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本实验以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鸭组织RNA提取物为模板,根据Gen Bank数据库中呼肠孤病毒S1基因全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 ET-30a载体,重组质粒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阳性质粒为模板,建立SYBR Green I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经测序证实扩增片段与预期目的片段相符,所建立的SYBR Green II荧光定量PCR检测S1的反应在101~108 copies/u 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反应的检出下限为10 copies/μL,而H5型禽流感病毒、H9型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C型鸭肝炎病毒、新城疫病毒、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等病毒的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方法敏感、特异。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YBR Green II荧光定量PCR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方法,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致病机制和机体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
<正>1鸡病原检测结果统计分析2023年1~3月共收到鸡疑似病例样品696份。检测结果显示,以免疫抑制性病原、呼吸道疾病病原、肝损伤性病原和细菌病原检出率相对较高。在免疫抑制性病原中,以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居多,其次是呼肠孤病毒(REOV)、马立克氏病毒(M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鸭场中病毒性疫病的流行与共感染情况,本试验对我国部分地区鸭常见病毒性疫病进行了检测。对2016年采自山东、河北、江西、内蒙古、广西、江苏等省份共计302份鸭的样品进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坦布苏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圆环病毒的PCR检测,结果7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28.8%,37.1%,26.1%,22.8%,31.1%,9.9%,20.2%。病毒共感染检测结果显示:多种病毒共感染,尤其是二重感染在鸭群中非常普遍,其中85份样品表现为单一感染,占样品总数的28.3%;97份样品表现为二重混合感染,占样品总数的32.3%;67份样品表现为三重混合感染,占22.0%;四重感染样品共计16份,占5.4%;未感染样品数为37份,占12.3%。商品肉鸭及种鸭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商品肉鸭的感染率高达90.0%,而种鸭的感染率为85.3%。不同季节鸭群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达90.2%,而夏秋季节检出率为81.4%。结果表明,多种病毒病的共感染是当前我国规模化养鸭场疫病的主要流行形式,是造成我国规模化鸭场疫病防控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诊临床雏鸭"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试验取患"肝脾坏死症"死亡雏鸭的肝脏和脾脏制备病料滤液,用其接种SPF鸭胚并分离病原,对分离病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滤液传至第6代时对鸭胚的有效致死率为94.44%,死亡鸭胚胚体有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病原经RT-PCR扩增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DRV),基因片段与NCBI中10株水禽呼肠孤病毒比对同源性为95.5%~97.3%,将其命名为鸭呼肠孤病毒JS株;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1%鸡红细胞悬液无凝集性,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10~(-3.24)ELD_(50)/0.1 mL,对雏鸭的半数感染量为1×10~(-3.49)ID_(50)/mL;人工感染雏鸭5 d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制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脾脏损伤明显。说明临床雏鸭患"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为鸭呼肠孤病毒,鸭呼肠孤病毒JS株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该病的进一步防控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粤北地区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的病原学特征,于粤北地区8个有生长停滞、羽毛生长不良和消瘦等症状,疑似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肉鸡场共采集样品420份,根据发病鸡场每10份样品混为1个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8种TVP相关病毒的总检出率为80.95%(34/42),除呼肠孤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未检测到阳性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57.14%、4.76%,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鸡腺胃坏死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均为2.38%,其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均为4.76%,马立克氏病病毒和鸡腺胃坏死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2.38%;发病鸡主要集中于25~80日龄,不同日龄的TVP相关病原学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肉鸡TVP发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疾病免疫策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TVP发病规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鸭圆环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鸭圆环病毒(DuCV)在鸭群中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通过PCR方法对2006~2009年间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山东等五省602例病、死鸭样品进行鸭圆环病毒检测.结果显示,15.28%(92/602)样品感染了鸭圆环病毒;40~60日龄的中鸭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日龄段;DuCV阳性样品中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鸭肝炎病毒1型和呼肠孤病毒感染率略高于DuCV阴性样品.  相似文献   

7.
该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已对鸡、火鸡,番鸭,鹅、半番鸭、蛋鸭、肉鸭等禽类致病。除了引起死亡外,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大大降低了禽类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是新出现的一种鹅病毒性传染病,它将极大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动物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不足的状态称为免疫抑制.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免疫抑制性疫病在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猪场和鸡场中较为普遍,已对养猪业和养鸡业尤其对肉猪、肉鸡生产造成很大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成为制约养猪业和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鸡传染性囊病、鸡网状内皮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等.然而,对于鸭传染性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鸭的免疫抑制病.我们依据近些年来,对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检测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鸭呼肠孤病毒、鸭流感病毒、鸭2型疱疹病毒、鸭圆环病毒可直接损害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与鸭免疫抑制相关.综合文献报道,本文将鸭呼肠孤病毒病、鸭流感、低毒力鸭瘟病毒感染、鸭2型疱疹病毒病、鸭传染性囊病、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鸭圆环病毒感染一同归为鸭的免疫抑制病.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00-1604
2015年3月以来,我国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肉鸭群出现了一种疾病,该病以鸭喙发育不良,舌头外伸为特征。根据症状,暂将该病命名为鸭短喙长舌综合征(duck beak atrophy and dwarfish syndrome,BADS)。从不同地区5个发病肉鸭群采集130余份样品,取5份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4株大肠杆菌从肝脏常规分离);获得5份鸭胚培养物。该培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5株分离株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鸭星状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鹅多瘤病毒、鹅腺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病毒等均为阴性,鹅细小病毒呈阳性。采用基于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PCR方法对74份样品(肝脏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该分离株661bp的VP3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鹅细小病毒82-0321v株和SHM319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3%;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较低,在77.6%~78.8%之间。用鸭胚分离的SDLC01株感染1日龄雏鸭能引起鸭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从BADS患鸭体内分离得到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其可能与BADS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我国川渝地区鸭疑似呼肠孤病毒病的致病原,本试验对患病鸭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致病性试验。首先针对临床肝脾肿大、出血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例,利用鸭胚传代法进行病毒的分离,结合RT-PCR方法鉴定分离毒株;其次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MEGA X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最后将分离毒接种7日龄健康雏鸭,观察其病死率及肝脏、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F6代病毒能够稳定适应鸭胚,RT-PCR鉴定为呼肠孤病毒,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32/0.2 mL,分离毒命名为SL株。全基因测序显示该毒株全长23 580 bp, GC含量49.62%,共分10个节段,分别为L1~L3、M1~M3和S1~S4(GenBank登录号:MW196679~MW196688)。序列分析显示SL株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 NDRV)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为87.02%~99.48%;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相似性次之,为80.09%~98.77%;而与鸡源呼肠孤病毒(AR...  相似文献   

11.
曹昳 《当代畜牧》2024,(1):9-11
通过对疑似感染鹅呼肠孤病毒的病鹅进行实验室检测,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确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取有典型病理变化的病鹅肝或脾脏组织,采用RT-PCR检测鹅呼肠孤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采用I群禽腺病毒通用型二温式PCR方法检测腺病毒,对呼肠孤病毒阳性者进行病毒扩增片段测序。结果鹅呼肠孤病毒测序结果为阳性。I群禽腺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无特异性条带,为阴性。本病例确诊为鹅新型呼肠孤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月份,河北省某地一些鸭场饲养的20~45日龄的樱桃谷肉鸭发生了以腹腔中充满大量清亮、茶色或啤酒样腹水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即鸭腹水综合征。采集两个不同日龄的病死鸭肝脏样品,接种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两个病毒分离物(HB01和HB02)。这两个病毒分离物对鸡、鸭和鹅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活性。RT-PCR或PCR检测表明,HB01和HB02中鸭肝炎病毒检测为阳性,而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黄病毒等检测均为阴性。将HB02接种5日龄SPF鸭,致死率为40%;对20日龄的鸭不致死。HB02分离物中鸭肝炎病毒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与鸭肝炎病毒NA株及弱毒疫苗株C80和F64遗传距离较近。根据试验结果,推测鸭肝炎病毒可能是诱发本次鸭腹水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番鸭病毒性疾病--花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 “花肝病”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在超薄切片电镜中有时呈品格状排列,粒子直经为42-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不能凝集豚鼠、鸡、鸭、鹅、山羊、人的O型红细胞。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并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流行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为NDRV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集河北某鸭场疑似发生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无菌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通过PCR、透射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病毒,对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回归试验,并采用Mega 7.0对其σC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的病毒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可致死鸡胚,死亡鸡胚出血、充血严重;经PCR鉴定,病毒呈NDRV阳性,其他病原(禽呼肠孤病毒、鸭病毒性肝炎、鸭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禽腺病毒血清4型)均呈阴性,将分离得到的病毒命名为BD/CHN/2020株;病毒纯化后,经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80 nm、无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该毒株可在BHK和LMH细胞上稳定增殖并产生细胞融合的细胞病变效应(CPE);IFA结果显示,BD/CHN/2020株接种BHK细胞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特异性绿色荧光;BD/CHN/2020株经皮下接种后,发病鸭出现精神沉郁、排白色稀粪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脾脏出血、肿大、有白色坏死灶等病理变化;序列比对发现,BD/CHN/2020株与NDRV毒株(TH11、091等毒株)在同一分支,与NDRV SY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均为99.7%,属于NDRV。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和弱毒疫苗JS01-105P株(V202168)相比,BD/CHN/2020株第93、120、132、158、253、298位氨基酸处发生了位点突变。【结论】 成功分离得到1株NDRV BD/CHN/2020株,分离毒株对北京鸭有较强的致病性,与国内疫苗株相比,BD/CHN/2020株的σC蛋白已经发生了氨基酸位点的突变,结果可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及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一)流行病学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普十分宽泛,可感染家禽鸡、鸭、鹅以及火鸡等多数鸟类;但对鸽子、家兔、仓鼠不易感。禽呼肠孤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虽然也可以垂直传播但其传播效率不高。据相关文献报道,经消化道感染的禽感染后第4 d就可以从其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以及股关节分离到该病原,其广泛性高滴度排毒可持续长达两周,然后病毒小范围定殖在腿骨的滑膜组织以及关节部位,被病禽污染的垫料或者饲料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这与其排毒特点相吻合。(二)临床症状禽呼肠孤病毒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鸡,但对于不同日龄阶段的鸡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水禽新出现疾病水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禽副粘病毒、呼肠孤病毒病、圆环病毒、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概况和病原学特点,提出了防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又称鹅呼肠孤病毒感染,是2001年以来在我国养鹅业出现的一种呼肠孤病毒病。该病主要危害1~10周龄鹅,其特征病变是肝脏兼具出血灶和坏死灶。该病由王永坤首先在江苏发现,此后在全国许多地方的鹅群流行并造成危害。1病原分析该病的病原为鹅呼肠孤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若按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分类标准,可认为GRV与禽呼肠孤病毒属同种病毒,并  相似文献   

18.
(一)流行病学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普十分宽泛,可感染家禽鸡、鸭、鹅以及火鸡等多数鸟类;但对鸽子、家兔、仓鼠不易感。禽呼肠孤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虽然也可以垂直传播但其传播效率不高。据相关文献报道,经消化道感染的禽感染后第4d就可以从其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以及股关节分离到该病原,其广泛性高滴度排毒可持续长达两周,然后病毒小范围定殖在腿骨的滑膜组织以及关节部位,被病禽污染的垫料或者饲料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这与其排毒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正>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呼肠孤病毒(DRV)引起番鸭、鸭、半番鸭和鹅等水禽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鸭呼肠孤病毒可分为经典型(C-DRV)和新型(NDRV)两种。经典型病毒主要感染番鸭引起鸭坏死性肝炎(俗称番鸭"白点病"或"花肝病");新型病毒可感染番鸭、半番鸭、肉鸭和鹅等多种水禽,引起番鸭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称为番鸭"新肝病")和肉鸭"脾坏死症"。2007年开始,该病在我  相似文献   

20.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在各种禽类中普遍存在,主要感染鸡,造成鸡的病毒性关节炎。番鸭的呼肠孤病毒感染,早在1950年南非就有记载,1972年法国首次从番鸭中分离到病毒。近几年来,我国闽、浙等番鸭饲养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种以肝、脾、胰腺表面出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01年,吴宝成等经病原分离鉴定,确定该病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其后,多位研究者分别从临床感染发病的半番鸭、鹅中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