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腹部埋植方式,用17α-甲基睾酮(17-αMT)以10mg.kg-1剂量处理2龄雌性赤点石斑鱼(每4周埋植1次,共埋植2次),检查埋植前后性腺结构、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脑和性腺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次埋植17-αMT即可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成熟系数(GSI)明显下降,性腺中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出现大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性逆转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鱼精巢相似,部分鱼转变为功能性雄鱼,经轻微的腹部挤压可排精,精子活力与正常雄鱼相似。赤点石斑鱼埋植17-αMT后前脑、中脑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后脑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但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埋植17α-MT后第4周血清中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浓度显著升高,而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浓度变化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脑部芳香化酶活性的显著升高与性逆转密切相关,17-αMT主要通过提高血清中11-KT水平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性逆转。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17β-雌二醇(E2)影响鲻(Mugil cephalus)早期精巢的精子发生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饲喂含15 mg/kg和50 mg/kg 17β-雌二醇的饲料60 d,以不添加17β-雌二醇的饲喂组为对照.结果表明,幼鲻投喂含E2饲料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精巢均属早期精巢,胞囊中原始的精原细胞占优势,Sertoli细胞紧贴精原细胞.投喂含E2饲料后1个月,低剂虽组(15 mg/kg)的4尾幼鲻均出现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多于高剂量组(50 mg/kg),对照组精巢未见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说明E2能够诱发精原细胞的分裂.实验结束后投喂E2组精巢发育处在小生长期,可见精巢中有初级精母细胞存在于精小叶中,而埘照组刚刚出现精原细胞的发育分化.用雌激素受体α和β亚型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早期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和sertoli细胞均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这为E2诱发精原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建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理雄鱼诱导技术, 以出膜后 15 d 体长(15.1±0.09) mm 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 分别使用含有 17α-甲基睾酮(MT)的日粮饲喂 60 d。饲料 MT 添加量分别为 0 mg/kg (MT0)、 50 mg/kg (MT50)和 100 mg/kg (MT100), 分析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别分化、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及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MT50 和 MT100 组大口黑鲈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低于 MT0 组(P<0.05), MT50 和 MT100 组的雄性率均为 100%, 显著高于 MT0 组(45%); 性腺组织切片显示, MT 诱导获得的生理雄鱼性腺结构与 MT0 组雄鱼相似。性类固醇激素测定结果显示, MT50 和 MT100 组生理雄鱼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均显著低于 MT0 组雌鱼(P<0.05), MT50 组生理雄鱼睾酮的含量显著高于 MT100 组(P<0.05), 与 MT0 组雌鱼无显著差异(P<0.05)。 此外, 与 MT0 组雌鱼相比, MT50 和 MT100 组生理雄鱼性腺中 Dmrt1 和 Gsdf 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 而 Foxl2 和 Cyp19a1a 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研究结果表明, MT 添加投喂能有效诱导出膜后 15 d 的雌性大口黑鲈转为生理雄性个体, 适宜添加量为 50~100 mg/kg。本研究为大口黑鲈全雌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7β-雌二醇对大鳞副泥鳅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连续投喂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0.25、0.50、0.75和1.00 mg/kg)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对大鳞副泥鳅成活率无显著影响;短期内(60 d)17β-雌二醇能显著促进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其中低浓度(0.25 mg/kg)作用效果最明显;投喂60 d后,各浓度组的雌性比例(66.11%、71.67%、72.78%和7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其中以0.75mg/kg组雌性比例最高。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能促进大鳞副泥鳅未分化性腺向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白斑狗鱼(Esox lucius)同一家系人工授精孵化的仔鱼为研究对象,用经浓度为20 mg/L 17α-甲基睾丸酮(17α-MT)浸泡的饵料分别在仔鱼生长的不同时期(出膜10、20、30、40 d)投喂,持续投喂30 d,待仔鱼培育至7月龄将其解剖取出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投喂17α-MT对其有显著致死效应;在10d喂药组出现较高的雄性率(40.8%),其它3个试验组雄性率相对较低,而对照组雄性率仅为26.3%,由此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转雄的时间节点在出膜10~20 d。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白斑狗鱼性腺分化在稚鱼阶段存在精巢组织与卵巢组织共存现象,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特征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方式可能是未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相似文献   

6.
壬基酚对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和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环境雌激素化合物壬基酚(4-nonylphenol,NP)对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将人工孵化河川沙塘鳢仔鱼暴露于3个质量浓度(100、300、500 μg/L)的NP中,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暴露150 d,显微观察性腺组织.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的过程是由中性的性腺直接分化出卵巢或精巢.暴露于500 μg/L NP以下的各处理组中的河川沙塘鳢性别比例约为1∶1,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是精巢未发育的个体数量随NP浓度提高而增加,在NP 300 μg/L和NP 500 μg/L暴露组中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和22%;此外,NP对精巢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伤害,精巢中出现坏死细胞和纤维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选用初始体质量约8.50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56 d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添加5种不同剂量谷胱甘肽(GSH)(添加量分别为0 mg/kg、100 mg/kg、200 mg/kg、300 mg/kg和400 mg/kg)的试验饲料,观察GSH对草鱼生长、生理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GSH能够提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效率。其中,300 mg/kg GSH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400 mg/kg GSH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GSH各组草鱼的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200 mg/kg时草鱼饲料效率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GSH的各组草鱼肝胰指数明显升高,其中200 mg/kg组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添加GSH能够提高血清IGF-1水平,其中300 mg/kg和400 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草鱼血液白细胞数目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300 mg/kg和400 mg/kg组均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添加GSH可以提高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其中200 mg/kg GSH组草鱼攻毒后存活率达到最高。以特定生长率为判定指标,GSH在草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0 mg/kg。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发育前期的大菱鲆亲鱼性类固醇激素合成量及合成过程的影响,配制3种等氮等脂(脂肪含量13%)的实验饲料,分别含有不同梯度水平的花生四烯酸:0.72%(不添加花生四烯酸精制油的对照组,C),5.63%(添加低水平ARA的处理组,ARA-L)及15.03%(添加高水平ARA的处理组,ARA-H)(各数值均为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每组饲料投喂3个实验桶,每桶放25尾3龄大菱鲆亲鱼(雌雄比例约为1:1)。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每天饱食投喂2次,养殖周期为5个月。养殖结束后,分别取性腺发育前期的雌雄鱼测血清雌二醇和睾酮的含量并检测性腺中性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高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降低了雌鱼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而雄鱼血清中睾酮的含量在低水平花生四烯酸处理组显著降低。在卵巢中,饲料中高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降低了促卵泡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量,但是饲料中低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提高了17α羟化酶的mRNA表达量。在精巢中,饲料中低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降低了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以及17α羟化酶的mRNA表达量,但显著升高了芳香化酶的mRNA表达量。饲料中花生四烯酸提高了性腺、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但降低了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卵巢中的花生四烯酸累积量高于精巢。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花生四烯酸抑制了发育前期大菱鲆亲鱼雌二醇和睾酮的合成,在卵巢中,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促卵泡激素受体的表达来实现,而在精巢中,可能是通过抑制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以及17α羟化酶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雌性化逆转的最适参数, 建立伪雌鱼性别诱导和全雄苗种创制技术,

采用15 日龄(days post hatching, dph)且体长为(1.00±0.01) cm 的大口黑鲈幼鱼为实验对象, 投喂拌有17β-雌二醇

(17β-estradiol, 17β-E2)或曲洛斯坦(trilostane, TR)的人工配合饲料, 3 个实验组饲料分别含有30 mg/kg 17β-E2、

30 mg/kg TR 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 (依次命名为E30、TR30 和E20TR10), 对照组饲料不含17β-E2 和TR

(命名为C), 60 d 后停止投喂外源激素, 分析饲喂17β-E2 和TR 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雌性比例、性腺发育的影响;

12 月龄时, 采集各实验组伪雌鱼和对照组雌雄鱼血液和性腺组织, 检测性类固醇类激素含量、dmrt1 和cyp19a1a

基因表达水平及卵巢发育形态。结果表明, 饲喂外源雌性激素60 d 后, E30 和E20TR10 组的体长和体重显著低于C

组(P<0.05), TR30 组的体长和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 E30、TR30 和E20TR10 组雌性比例分别为

100.00%、0%、100.00%, C 组雌性比例为53.33%; 性腺组织切片结果显示, C 组卵巢有大量初级卵母细胞, E30 和

E20TR10 组遗传雄鱼出现卵巢腔、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 而TR30 组雄鱼未发生性逆转; 12 月龄时, 各实验组伪雌

鱼比例未发生变化, C 组雌性比例为46.67%; E30 和E20TR10 组伪雌鱼的卵巢发育迟滞, 处于II 期; 此外, E30 和

E20TR10 组伪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lol, E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P<0.05), TR30 组低于对照组雄鱼, 但无

显著差异(P>0.05), 各实验组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 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鱼(P<0.05)。与对照组雄鱼相比,

E30 和E20TR10 组伪雌鱼cyp19a1a 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 dmrt1 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 本研究

投喂30 mg/kg TR 未获得伪雌鱼, 而投喂30 mg/kg 17β-E2 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 实验组均可获得大口黑

鲈伪雌鱼。12 月龄伪雌鱼卵巢处于II 期, 血清中E2 含量及卵巢中cyp19a1a 表达量均未到达正常雌鱼水平, 导致

卵巢发育迟滞。  相似文献   


10.
通过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与MT投喂对比,探究一种新型的调控斜带石斑鱼性腺发育的方法。以foxl3重组质粒注射以及MT投喂3月龄的石斑鱼幼鱼,观察性腺发育状态,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质粒注射初期性腺注射组卵巢较对照组小,体细胞较多,存在向雄性方向发育的趋势(存在睾丸间质细胞),且质粒注射初期的雄性相关基因—amh,激素生成相关基因—cyp11b、11β-hsd2,精子发生相关基因—rec8和sycp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MT投喂组后期的性腺组织处于明显的兼性发育期,而对照组仍处于O2期卵母细胞期;MT投喂组,amh、cyp11b、11β-hsd2、rec8和sycp3基因相对表达量趋势与质粒注射一致,但投喂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较质粒注射更显著。在本实验条件下,MT投喂调控性腺雄性化的效果较foxl3质粒注射的效果明显。以上结果表明,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对斜带石斑鱼幼鱼性腺发育具有明确的雄性化调控作用,且这种调控可能具有剂量依存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复合益生菌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设1个对照组((Ⅰ组)投喂基础饲料)和3个实验组(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的饲料,添加浓度分别为1000 mg/kg(Ⅱ组)、2000 mg/kg(Ⅲ组)和3000 mg/kg(Ⅳ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初始体重为(175.79±15.32)g草鱼8周后,测定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且Ⅲ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增重率比Ⅰ组提高了16.32%。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其中Ⅲ组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最高,Ⅳ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草鱼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当添加量为3000 mg/kg时,会降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复合益生菌能显著降低草鱼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当添加量为3000 mg/kg时,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所升高。结果表明草鱼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益生菌能促进其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适宜添加量为2000 mg/kg。  相似文献   

12.
试验于水温27—32℃的条件下用含60、90、120和240mg/kg乙炔基睾酮(ET)的饲料投喂金色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鱼苗22天,获得了100%雄鱼。喂含60、90和120mg/kg甲基睾酮(MT)的饲料获得了96—99%雄鱼。对金色罗非鱼鱼苗采用偶然过量的ET或MT并不妨碍单性雄鱼的实际规模生产(建议剂量在300%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从方正银鲫自交繁殖的当年鱼群体中发现约有2%左右的雌雄同体。外形观察两侧性腺的分配和着生方式十分复杂和多样。一般为一侧精巢,另一侧为卵巢,但常见到一侧性腺,精巢和卵巢交替着生,有时则从卵巢旁生出一个球状精巢或囊状组织,但未见精巢旁长出球状卵巢的。组织学观察,两种组织的界限分明,雌雄同体的精巢和卵巢都发育良好。精巢壶腹中充满各时相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卵巢则充满Ⅳ期中的卵母细胞,但与精巢交接处的卵细胞或进入精巢中少量卵细胞则发育迟缓,一般处于Ⅱ、Ⅲ时相。非常奇特的是:从卵巢旁生长的小囊状组织,一半为精巢,一半为卵巢,精巢发育良好,可见到各时相的精细胞,但卵巢发育不良,大多是Ⅱ、Ⅲ时相的卵细胞。两种组织交接处有膜分隔,同时有血管通过,供两组织营养。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投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初孵仔鱼CYP19A、DMRT1基因表达以及性腺的组织学变化,以期进一步了解P450芳香化酶(P450arom)在鱼类早期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样品CYP19A和DMRT1表达显示性二态,雌性表达CYP19A基因,雄性表达DMRT1基因。LE处理组在性别分化期间,雄性样品单一表达DMRT1,雌性样品则同时表达CYP19A和DMRT1。qRT-PCR结果显示:LE处理组雌性仔鱼CYP19A基因表达被显著抑;虽然在仔鱼出膜后22d(dph)的表达水平高于9 dph,但仅为同日对照组的2.11%。LE处理组雌性样品22 dph时DMRT1基因表达量上调,至150 dph时达对照组雄性水平。55 dph的性腺组织学结果表明,LE处理可导致暗纹东方鲀稚鱼原始卵巢退化,并向功能性精巢发育。150 dph的LE处理组性腺均为精巢,并与对照组精巢发育同步。结论认为,暗纹东方鲀性腺分化期间P450arom是卵巢形成和维持发育所必须的,抑制P450arom活性可导致雌性暗纹东方鲀发生雄性化逆转。  相似文献   

15.
以塑膜大棚内养殖的不同龄的中华鳖为试验材料,观察其性腺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雌二醇的含量。研究发现,塑膜大棚内中华鳖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性腺发育也提前。大棚内养殖的中华鳖的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明显大于露天池塘养殖的同等鳖龄的中华鳖的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半年龄鳖精巢的曲细精管中填塞精原细胞;1龄鳖的精巢,曲细精管中精原细胞2~3层,分布较散;2龄鳖的精巢,生精上皮层数很多,包括精原细胞、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并且已见圆形精子细胞和拉长的精子出现在管腔中;3龄鳖的精巢,管腔明显增大,生精上皮比2龄鳖的生精上皮层数少,可见靠近基膜的极少量精原细胞、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变态后的精子细胞的数量最多。半年龄鳖的卵巢内卵泡已经发育至初级卵泡期,1龄鳖的卵泡处于生长卵泡期,2龄鳖的卵巢处于卵黄发生期,3龄鳖处于排卵期。雄性鳖的睾酮的峰值出现于2龄鳖,即生精活动的旺盛期;雌性鳖的睾酮峰值出现于1龄时,即卵泡的生长期;而2龄、3龄的雌鳖的睾酮含量明显降低,即在卵黄形成期和排卵期,睾酮含量是降低的。雌性鳖的雌二醇,在3龄时即卵黄的沉积期和成熟卵的形成期达到最高值。雄性鳖的雌二醇,在2龄时出现最高值,此时生精活动最为旺盛。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养殖银鲳的性腺发育规律及其与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养殖条件下银鲳的精巢与卵巢发育特征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并分析性腺成熟指数(GSI)、肝重指数(HSI)和肥满度(CF)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银鲳雌鱼1龄即可发育成熟,成熟卵巢呈一对""形的囊状结构。11月份有近一半个体发育至III期,33.3%已发育至IV期,12月—翌年1月越冬期间约2/3退化至II期,3月又迅速发育至IV期,4月份达到V期并产卵,5月份产卵结束卵巢进入恢复期IV期。银鲳精巢属小叶型,III期精巢出现小叶腔,IV期精巢出现精子,精巢发育速率快于卵巢,即"雄性早熟",7月龄约20%个体可达到性成熟,越冬时退化至III期,3月重新发育,精子分批成熟排精。雌鱼GSI值为0.19%~12.89%,HSI为0.97%~2.30%,CF为2.30~3.08 g/cm~3,雄鱼的GSI为0.08%~2.62%,HSI值为0.73%~1.83%,CF为2.11~2.80 g/cm~3,GSI值在V期时达到最大,HSI和CF值则于IV期达到峰值。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2)周年表达水平为23.27~59.13 pg/m L,雄鱼为15.90~36.20 pg/m L,雌鱼的睾酮(T)为14.57~68.67 nmol/L,雄鱼的T为18.62~66.49 nmol/L,E2水平与HSI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T表达水平与GSI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银鲳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与精巢和卵巢的发育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养殖银鲳性腺发育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草鱼幼鱼肌醇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酪蛋白、明胶和鱼粉为蛋白源,配制含肌醇水平分别为0、5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8、00 mg/kg、1 600 mg/kg的7组实验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连续投喂体质量(4.78±0.1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幼鱼9周,通过测定生长指标、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全鱼营养成分来评价饲料肌醇添加水平对草鱼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肌醇添加水平≥200 mg/kg使草鱼幼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200 mg/kg和400 mg/kg肌醇添加组草鱼幼鱼饲料系数(FCR)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草鱼幼鱼存活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全鱼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对WGR、FCR、TC、TG和LDL-C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饲料中肌醇添加水平为166~214 mg/kg对草鱼幼鱼的生长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夏世森  董立学  陆星  田娟  喻丽娟  文华  解绶启  蒋明 《水产学报》2022,46(10):1860-1871
采用双因素正交试验(3x5)评估了草鱼在3种投喂频率下对豆粕(美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小球藻、棉籽蛋白粉的利用效率。以5种原料为单一蛋白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在池塘网箱(1mx1.5mx1.5m)中,分别以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投喂初始体质量~80g的草鱼8周,考察草鱼的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试验组(2次/d)草鱼表现出最低的生长性能;豆粕(4次/d)和乙醇梭菌蛋白(3次/d和4次/d)试验组草鱼表现出最高的生长性能;投喂频率与蛋白源对草鱼的末重,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有交互作用(P<0.05)。除小球藻试验组,各试验组草鱼的终末体质量和蛋白质效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蛋白源,投喂频率为4次/d的草鱼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次/d。 不考虑投喂频率,黄粉虫和棉籽浓缩蛋白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豆粕、乙醇梭菌蛋白和小球藻三组(P<0.05),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下,五种蛋白源对草鱼的形体指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和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频率对草鱼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2次/d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投喂3次/d和投喂4次/d(P<0.05),投喂4次/d试验鱼的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投喂2次/d和3次/d(P<0.05)。黄粉虫试验组草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豆粕组和小球藻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草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3~4次/d,草鱼对五种蛋白源饲料的利用能力为:乙醇梭菌蛋白=豆粕=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黄粉虫。  相似文献   

19.
水温对半滑舌鳎性腺组织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娣  田永胜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12,36(2):262-271
探讨了不同温度(19,21,23,25和27 ℃)对半滑舌鳎的性腺组织发育的影响。在受精后39~106 d对半滑舌鳎进行温度控制处理,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早期性腺分化发育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在19 ℃饲养条件下,受精后46 d(pfd46)半滑舌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数量增加,有分化成卵巢的倾向;在该条件下,pfd82半滑舌鳎性腺开始分化为精巢。pfd82时,27 ℃条件下的幼鱼卵巢中卵原细胞数目大量增殖;精巢中精小叶多而密,结缔组织间隔清晰。pfd129时,27 ℃处理的幼鱼卵巢发育到Ⅱ期,其他温度处理组仍处于Ⅰ期卵巢,但随着温度的提高,卵巢中卵母细胞数目增多,且由散乱分布变为有序的排列在卵巢小叶中;精巢中贮精囊数量增多,囊腔中精子增多。pfd142时,高温处理组幼鱼性腺发育最快,其Ⅱ期卵巢中卵母细胞数目最多,精巢中后期生精细胞偏多,精子几乎分布到各个精小叶中,且贮精囊结构发达,内纳高密度精子,在周围输精管中也分布着精子。结果表明,温度影响了半滑舌鳎性腺发育程度,二者呈现线性关系,在适当温度范围内,性腺发育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20.
正鲟鱼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也是大型的经济鱼类,无论是其肉制品还是鱼子酱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雄激素11-酮基睾酮(11-KT)在雌性鲟鱼性腺发育早期(卵黄生成前期)血清中含量较低,但到卵黄开始沉积时期浓度升高直至雌鱼血清中11-KT浓度不低于雄鱼,这与11-KT在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