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采用鸭副黏病毒GSFY株(来源于番鸭)和GSBY株(来源于樱桃谷鸭)油乳剂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NH株)油乳剂灭活疫苗对7d、14d和21d的仙湖肉鸭分别以不同剂量和不同免疫次数进行免疫,检测各试验组鸭的HI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免疫仙湖肉鸭的HI抗体达到4.0log2以上的时间为28d左右,维持时间至45d左右;3次免疫的效果明显要好于1次和2次免疫,且抗体维持在4.0log2以上水平的时间较长;对仙湖肉鸭作I型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尤以3次免疫为佳,3个不同来源毒株的灭活疫苗以GSBY株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一、抗原制备1.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由本所通过分离病毒鹅胚增殖,经福尔马林灭活加矿物油乳化而成。二、蛋鸡免疫方法选择健康鸡200只,供免疫接种用。1.基础免疫每只蛋鸡肌注1.0毫升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2.加强免疫基础免疫后10天,肌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1.5毫升/只。3.强化免疫加强免疫后10天,再肌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2毫升/只。免疫后15天抽检蛋黄,抗体效价达61og2以上,即可用作制备抗体。若效价低于6log2,再注射一次灭活油乳剂疫苗。三、鸡抗鹅副粘病毒病高免蛋黄抗体的制备1.高免鸡蛋的消毒将收集的高免蛋用自…  相似文献   

3.
鸭瘟灭活疫苗效力试验和安全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已建立的鸭瘟病毒(DPV)AV1221株基础种毒经鸭胚繁殖、收集胚液病毒、0.2%甲醛溶液灭活后,与矿物油佐剂乳化制备了3批鸭瘟灭活疫苗.成鸭的免疫攻毒测定,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为0.12 mL,确定使用剂量为每羽份0.5 mL.单剂量、单剂量重复和超剂量安全试验结果显示,疫苗不引起产蛋鸭的全身不良反应和明显的局部反应.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在不同品种的成鸭中,使用不同的免疫途径,均能诱导产生80%以上保护;在雏鸭中,经二次免疫也能够诱导产生80%以上保护.疫苗一次免疫鸭后,不同时间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GMT)分别是,7 d为1:3.2、10 d为1:4.6、14 d为1:8,21 d、30 d和60 d均为1:7;免后10 d可以产生80%攻毒保护,14 d和21 d可产生完全保护.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试验结果表明,成鸭经1次免疫后150 d,雏鸭经二次免疫后60 d均可维持80%以上保护.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3):104-107
为了解绵羊对布氏杆菌病S2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通过口服和注射2种方法对绵羊进行了布氏杆菌病S2疫苗免疫试验,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以及c ELISA检测方法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剂量口服免疫S2疫苗20 d后,RBT、SAT、c ELISA抗体阳性率均达到最高,分别是80%、70%、60%,并且在免疫100 d后羊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RBT 20%、SAT 10%、c ELISA 10%,免疫250 d后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2倍剂量口服免疫S2疫苗20 d后,RBT、SAT、c ELISA均达到最高为60%,并在免疫100 d后均转为阴性。以正常剂量注射免疫S2疫苗免疫7 d后RBT和SAT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为80%,c ELISA抗体阳性率达到60%,30 d后达到80%,而疫苗免疫370 d后,RBT和SAT检测抗体阳性率下降到60%,c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依然80%;而2倍剂量注射免疫S2疫苗370 d后,RBT和c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仍保持着100%,SAT检测抗体阳性率达80%。结果表明,从免疫羊抗体产生及体内消长规律来看,布氏杆菌S2疫苗注射免疫明显优于口服免疫效果,且两种免疫途径的试验羊均且未发现明显接种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山东地区分离的多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毒株中筛选出免疫原性优良毒株CL,将其在SPF鸡胚中盲传致弱后制备鸭肝炎弱毒疫苗。安全检验、保存期和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鸭肝炎弱毒疫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20℃条件下可保存6个月以上;接种后抗体产生快,3d便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7d时抗体中和效价为2^63,一次免疫抗体可维持6周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10型鸭疫里默氏杆菌GN52株为菌种,采用改进的液体培养工艺进行增菌后,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经无菌和安全检验合格后,进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对3日龄雏鸭颈部皮下注射0.3 ml/羽即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后7 d用同源菌株攻击保护率可达70%,14 d达100%,至56 d免疫保护率仍可达80%。于10日龄进行第2次免疫,二免后3 d免疫保护率达100%。疫苗免疫雏鸭后能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时间达2周。疫苗在4-8℃可保存1年,保存6个月和1年的保护率分别达95%和85%。该疫苗经田间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首次免疫后14 d按照同样的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分别于首免后14 d,二次免疫后7、14、42、60d和100 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采血后以0.5 mL/只含500 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进行攻毒,攻毒后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3个批次疫苗免疫16日龄北京鸭,二次免疫后7 d均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至60 d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在80%以上。三批疫苗二次免疫后7 d即对试验鸭产生保护,保护率可达到60%以上,其中皮下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60 d,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100 d。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对16日龄北京鸭采用二次免疫的程序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胸部肌肉注射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8.
鹅副粘病毒(Goose’s Paramyxovirus)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用含该病毒的鸡胚尿囊液做成水相制出油包水型油乳佐剂灭活疫苗。从该疫苗的免疫结果来看,疫苗在免疫后第7d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4 1og2),第15 d可达到91og2;从免疫保护试验看,免疫后15 d,用强毒攻击,免疫组全部保护,而对照组.20只鹅全部发病,其中有18只死亡。从区域性中试调查结果来看,该苗安全、有效,能较好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腺胃型传支(GIB)JB9702株和肾型传支(KIB)SN9301株为制苗病毒株,分别经鸡胚繁殖后甲醛灭活,加入油佐剂中乳化制成GIB-KIB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对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保存期等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免疫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稳定,易于保存;疫苗用于鸡群免疫,注射后15d产生免疫(HI抗体5.6Log2-6.8Log2),21d抗体达峰值(HI抗体9.0Log2-10.7Log2),40d对相应强毒攻击的保护率为93.3%-100%).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近年来分离到的鸽Ⅰ型副黏病毒ND32株进行鸽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并对制备疫苗的性状、安全性、免疫效力等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制备疫苗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生物制品通则的要求,对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抗体产生及免疫持续期、与同类产品的交叉攻毒保护对比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0.15 mL/只,疫苗以0.3 mL/只免疫剂量进行一次免疫,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以0.3 mL/只免疫剂量进行二次免疫,免疫持续期可达6个月.交叉攻毒保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鸽新城疫灭活疫苗对鸽Ⅰ型副黏病毒ND32株和鸡新城疫病毒北京株(CVCC AV1611)的攻毒保护效果均优于鸡新城疫(La Sota株)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1.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the bi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paramyxovirus type Ⅰ strain (GSFY strain) which was obtained from Muscovy duck were determined. Afterward,GSFY strain was developed as an inactivated oil emulsion vaccine. The protective evaluation of this new vaccine candidate was conducted on the Muscovy du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death time (MDT) of chicken embryo,the 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 (ICPI) of 1-day-old chicken and the intravenous pathogenicity index (IVPI) in 6-week-old chicken were 71 h,1.75 and 2.49, respectively. Homologous comparison of F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 showed that the GSFY strain shared 97.1% with Chicken/China/Guangxi 9/2003,which was the highest homology,and they all belonged to type Ⅶ.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is newly isolated strain was the type Ⅶ high virulent paramyxovirus. The immunize protective evalua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ean antibody titer of 7 and 21 days after the third immunization were 6log2 and 8log2,respectively. When the immunized duck were attacked with GSFY strain,100% protective rate could be expected when the mean antibody titer was above 5log2.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basic data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of avian type Ⅰ paramyxovirus.  相似文献   

13.
从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收集以肝、脾肿大瘀血,肠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死鹅,无菌取其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鉴定出一株鹅副黏病毒;并做了鸡、鸭、鹅的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HI抗体检测,以了解该地区鸡、鸭、鹅群中副黏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鸡的阳性率分别为70.1%、83.9%,鸭分别为1.7%、6.8%,鹅分别为61.2%、55.4%。证实鹅副黏病毒在这些地区感染比较严重,同时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交叉免疫原性。应引起当地养鹅专业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城疫疫苗预防鸭副粘病毒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城疫疫苗对鸭副粘病毒病的预防效果,应用鸡新城疫活疫苗(I系和Lasota株)免疫2日龄雏番鸭,分别于免疫后7 d攻毒,并采血测定HI抗体。结果显示鸡新城疫I系活疫苗和Lasota疫苗对番鸭均安全,单独或混合应用均能有效抵抗鸭副粘病毒和新城疫标准毒(F48E8)的攻击;同时番鸭免疫后7 d I系疫苗诱导的HI抗体水平显明高于Lasota疫苗,而攻毒后35 d的HI抗体水平则以Lasota疫苗组高于I系疫苗组。上述结果表明新城疫I系和Lasota疫苗均可用于预防鸭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15.
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二重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同一样品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得到了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51bp(鸭圆环病毒)和474bp(番鸭细小病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Ⅰ型肝炎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0fg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水禽新出现疾病水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禽副粘病毒、呼肠孤病毒病、圆环病毒、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概况和病原学特点,提出了防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鸭源新城疫病毒(NDV)SDFC株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点眼滴鼻3种途径人工感染15日龄健康雏鹅,观察试验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主要剖检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同时对病毒在组织中的抗原分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鹅感染鸭源NDV后发病率达100%,静脉注射组死亡率为80%,肌肉注射组死亡率为40%,点眼滴鼻组死亡率为26.7%。病鹅表现下痢、流泪,部分出现瘫痪、扭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变化表现为胰腺、脾脏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胸腺、法氏囊萎缩,心包积液,肠道、肝脏、肺脏、肾脏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器官内淋巴细胞坏死、崩解,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广泛性出血、变性;抗原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病鹅体内多个组织器官中分布。试验结果表明,鸭源NDV对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FP1株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差异,本研究通过交互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及雏番鸭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比较了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同源阳性血清对病毒的血凝抑制效价比异源阳性血清对病毒的血凝抑制效价高2.66~4个滴度;两者之间的抗原相关值R为0.35;对于5日龄经肌注途径免疫接种1羽份量La Sota弱毒疫苗14d后的雏番鸭,以FP1株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强毒、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分别攻击后,其保护指数分别为54.5、92.9.以上结果表明,FP1株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存在较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为鸭副粘病毒病疫苗的研制和该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浙江省某麻鸭养殖基地的产蛋下降病鸭生殖器官内分离到1株致产蛋锐减、不致鸭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禽副黏病毒1型,命名为YH99V株。该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能成功诱导鸭发病并回收同样的病毒,通过SPF鸡胚盲传至第9代时致病性突然增强,第11代出现血凝特性,第15代血凝价趋于稳定,鸡胚半数致死量EF15ELD50为10-4.8。MDT、ICPI和IVPI毒力学指标测定以及毒力相关基因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分离株的MDT为112h,ICPI为0.225,IVPI为0.41;YH99 V株F0蛋白裂解位点(112~117位)区域氨基酸推导序列为Gly-Arg-Gln-Gly-Arg-Leu,与弱毒株相一致。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弱毒株。  相似文献   

20.
在浙江地区进行鸭病病因的调查过程中,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引起鸭产蛋锐减而不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命名为YH99V株。以YH99V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出其HN基因的cDNA片段,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对其进行序列测定。测序后拼接出HN基因的序列长度为1785bp,该基因的ORF总长为1734bp,编码577个氨基酸。将YH99V株HN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新城疫毒株的HN基因相应序列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2.1%~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2%~99.5%。在同源性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绘制了Ⅰ型禽副粘病毒株HN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这对于Ⅰ型禽副粘病毒毒力基因的功能分析和该病的分子流行病调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