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蒲公英内生菌对由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鱼类疾病的作用效果,分为2部分:体外抑菌试验和攻毒试验.试验所用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液质量浓度为890万CFU/mL,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液质量浓度为780万CFU/mL.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蒲公英内生菌对体外培养的2种细菌均有显著抑制效果,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4.50 mm,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抑菌圈直径为30.53 mm.攻毒试验以黄河鲤鱼为试验鱼,注射量为0.2 mL/尾.攻毒试验设5个处理组,即对照组、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投喂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组和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后投喂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攻毒试验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后投喂含有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累积病死率显著高于未注射致病菌的对照组,低于注射致病菌投喂普通饲料的试验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组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投喂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试验鱼累计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植物内生菌是产生新型抗生素的微生物资源。试验欲从中草药葎草中分离具有抗致病菌的内生真菌,为防治畜禽疾病提供新型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来源。试试从葎草中分离出21株内生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SS3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该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SS3具有镰刀菌属的表型特征,经过rDNA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JF262912)分析,该菌与镰刀菌属的同源性达到了99%。本试验首次分离药用植物葎草的内生真菌,其中具有抗菌特性的内生真菌SS3经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其属于子囊菌亚门[Amon Ascomycetes]、镰刀菌属[Fusarium]。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是鱼类常见条件致病菌,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别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错误判断,为了提高鉴别效率和准确率,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两种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选取12株鱼源致病气单胞菌使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扩增细菌目的片段,将所测得序列校正后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明确菌种,并依据种间序列差异筛选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进行PCR-RFLP酶切图谱的鉴别分析。筛选出嗜水气单胞菌16SrDNA的特异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naBⅠ和可以鉴别维氏气单胞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seNⅠ,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别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PCR-RFLP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淡水养殖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快速鉴别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隋慧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7):221-223
对锦州及周边地区3个水库30尾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PCR扩增气溶素基因aer鉴定,确定6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各分离菌株均对环丙沙星、氯霉素、强力霉素、妥布霉素敏感;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不敏感;部分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接种试验动物出现典型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病理变化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乌鳢体内嗜水气单胞菌携带情况,本调查以长春市售表观健康乌鳢为研究材料,从其体内分离并鉴定嗜水气单胞菌,并对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选取代表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共分离嗜水气单胞菌107株,其中56%以上分离株携带3种以上毒力基因,88.79%(95/107)的分离株携带Lux S基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菌株对小鼠、斑马鱼均有一定致病性,随着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种类的增多,致病力也相应增强。研究结果对研发食用乌鳢的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野生麋鹿死亡原因及生活地区存在的病原菌,找出安全高效的药物,提高麋鹿存活率,对其生存地区疫病进行合理防控,试验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显微镜检、PCR扩增、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并通过细菌耐药性试验对2016年8月份湖北石首市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随机采集的10份麋鹿粪便样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该批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6株大肠杆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和1株变形假单胞菌。6株大肠杆菌和1株嗜水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恩诺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拉定、头孢曲松、丁胺卡那、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均敏感;嗜水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6株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为0,中介率为50%,耐药率为50%。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都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普遍存在于淡水、污水、淤泥、土壤和人类粪便中,部分致病株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本试验从2010年某淡水养殖场的发病黄鳝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并经过常规细菌学鉴定和双重PCR鉴定确定为携带气溶素基因的强毒菌株,而且经过黄鳝和小鼠回归试验进一步确认该病由强毒菌株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并根据药敏试验成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8.
鲤鱼肠黏膜益生乳酸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鲤鱼肠黏膜上分离筛选出一株乳酸菌菌株YL-1,其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初步鉴定为粪肠球菌。通过药敏试验证明,YL-1对部分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建立的检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的点酶法,可在嗜水气单胞菌培养上清和临床病料中检出HEC毒素,可检出的最低水平为95ng/ml。用该法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的培养上清及患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病料,均为阴性反应,仅与豚鼠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新亚种及吕克氏耶尔森氏菌有轻度的交叉反应。对72株病鱼分离菌及33份病鱼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点酶法与溶血试验的符合率分别为80.7%和90.9%。以上试验重复3次,结果完全一致。综上可见,用点酶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无须作复杂的细菌鉴定,并能直接用于病料,是一个快速、敏感、特异、有效的方法,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重组弹性蛋白酶的酶学性质,试验根据GenBank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ahyB设计1对含酶切位点的特异引物,以嗜水气单胞菌J-1(AhJ-1)株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不含信号肽的成熟弹性蛋白酶基因片段(787 bp),并与pMD18-T载体连接、测序,再用DNAStar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与豚鼠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同源性高达95%,与嗜水气单胞菌AG2株弹性蛋白酶ahyB基因同源性为92%,与铜绿假单胞菌LasB基因同源性为82%;将PCR产物连入表达载体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诱导表达,出现50 ku的融合表达蛋白,该表达产物纯化复性后表现出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将金银花内生真菌发酵液饲喂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的鲤鱼,研究金银花内生真菌对鲤鱼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分离培养健康空白组、攻毒组和内生真菌组的鲤鱼后肠细菌、革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表明:对鲤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其后肠优势菌群发生了改变.空白组的优势菌为G+短杆菌(JYK-1)和G+球菌(JYK-2);攻毒组的优势菌为Gˉ长杆菌(JYG-1和JYG-2).对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的鲤鱼饲喂含金银花内生真菌发酵液的饲料后,其优势菌为G+短杆菌(JYN-1)和G+球菌(JYN-2),并且JYN-1和JYK-1的形态和染色特征相同,JYK-2和JYN-2的形态和染色特征相同.研究表明:给攻毒后的鲤鱼饲喂金银花内生真菌可以调节其肠道菌群,使致病菌降低,有益菌增加.说明饲喂金银花内生真菌后肠道优势菌JYN-1和JYN-2可以作为潜在的益生菌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一种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本研究收集南京市多处湖泊池塘水样,采用增菌、平板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种特异性16S rRNA基因扩增等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采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进一步通过动物试验确定是否为致病性菌株。结果,从28份水样中共检出嗜水气单胞菌7株,检出率达25%;其中致病性菌株4株,占被检嗜水气单胞菌总数的57.14%(4/7)。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南京市水体环境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为进一步预防该菌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吉林省内12个水域采集和送检的66尾病鱼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共检出46株嗜水气单胞菌疑似菌,通过生化试验结合PCR扩增气溶素基因Aer,确定其中22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双倍稀释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其中有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并且为交叉耐药,耐药菌检出率为18.2%,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抑菌圈均小于19mm。将病料中分离的8株嗜水气单胞菌负染后电镜观察,耐药菌表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球形结构,而敏感菌表面则为细丝状菌毛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保守序列16S rDNA和Aero,设计2对引物,以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为起始材料,建立PCR检测方法。从12株分离物中均扩增到16S rDNA片段,从3株分离物中均扩增到Aero片段,经序列测定和分析,所扩增的片段均为嗜水气单胞菌的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可用于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5.
疑似草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对疑似嗜水气单胞菌草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通过普通营养琼脂、胰蛋白大豆琼脂及生化试剂等的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后,获得3株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检测3株细菌的基因序列比对确定菌株后,对确定的草鱼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回归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然后采用临床上常用的阿奇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10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16S rRNA通用引物鉴定后确定3种菌株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腐败斯瓦尼菌,确定的嗜水气单胞菌回归试验证明其具有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阿奇霉素对腐败斯瓦尼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其抑菌直径分别为105、95 mm,阿米卡星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腐败斯瓦尼菌这3种菌都较敏感,抑菌直径分别为105、95和93 mm。结果表明,疑似为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草鱼有3种细菌感染,其中鉴定的嗜水气单胞菌是致病菌,常用抗生素阿米卡星对3种菌都有抑制作用,而仅对腐败斯瓦尼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的是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淡水鱼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现状,本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浓度稀释法分别定性、定量检测了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集的26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利用PCR法检测菌株携带氟苯尼考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为15.38%,氟苯尼考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主要集中在2~4 μg/mL,5株菌对氟苯尼考的MIC超过8 μg/mL,1株分离菌具有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结合以往数据及其他省市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氟苯尼考已呈较高的耐药率和耐药浓度,且位于质粒上的floR基因阳性菌株有传递该基因给其他种属鱼类致病菌的风险。因此,有必要科学规范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大连市某人工池塘养殖的淡水鱼苗出现大量死亡。从病死鱼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一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对鱼饲料、池塘环境样品进行细菌计数与优势菌筛查,发现池底淤积物和池塘排水管污物中细菌总数严重超出限值,优势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与病死鱼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基本一致。由此判断引起池塘鱼感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池底淤积物和池塘排水管污物。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重庆地区分离的嗜气单胞菌WL3-X2分离株对大鲵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将嗜水气单胞菌WL3-X2分离株经福尔马林灭活,作为免疫原,通过腹腔注射途径间隔2周两次免疫健康大鲵,并检测其体内血清抗体、溶菌酶、补体C3及其免疫保护效应。结果显示,免疫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能够显著提高大鲵血清抗体滴度、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首免35 d后这3项指标均达到峰值。此外,对初免4周后的大鲵经肌肉注射0.2 m L浓度为1.0×10~8 cfu/m L剂量的嗜水气单胞菌WL3-X2分离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6.7%。本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地方分离株灭活菌对大鲵具有显著免疫保护效力,可以作为大鲵预防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实验室诊断技术对某鲢鱼养殖厂发病鲢鱼进行诊断,以期为该场发病鲢鱼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运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对该发病养殖场随机挑取发病鲢鱼进行诊断,利用药敏试验进行治疗药物的筛选。结果:从鲢鱼中分离菌株19株,其中13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检出率为68.4%。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出的药物为该病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嗜温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鳖、鳗鱼体内分离到2株嗜温气单胞菌(TAh-3、EAs-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确定TAh-3为嗜水气单胞菌,EAs-1为温和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TAh-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100%,EAs-1株为非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TAh-3株外膜蛋白(OMPs)型由7条蛋白带组成,其中1条主带大小为40.0kDa;EAs-1株OMPs型由8条蛋白带组成,其中2条主带大小为38.0kDa、45.0k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