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PAR-2)是表达于角质化细胞的膜受体蛋白之一,经证实参与黑色素颗粒的胞间转运,本文通过分析PAR-2基因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mRNA转录水平,以期从色素颗粒转运角度研究羊驼不同颜色被毛形成机制。以4头成年白色羊驼和4头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PAR-2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AR-2基因mRNA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2.43倍。结果提示,PAR-2基因mRNA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表明:毛囊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色素颗粒转运水平是羊驼不同被毛颜色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MC1R基因是调节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编码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在哺乳动物黑色素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别选取纯黑色、纯白色、黄褐色和黑斑白色的太行山羊皮肤组织,通过HE染色技术,观察太行山羊的皮肤组织结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MC1R蛋白在4种毛色太行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羊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结缔组织3部分组成;MC1R蛋白在4种毛色太行山羊的表皮、真皮中均没有表达,但在纯黑、黄褐和黑斑白色太行山羊毛囊中有表达,且主要集中在毛囊外根鞘处。研究结果为太行山羊进一步的提纯选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MC1R与Slc7a11基因多态性与哈萨克羊毛色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4种不同被毛颜色2~3周岁的220只哈萨克母羊血样用于提取DNA,其中黑色被毛羊52只,棕色被毛羊52只,青灰色被毛羊59只,白色被毛羊57只;并采集绵羊左侧肩胛皮肤样本,每种毛色各10个,用于组织形态学观察。本研究运用PCR-SSCP技术及测序技术对MC1R基因及Slc7a1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哈萨克羊毛色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皮肤样本制作切片用于不同毛色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MC1R基因突变位点在白色和棕色被毛群体中,只存在BB基因型;而在黑色和青灰色被毛群体中,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且AB基因型均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由组织形态学观察可知,黑色和青灰色被毛组织毛囊分布极为相似,毛囊分布稀疏且皮脂腺发达;棕色被毛最具特色,毛囊丛分布明显,皮脂腺分布不发达;白色被毛毛囊分布最为密集,且皮脂腺分布密集并且最为发达。经χ~2检验,MC1R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4种毛色羊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Slc7a11基因位点在伊犁哈萨克羊群体中发现其不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Real-time PCR研究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中角蛋白关联蛋白(KAP)8.1基因相对表达量,并与其他3个品种羊进行对比,从而明确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对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及毛纤维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可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内表达,相对表达量上调1.2倍。不同品种毛绒用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为:辽宁绒山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简称南×东)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小尾寒羊(♀)(简称南×寒)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简称东×寒)(毛纤维直径:东×寒南×寒南×东辽宁绒山羊)。由此可见,毛纤维直径越细,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越高。说明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可能对辽宁绒山羊毛纤维的细度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影响动物被毛颜色变化的功能基因ASIP在野猪群体里的变异及其与被毛表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直接测序法搜寻ASIP基因编码区、5′ UTR、3′ UTR和部分内含子区域突变位点。结果表明:在ASIP基因的3′ UTR区域识别了一个T→C突变位点(ASIP.c 695 T→C),而在其它区域没用发现。通过群体内多态性检测,7个毛色类型的野猪在此突变位点都是CC或CT基因型,而长白猪群全部是TT基因型。从这个结果得出具有不同毛色的野猪群体可能是由突变位点C等位基因引起,不能排除还有其它毛色功能基因参与野猪被毛的形成。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野猪ASIP毛色功能基因在其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早期生长应答因子2(early growth response 2, EGR2/Krox20)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5, IGFBP5)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体侧皮肤中表达差异及Krox20和IGFBP5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探索Krox20基因与羊毛弯曲的关系,试验选择南非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各3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Western-blot检测Krox20和IGFBP5基因及蛋白在两种羊体侧皮肤组织的表达情况;同时体外培养绵羊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转染技术以pEGFP-N1为载体过表达Krox20基因,分析其与IGFBP5基因的关系,对Krox20基因与羊毛弯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体侧皮肤组织中,Krox20及IGFBP5蛋白在次级毛囊毛基质、内外根鞘、表皮、毛干、皮脂腺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在毛乳头中表达较弱。经光密度分析,Krox20与IGFBP5蛋白在美利奴羊体侧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分别...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黑色素,包括真黑素和褐黑素,是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素和褐黑素的转化使得动物表现出不同的毛色类型.ASIP和MC1R是哺乳动物体内调控毛色的两个重要候选基因,ASIP的表达会引起褐黑素的产生,MC1R的表达会引起真黑素的产生,通过调节真黑素和褐黑素的比例来影响毛色.文章就ASIP和MC1R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作用机制、多态性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与毛色形成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旨在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两个基因在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16个品种680头中国家驴为实验群体,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ASIP基因第3外显子349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中国家驴毛色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家驴ASIP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c.349T>C突变,纯黑色的驴基因型以CC型为主,德州驴、渤海驴、广灵驴和庆阳驴中的纯黑色驴全是CC型;非纯黑色驴主要是TT和CT基因型,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利用ASIP基因第3外显子PCR-RFLP标记可以把家驴中纯黑色和非纯黑色驴分开,作为家驴中纯黑色驴早期选种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Agouti在不同颜色被毛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毛色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性状,Agouti是研究哺乳动物毛色发生的一个主要的候选基因。为研究Agouti基因在羊驼毛色发生过程中是否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如何,本研究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对白色和棕色被毛成年羊驼皮肤组织进行研究。半定量RT-PCR显示,Agouti基因在白毛羊驼皮肤组织中高量表达,而在棕色毛羊驼皮肤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棕色被毛羊驼皮肤组织毛囊外结缔组织中有少量的Agouti阳性着色,白色羊驼毛囊内根鞘有大量的Agouti阳性着色,且形成了集中的Agouti特异性阳性着色圈。研究结果说明:Agouti基因在不同被毛羊驼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白色被毛羊驼真皮毛乳头表达的Agouti基因可能与白色被毛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ASIP、MC1R和TYR是与动物毛色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为了探究ASIP、MC1R、TY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贵州白水牛白色被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贵州白水牛(20头)和其他毛色水牛(60头)为试验材料,针对3个基因的外显子和部分非编码序列设计引物,利用DNA池作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对ASIP、MC1R和TYR基因多态性与贵州白水牛被毛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在这3个基因中均没有发现特异性的插入/缺失突变,在贵州白水牛ASIP基因的启动子中发现了突变位点:Promoter-A147T和Promoter-A235G;在MC1R基因中筛选到1个错义突变exon1-T843C,TYR基因中筛选出2个错义突变exon1-G826A、exon5-T70C,以及1个同义突变exon3-A83G。这3个基因的SNP位点在扩大样本验证时发现不具有毛色特异性,研究初步表明,ASIP、MC1R、TYR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不能解释贵州白水牛毛色的特殊变异,为以后对贵州白水牛的毛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不同毛色哈萨克绵羊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利用qPCR法检测白色、棕色和黑色哈萨克绵羊皮肤中mTOR mRNA的相对表达特性,用Western blotting半定量研究在白色、棕色和黑色哈萨克绵羊皮肤中磷酸化的mTOR(PhosphomTOR,p-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p-mTOR蛋白在绵羊皮肤中的定位。qPCR结果显示,mTOR基因在黑色绵羊皮肤中显著表达,其相对表达量是白色和棕色绵羊的23.8和3.6倍,其在棕色绵羊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是白色绵羊的6.7倍;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绵羊皮肤组织中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89 ku的产物,p-mTOR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有着显著差异,其中在白色绵羊皮肤表达量最低,在黑色绵羊皮肤中表达量最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mTOR在绵羊皮肤的表皮、根鞘、毛干、毛基质及毛乳头均有表达。以上结果显示mTOR基因可能参与绵羊毛色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畜禽羽色候选基因ASIP和TYRP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色是畜禽重要的品种特征之一,是一种易观察的表型性状。畜禽的羽色性状由许多基因控制,其中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有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刺鼠信号蛋白基因(ASIP)、黑素亲和素(MLPH)、溶质载体家族(SLC24A5、SLC45A2)、酪氨酸酶(TYR)家族(TYR、TYRP1、TYRP2)等,各基因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羽毛颜色。本文简要介绍黑色素的形成机理及研究概况,并对畜禽羽色相关基因ASIP和TYRP1的遗传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畜禽羽色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刺鼠信号蛋白(ASIP)基因序列的同源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番鸭、高邮鸭和英系北京鸭(即樱桃谷鸭)毛囊RNA为模板,经扩增、测序及拼接得到的部分mRNA序列均为编码序列,共308bp,对应编码102个氨基酸。与已发表的原鸡和鹌鹑的ASIP对应的mRNA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番鸭、高邮鸭和英系北京鸭的同源性均在92.53%以上,相应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2.16%。高邮鸭与英系北京鸭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一致,同源性为100%。半定量PCR结果显示,番鸭ASIP基因表达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在皮肤组织(毛囊和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及其他非皮肤中均有表达。皮肤和毛囊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下丘脑中的ASIP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皮肤中ASIP基因的表达量(P<0.01),而与毛囊中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研究人、绵羊和牛等18个物种Agouti信号蛋白(ASIP)和Agouti相关蛋白(AgRP)的编码区及其对应氨基酸序列的相关特征,以期探明两种蛋白的遗传分化特点。结果表明,在ASIP与AgRP均为399bp的CDS序列中,其核苷酸保守区域的位置分别在262~399bp和230~399bp处;ASIP和AgRP在各自CDS序列多态位点变异的各项指标数值及其百分率大小上均极为接近;在46条ASIP的CDS序列及32条AgRP的CDS序列中,二者的单倍型数分别为22种和23种,ASIP和AgRP在基因的进化以及不同物种的遗传分化上具有相似性;两者的氨基酸序列在98~140aa片段处保守性较高,该区域同时富含半胱氨酸(Cys);ASIP和AgRP一级结构的理化性质表现为共性与差异并存;二者的肽链C端具有相似的三维结构,但各自也具有其结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获得具有毛囊表达特性的转蜘蛛牵丝蛋白基因细胞株。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棒络新妇属蜘蛛的cDNA片段合成拟蜘蛛牵丝蛋白基因单体S,加倍后连入pEGFP-N1框架载体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K-2S,转染新疆美利奴细毛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后筛选单克隆,并通过PCR在DNA、RNA水平检测阳性克隆。基因合成后测序结果显示序列正确,酶切得到正确目的条带,筛选出阳性克隆并且可以在基因组及cDNA上扩增出目的片段。本研究成功将蜘蛛牵丝蛋白基因转入新疆美利奴细毛羊细胞,并在RNA水平表达,为培育毛囊特异表达蜘蛛牵丝蛋白基因并具有更高机械性能羊毛的新型细毛羊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旨在通过研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探讨其在羊驼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与毛色的相关性。选用成年白色羊驼与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MC1R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1R蛋白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表皮、毛囊周围外根鞘组织、毛乳头以及毛球周围都呈阳性着色。在棕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毛球顶部及表皮,呈强阳性着色。在白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外根鞘及表皮,毛球部表达呈弱阳性。MC1R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极显著表达(P<0.01)。(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35ku与兔抗MC1R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且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差异极显著(P<0.0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量的不同与羊驼毛色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获得中国美利奴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基因的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对FGF10基因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FGF10 mRNA表达水平与中国美利奴羊毛囊生长发育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国美利奴羊FGF10基因CDS,并克隆到zero PCR@TM-Blunt进行测序验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GF10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绵羊FGF10基因CDS长度为696 bp(序列上传GenBank,获得登录号:MT872422),编码231个氨基酸,与牛和山羊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存在1个信号肽和1个跨膜结构域,其为分泌通路信号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GF10基因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均表达,在毛囊发育第85天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毛囊发育时期(P<0.05)。本研究获得中国美利奴羊FGF10基因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和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GF10基因编码区序列具有物种间的保守性,同时FGF10在绵羊毛囊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表达,由此表明,FGF10基因可能在绵羊毛囊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