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4,21(6):1127-1135

研究不同温度(1015202530℃, 光照强度80 μmol穖??, 盐度30)、光照强度(2060100200300 μmol穖??, 培养温度20℃, 培养液盐度30)和盐度(盐度1020304050, 培养温度20℃, 光照强度80 μmol穖??)对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放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环境因子对瓦氏马尾藻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放氧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 瓦氏马尾藻适宜生长条件为: 温度15~20℃, 最适温度为20℃; 光照强度20~60 μmol穖??; 盐度20~40, 最适盐度为30。最高特定生长率达5.80%穌?温度高于25℃或光照强度大于200 μmol?/SPAN>m??或盐度小于10或大于50藻体2两周后基本停止生长并出现发白、变软、腐烂现象温度10~20℃、光照强度20~60 μmol穖??、盐度20~40时较适宜瓦氏马尾藻光合色素的积累。温度20℃、光照强度100 μmol穖g??、盐度30时瓦氏马尾藻的光合放氧活性最高, 最高值达258.50 μmol?/SPAN>m??。与低光强相比高光强对瓦氏马尾藻光合放氧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为瓦氏马尾藻的栽培和藻场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新明  程顺峰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0):1167-1175
为探明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测定了体重(Y)及全长(X1)、肛长(X2)、尾长(X3)、头长(X4)、吻长(X5)、眼径(X6)、眼后头长(X7)、背鳍前长(X8)、躯干长(X9)、头宽(X10)、眼间距(X11)等11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获得4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之间以及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相关分析发现肛长(X2)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70);通径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50),头宽(X10)通过肛长(X2)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0.431);决定系数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03),肛长(X2)和头宽(X10)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172)。形态性状(X)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13.859+6.481X2+49.213X6+11.514X7+20.145X10R2=0.954)。星康吉鳗肛长(X2)、眼后头长(X7)、头宽(X10)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Y=1.466e0.287XY=1.435e1.328XY=1.970e1.974X,眼径(X6)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方程为Y=-77.460+222.093X。结论认为,在星康吉鳗选育时,应以肛长(X2)和头宽(X10)为主要选择性状,以眼径(X6)和眼后头长(X7)为辅助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紫外线灭活的真鲷(Pagrus major)精子激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子, 经过静水压机处理诱导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优选施压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压力大小3个方面参数, 获得最佳参数组合为: 起始时间60 min、持续时间6 min、施加压力650 kg/cm2。在此条件下的受精率最高为67.80%, 孵化率54.23%, 与其他处理组间达显著性差异(P<0.05)。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静水压处理的胚胎, DNA含量约为普通二倍体的1/2, 即单倍体; 检测有丝分裂雌核发育胚胎, DNA含量与普通二倍体大体一致。结果表明, 应用该方法可成功诱导获得牙鲆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质量(1.79±0.06)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进行为期8周养殖实验, 研究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对刺参生长、消化、体壁营养组成及免疫力的影响。以基础饲料(E0)为对照组,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 (E1)0.4% (E2)0.8% (E3)1.2% (E4)1.6% (E5)的半乳甘露寡糖, 共配制5种实验饲料。结果表明: (1)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对脏壁比及肠壁比无显著影响(P>0.05), 1.2%(E4)添加水平下, 刺参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2)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肠道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3)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半乳甘露寡糖对幼参体壁酸性黏多糖及糖醛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半乳甘露寡糖比例0.2%(E1)0.4%(E2)0.8%(E3)1.2%(E4)的处理组, 刺参体壁氨基酸总量及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6%(E5)组体壁氨基酸总量及GluGlyArg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 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对体壁及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时对体腔细胞溶菌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饲料中添加半乳甘露寡糖不仅可以提高刺参免疫力, 并且可以提高特定生长率, 并改善体壁氨基酸组成; (2) 刺参饲料中半乳甘露寡糖的合适添加比例为1.2%  相似文献   

5.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60±0.10) g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540, 随机分为6,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分别投喂精氨酸水平(实测值)0.83%1.30%1.81%2.35%2.82%3.36%(占饲料的质量分数)6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 饲养期为9, 探讨精氨酸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游离精氨酸和赖氨酸、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 团头鲂幼鱼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显著升高(P<0.05), 均在1.81%组达到最大; 随着精氨酸水平的进一步增加, 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P>0.05);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0.83%)相比, 1.81%2.82%3.36%组团头鲂幼鱼血清中精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 3.36%组血清中赖氨酸含量却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 1.30%1.81%组团头鲂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1.81%2.35%2.82%3.36%组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3.36%组团头鲂幼鱼血清中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但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各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力、葡萄糖和白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 团头鲂幼鱼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都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 其中1.81%组最高;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栓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1.81%2.35%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补体3的含量(P<0.05), 却对血清中补体4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精氨酸显著(P<0.05)提高了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 同时显著(P<0.05)降低了团头鲂幼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累计死亡率。综上所述, 饲料中精氨酸含量为1.81%2.35%, 团头鲂幼鱼生长、氨基酸吸收以及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原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
邵辉  文华  刘伟  蒋明  吴凡  田娟  黄凤 《中国水产科学》2013,20(5):1007-1014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20.00±8.34) 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60, 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 1 m×1 m×1.5 m池塘网箱中饲养。分别饲喂胆碱含量为97.80(对照组)375.04565.74974.27      1 409.811 824.35 mg/kg的半纯化饲料10, 研究胆碱对吉富罗非鱼成鱼生长、饲料利用、鱼体营养组成、胆碱蓄积量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经过10周的饲喂, 饲料中添加胆碱可显著提高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P<0.05); 降低肝脂肪含量(P<0.05), 提高肌肉脂肪含量(P<0.05); 显著升高肝胆碱蓄积量(P<0.05); 胆碱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并随饲料胆碱含量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 肝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随着胆碱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均随着饲料胆碱含量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碱可以改善吉富罗非鱼成鱼的生长性能, 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降低肝脂肪含量, 促进肝脂肪转运; 对特定生长率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吉富罗非鱼成鱼对饲料中胆碱的最低需要量为506.43 mg/kg, 而对肝胆碱蓄积量回归分析得出的需要量为981.38 mg/kg

  相似文献   

7.
赤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2010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监测调查研究,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517(), 贡献率最大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占藻类总数比例平均为67.97%。繁殖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95×104~ 28.31×104 cell·L-10.36~0.94 mg·L-1; 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32×104~33.73×104 cell·L-10.25~0.60 mg·L-1; 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53×104~26.38×104 cell·L-10.39~0.76 mg·L-1。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426.930.84, 土城采样断面水体为轻度污染, 其他采样断面水体均无污染。物种环境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显示, 繁殖期群落结构主要影响因子为硝酸盐氮( -N)、亚硝酸盐氮(-N)、总氮(TN)等含氮营养盐类, 育肥期为镁离子(Mg2+), 越冬期为水温(WT)pH、溶氧(DO)、钙离子(Ca2+)。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并探讨赤水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旨在为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水生态环境管理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碳源(添加CO2)和氮源(添加NaNO3)加富对大型海藻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设置碳源加富(800 μL/L CO2)和对照(400 μL/L CO2) 2 个碳源处理组, 氮源加富(100 μmol/L300 μmol/L 500 μmol/L 3 NO3--N)和对照(10 μmol/L 3 NO3--N) 4 个氮源处理组, 每个处理 3 个重复。实验共进行10 d, 测定不同处理组藻体的生长及可溶性总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藻红蛋白(PE)、叶绿素a(Chla)、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碳源和氮源加富都会促进脆江蓠的生长, 800 μL/L CO2 100 μmol/L 3 NO3--N 处理组, 脆江蓠的瞬时生长率(SGR)最大(11.70%/d); 高浓度CO2 会降低藻体SPPE Chla 的含量, 但提高了SS 的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大, PE SP 含量逐渐增加, SS 含量逐渐降低, Chla 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藻体的TN 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TC C/N 比值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并且藻体的TN TC 含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本实验证实添加碳、氮会引起脆江蓠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变化, 但其能耐受较高的CO2 浓度和氮浓度。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不同日龄生长性状相关性及其对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定向交尾技术构建三疣梭子蟹15个半同胞家系和38个全同胞家系。测量每个家系80 d、100 d和120 d的全甲宽(X1)、甲宽(X2)、甲长(X3)、体高(X4)和体重(Y)。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日龄各性状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结果表明,5个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在0.759~0.972之间,遗传相关系数在0.170~0.975之间。经显著性检验,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都呈极显著水平(P<0.01),各性状不同日龄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同,80 d:X1> X2> X3> X4,100 d:X1> X3> X2> X4,120 d:X3> X2> X1> X4, 80 d和100 d时主要通过全甲宽间接影响体重,120 d主要通过甲长和甲宽间接影响体重。建立全甲宽(X1)、甲宽(X2)、甲长(X3)和体高(X4)对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不同日龄各生长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60,0.971,0.892,说明它们都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克隆了大菱鲆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R3CCR9的全长cDNA, 并进行了鉴定。其中, 全长cDNA的克隆采用了5′ 3′-RACECCR3 cDNA全长1 451 bp, 包括92 bp5′非编码区, 276 bp3′非编码区以及编码360个氨基酸的1 083 bp的开放阅读框。CCR9 cDNA全长1 441 bp, 包括59 bp 5′非编码区, 278 bp 3′非编码区, 以及编码367个氨基酸的1 104 bp的开放阅读框。两种受体均具有7次跨膜结构, 符合G蛋白偶联受体的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大菱鲆CCR3与其他鱼类CCR3聚为一支, 大菱鲆CCR9与其他鱼类的CCR9聚为一支; 系统进化树显示的亲缘关系符合各物种的进化地位。实时定量 PCR (qRT-PCR)表明这两个基因在大菱鲆正常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 尤其是它们在头肾、脾及心脏中均有高水平的表达。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之后, CCR3在脾和肝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CCR9的表达水平在肝中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基因在免疫相关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 并且能够对LPS产生免疫应答, 说明它们在大菱鲆免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建鲤生长性状QTL区间及其与镜鲤同源性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F1群体的94尾个体为材料, 利用254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建鲤的遗传图谱, 并对体长、体高和体厚性状进行了QTL定位, 共检测到17个生长相关性状QTL, 分布在10个连锁群上, 解释表型变异为10.8%~35.2%。以相同的分子标记, 构建建鲤与镜鲤(Cyprinus carpio L.)的比较图谱, 分析了建鲤和镜鲤群体生长性状QTL的同源性关系。结果表明, 建鲤与镜鲤图谱具有广泛的共线性或同线性关系, 建鲤每个连锁群在镜鲤图谱中均找到了对应的同源连锁群, 其中建鲤10个生长性状QTL与镜鲤13个相同性状QTL具有同源性, 同源比例高达58.8%。同时发现, 建鲤QTL置信区间相对较大, 与之同源的镜鲤QTL置信区间较小, 通常位于建鲤QTL子区间内, 定位结果更精细。此外, 建鲤与镜鲤连锁群上都存在QTL的富集区域, 而这些富集区域常常存在于同源连锁群的共线性区域, 可作为标记辅助选择的重点区域。鲤通用QTL的发掘, 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更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实验所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色系和青色系体质量分别为 (6.28±0.02) g (6.34 ± 0.04) g。实验设定5个光强处理组(503001 0002 0003 500 lx) 和对照组(0 lx)。光照强度通过调节灯泡功率、数量以及灯源距离获得, 光照周期为12L12D,  养殖水温16~17。结果表明, 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与光强呈负相关, 弱光照时(50 lx)时生长速度最快。黑暗(0 lx)时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较弱光时(50 lx)略慢(P>0.05)。过强光照   (3 500 lx)抑制仿刺参的摄食率(P<0.05), 降低其食物转化效率(P<0.05)。两种色系仿刺参的耗氧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逐渐增大。各处理组两种色系间仿刺参生长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仿刺参生长能(G/C)7%, 粪便能(F/C)和呼吸能所占比重超过90%。强光(3 500 lx)下仿刺参排便能损失的比例增至59%, 而生长能降至2%。从提高能量分配和饵料利用效率看, 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较适宜光强为弱光(50 lx)。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光照强度对生长、摄食、耗氧率和能量分配影响, 并以青色系仿刺参作为对比, 为红色系仿刺参在中国近海养殖提供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3.

设计4种点光源(100 lx320 lx960 lx1 920 lx)光照模式, 以黑暗和面光源(68 lx)模式为对照, 30 min为实验周期, 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仔、幼鱼(5~29日龄)的趋光行为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仔鱼处于平游期(5~8日龄), 点光源光照条件下活动鱼苗的趋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黑暗环境和面光源)(P<0.05), 而且点光源光照条件下活动鱼苗的趋光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并在1 920 lx100 lx320 lx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游期仔鱼的趋光性最为明显, 在设定的4种点光源光照强度中, 100 lx的低强度光照下趋光性最强, 960 lx光照强度下趋光性最弱, 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华鲟子二代进入沉底期以后, 光照的影响作用明显减弱, 仔鱼基本失去趋光性。研究表明, 中华鲟子二代仔鱼具有平游期趋光性最强、趋弱光和沉底之后基本失去趋光性等行为特点, 这种趋光行为与野生中华鲟仔鱼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后代生态适应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对照组)0.5%1.0%2.0%3.0%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 饲喂体质量为(7.5±0.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实验共分5个处理组, 每处理组4个重复, 每重复40尾虾。经过42 d养殖, 各处理组均有较高的存活率, 且无显著差异(P>0.05); 2.0%杜仲组的虾体增重率最高(136.1%), 饲料系数最低(1.33), 较对照组提高增重率9.8%(P<0.05), 降低饲料系数0.13(P<0.05); 饲料中添加0.5%1.0%杜仲, 显著提高了对虾血清LSZPO活性, 添加1.0%杜仲, 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 提高了肝胰腺蛋白酶活性(P<0.05); 攻毒实验结果表明, 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肌肉注射虾体后96 h, 0.5%1.0%2.0%杜仲组的虾体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在肌肉成分方面, 添加2.0%3.0%杜仲显著提高了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各处理在肌肉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表明,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杜仲2.0%, 可显著改善生产性能, 提高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在饲料中添加杜仲0.5%1.0%, 可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本研究旨在考察杜仲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为杜仲在对虾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的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 根据2011年夏季(8)和秋季(10)莱州湾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样品, 测定了130 尾样品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21.97‰~–11.67‰, δ15N值范围为8.54‰~15.9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各种类间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斑(Konosirus punctatus)δ15N值随叉长变化而有显著变化(P<0.05), 但黄鲫(Setipinna taty)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δ15N值随叉长的变化不明显(P>0.05)。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范围为2.80~4.88, 平均营养级为3.52±0.46; 营养级范围为2.71~4.29, 平均营养级为3.34±0.33; 赤鼻棱鳀的营养级范围为3.38~4.42, 平均营养级为3.97±0.28; 黄鲫的营养级范围为3.28~4.13, 平均营养级为3.76±0.23。根据稳定碳氮同位素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的稳定碳同位素值范围较宽(–20.92~–11.67), 几乎涵盖了其余3种鱼类的稳定碳同位素范围(−21.97~−16.68), 表明斑栖息水层分布较广, 和传统的中上层鱼类有明显差异; (2)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降低, 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增加, 黄鲫和赤鼻棱鳀营养级随叉长变化不明显; (3)与胃含物分析方法相比, 赤鼻棱鳀营养级偏高0.7左右, 可能与赤鼻棱鳀摄食较多底层虾类有关, 其他3种鱼类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略高, 但基本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以及构建食物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半滑舌鳎Dmrt1蛋白表达、纯化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基因表达调控, 探讨Dmrt1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功能。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32a)对半滑舌鳎Dmrt1基因进行重组表达, 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Pet-32-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 Cyp19aFoxl2624 h内两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 Sox9a基因表达量在624 h内有显著上调, 48 h3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证实, Dmrt1重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 且对性别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性别决定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交对三疣梭子蟹若干经济性状衰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通过定向交尾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交近交家系。在生长季节, 通过对相关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F1–F6家系的生长、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进行评估,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相比于F1家系, 近交系数每增加10%, 就会引起全甲宽–2.4%~–5.1%的衰退, 体质量–0.8%~–3.5%的衰退, 存活–34.4 %~–69.9%的衰退, 与存活相关的产量–14.1%~–35.4%的衰退, 可以发现全甲宽和个体平均体质量的衰退程度较低, 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的衰退程度较高。近交系数为37.5%F3无论在生长、存活还是产量上都没有出现近交衰退, 150日龄时各个指标的差异系数明显较F1F2, 表明其整齐度比F1F2; F2F4F5F6相比于F1在生长、存活和与存活相关的产量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 差异显著(P<0.05); 150日龄收获时, 分析各代家系的整齐度发现, F6的变异系数最大, 整齐度最差, 但与其他各代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6代家系近交衰退的一致性表明近交确实降低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和产量, 尽管一些衰退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 应当尽量避免近交的发生, 近交应当在动物育种工作需要时才使用, 只适宜在培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系、种群提纯与保纯的过程中采用, 在无目的或目的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应避免近交。本研究通过观察连续近交的三疣梭子蟹在生长、存活及相关的产量方面的变化, 旨在为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浒苔对刺参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 并以浒苔为原料投喂体质量(5.26±0.14) 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幼参, 与幼参常用饵料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马尾藻(Sargassum mutic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效果对比。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 浒苔蛋白质含量为15.7%, 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 脂肪含量低(1%),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0.24%); 浒苔中各重金属(无机砷、镉、铅、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限量标准。以4种海藻为饵料投喂幼参70 d, 各组刺参幼参生长良好, 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 幼参体质量均显著增长(P<0.05); 各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 摄食率(IR)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带、马尾藻、浒苔、鼠尾藻, 饵料转化率(FE)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浒苔、鼠尾藻、马尾藻3个投喂组刺参幼参特定生长(SGR)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本研究说明, 浒苔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可全部或部分替代鼠尾藻添加到幼参饵料。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线粒体ATPF1基因在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中的作用, 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全长, 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不同溶氧浓度下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鲢线粒体ATPF1基因全长762 bp, 开放阅读框480 bp, 编码159个氨基酸残基, 5′端非编码区114 bp, 3′端非编码区168 bp鲢与斑马鱼(Danio rerio)线粒体F1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 达到89%; 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樱花钩吻鲑(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性分别为76%75%74%69%; 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 该基因在鲢心脏、脑、肝、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 且心脏中最高, 肌肉次之;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水中溶解氧(DO)分别为5.6(对照组)4.383.372.111.120.54 mg/L, 随着溶解氧浓度的下降该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逐渐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在脑、肝、脾和肌肉中的表达则先升高后降低。寡霉素抑制法测得低氧胁迫过程中, 鲢心脏等组织中F1F0-ATP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这表明鲢线粒体ATPF1基因在低氧胁迫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并对ATP酶的合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4,21(6):1154-1164

选用初始体质量(15.30?.03) 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 在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小肽(鱼水解肽), 添加水平分别为0 (对照组)0.25%0.50%0.75%1.0%1.5%, 每组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 1) 除肝胰脏淀粉酶外, 星斑川鲽幼鱼胃、肠和肝胰脏中消化酶活性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且随着小肽添加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 饲料中添加小肽显著降低了肝胰脏和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P<0.05), 并显著提高了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 而对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同时, 1.0%1.5%小肽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活性以及0.75%1.0%小肽添加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小肽添加组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0%~1.5%小肽添加组亮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其他氨基酸在不同小肽添加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0.75%1.0%小肽添加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5%~1.0 %小肽添加组DHAEP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ARA在不同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 饲料中添加适量小肽可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促进机体生长,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