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A型流感病毒在温血动物中广泛存在,也是目前导致人类和各种动物流感疾病的主型。在自然情况下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有一定的特异性,分离自人的流感病毒一般不能在鸡、鸭等禽类体内复制,同样禽流感病毒在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也极差。但近年来不断发生禽流感病毒(包括H5N1,H9N2,H7N7亚型病毒)直接传染给人的事件,而2009年爆发的人类的H1N1流感的病原则是猪源流感病毒重组而来。研究证实,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及跨种间传播的深层原因是病毒分子结构差异及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病毒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某些功能位点上氨基酸的差异是病毒致病性及其跨中传播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H5N3亚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2017年浙江省分离到的一株H5N3亚型禽流感病毒(AIV)[DK/ZJ/S1368/2017(H5N3)]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及小鼠感染性实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株病毒的HA蛋白裂解位点处仅含一个碱性氨基酸,属于低致病性AIV。同时,该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与H5N7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聚合酶碱性蛋白2(PB2)基因和核蛋白(NP)基因与H10N7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碱性聚合酶蛋白1(PB1)基因与H1N1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酸性聚合酶蛋白(PA)基因与H6N2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与H10N3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基质蛋白(M)基因与H3N8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非结构蛋白(NS)基因与H1N1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其基因来源复杂。小鼠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无需提前适应即可以在小鼠肺脏和鼻甲中复制,小鼠感染病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其体质量变化不明显,表明该病毒对小鼠呈低致病性。本研究通过对该H5N3亚型AIV的生物学特性的分析,发现该病毒基因来源复杂,无需提前适应就可以在小鼠体内复制,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潜在威胁,提示应当持续加强对H5N3亚型AIV的监测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流感病毒血凝素在宿主特异性转变中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感病毒宿主感染谱很广,除野生鸟类外,还广泛存在于家禽、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甚至海生哺乳动物和人类[1]。种系发生研究表明,感染其他物种的所有A型流感病毒都来源于野生鸟类,野生鸟类是迄今发现所有16个HA亚型和9个NA亚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2-3]在一定条件下,流感病毒可在不同物种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传播。历史上流感病毒跨越种间屏障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禽流感病毒长期以来仅在禽间存在与流行,但1918年H1N1亚型病毒导致了“西班牙人流感”;1957年,H2N2亚型病毒酿成“亚洲人流感”;1968年,H3N2亚型病毒导致“香港流感”的蔓延;1977年,H1N1亚型病毒再次导致了“俄罗斯流感”;1997年,香港发生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并致死人的事件[4];2003年底至2008年4月30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再次于东南亚等国家肆虐,引发382人感染,其中241人死亡的事件。由此,流感病毒跨越种间屏障的现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很多学者对流感病毒跨种间屏障机制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进展。不同病毒的感染机制表明,当病毒在一个物种群体中经过多次感染,就会受到1次与宿主特性相关的自然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1病原及传播途径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7N7和H9N2,而以H5N1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截止于2013年4月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国上海市、安徽省和江苏省共发现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2例死亡.由于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世界范围首次出现的事件,该消息一经报出,立即引发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担忧此次出现的新型流感病毒是否会形成大流行.鉴于当前对该病毒的基因特性、生物学特性及传播能力尚不清晰,为了使读者更好的认识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本文回顾H7亚型流感病毒的特性、H7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情况和对人类的感染情况,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该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原及传播途径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7N7和H9N2,而以H5N1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属于低致病性AIV,但因其分布广泛、传播迅速,可引起感染家禽生产性能下降,给家禽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H9N2亚型AIV在感染家禽过程中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使家禽极易继发上呼吸道细菌、消化道细菌等感染,从而导致H9N2亚型AIV致病力增强,细菌黏附定植能力增强,家禽死亡率显著升高。另外,H9N2亚型AIV还能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城疫病毒等发生混合感染,病毒入侵时有可能出现协同作用或颉颃作用,从而相互促进或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排毒;H9N2亚型AIV还极易发生突变或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在混合感染时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感染人的新亚型毒株,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重大威胁。作者综述了H9N2亚型AIV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通过阐述H9N2亚型AIV与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的协同或颉颃作用,以期为临床上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该型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H7N9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H7N9病毒是新型重配病毒,可能由感染鸭的H7N3禽流感病毒与感染野鸟的H7N9禽  相似文献   

9.
《北方牧业》2013,(9):11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认为,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该研究团队介绍,这是国际范围内首次从病原学角度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来源。同时,该实验室正在评估已有储备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禽用疫苗对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同时加紧研制专门针对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  相似文献   

10.
从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H7N9亚型流感病毒已经引发五波疫情,且出现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禽流感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通过气溶胶进行传播的风险性较高。为探究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能否在经H5+H7二价灭活苗免疫鸡的肺脏中有效进行复制,本研究选取H5+H7二价灭活苗对2周龄SPF鸡以0.3m L/只的剂量进行免疫,并在免疫14 d测定抗体滴度后以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免疫组与空白组SPF鸡点眼滴鼻方式攻毒,3d后剖杀采集肺脏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免疫鸡肺脏中不含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而空白组SPF鸡能分离鉴定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禽流感二价灭活苗(H5+H7)能有效抑制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鸡肺脏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了上海和安徽确诊3例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例,顿时世界为之轰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此也高度关注。截止2013年4月25日,全国共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113人,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历史上,美国、蒙古、韩国等多个国家都曾从野鸟和水禽中检出过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但从未有过人感染发病的报道。这次发生首次展现了H7N9具有夸宿主传播的能力。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次流行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株H7N9病毒,其HA 基因与我国南方水禽近年来分离到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NA 基因则与2011年韩国野鸟分离到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关系较近,其余6个基因则与国内地方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因此,该病毒可能是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经二元或三元重排而形成的新病毒。本文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历史分布和国内新出现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性和遗传进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简便快速检测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方法,根椐GenBank中H7亚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和N9亚型流感病毒的N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在建立H7亚型和N9亚型单项RT-PCR的基础上,优化双重RT-PCR反应条件,建立同时检测H7亚型和N9亚型的双重RT-PCR。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模板进行双重RT-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HA基因263bp、NA基因52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常见亚型的流感病毒的RT-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双重RT-PCR方法的检测下限为3 pg的H7N9病毒模板。利用该双重RT-PCR方法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H7N9病毒进行检测,与病毒分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H7N9流感病毒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为H7N9亚型流感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高致病性亚型病毒,其宿主范围广泛,对比H5N1病毒,其扩散性更强而迅速,可感染野生禽类、家禽、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H7N9的传播途径主要有2种:一种是与病鸡直接接触;另一种是与病鸡污染物接触。健康鸡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及眼结膜感染该病毒而引起发病,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鸡的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同时检测H7亚型、N9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本研究根据流感病毒H7 HA、N9 NA以及M基因序列分别合成3对引物和3种荧光素标记的探针,建立了多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仅H7亚型和N9亚型病毒分别在FAM和JOE通道监测到荧光信号,而所有A型参考流感病毒株均可获得Cy5荧光信号,此外其他相关的禽源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同时,以H7N9亚型病毒RNA为模板建立了标准曲线,检测H7 HA、N9 NA以及M基因的R2值均为0.999,最低检出量均为35.4 EID50/mL.批内和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48%.利用该方法对1 072份临床样品(咽喉和泄殖腔拭子)检测,H7N9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分别检出7份和23份.该方法可以有助于H7N9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及鉴定.  相似文献   

15.
犬流感是犬的一种新发传染病,2004年美国首次出现了H3N8亚型犬流感病毒,对犬的致死率高达36%,该病毒随后出现在美国的不同地区;2006—2007年韩国和我国先后在严重呼吸道感染犬中分离到H3N2亚型流感病毒,研究发现该病毒可以在犬之间进行直接传播,表明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已经进入到韩国和我国的犬群中。犬作为人类主要的伴侣动物之一,与人和野生动物都有亲密接触,犬流感给流感病毒的跨宿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犬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犬流感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一.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根据核衣壳蛋白及基质蛋白的抗原性禽流感属 A型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 (H)和神经氨酸酶 (N),由于 H、 N抗原的不同,病毒可分很多亚型,目前已确定 H有 16个亚型, N有 10个亚型,致病性较强的大部为 H5、 H7、 H9亚型,在我国已分离到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主要是水平传播,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可同时感染一批鸡群,候鸟、水禽等可成为自然贮存宿主,不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因为不仅从感染鸡所产的蛋中可分离到禽流感病毒,而且感染后所产蛋如用作种蛋,则孵化出雏后 15天左右…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AI是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我国也将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列入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由于病毒的致病性与多变性以及发生人传人的可能性,使人们对AI特别是H5N1亚型Al的发生与传播充满了担心与忧虑.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H9N2和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更引起了人们对这几个亚型流感病毒在不同种属的宿主中遗传变异状况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市和安徽省两地率先发现。最新研究结果显示,H7N9病毒可能来自于欧亚大陆迁徙至东亚地区的野鸟所携带,并与鸭群、鸡群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H7N9流感病毒在禽类身上呈现弱毒性,感染H7N9的禽(鸡)不发病,仅携带病毒。为了进一步提高松江区H7N9流感的防控水平和能力,摸清松江区家禽H7N9流感病毒的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上,1968年H3N2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灾难,但感染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后的家禽不出现严重症状,因此人们对该类病毒的重视程度远不如H5N1和H7N9,使得病毒在家禽中长期广泛存在。流感病毒在复制时容易发生突变,跨越至人类并适应后可能在人群中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20.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一种新重组A型流感病毒。2013年首次发现可以感染人类,引起呼吸道综合征,致死率极高,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截止目前,中国已经暴发5次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2016年10月的第5次流行人感染病例数急剧增加,且向西部省份蔓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总结H7N9亚型AIV的流行情况、病毒起源与进化、病毒受体结合特性和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7N9亚型AIV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