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试验通过对网上平养育雏鸡舍前端和后端环境指标持续监测,分析不同周龄不同位置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分布规律。环境参数结果显示:网上平养育雏鸡舍后端的温度、氨气和粉尘浓度极显著高于前端(P0.01),前端湿度极显著高于后端(P0.01);后端二氧化碳浓度略高于前端(P0.05);随周龄增加和通风量加大,温度、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逐步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湿度逐步升高,2~5周龄鸡舍粉尘浓度逐步升高,5周龄后急剧降低;除了鸡舍室内湿度低于标准要求外,温度、氨气、二氧化碳、粉尘等环境参数均符合养殖场空气质量标准。生产性能结果显示:蛋鸡体重随周龄增加呈线性增加,且鸡舍前后端鸡只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胫长在7周龄前呈线性增加,7周龄之后增加幅度放缓,且前后端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旨在通过监测和分析对比封闭式肉种鸡舍冬季和夏季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季节性调节鸡舍内环境参数提供数据基础。试验在江苏省常州市某封闭式肉种鸡舍进行,试验鸡舍内设7个监测位置,包含5个不同的水平位置和3个不同高度(前、中、后、上、下、南、北),分别在冬季(2016年12月)和夏季(2017年7月)连续监测7 d,每天5:00~21:00每2 h监测1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颗粒物(PM)浓度、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浓度,每天监测9次。结果表明:夏季鸡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均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而PM浓度、NH3和CO2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冬季(P0.01);喂料等人为行为和鸡的活动可引起PM浓度升高,关灯后不同粒径PM浓度均下降;夏季和冬季鸡舍内风速均与NH3和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夏季母鸡产蛋率显著高于冬季(P0.01),但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夏季封闭式鸡舍内空气质量较冬季更好,鸡的活动会引起PM浓度上升,鸡舍内风速显著影响NH3和CO2浓度,封闭式肉种鸡舍内夏季母鸡产蛋率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旨在分析华东地区冬季不同畜种有窗式畜舍内环境卫生状况。采集同一试验农牧场的有窗式猪、鸡、牛、羊舍内光照度、温湿度指数(THI)、噪声、空气中氨浓度、细菌数等环境卫生指标。结果表明,猪舍和羊舍的温湿度指数极显著高于鸡舍和牛舍(P0.01);鸡舍空气中氨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畜舍(P0.01);猪、鸡舍空气中细菌数极显著高于牛、羊舍(P0.01)。不同畜禽舍的光照度和氨气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温湿度指数和氨气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和空气中细菌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因此,同为华东地区冬季有窗式畜舍,猪、鸡舍空气状况更需要关注,适当降低环境湿度可以有效改善畜舍内的环境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舍内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对山西省某公司养殖基地的一栋上述鸡舍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舍内近风机端位置的温度在不同日龄均高于其他位置,舍内不同位置湿度无显著差异(P0.05),靠近湿帘端附近的空气中氨气浓度与其他位置相比较低(P0.05),从近湿帘端位置到近风机端位置,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日龄的增加,舍内菌落总数含量逐渐升高,在近风机端位置的空气菌落总数显著高于舍内其他位置(P0.05)。在垂直方向上,笼养肉鸡上中下三层之间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相关数据还表明舍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40%~50%,能够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所需温湿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阶梯笼养蛋鸡育雏舍内温度、湿度、氨气和光照分布规律,1~49日龄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结果:上、中、下三层均表现为中间温度高于两端,由上至下依次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层鸡笼前端温度极显著低于中间和后端(P0.01),下层鸡笼中间温度极显著高于两端(P0.01);上层和中层鸡笼前端湿度极显著低于中间和后端(P0.01),且由前至后逐步升高,下层鸡笼中间湿度极显著高于前端和后端(P0.01);上、中、下三层均为中间氨气浓度极显著高于两端(P0.01),整个鸡舍中间中层氨气浓度最大,氨气与湿度表现相似规律;上层光照强度高于下层,其中前端和后端差异显著(P0.05),中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鸡1~49日龄体重略超过品种标准的标准体重,各周龄均匀度介于81.2%~84.5%之间。  相似文献   

6.
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在密闭式育雏舍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的密闭式鸡舍环境参数变化和雏鸡生长发育情况,试验于每天8∶00、14∶00和18∶00测定密闭式鸡舍内9个不同位置的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和氨气浓度),每周测定雏鸡的体重和统计死淘率,以评价地源热泵系统的加温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鸡舍内温度33.48~26.32℃,同一时间不同测定点之间温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变化范围为1.81~3.40℃;育雏期间相对湿度为28.83%~54.16%,同一时间不同测定点相对湿度也存在差异,第1~3周测定点7的湿度显著高于测定点3(P0.05);同一时间不同测定点的氨气浓度不同,测定点5的氨气浓度高于测定点1、3、4、6和9(P0.05),育雏期间鸡舍内最高氨气浓度为7.57mg/m3,低于《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的参考值;6周龄公鸡的体重(387.25g)显著高于母鸡体重(326.76g)(P0.05),生长发育正常,符合本品种标准。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能够满足蛋鸡育雏的要求,但应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鸡舍的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旨在了解北京市典型奶牛舍春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为奶牛正常健康生产提供环境依据。试验分别测定了奶牛场泌乳牛舍不同时间段(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18:00~19:30)不同位置(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在测定的5个时间段内,泌乳牛舍内的温度呈规律性变动,先升高后降低(P0.0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0.01),而且温热指数(THI)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小于达到热应激的指标(THI≥72);早上的风速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天的辐射热高于早上晚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PM浓度在早晚相对较低(P0.05);氨气浓度在16:00~17:30和18:00~19:30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二氧化碳浓度在18:00~19:30这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舍外风速极显著(P0.01)大于舍内,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舍外。牛舍内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向阴面氨气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饲喂通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由此得出,北京市典型泌乳牛舍的春季温度、湿度较适合牛群生产;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对奶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蛋鸡舍侧墙进风口不同位置高度对蛋鸡舍内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改善蛋鸡舍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以我国北方最常见的侧窗进风、纵向通风蛋鸡舍为研究对象,选择A、B两栋仅安装高度不同侧墙进风小窗的蛋鸡舍,侧墙小窗规格一致(宽0.65 m、高0.23 m),安装高度分别为2.25 m、1.65 m,分别测试两栋舍内温热参数以及舍内空气环境质量。结果显示:A、B两栋蛋鸡舍内平均温、湿度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走道间温、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栋蛋鸡舍内测点风速、氨气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舍内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A栋蛋鸡舍内温湿度波动低于B舍,测点风速普遍大于B栋蛋鸡舍风速,有害气体浓度低于B舍。说明侧墙进风口位置高度不仅影响蛋鸡舍内温、湿度状况,而且影响舍内污染物的分布及排除。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冀中地区奶牛场环境对乳品质的影响,对冀中地区奶牛场的主要环境指标(风速、湿度和温湿度指数)与乳品质主要指标(乳蛋白率、乳脂率)进行了测定,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冀中地区月平均温度和温湿度指数变化规律一致(1—7月份上升,8—12月份下降),月平均湿度全年波动变化,而风速变化规律则是春季高、秋冬季低;乳脂率、乳蛋白率变化趋势相似,春季到夏季逐渐降低,夏季到秋冬季节逐渐上升。乳脂率与乳蛋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温度、湿度和温湿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风速与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与温度、风速和温湿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冀中地区高温高湿季节不利于奶牛生产高品质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舍环境参数的季节性变化及参数间的相关性。选择河北省寒区4种建筑形式的奶牛舍,对温湿度、粉尘浓度和气载细菌总数分别采用连续记录法、定点定时测定法以及培养计数法进行4个季节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牛舍温度均表现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而相对湿度则表现为相反的规律,夏季所有牛舍温湿指数均超过72,寒区奶牛舍的夏季防暑需重视。牛舍内粉尘PM10和PM2.5浓度分别达28.5~211.5和1.9~44.2μg·m-3,在任何季节4种牛舍的粉尘(PM10和PM2.5)浓度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PM10季节性明显,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且PM10与温度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60),与相对湿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4种牛舍的气载需氧菌总数达1 804~4 944CFU·m-3,在任何季节各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与温度、相对湿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温度r=0.49,相对湿度r=0.56)。从需氧菌与粉尘的相关性可知,需氧菌总数与PM10浓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0)。可见,改善牛舍环境需综合考虑温湿度、粉尘和气载细菌等环境参数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找到东北地区蛋鸡舍冬季保温和通风的平衡点,并将舍内环境条件控制在适合蛋鸡生长的范围内,试验对吉林省某蛋鸡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有害气体浓度和颗粒物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舍内平均温度22.1℃,平均相对湿度67%,不同监测点温湿度存在差异;平均氨气浓度为3.21 mg/m~3,其浓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舍内颗粒物浓度分布情况为PM_1和PM_(2.5)浓度近风机端舍中远风机端,PM_(10)和TSP与之相反,即远风机端舍中近风机端;舍内CO_2平均浓度为8 576 mg/m~3,高于相关标准。基于CO_2浓度对试验鸡舍通风策略进行优化,得出该试验鸡舍最小通风量为0.56 m~3/h·kg,以及东北地区采用传送带清粪方式的蛋鸡舍应保证的冬季最小通风量为0.51~0.58 m~3/h·kg。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南方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对密闭笼养蛋鸡舍的影响,通过自动温湿度仪采集密闭笼养蛋鸡舍内外、蛋鸡舍内不同高度、不同断面的温湿度数据,评估湿帘风机系统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蛋鸡舍内外温湿度表现差异显著,温度平均降低约5.4℃(P<0.05),湿度平均增高14.81%(P<0.05);鸡舍内不同高度、不同断面温湿度表现差异显著;舍内不同断面的温湿度差异大(P<0.05),因此,该系统布局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冬季有窗式鸡舍内不同位置对光照、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和细菌密度等环境指标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东西方向上,细菌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显著高于西部(P0.05),其他环境因子差异不显著;南北方向上,湿度和氨气浓度差异显著,南部显著高于北部(P0.05),而光照、温度和细菌总数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鸡舍内不同位置的光照强度与氨气浓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2-tailed)0.05),温度与湿度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Sig.(2-tailed)0.05),其他各环境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有窗式鸡舍冬季室内光照强度与氨气浓度间、温度与湿度间有显著性的关系,而且这些环境指标受不同位置的影响,提示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位置、环境指标及其相关性进行养殖环境控制,以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全封闭层叠式笼养蛋鸡舍环境质量和蛋鸡生产性能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从纵向看,进风端到风机端,环境温度、风速、CO_2浓度、细菌总数均显著提高;PM10浓度风机端显著高于其他监测点;湿度显著降低。2从横向看,中间过道的平均湿度和PM10浓度显著低于两侧过道。3从区域看,风机端的温度、风速、CO_2浓度、PM10浓度、细菌总数含量最高,产蛋率最低。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对商品肉鸡层叠式立体养殖模式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分析不同季节笼养肉鸡环境参数的差异,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选择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的同一栋鸡舍,在秋季和冬季饲养周期中,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连续监测3~6周龄肉鸡舍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测定点均匀分布在舍内4个位置,比较秋季和冬季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肉鸡生长后期,冬季舍内环境温度略高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舍内湿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两个季节的温湿度均可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需求。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冬季舍内氨气浓度略高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秋季(P<0.05);同时冬季舍内空气微生物总菌数显著高于秋季(P<0.05)。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内温度在不同季节可保持恒定;在冬季饲养期,舍内湿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微生物总菌数升高。因此,冬季饲养肉鸡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应适当增加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6.
舍内温湿度变化对哺乳期母、仔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同日分娩的12头母猪、及所产123头仔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每天舍内温湿度、母猪采食量、仔猪日增重和仔猪腹泻情况的测定,探讨哺乳期舍内温湿度变化对母猪和仔猪的影响,以期为哺乳期母、仔猪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哺乳期母猪采食量与温度、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03;仔猪腹泻指数与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78;仔猪日增重与母猪采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8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商品肉鸡舍冬季环境指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调查安徽省不同类型的商品肉鸡舍内冬季环境指标情况,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肉鸡舍,按照日龄不同每种肉鸡舍各选6栋,检测肉鸡舍的主要环境指标,主要有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微生物等,分析各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鸡舍结构和鸡群日龄等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检测的大部分鸡舍环境均不符合标准,其中舍内氨气含量、温湿度、细菌超标严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稍轻,氨气浓度和细菌数与鸡舍结构、温湿度及饲养鸡群日龄大小显著相关(P<0.05)。试验结果说明鸡舍结构、通风和加温方式是影响舍内有害气体含量、温湿度及细菌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垫料厚度对鸡舍氨气、二氧化碳和粉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讨垫料厚度对黄羽肉鸡舍内氨气、二氧化碳和粉尘的影响。试验选用1 600只21日龄苏禽黄鸡(公雏),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鸡,分别饲养在结构、空间一致的独立鸡舍内(共20间),饲养密度为8只/m2。各组锯屑垫料厚度依次为4、8、12、16 cm,试验期从22~70日龄。结果表明:不同厚度垫料对各日龄鸡舍中粉尘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12 cm和16 cm垫料组35日龄鸡舍中氨气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粉尘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12 cm垫料组70日龄鸡舍中氨气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二氧化碳含量显著低于4 cm垫料组(P0.05)。由此可知,适当增加垫料厚度能够降低鸡舍氨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综合本试验结果,12 cm厚度锯屑垫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旨在通过监测冬季肉种鸡舍内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氨气(ammonia,NH_3)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的浓度变化及检测舍内细颗粒物PM_(2.5)的化学成分和电镜观察,分析冬季封闭式种鸡舍颗粒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分布特点及鸡舍PM_(2.5)的可能来源。试验监测于2016年12月在江苏某封闭式肉种鸡舍进行,鸡舍内饲养5 626只57~58周龄优矮种鸡。鸡舍内共设7个监测位置,舍外1个监测位置,每天05:00-21:00每2h监测一次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PM浓度、NH_3和CO_2浓度,连续监测8d;鸡舍中央位置固定颗粒物采样器,每天连续16h采集PM_(2.5)用于成分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鸡舍前部(进风口)的温度、PM和NH_3浓度均显著低于中部和后部(P0.05);鸡舍内不同粒径PM浓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01);早上喂料时(05:00)PM_(2.5)、PM_(10)和TSP浓度最高,熄灯后(21:00)PM浓度低于其他监测时间,而PM_(2.5)/PM_(10)、PM_(10)/TSP和PM_(2.5)/TSP在安静时(21:00)最高;除了PM_(2.5),风速与其他微环境变量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舍内风速和CO_2浓度受舍外影响不大;2)鸡舍PM_(2.5)成分以有机碳(OC)含量最高,NO_3~-和SO_4~(2-)浓度较高;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鸡舍PM_(2.5)多为矿物颗粒和部分烟尘集合体;PM_(2.5)能谱图显示C和O的质量百分比、原子数百分比最高。监测鸡舍外PM浓度比舍内低,舍内的前部(进风口)的空气质量比中部和后部好,鸡的活动是引起粗颗粒(PM_(10)、TSP)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肉种鸡舍内PM_(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粪便和地面扬尘等。  相似文献   

20.
高温季节“湿帘-风机”系统降温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湿帘-风机"系统对妊娠猪舍在高温季节的降温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高温季节不同降温模式对妊娠猪舍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舍外热空气经湿帘后,温度可降低7.06℃,湿度上升37.20个百分点。当湿帘与风机距离相同时,风机安装于横墙或纵墙不影响降温效果。距离湿帘越远,舍内温度越高,湿度越低,风机口与湿帘处的温湿度差分别达1.88℃、8.66个百分点。连续监测该猪舍环境参数,舍内温度均在25.33~29.17℃范围之间,且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气体浓度均在各标准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季节采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可改善妊娠猪舍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