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用微流水孵化器黄鳝受精卵进行不同水深和光照孵化单因子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2~23 cm水层中,随水深增加孵化率降低。在不大于16 cm水深时可获得较高的孵化率,在离水面2 cm左右孵化最佳。不同光照试验结果表明,黄鳝受精卵长期在强光2 000 lx以上或长期弱光250 lx以下环境中孵化率较低。光照度在250~1 500 lx范围随光照加强孵化率提高。光照度在1 500 lx左右获得较佳孵化率。  相似文献   

2.
水深对黄鳝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深对黄鳝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在不同水深的玻璃孵化器中进行黄鳝受精卵的孵化试验,结果表明:水深分别为2cm、9cm、16cm和23cm时,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93.22%、86.32%、78.39%和60.06%。水深2cm时,孵化率最高,与其它水深的孵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水深9cm同16cm时,孵化率的差异也极显著(P〈0.01);水深23cm时.孵化率虽低。  相似文献   

3.
黄鳝人工孵化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别采用不同的孵化方式对黄鳝受精卵进行孵化。结果表明:流水孵化方式比静水孵化方式的孵化率高;在流水孵化方式中,第5组孵化方式(水深0.2~0.4cm、履盖湿纱布、光线较暗),其孵化率显著高于其它方式(P<0.05)。  相似文献   

4.
水温、pH值和光照对斑马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究水温、pH值和光照对斑马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依次进行的单因素实验显示,水温28℃,pH值7.5,光照强度100 lx,光周期10L∶14D时孵化率最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斑马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为:水温pH=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理论最佳孵化条件为水温28℃,pH值8.0,光照强度100l x,光周期12L∶12D。在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孵化时间随着孵化温度的提高而缩短,且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不同步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进口凡纳滨对虾所产的受精卵为材料,在相同孵化水温(29.5℃)、不同盐度(20、25、30、35、40)、不同pH值(7.0、7.5、8.0、8.5、9.0)及不同碱度(2.23 mmol/L、2.79 mmol/L、3.35 mmol/L、3.90mmol/L、4.46 mmol/L)条件下,进行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率的孵化率与盐度呈密切相关,以海水盐度为30的孵化效果最佳,平均孵化率达到87.7%,盐度低至20或高至40时均不能孵化出无节幼体;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的pH值密切相关,微碱性的海水有利于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率表现较佳,其中以海水pH值8.0的孵化效果最佳,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5.85%,海水pH值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受精卵的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碱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2.23~4.46 mmol/L的碱度范围内,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介于85.35%到85.95%之间,各碱度梯度组之间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恒温水槽中,观察了不同盐度、温度对金头鲷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19℃、盐度28时,海水中金头鲷孵化率最高达83%;在盐度28、温度20℃时,孵化率最高达85%。孵化时间分别是80h、48h和40h。  相似文献   

7.
2010年2~5月进行了金鳟自繁试验,获得金鳟受精卵9.55万粒.在同一孵化室内培育至发眼卵,分别置于室内和室外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继续孵化,结果显示:受精卵在孵化室内(水温6.1℃)经40~42 d的孵化,全部发眼,发眼率96.8%,发眼积温达244~256℃·d.发眼卵在孵化室内的积温达到336~342℃·d时开始破膜,孵化率91.2%;在凉棚下积温达到315~322℃·d时开始破膜,孵化率89.1%.试验证明:在金鳟发眼卵孵化时适当提高水温可缩短孵化期,昼夜温差对金鳟发眼卵孵化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平鲷受精卵孵化时的最适水温为22℃,最适盐度为27.6‰,最适pH值为8.00。青霉素或氯霉素的浓度为1.0—1.5mg/时,可提高平鲷受精卵孵化率10%—20%。平鲷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为10—20×104粒/m~3时孵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盐度对渤海湾卤虫卵孵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孵化用水pH8.13~8.21,温度30℃左右,光照250~450lx的条件下,渤海湾卤虫卵在盐度10‰~60‰范围内,均能孵化,盐度40‰、45‰时孵化率最高;盐度20‰~55‰,24h孵化率均在50%以上;盐度75‰时24h孵化率为0,48h孵化率37.5%。建议试验条件下,渤海湾卤虫卵孵化盐度范围控制在25‰~50‰,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水资源情况在此范围内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
研究光照对细鳞裂腹鱼胚胎孵化及20日龄内仔鱼生长、摄食的影响,探讨了细鳞裂腹鱼胚胎及仔鱼所需的适宜光照条件,为该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也为人工繁殖和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仔鱼为人工育苗池中随机抽取的初孵仔鱼,仔鱼饵料为小球藻和鲜酵母混合培育的褶皱臂尾轮虫。水源为天然河水,试验期间水温16.0~18.0℃、溶解氧6.8~8.5 mg/L、pH 6.5~6.8,采用三基色节能荧光灯为暗室内光源。结果表明,在10~360 lx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孵化率逐渐升高,300~360 lx时达到最高的孵化率88.1%,此后孵化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又有所下降,细鳞裂腹鱼受精卵孵化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720 lx。光照对细鳞裂腹鱼仔鱼的生长及摄食有显著影响。12日龄后的仔鱼在40~60 lx光照强度下生长最好、摄食强度最大,400~600 lx次之;此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摄食强度又显著下降。在40~6 000 lx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强,摄食强度下降,生长则变差。黑暗条件下的仔鱼摄食强度和摄食率最低,生长接近停滞,在15日龄时全部死亡。细鳞裂腹鱼仔鱼在20日龄以内的适宜光照强度为40~600 lx。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盐度(2、5、8、11、14、17、20、23)及纯净淡水(0),水温(29±0.5)℃下,比较观察奥尼罗非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初孵的奥尼罗非鱼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l).结果表明,盐度5~14时,奥尼罗非鱼仔鱼受精卵孵化率较高(88.7%~90%),盐度高于17和低于2时,孵化率较低.盐度在2~5及14~17可分别视为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的两个临界区域.仔鱼生存适宜盐度5~14,最适盐度5~8.盐度为11和14时,SAI值分别为19.05和20.84,此时仔鱼发育缓慢.部分仔鱼的身体一直未出现色素.盐度高于17和低于2时不适合仔鱼的培育.仔鱼的SAI值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5月,在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十渡鲟鱼基地进行了西伯利亚鲟鱼的规模化全人工繁育生产,期间我们对不同密度下受精卵的孵化率及仔鱼开口成活率进行了试验对比。试验表明:受精卵孵化适宜密度在40 000~50 000粒/箱,箱体规格50cm×50cm×25cm;仔鱼开口放养适宜密度为8 000~10 000尾/缸,玻璃缸为直径2m,水位35cm。  相似文献   

13.
把克氏原螯虾抱卵亲虾,在不同的遮蔽物下进行孵化,研究不同遮蔽物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枝和棕榈皮为遮蔽物的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枯树叶、稻草、和泥巴为遮蔽物的孵化率,分别达到84.75%和81.08%。以稻草为遮蔽物的受精卵孵化率最低,为6.3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水温25 ℃条件下,盐度0~8时克氏原螯虾的受精卵均可孵出幼体.但以盐度0~4时孵化率较高,每个亲体平均孵出的幼体数量较多,高出此盐度范围时孵化率明显降低,且随着盐度升高,孵化时间延长.试验表明,0~4的盐度为克氏原螯虾孵化的适宜盐度,孵化率较高,孵化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静水孵化的方法,在水温18.5℃、盐度1.018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甲醛溶液、过氧化氢水溶液、聚维酮碘溶液对黑鲷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处理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甲醛、过氧化氢处理组与对照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甲醛和聚维酮碘处理组与对照组孵化所需时间相接近,显著高于过氧化氢处理组.因此,在黑鲷育苗过程中可用浓度为500 mg/L或1 000 mg/L过氧化氢溶液处理受精卵15 min以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同时还可以缩短孵化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温度对美国鲥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温度(14、16、18、20、22、24℃)条件下,开展了美国鲥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对比试验,观察比较了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仔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温度为14~24℃时,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与温度呈二次曲线函数关系;温度为16~20℃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75.3%~89.8%),畸形率较低;温度低于14℃和高于22℃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低,畸形率较高(8.0%~15.3%)。在试验温度下,SAI值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美国鲥鱼受精卵孵化和初孵仔鱼生存的最适温度为18~20℃。  相似文献   

17.
王恒  危起伟  李伟  刘猛  李雷  杜浩  李罗新 《水产学报》2014,38(7):929-938
为获取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后代的光照偏好及其可能适应人工环境的遗传行为改变,通过黑白底质颜色选择、趋光性和最适光照选择实验,并采用个体与群体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5月龄、7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进行了研究。黑白底质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趋光性个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对光亮区(200~2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7月龄对过渡区(20~50 lx)选择较为显著(P0.05);群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均对过渡区(20~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此现象可能与"信号—适应"假说和最适光照范围有关。最适光照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幼鱼对45~135 lx照度区选择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7月龄幼鱼较多地选择23~202 lx照度区,表明随着年龄增大,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光照的可接受范围变大。研究表明,中华鲟子二代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最适照度为20~200 lx。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华鲟子二代人工养殖和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温对岩原鲤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岩原鲤受精卵的孵化过程,探索研究了水温对孵化时间、孵化率、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水温与孵化时间成反比;孵化水温明显影响孵化率、畸形率;22~24℃为岩原鲤孵化的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在26℃的水温条件下,通过在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过程中设置不同的孵化密度和水流量进行了单因素和双因素交互试验,观察并统计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及鱼苗的畸形率。试验结果,当水流量为30 L/h时,整体呈现出随着孵化密度的提高,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降低、畸形率上升的趋势。孵化密度在80粒/L时,孵化时间为45 h,孵化率为75. 6%,畸形率为8. 8%;孵化密度达到120粒/L时,孵化时间为43 h,但畸形率升高至33. 8%,孵化率降低至51. 7%。当孵化密度为70粒/L时,整体呈现出随着水流量增大,孵化率升高、畸形率降低的趋势。静水孵化组的孵化时间比水流量在20 L/h以上的试验组长4~5 h,孵化率仅为28. 0%,畸形率高达83. 3%。水流量高于20 L/h的试验组,受精卵发育时间基本稳定在45~46 h,孵化率升高至69. 3%以上,畸形率降低至31. 7%以下。水流量增大至40 L/h时,可将受精卵全部冲起,孵化率升高至79. 3%,畸形率降低至8. 4%。水流量增大至50 L/h以上时,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无显著变化。在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双因子交互试验中,水流量在30 L/h以下时,中华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受到严重抑制。水流量在30 L/h以上,水流量和孵化密度的数值比大于1/2时,比较适宜中华倒刺鲃胚胎的发育,孵化率均在65%以上,畸形率均在15%以下,且数值比越大,孵化率越高,畸形率越低。结果表明,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均是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单因子试验设计了不同孵化方式和光照强度下棘胸蛙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情况,结果表明:原池孵化方式下棘胸蛙的受精率、孵化率虽均高于人工捞卵孵化,但成活率并不高.40×100-70× 100Lux光照强度下孵化率是适宜的;30×100-65×100Lux光照强度成活率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