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采集淮南猪肉样130头份,分别经肉眼检查、压片镜检和石蜡切片镜检,澄清了淮南猪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易感部位及包囊形态与病理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30例淮南猪屠宰胴体的肉眼检查和膈肌脚肉样的压片与切片镜检,首次性的澄清了淮南猪肌旋毛虫的感染率。检查中发现130例淮南猪中有3例感染有旋毛虫,其感染率为2.31%。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牛隐孢子虫感染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对7个不同地点、不同品种和日龄的17头犊牛及54头成年牛的粪样检查,结果显示犊牛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52.94%,成年牛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2.96%:平均感染强度以400倍光学显微镜下,每个视野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数量计,犊牛为6个:成年牛为1.5个。上述数据表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牛群中有隐孢子虫感染,而且犊牛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成年牛。  相似文献   

4.
微孢子虫是一种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可以传染多种昆虫,致使昆虫死亡。在野外昆虫体内已发现许多种微孢子虫,以鳞翅目昆虫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多种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且有部分微孢子虫能通过胚种传染而使下一代致病。本研究对云南蒙自地区桑园四周收集到的菜粉蝶进行镜检,将检测出的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并对菜粉蝶微孢子虫病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虽然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很低,由于它的存在,提高了家蚕母蛾微孢子虫病的检出率,增加了蚕种淘汰的风险率,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这种微孢子虫引起的垂直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壮蚕(4 ̄5龄)微孢子虫感染与微粒子病显微镜判别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显微镜检别出微粒子病的时期随微孢子虫接种剂量的增大而提早,并且3个取样部位从先到后镜检出的顺序分别为病蚕中肠、病蚕整体、病蚕粪便。  相似文献   

6.
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南京地区部分奶牛场和兔场的牛、兔粪样。共发现3例隐孢子虫卵阳性牛,2例阳性兔。牛、兔群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2%(3/94)和1.8%(2/113)。其中成年牛感染率为2.0%(1/50)、犊牛4.5%(2/44),而腹泻犊牛的感染率达16.7%(1/6)。同时在6例腹泻犊牛粪样中查出2例感染了轮状病毒。未发现隐孢子虫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年,也是中国牛、羊肉市场继续保持发展的一年.国内牛、羊肉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牛、羊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养殖效益稳中有升;牛、羊肉价格继续走高,产销区价格差距扩大;牛、羊肉消费水平较低,地区差距较大;牛、羊肉出口大幅增长,牛肉进口减少,羊肉进口增加,两者都保持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否存在猪隐孢子虫病,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广西融安某猪场进行隐孢子虫调查。结果显示,164份样品,阳性样品数为10份,阳性率6.0%;其中1~2月龄的40份样品中有9份阳性,阳性率25.0%;2~3月龄的只有1份阳性,阳性率2.0%;其他组别并没发现有阳性。证实该猪场存在隐孢子虫,这也是在广西地区首次报道猪感染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寄生虫角度明确猪场发生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防控云南规模化猪场毕氏微孢子虫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巢式PCR对云南玉溪和保山地区4个猪场的129份猪粪样本进行猪毕氏微孢子虫检测,扩增微孢子虫的ITS序列,经测序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确定其基因型.[结果]129份猪粪样中有30份感染毕氏微孢子虫,感染率为23.26%;其中,云南保山地区的猪毕氏微孢子虫感染率为56.82%(25/44),玉溪地区的感染率为5.88%(5/85),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按不同发育阶段划分,发现以仔猪的毕氏微孢子虫感染率最高(76.92%),成年猪的感染率相对较低(11.39%),感染率在不同发育阶段间差异极显著.经测序分析发现共有6个基因型,包括5个已知基因型[CHC5(n=3)、CHG19(n=7)、EbpD(n=9)、EbpA(n=2)和EbpC(n=4)],1个新的基因型YNZ1(n=5);从基于微孢子虫ITS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检测出的6种基因型均属于Group 1,即具有人兽共患的可能性.[结论]云南猪场普遍存在毕氏微孢子虫感染,且均属于具有人兽共患可能性的基因型.因此,要重点加强猪场微孢子虫的防控工作,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养殖污染物必须经过堆肥发酵或消毒处理后才能作为农家肥使用或排入污水中.  相似文献   

10.
①棘球蚴病在内蒙地区的流行概况棘球蚴病在内蒙地区各地均有发生,畜间羊、牛、猪、驼为主;感染强度的高低因区域而不同,感染率以牧区放牧羊高于农区羊群.羊感染率兴安盟为29.2%,锡盟17%,赤峰有一群羊因瘦弱淘汰削杀206只,而棘球蚴羊89只,感染率达44%.有一只羊因棘球蚴继发脾脓肿,脓肿占脾脏三分之一,体积18cm×14cm,脾表面有棘球蚴包囊三个.牛的感染率在牧区8%左右,猪的感染率16.67%,驼感染率平均20%.牧区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很普通,最高感染强度5256条(兴安盟).  相似文献   

11.
不同畜禽粪肥对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索不同畜禽粪肥对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的作用,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畜禽粪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粪和羊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分别为4.13,3.85μmol(/m2.s),猪粪和牛粪处理的较低,分别为3.73,3.46μmol(/m2.s);鸡粪和羊粪处理的增产效应达到35%以上,猪粪和牛粪处理的增产效应达到25%以上,均为T3处理产量最高(折合干物质量为20 230.0 kg/hm2);不同粪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水分利用效率最大的是鸡粪T3处理,为31.07kg(/hm2.mm);施入不同畜禽粪肥后可增加玉米产量、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而且效应由高到低的顺序:鸡粪>猪粪>羊粪>牛粪。这可为不同等级的农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疆焉耆县不同动物源沙门氏菌(Salmonell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和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以及不同动物源耐药沙门氏菌之间的亲缘关系,从新疆焉耆县几个规模化养殖场分别采集鸡、牛、猪及羊肛拭子样;对样品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运用琼脂稀释法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并对耐药菌株通过PCR方法进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MLST方法分析不同动物源耐药沙门氏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①分离鸡源沙门氏菌110株(27.5%;110/400),牛源沙门氏菌63株(64.9%;63/97),猪源沙门氏菌40株(10.0%;40/400),羊源沙门氏菌17株(6.8%;17/250)。②牛源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以及氟苯尼考这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0%以上,以7耐(33.3%)为主;猪源沙门氏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于本地区其他动物源菌,多药耐药结果显示在0耐~7耐均有分布。③牛源沙门氏菌和羊源沙门氏菌中blaTEM、blaOXA、oqxA、oqxB、aac(6′)-Ib-cr、ant(3″)-Ia、aadA2和tetB基因的携带率高于鸡源和猪源沙门氏菌的携带率,但blaCMY-2、qnrB、qnrS和tetA这4种耐药基因仅在猪源沙门氏菌中检出。④筛选出8株多药耐药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沙门氏菌,MLST分析发现8株菌的ST型均为ST34,进化树分析显示它们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焉耆县被检养殖场的动物粪便中均分离出沙门氏菌,且对13种不同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共存的情况,不同动物源耐药沙门氏菌间存在克隆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京市密云地区肉牛、羊、猪、犬布病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2009-2010年抽样检测14个乡镇的41个养殖(场)户1万1803份样品,除奶牛免疫了布病疫苗未检测外,其余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因为全县对布病的检疫净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所以2007-2010这4年里未发生肉牛、羊、犬、猪布病的疫情,进一步做好布病的检疫净化工作仍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六畜考源     
易华 《古今农业》2012,(3):18-30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成为显贵的家畜。六畜概念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文献,猪和马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消长。本文系统考察了六畜渊源,并试图窥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畜牧业阶段(石器时代),猪、狗、马、牛的驯化递次发生;游牧畜牧业阶段(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东北草原地区的主要牧畜是马、牛、羊;定牧畜牧业阶段(铁器时代),羊的饲养跃居首位,牛、马饲养退居其次;定居家畜业阶段(机器时代),畜种布局渐呈区域化、多元化态势。影响东北地区畜牧结构的因素有:环境变迁和生态适应,畜牧政策和饲养技术,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经济交流和市场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了人和5种动物(鸡、牛、兔、羊与猪)血清的蛋白组分,结果表明,人和兔血清的电泳图谱为5条带,从正极到负极分别为清蛋白和α1,α2,β,γ球蛋白;鸡、牛和羊血清的电泳图谱为4条带,从正极到负极分别为清蛋白和α,β,γ球蛋白;猪血清的电泳图谱为3条带,从正极到负极分别为清蛋白,α与β球蛋白混合带,γ球蛋白。且不同种类血清相对应条带的带宽、着色深浅也不同。说明不同动物血清蛋白组分与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掌握了解广西各地猪、牛、羊、鸡戊型肝炎(HE)的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来自广西各地猪(850份)、牛(392份)、羊(428份)、鸡(352份)共2022份血清中的抗HEV抗体,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动物间抗HE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4种主要畜禽的血清总抗HEV抗体阳性率为44.76%(905/2022),其阳性率大小排序为:猪(77.53%)>牛(27.81%)>羊(21.03%)>鸡(13.35%);不同地区的畜禽血清抗HEV抗体阳性率都是以猪群的最高,均在59.00%以上.而从不同地区的4种畜禽血清总抗HEV抗体阳性率来看,以南宁市的最高(61.94%)、河池市的最低(30.93%).[结论]广西的猪、牛、羊、鸡群中均存在HEV感染,且猪在传播HEV方面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BI中GenBank里查询到已登录的人、猪、牛和绵羊的SDHD mRNA序列,通过多重同源比较,从而获得高度保守区域序列,设计了同源引物,并首次对山羊SDHD编码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经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山羊SDHD基因共4段cDNA序列,分别为:451 bp4、20 bp5、29 bp和698 bp。所获得的四段序列测序结果经La-sergene7.0软件SeqMan拼接后,获得一条1238 bp长的c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nr比对,发现其与绵羊、牛、猪和人相应序列相似性分别达98%、97%、85%和81%。用NCBI的ORF Finder软件对已经克隆的山羊SDHD基因cDNA进行开放阅读框分析,发现该序列包含一个48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59个氨基酸残基,计算机分析表明(Compute pI/Mw tool),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7 224.11 Da,等电点为8.92。通过DNAMAN软件分析发现,山羊SDHD蛋白保守性很高,其与绵羊、牛、猪和人SDHD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7%、96%、87%和85%。此山羊SDHD基因cDNA序列和SDHD蛋白质序列已于2010年1月31日登录在NCBI的GenBank上,登录号为GU338978和ADB92501。本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山羊的SDHD基因作为山羊肉品质性状候选基因,提供了相应的序列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777844头家畜(绵羊、山羊、牛、马、骡和骆驼)的调查,共检出肿瘤76例,分属25种肿瘤:山羊鼻腔腺瘤、绵羊肺腺瘤,绵羊乳腺瘤、牛肝细胞腺瘤、绵羊和牛的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绵羊和马的肾腺癌、牛腺癌、绵羊肾上腺皮质癌、牛纤维瘤、牛韧带状瘤、牛间皮瘤、牛和绵羊的海绵状血管瘤、绵羊淋巴管瘤、骆驼骨软骨瘤、骡纤维肉瘤、绵羊肉瘤、绵羊和牛的横纹肌肉瘤、牛软骨肉瘤、绵羊淋巴肉瘤、牛神经鞘瘤、马脑膜瘤、绵羊卵巢睾丸母细胞瘤、牛癌肉瘤、马和绵羊的恶性黑色素瘤。调查表明牛的肿瘤检出率比羊的肿瘤检出率高,山羊鼻腔腺瘤呈地方性流行,绵羊肺腺瘤分布有一定的区域,其余肿瘤均为散发。文中对各种肿瘤的形态结构均作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20.
马油的透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马油的体外透皮特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确定马油、羊油、猪油及食用花生油的测定波长,并且建立标准曲线,以大白鼠皮为渗透膜,研究马油、羊油、猪油及食用花生油的平均渗透量、渗透速率;建立各种油脂的渗透方程.[结果]在2~10 h的渗透过程中,马油的渗透量(μL/cm2)均大于羊油、猪油和食用花生油,渗透量大小顺序为:马油>花生油≈羊油>猪油.渗透速率(μL/cm2·h)分别为 2.132 1、1.247 9、0.736 0和1.276 4.[结论]马油、羊油、猪油及食用花生油中,马油的渗透速率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