞中,28°C吸附1.5 h,用含2%胎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于28°C培养时,病毒增殖量最高,为5.59×10~(10)拷贝/mL;而从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考虑,同步接毒法筛选出的4种增殖条件单位成本所获的病毒产量优于异步接毒法,其中当MOI=0.03、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同步接种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28°C恒温培养70 h后收获病毒液,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最高,为4.88×10~(13)个拷贝/元。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病毒增殖量和培养基成本作为考量,优化SCRV-QY株的增殖条件,可为SCRV疫苗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草鱼肾组织细胞系CIK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作者于1982年1月开始进行草鱼肾组织单层细胞培养,至今已连续培养32个月,传至120多代,建立了细胞系,定名为草鱼肾组织细胞系(CIK)。本文介绍了原代和传代培养、细胞形态、细胞生长速度和分裂指数、细胞的保存和对温度的适应性、细胞染色体分析以及细胞系对病毒敏感性的试验和研究结果。CIK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以20℃-38℃生长较好,28℃左右生长稳定,pH为6.5时仍能保持致密单层,染色体数为非整倍体,众数为55。对草鱼出血病左右病毒FRV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of grass carp)是草鱼种的一种严重疾病,通常在水温25—30%时发病,1980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病毒组从草鱼肾组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到品格状排列的病毒颗粒,并暂名为疱疹病毒。经进一步研究,1982年正式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Reovirus of grass carp)。此病毒属双股RNA类型。把病毒接种到草鱼鳍条细胞株,在28℃、72小时以后能清晰的看到细胞病变(CPE)。病变初期,细胞受刺激后无限制地加速生长,致使细胞间隔不清,出现一些颗粒状物。病变中期,细胞收缩,整个细胞单层拉成网状。  相似文献   

9.
使用一种廉价的培养基 CAS 替代昂贵的 Eagle′S MEM 培养草鱼 CIK 细胞系,细胞生长迅速而稳定,在1.5—2天内可长成汇合单层。CAS 的最佳培养浓度为0.1%。  相似文献   

10.
福寿螺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对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研究。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细胞开始从组织块中迁出,培养至第3天,迁出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第21~28天,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底壁。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分别被传至8代和9代。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在原代培养物中主要有两类,一为上皮样小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7~15μm;另一类为上皮样中型和大型细胞,形态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15~30μm。上皮样小细胞数量多,增殖速度较快,在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中后期皆可形成细胞单层。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高于足组织细胞,其贴壁性也好于足组织细胞,Hoechst荧光染色显示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足组织细胞。结果表明,贝类外套膜组织有潜力成为建立连续细胞系的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研究紫外辐射对离体培养的草鱼肾脏细胞系(CIK)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距离15W紫外灯40cm下照射草鱼的CIK细胞3min后,CIK细胞核即产生固缩、碎裂现象,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DNA梯形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有亚G1峰产生。结果表明,短时间的紫外辐射即可诱导CIK细胞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脂多糖诱导损伤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肾脏细胞(CIK)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脂多糖(LPS)诱导细胞炎症损伤,测定和分析白藜芦醇对CIK细胞抗氧化因子活性和抗氧化、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导致CIK细胞活力降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P<0.05),降低了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导致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浓度降低(P<0.05)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P<0.05)。此外,LPS处理能引起CIK细胞的CAT、TNF-α、IFN-γ、IL-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对IL-10和SOD基因的转录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白藜芦醇(4μg/mL)可以显著减弱LPS对CIK细胞造成的损伤,维系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TNF-α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促进CAT基因的表达(P<0.05)。研究认为白藜芦醇对LPS造成的CIK细胞损伤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白藜芦醇对CIK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的改善以及对促炎因子表达的抑制。本研究可为白藜芦醇应用于鱼类炎症、氧化损伤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系统测定草鱼出血病病毒854株在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CIK)上的繁殖动态。病毒在感染后12小时滴度开始上升,24~72小时呈对数上升,84小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点,以后渐趋平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上皮样细胞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89年8月起进行了中国对虾上皮细胞的原代和传代细胞培养。对取自甲壳,步足等部位的对虾上皮组织培养研究,共培养6批,获得传代细胞11株,其中1株传至25代,传代细胞形态为梭形和下沉上皮细胞形态相似。生长率测定结果,第4天细胞增殖达高峰,倍增时间为48.72h。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催产和未催产的长吻鮠脑垂体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GTH 细胞) 的分泌活动分析,证实了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 50μgkg 加DOM5mgkg 混合注射催产长吻鮠,能有效地促使GTH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诱导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催产效果显著。超微结构的进一步观察,揭示了长吻鮠脑垂体GTH 细胞中存在两种分泌颗粒,即分泌小球,直径1200~2000nm ,电子密度低;分泌颗粒直径300 ~500nm ,电子密度高。分泌小球释放与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有关,分泌颗粒的释放则与排卵相关。  相似文献   

16.
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中华鳖血清抗体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先乐 《水产学报》1999,23(1):53-60
建立了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中华鳖血清抗体的方法。试验证明,致敏抗原菌体浓度为3×108cfu/mL、BSA浓度为2.0mg/mL,致敏红细胞浓度2.5%时(无论是人还是绵羊红细胞),本方法能获得最敏感的结果。加入稳定剂后的致敏红细胞,在80d内检测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本试验测得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3.4±4.2,而且证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虹鳟鱼病流行情况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1986—1987年东北地区虹鳟鱼常见病的调查结果。介绍了能引起经济损失的13种疾病的病原体、临诊症状及鱼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这些疾病分别为IHN、IPN、营养性肝病、真菌性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孤菌病、尾柄病、旋转病(脑粘虫病)、白点病、复口吸虫病、气泡病、棘头虫病。其中IHN和旋转病属国内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18.
用圆柱形细胞培养瓶,对草鱼吻端组织ZC—7901细胞适应旋转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细胞接种浓度、旋转速度及细胞生长速度等有关参数。试验表明ZC—7901细胞能适应于旋转培养,适应后的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仍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Myxobolus cerebralis (Bivalvulida: Myxobolidae), the aetiological agent of salmonid whirling disease, was detected in 2 river basins of North Carolina during 2015, which initiated the largest spatial–temporal monitoring project for the disease ever conducted with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focused mainly in eastern Tennessee and western North Carolina). A total of 2072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1,004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and 468 brook trout Salvelinus fontinalis were screened from 113 localities within 7 river basins during June 2017 through October 2019. Infections were detected by pepsin–trypsin digest, microscopy and the species-specific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n 19 localities across 6 river basins. Myxospore morphology wa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In 2019, five rainbow trout that symptomatic for whirling disease (sloping neurocranium and lordosis) were captured and processed for histopathology. Myxospores were detected in the calvarial cartilage of two deformed trout with associated erosion of the cartilage consistent with reported whirling disease lesion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M. cerebralis in Tennessee and the first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cases of whirling disease in southern Appalachian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rivers and streams and expands the distribution of M. cerebralis throughout western North Carolina and eastern Tenness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