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以湖北荆州周边地区3个猪场所使用的饲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吸水纸检测法对饲料中的真菌种类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真菌毒素ELISA试剂盒对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了饲料被污染的程度。结果表明,所检测的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玉米和豆粕普遍受到了以上6种霉菌毒素的污染。饲料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的检出率高达100%,黄曲霉毒素B_1和T-2毒素的检出率平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天津及周边地区养猪场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及污染情况,笔者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从天津市9个区县及周边的河北部分地区采集265份猪饲料及饲料原料,利用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毒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猪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检出率为23.77%~96.98%,且96.98%的猪饲料及饲料原料受到2种及以上霉菌毒素污染。4种霉菌毒素中,呕吐毒素污染最为严重,超标率为29.81%;其次为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为2.26%;黄曲霉毒素B1污染较轻,超标率仅1.13%;样品中未检出T-2毒素超标。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分泌的真菌毒素,可污染多种谷物和饲料。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畜禽食用后可引发慢性中毒或繁殖技能障碍,严重影响畜禽机体健康。本文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常用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期为建立精准、灵敏的饲料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促进饲料业绩畜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3年四川省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2013年四川省饲料原料受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采集四川省饲料原料120个,采用酶联试剂盒和液质联用仪两种方法,测定其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四川省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超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污染程度相对较重,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超标率为0。  相似文献   

5.
正1玉米赤霉烯酮危害:种猪对玉米赤霉烯酮非常敏感,且不同生理阶段公、母猪的中毒症状有别。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反刍家畜排卵减少,发情周期延长或长期不发情,受胎率下降,流产。还可引发牛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减少、繁殖性能下降和处女母牛乳腺增大等症状。防控措施:对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或原料进行有效的处理,主要还是依靠防霉来控制其危害。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和生物转化法两类。物理吸附法:用各种吸附剂吸附玉米赤霉烯酮,以达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是广泛存在于饲料和谷物中的一种毒素,它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玉米、小麦、大麦、燕麦、稻谷等具有很强的污染性,它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会对人和动物产生很大的危害。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涉及世界很多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谷物和动物饲料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饲料对人、畜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水平的提高已不容忽视。为玉米赤霉烯酮监控提供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和试验数据,对其提纯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纯化条件,以二氯甲烷和NaCl溶液为提取剂,湿填硅胶柱为富集净化柱,用6 ml的甲醇溶液洗脱,采用HPLC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很强,在谷物和配合饲料中经常会出现,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畜禽往往会出现食欲降低、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等症状,长时间持续中毒就会对母畜的繁殖机能产生较大危害,公畜也会表现出"雌性化"的一些特征。文章简单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酶联试剂盒初筛和液相色谱法验证两种方式对饲料产品中伏马毒素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共检测样品615个。伏马毒素在泌乳期奶牛精料补充料和青年母猪配合饲料中超标较严重,超标率分别为20.0%和9.0%。在不同规模企业的饲料产品中,伏马毒素污染饲料产品差异较小,但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西南地区仔猪配合饲料超标率达到16.0%,而华南地区的仔猪配合料超标率为1.9%。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作为一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谷物和饲料中,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文章就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影响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应用本实验室研制的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建立的竞争间接ELISA方法对江西省部分猪场的45份猪全价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67%样品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大于100 ng/g,4份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100 ng/g。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简便易行、快速准确检测中药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方法,对107个中药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在5~1 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LOD)为25.7μg/kg,回收率82.4%~92.8%,RSD2.4%~8.8%。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简便快速、通用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可满足不同基质中药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首次测定了冬小麦自然越冬期间不同部位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发现越冬冬小麦的分蘖节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呈双峰曲线,10月底和1月初分别出现最高值。根尖中的含量与分蘖节中的含量变化基本同步,但前期无明显峰值。在1月初根尖和分蘖节同时出现峰值时,根尖中的含量约为分蘖节中含量的10倍。02-10以后,各部位含量的均降至较低水平。说明冬小麦体内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与春化过程密切相关。鉴于根尖和分蘖节含量远高出其他部位,推测分生组织是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的活跃部位。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含量,了解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集黑龙江、吉林地区玉米(60份)、DDGS(12份)、玉米蛋白粉(10份)、玉米胚芽粕(8份)、玉米蛋白饲料(11份)、饼粕类(15份)等饲料原料共116份,进行6种霉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6种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普遍,特别是玉米副产品(DDGS、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含量高,超标率高。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科学》2014,(4):84-88
建立了粮油食品中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三氯甲烷提取,经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反萃取净化,定量浓缩后采用HPLC-MS/MS测定。两种目标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0.2~100 ng/mL,相关系数(r)大于0.99,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限分别为1.5μg/kg和1.0μg/kg,不同样品基质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0.6%~98.9%,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不大于10%。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和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适用于粮油食品中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的不利影响、污染现状、毒害机理、临床症状、检测方法以及脱毒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寻找更为有效的解决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不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含量,了解东北地区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集黑龙江、吉林地区玉米(60份)、DDGS(12份)、玉米蛋白粉(10份)、玉米胚芽粕(8份)、玉米蛋白饲料(11份)、饼粕类(15份)等饲料原料共116份,进行6种霉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6种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普遍,特别是玉米副产品(DDGS、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含量高,超标率高.  相似文献   

18.
用硅胶薄层层析扫描法检测了大麦品种安特13(冬型)、V—24(半冬型)、85G63(春型)由生长锥未伸长至雌雄蕊分化8个时期茎尖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发现不同品种或不同处理玉米赤霉烯酮的动态有差异;不同品种各处理二棱初至三联期间皆有一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高峰,此阶段可能在发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京郊分离的玉米赤霉菌(Fusarium roseum graminearum)BAU-z 8菌系的培养物(大米培养基)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动物雌性激素作用的物质。根据其熔点、紫外和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被鉴定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一公斤大米制备的培养基经接种发酵后,可提出1.4克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晶。本文报导了玉米赤霉菌的选育和培养,玉米赤霉烯酮的提取、纯化的方法,以及有关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试验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显著刺激小白鼠子宫增重和促进北京鸭生长。幼令小白鼠经用玉米赤霉烯酮油剂皮下注射,三天后剖检,其子宫鲜重可达对照者4—5倍,甚至7倍。北京鸭于填鸭开始时,每日口服含0.7mg 玉米赤霉烯酮胶囊,10天内其平均体重比对照者增约16.5%(P<0.01)未发现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已渡过春化的冬小麦生长锥中也存在类似玉米赤霉烯酮的物质,其生长锥的乙酸乙酯抽提液经薄板层析后,在硅胶薄板层析谱上有和玉米赤霉烯酮相同 R_f 值的兰萤光斑点,并可被 FeCl_3显紫红色。可是经含100ppm 玉米赤霉烯酮的 NaHCO_3水溶液浸种处理的冬小麦,于常温、长光照下分别播种于温室...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了冬小麦和棉花开花期间雄、雌蕊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发现随雄、雌蕊的发育进程,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逐渐增多,开花当时达高峰;冬小麦的种胚形成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比开花后稍有增长,籽粒在成熟时大量积累淀粉,此时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下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