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门化品系ZFY和ZFD的生长性能、胴体及肌肉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门化品系ZFY和ZFD都是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的专门化新品系,日增重分别为842g和831g,料重比分别为2.58和2.55。屠宰测定表明,ZFY系和ZFD系眼肌面积较大,分别为39.84cm2和39.72cm2,胴体瘦肉率较高,分别为66.15%和69.5%。从肉质分析看,ZFY系的失水率较低,熟肉率、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较高;ZFD系肌内脂肪含量较高为2.95%,与ZFY系(2.05%)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品种来源:鲁农Ⅰ号猪配套系为3系配套,其中,ZFY系和ZFD系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以法系大约克和丹系杜洛克猪为主要育种素材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的2个专门化父系;ZML系(母系)是莱芜市畜牧办公室以山东省地方品种莱芜猪和大约克猪为主要育种素材经6个世代选育而成的专门化母系。  相似文献   

3.
品种来源:鲁农1号猪配套系为3系配套.其中,ZFY系和ZFD系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以法系大约克和丹系杜洛克猪为主要育种素材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的2个专门化父系:ZML系(母系)是莱芜市畜牧办公室以山东省地方品种莱芜猪和大约克猪为主要育种素材经6个世代选育而成的专门化母系。  相似文献   

4.
苏钟Ⅰ系和Ⅱ系猪的氟烷基因及其对产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3 0 1头瘦肉型新品系苏钟 系和 系仔猪进行氟烷测验 ,阳性率为 1 .3 3 %。随机抽取氟烷阴性猪 3 4头进行基因型检测 ,有 6头为杂合子 ,由此得知 NN、Nn和 nn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81 .2 6%、1 7.4 1 %和 1 .3 3 %,N和 n2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89.97%和 1 0 .0 3 %。对 3种基因型猪的肉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 ,4头氟烷阳性猪 ( nn)肉质最差 ,出现 3头严重 PSE肉和 1头轻度 PSE肉 ,而氟烷阴性猪 ( NN或 Nn)未发生 PSE肉。2 0头苏钟 系氟烷阴性猪用阳性公猪测交 ,对产出的 2 0 8头后代进行氟烷测验 ,共检出 4窝中的 2 1头阳性猪。对测交后代进行肥育性能和肉质测定 ,发现阳性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等较低 ,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较高 ,肉质较差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圩猪(62头)、长白(64头)、杜洛克(61头)、英系大约克(60头)以及长圩零世代(65头)、一世代(121头)、二世代(243头)共676头猪的Hal基因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各猪种中,Hal基因显性纯合子频率分别为:1.013,0.71,0.80,0.62,0.91,0.88,0.82; 杂合子频率分别为:0,0.29,0.20,0.37,0.09,0.12,0.18.由此说明,虽然氟烷敏感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长圩3个世代猪种中分布均较低,但Haln基因频率和HalnHaln"基因型频率在长圩3个世代中仍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降低Haln基因频率,直至完全剔除Haln基因.  相似文献   

6.
“申农Ⅰ号”猪的肥育和胴体性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申农Ⅰ号”培育猪群分 3次进行肥育和胴体性能测定 ,第 1次试验猪为杜× (长大二 )猪 ,饲养 8头 ,屠宰 4头 ;第 2次试验猪为“申农Ⅰ号”一世代猪 ,饲养 5头 ,屠宰 4头 ;第 3次试验猪为“申农Ⅰ号”二世代猪 ,饲养 9头 ,屠宰 4头。试验结果表明 ,杜× (长大二 )猪、“申农Ⅰ号”一世代猪及二世代猪平均日增重分别为 62 2 5g、 51 4 6g和 52 3 31g。在胴体性状方面 ,“申农Ⅰ号”二世代猪屠宰率最高 ,达74 37% ;平均背膘及 6~ 7肋膘最薄 ,为 2 1 4cm和 1 74cm ;眼肌面积最大 ,为 34 31cm2 ;瘦肉率最高 ,为 61 70 % ,而杜× (长大二 )猪和“申农Ⅰ号”一世代猪上述各指标则分别为 :72 96% ,67 60 % ;3 1 5cm ,3 1 2cm和 3 0 3cm ,3 0 3cm ;2 9 63cm2 ,2 7 60cm2 ;56 2 7% ,58 2 1 %。在肉质性状方面 ,“申农Ⅰ号”二世代猪在校正肉色上最高 ,为 9 88,杜× (长大二 )猪在系水力和肌内脂含量上最高 ,分别为 75 2 1 %和 3 36 % ,而“申农Ⅰ号”一世代猪则在嫩度及肌肉水分指标上占优 ,分别为 2 52kg及 75 2 1 %。  相似文献   

7.
ZFD系是利用国外引进的丹系杜洛克猪为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经过5个世代选育,培育出的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父本新品系。与0世代比,达100 kg体重为13.43 d,生长性状稳定提高;总产仔数初产提高0.91头,产活仔数提高0.81头;无应激敏感基因的阳性个体,肌内脂肪提高1.07个百分点,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别对云南省滇陆新品系猪(N1)4个世代120头猪5个基因座(Tf、Pa、Po、AmⅡ、AKP)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世代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以及对第5世代进行了遗传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滇陆系所测的5个基因座均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基因杂合度逐代降低,由零世代的0.386降低到第5世代的0.303,降低了27%;第5世代除AmⅡ基因座外,其余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处于遗传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9.
此研究发现,在淮猪新品系Ι世代中具有促卵泡素β亚基(FSHβ)基因和雌激素受体(ESR)基因的多态性。FSHβ基因中A基因频率(60.53%)高于B基因频率(39.47%);ESR基因中C基因频率(64.47%)高于D基因频率(35.53%)。不同基因型与初产产仔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淮猪新品系FSHβ基因的3种基因型中,AA基因型的产仔数最高(11.58头),比AB基因型高1.68头,比BB基因型高1.51头;FSHβ基因和ESR基因的合并基因型,以BBDD型和AACD型产仔数最高,分别为12头和11.83头。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RFLP技术,对正邦集团大白猪原始基础群及其育种核心群0、1世代共538头个体,以及红星衣场大白猪原始基础群和育种核心群0世代共249头个体进行氟烷基因(Hal)基因型检测,并对阳性个体予以清除使其净化。基因继代选择结果显示,正邦原始基础群及核心群0、1世代群体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9.48%、2.22%、0;红星原始基础群及核心群0世代群体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1.08%、0,呈现世代递减并实现净化,进而培育出大白猪抗应激品系。研究表明,PCR—RFLP技术可准确诊断猪氟烷基因,在种猪选育过程中及时淘汰携带氟烷基因的个体,提高猪种质量。  相似文献   

11.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岔路黑猪(56头)、嘉兴黑猪(50头)和I系金华猪(109头)群体中MyoG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测定了21头纯种岔路黑猪的胴体和肉质性状,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MyoG基因型与以上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岔路猪群体中AA型纯合子占绝大多数(84%),BB型纯合子最少(4%),A基因频率占90%,嘉兴黑猪群体中只有一种基因型(AA);而金华猪(I系)群体中BB与AB基因型频率相当(分别为45%、46%),B基因频率大约为A基因频率的2倍.MyoG基因对岔路猪胴体重、后腿重、胴体长等胴体性状有显著影响,但对岔路猪肉质性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验随机选取138头迪卡配套系猪B系、216头三江白猪和192头亚洲野猪提取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得到RYR_1基因特异片段,经过双酶切鉴定,测得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87.31%、92.13%、92.97%;Hal~n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2.69%、7.87%、7.03%。然后对3种氟烷基因型的猪进行肉质鉴定。  相似文献   

13.
滇陆新品系猪血清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别对云南省滇陆新品系猪(N1)4个世代120头猪5个基因座(Tf、Pa、Po、AmⅡ、AKP)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世代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以及对第五世代进行了遗传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滇陆系所测的5个基因座均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基因杂合度逐代降低,由零世代的0.386降低到第五世代的0.303,降低了27%;第五世代除AmⅡ基因座外,其余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处于遗传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太湖猪半血的3世代苏钟公猪和乌金猪半血的新乌二元杂母猪组成的基础群进行了杂交合成理想型,横交选育滇昆(N2)系.经过5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第5世代初产仔(10.32±2.32)头(n=47),比基础群0世代(GO)9.71头和本地良种乌金猪5.7头提高0.61头与4.62头.90kg屠宰胴体瘦肉率50.51%,比1世代47.62%和乌金猪42%提高2.89与8.51个百分点,皆超过初产仔9头与胴体瘦肉率50%攻关指标.用加系大约克(Y)与N23世代母猪杂交,仔代杂优猪窝均活仔(11.30±1.49)头(n=10),35日龄断奶窝重(80.38±11.22)kg,70日龄保育窝重达(214.80±39.31)kg.体重达90kg日龄(155±13.33)d(n=23),80日龄至90kg日增重893g,料重比为2.891.瘦肉率达55.06%.至2000年3月底已向社会推广滇昆新母系猪4350头,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PCR-RFLPs法为检测方法,针对氟烷基因开展无应激皮特兰猪的分子选育,共检测从2003-2007年若干世代共28批次皮特兰猪。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共994头样本中,具NN基因型的为361头,具Nn基因型的为374头,具nn基因型的为259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世代选育的进展,群体中N基因和NN基因型的频率逐渐升高,至第17批次时均达100%,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ard-Weinberg平衡亦呈现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现象,直至此基因最终在群体中失去平衡。试验结果还表明,利用基因技术对家畜进行分子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非同位素标记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9头不同世代的转OMT-PGH帮6头原代转hDAF基因猪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分布及其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头原代转OMT-PGH基因猪外源基因分别整合在第7,13,2和8号染色体上,6头原代转hDAF基因猪外源基因分别整合在第13,6,11,2,7和7号染色体上,证实了用原核注射法转基因猪外源基因的整合是“随机”的,来自同一亲本,不同世代的5头转OMT-PGH基因猪,其外源基因均存在于第13号染色体上,与共同祖先原代转基因猪的整合位点相一致,表明转基因猪外源基因可以传递给后代,且整合位点的遗传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多胎和特殊羔皮花纹是湖羊主要的品种特点之一,为维持和提高这两个性状,分别组建了多羔和羔皮保种性选育核心群,经过3个世代封闭纯繁选育,初步形成了以第2胎为主、4个公羊家系、10头公羊和38头基础母羊组成的多羔系,16头公羊和55头基础母羊组成的羔皮系纯繁选育核心群。多羔系核心群平均同胞数3.2头,公、母羊平均初生重分别为3.13kg和2.71kg;选育群平均产羔头数由第1世代的3.00头增加到第3世代的3.60头,3个世代平均选育进展为0.30头。羔皮系核心群特级羔皮公、母羊比例分别为87.50%和76.36%,一级羔皮公、母羊比例分别为12.50%和23.64%,公、母羊平均初生重分别为3.50kg和2.94kg,群体平均同胞数为2.08头;选育群特级羔皮公、母羊比例分别由第1世代的45.45%和50.00%增加到第3世代的84.62%和72.73%,公母羊平均选育进展分别为19.59%和11.37%。获得了较好的保种选育效果,为湖羊优良种质资源保护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3个新品系(N1、N2和N3系)猪基础群选用苏钟猪(长白、太湖各半血)和DⅢ-2系(杜洛克25%,长白、喜兴黑猪各37.5%)公猪分别也约乌二元杂、新乌二元杂和本地乌金母猪交配,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分别完成了3个新品系猪0-5世代的横交固定和继代选育,现已分别获6世代。3-5世代初产分别为11.18,10.54和9.81头;经产分别为12.54、12.21和12.89头;5世代达90kg体重日龄184、194和195d;日增重640、612和590g;料重比3.25:1、3.26:1和3.19:1;胴体瘦肉率51.25%、50.51%和48.21%。与大约克杂交,杂种优势显著,杂优猪达90kg体重日龄151、155和167d;料重比3.21:1、2.89:1和3.01:1;日增重842、893和723g;胴体瘦肉率57.45%、55.06%和53.83%,且肉质优良,主选性状产仔数和瘦肉率遗传性基本稳定,已全面完成合同规定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分别于1999年6月和2000年6月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组的鉴定。8年来,累计示范推广到本县以外县市3个新品系各世代母猪12322头(N14849头、N24350头、N3系3123头),生产两系杂优猪393569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测定了专门化品系大约克(ZFY)和杜洛克(ZFD)的肉质性状及背最长肌的氨基酸、脂肪酸及肌苷酸含量。结果表明:除pH值外,ZFY和ZFD的肌肉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岔路黑猪(56头)、嘉兴黑猪(50头)和Ⅰ系金华猪(109头)群体中MyoG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测定了21头纯种岔路黑猪的胴体和肉质性状,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MyoG基因型与以上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岔路猪群体中AA型纯合子占绝大多数(84%),BB型纯合子最少(4%),A基因频率占90%;嘉兴黑猪群体中只有一种基因型(AA);而金华猪(Ⅰ系)群体中BB与AB基因型频率相当(分别为45%、46%),B基因频率大约为A基因频率的2倍。MyoG基因对岔路猪胴体重、后腿重、胴体长等胴体性状有显著影响,但对岔路猪肉质性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