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2.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自发病死亡雏番鸭中分离到一株(XBT14株)基因Ⅸ型禽1型副黏病毒,该病毒可引起雏鸭明显神经症状及急性死亡,致死率达44.4%;病毒融合(F)蛋白裂解位点处具有强毒株特有的多碱性氨基酸序列(112RRQRR↓F117),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发布的基因IX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7%~99.9%,与基因VII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5%~86.6%。该分离株与近来报道的GD09-2等基因IX型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表明对水禽致死性的禽1型副黏病毒呈现基因型多样性,水禽禽1型副黏病毒病的防控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4.
正鸭新城疫(ND)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感染引起鸭的一种传染病,又称鸭副黏病毒病。患鸭的主要症状为急性水样腹泻、两脚无力或瘫痪、呼吸困难及母鸭产蛋下降。近年来,由鸭源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鸭临床发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的病例日趋增多,对养鸭业危害严重[1]。吴峻华[2]对福州市部分鸭场530份血清样品进行新城疫抗体检测,检测出阳性血清152份,阳性率达28.7%,在未免疫新城疫疫苗情  相似文献   

5.
重庆部分地区鹅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收集以肝、脾肿大瘀血,肠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死鹅,无菌取其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鉴定出一株鹅副黏病毒;并做了鸡、鸭、鹅的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HI抗体检测,以了解该地区鸡、鸭、鹅群中副黏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鸡的阳性率分别为70.1%、83.9%,鸭分别为1.7%、6.8%,鹅分别为61.2%、55.4%。证实鹅副黏病毒在这些地区感染比较严重,同时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交叉免疫原性。应引起当地养鹅专业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7.
从辽宁省某鹅场雏鹅体内分离到1株副黏病毒,该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200nm左右;ELD50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通过RT—PCR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型强毒株,测序结果为HBS209,与CH2000的同源率为91.8%,从而确定分离毒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Ⅰ)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该毒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当地鸭副黏病毒流行状况及其融合蛋白(F)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江苏省某新城疫疫苗免疫过的鸭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和中和试验鉴定为鸭副黏病毒,命名为JS0920株.生物学特性分析,9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3;9日龄SPF鸡胚的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47.7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875,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为2.7.用该病毒的培养物(鸡胚尿囊液)经肌肉注射攻毒,鸭的发病率为70%,死亡率为40%;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用RT-PCR方法扩增该分离毒株的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S0920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2%和99.5%,与免疫预防用的LaSota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0%和92.2%;其多肽裂解位点为112R-R-Q-R-R-F117,具有高致病性鸭副黏病毒毒株的分子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JS0920株与LaSota株的基因型不同,JS0920株为基因Ⅸ型,与F48E9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试验结果对认识当前DPMV的流行和变异现状以及疫苗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C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养殖场饲养的1 500只产蛋鸭暴发疑似鸭副黏病毒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大量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发病后经我校实验室诊断、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胶体金检测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制备的抗鹅副黏病毒(GPMV)JG04株单克隆抗体3A5标记胶体金颗粒,提纯的鸡IgG(抗JG04株GPMV)喷涂在NC膜上,建立检测GPMV的快速夹心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ICS)。该检测卡检测鸡减蛋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胚或鸭胚尿囊液和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细胞培养物呈阴性,与鹅副黏病毒、孔雀源新城疫毒株,鸽源新城疫毒株、新城疫La sota株、鸡源新城疫病毒的尿囊液出现阳性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卡可检出血凝效价为24以上的鹅副黏病毒尿囊液。  相似文献   

12.
从广东某番鸭种鸭场全场有明显呼吸道症状和产蛋下降,而无其他典型鸭副黏病毒病症状的种番鸭群中分离到1株副黏病毒(命名为DP0690)。经过鉴定,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性,可被新城疫病毒(NDV)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能被禽流感病毒(AIVH5与H9亚型)阳性血清和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RT-PCR检测为NDV阳性;对F基因进行部分测序和分析表明F基因的裂解位点序列为112R-R-Q-R-R-F117;动物回归实验表明:该分离毒株对5日龄SPF雏鸡和雏番鸭能100%致死;对开产母鸭能复制出相同的病例,表明该病毒属强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3.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丁巧玲  袁生  袁圣丹  万碧燕  朱晓玲 《中国家禽》2006,28(24):135-136,139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城疫病毒(NDV)的分类地位,见诸我国有关书刊的归属有风疹病毒属[1]、副黏病毒属[2]、腮腺炎病毒属[3,4]等。现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 ittee on T axonom y of V iruses,ICTV)2002年发布的报告,已归类于副黏病毒亚科下新设的A vu lav irus属[5]。1修改  相似文献   

15.
鸽Ⅰ型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是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一变异株[1],其基因组为无节段的负链单股RNA,鸽子感染后常突然发病,在潜伏期、体温反应、死亡时间、死亡率方面与鸡新城疫均有差异,多表现为神经症状,病鸽呆滞和震颤,偶伴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死亡率达80%~100%),该病的流行给养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正>1鸭副黏病毒F基因变异分析分离到10株鸭源副黏病毒,血凝效价在22~26,10株副黏病毒分离株MDT为50.4~60.0h,ICPI为1.66~1.78,按照毒力判断标准表明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鸭副黏病毒F基因起始序列为ACGGGTAGAA、终止序列为TTAAGAAAAA,  相似文献   

17.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18.
尼帕病毒(Ni V)和亨德拉病毒(HeV)属于副黏病毒亚科的亨尼帕病毒属的成员。Ni V和HeV感染引起新的两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有关APMV-1(NDV)的发病和流行以及病原学研究认为APMV-1不断发生演化,新的基因型不断产生,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不断变化,病毒感染的宿主谱不断扩大。本文简要介绍两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和APMV-1对鹅、鸭、猪的感染研究现状,就APMV-1宿主感染谱与演化加以分析,思考新的动物副黏病毒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基因库中鸭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UL2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等,初步建立了可同时鉴别鸭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验证和临床样品检测。该PCR检测方法最低能检出1pg的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DNA模板。对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模板的检测,得到了与试验设计相符的827bp(强毒)和299bp(弱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副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Ⅰ型肝炎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说明建立了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鉴别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的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的保存期,对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3批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实验室制品的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冷藏(2~8℃)保存12个月、室温(25℃左右)保存6个月,其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无明显变化,均能达到《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质量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该疫苗的保存期为:冷藏(2~8℃)保存,保存期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