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从自然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菌株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针对病原菌采用6种不同杀菌剂对其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有效菌株中GC-1和GC-2可引发蒂腐病,将有效菌株的序列结果与 NCBI进行核酸 Blast 比对,GC-1和GC-2分别与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同源性达99 %和100 %,结合GC-1和GC-2病原菌形态特征分析,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对木贼镰刀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8.2007 mg/L;其次是异菌脲、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Ec50分别为19.6431 mg/L、23.2454 mg/L、37.7505 mg/L、70.2533 mg/L和139.2179 mg/L。多菌灵对粉红螺旋聚孢霉效果最好,EC50值为7.8540 mg/L;其次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和戊唑醇,其Ec50分别为14.3703 mg/L、28.1615 mg/L、100.7953 mg/L、126.3797 mg/L和135.9008 mg/L。因此,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分别对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渍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的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 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有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通过形态学鉴定、ITS、 GAPDH、ACT、CHS-1和TubG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尚未见由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炭疽菌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芒果可可球二孢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中国芒果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四川、贵州、福建和台湾 8 省份的 104株芒果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芒果枝枯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范围为0.0056~1.2852μg/mL,平均值为(0.3923±0.2267) μg/m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229.5倍。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近似呈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可作为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根据抗性分级标准,104株菌株中,均未出现抗性菌株。芒果可可球二孢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李银萍  袁庆华  王瑜 《草业科学》2013,30(3):341-345
采用生长速度法和孢子囊形成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草坪腐霉枯萎病菌的毒力作用,并进行了7种杀菌剂拌种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研究。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腐霉菌菌丝的生长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杀菌剂主要是霜脲锰锌、代森锰锌和霜霉威盐酸盐,前两种杀菌剂的半致死浓度(EC50)值均为1.28 mg·L-1,后者的EC50值为3.26 mg·L-1。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抑制效果明显的杀菌剂是吡唑醚菌酯、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其EC50值分别是0.09 、0.21和0.46 mg·L-1。用7种杀菌剂分别拌种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出苗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根据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效试验结果,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其它5种杀菌剂。  相似文献   

5.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目前梨果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以降低采后黑斑病的发生,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对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菌剂中,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4214 mgL-1,异菌脲、嘧霉胺、戊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均小于3.0 mgL-1,抑制效果较强;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0790 mgL-1和1.9508 mgL-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均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建议梨果采收后使用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杀菌剂进行防腐处理,以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的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该菌株对7种杀菌剂原药及2组混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7种原药中丁香菌酯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8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双苯菌胺,EC50值分别为1.18 mg/L和1.34 mg/L;混配组合中,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8: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CTC)为168.69,啶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4和8:1混配时,CTC分别为197.21和192.69,协同增效效果显著。引起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芒果炭疽病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通过本研究掌握芒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将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中450g/L咪鲜胺EW对胶孢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和12.5%氟环唑SC的EC50均小于1 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芒果幼果期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1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125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12.5%氟环唑SC2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1250倍液、50%氟啶胺SC1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防效为57.57%~65.57%。该研究将为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海南芒果果实上发现了一种由炭疽病菌引起的芒果红点病,导致芒果的经济价值下降。本实验通过菌种的分离与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引起芒果红点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病原菌回接后,芒果果皮上出现凸起的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周围有红色或暗红色晕圈,这与田间自然发病果实的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后,芒果红点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灰色,气生菌丝绒毛状,后期产生橘红色孢子堆;病原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与已有的芒果炭疽菌rDNA-ITS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果表明芒果红点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从国内及泰国、美国夏威夷等芒果产区采集病样分离、纯化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129株菌株对多菌灵的EC50值为0.02~111.66 μg/mL,平均值为6.2984 μg/m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5583倍,抗性菌株23株、占17.83%。不同地区和采集部位的芒果炭疽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不同,来自泰国的菌株EC50平均值最高、广东的次之,分离自叶片的菌株EC50值变化幅度最大。说明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应高度重视芒果炭疽病菌的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芒果炭疽菌和蒂腐菌的毒力,结果为:苯醚甲环唑对2种病菌表现很高的毒力,对2株芒果炭疽菌(MC01和MC02)的EC50分别为0.425 和 3.917 mg/L;对2株蒂腐菌(MB01和MB02)的EC50分别为0.326 和 2.421 mg/L。防腐保鲜试验表明:200mg/L苯醚甲环唑能有效减少芒果果实的发病指数、增加好果率及减少失重率,室温(27-32℃)贮藏21d后好果率为68%,苯醚甲环唑具有延迟果实后熟及提高贮藏保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百香果采后果腐病是黄果百香果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生长pH为4.5~5.5,最适生长温度为31~34 ℃;其可利用蔗糖、甘油、D-半乳糖等11种供试碳源;可利用硫酸铵、氯化铵、L-天冬酰胺等11种供试氮源,尿素为最难利用的氮源;不同光照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4种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和丙环唑的毒力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72 mg·L-1和0.7067 mg·L-1,均小于1 mg·L-1;其EC95值分别为90.5459 mg·L-1和33.1295 mg·L-1,均小于100 mg·L-1。  相似文献   

12.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百香果采后果腐病是黄果百香果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生长pH为4.5~5.5,最适生长温度为31~34 ℃;其可利用蔗糖、甘油、D-半乳糖等11种供试碳源;可利用硫酸铵、氯化铵、L-天冬酰胺等11种供试氮源,尿素为最难利用的氮源;不同光照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4种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和丙环唑的毒力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72 mg·L-1和0.7067 mg·L-1,均小于1 mg·L-1;其EC95值分别为90.5459 mg·L-1和33.1295 mg·L-1,均小于100 mg·L-1。  相似文献   

13.
桃褐腐病是桃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本文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8类15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毒力作用很强的杀菌剂是咪鲜胺,EC50值为0.0085 礸?mL-1;其次是己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和多菌灵,EC50值分别为0.0207、0.0397、。0.0506、0.0627、0.0802和0.0840 礸?mL-1。在保护性杀菌剂中,福美双要优于代森锰锌。而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对褐腐病菌的抑菌作用弱,EC50值为51.5900 礸?mL-1。  相似文献   

14.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i05菌株分离自感染白僵病致死的桑天牛幼虫僵体。测试分析白僵菌Bi05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茎点霉(Phoma sp.)、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 Nits)、曲霉(Aspergillus ruber)、油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拮抗作用,探究该菌株是否具有防治害虫和植物病害的双重生防功效。在平板对峙培养试验中,白僵菌Bi05菌株对除油松枯梢病菌之外的其余5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在白僵菌Bi05菌株孢子悬浮液的抑菌试验中,显示浓度为108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6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平板对峙培养;在Bi05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试验中,培养7 d时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0.67%、41.38%、46.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Bi05菌株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贡柑黑腐病是近年来在贡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该病害可导致嫩梢快速枯死,大量嫩叶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研究从病区采集发病枝叶,对贡柑黑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贡柑黑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和柑桔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tri Ellis & Everhart)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推断该病原菌为柑桔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2018年起在重庆万州柑橘种植区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筛选有效防控药剂,为田间防治该病害和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患病样品中获得菌株,进行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目标菌株的毒力。【结果】此病害的病原菌为柑橘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病原菌对万州地区主栽的8个品种柑橘的叶、枝、果和昭通苹果及砀山酥梨果实具有致病性。苯醚甲环唑、咪酰胺、甲基硫菌灵等17种杀菌剂的EC50值小于3 mg/kg,代森锰锌与啶酰菌胺1:64比列复配、克菌丹与苯醚甲环唑1:1比例复配、代森锰锌和矿物油1:50比例复配对菌株生长抑制效果良好。【结论】重庆万州柑橘种植园区发生柑橘轮斑病,病原菌对柑橘枝、叶、果和其它果树果实都具有致病性。17种药剂单用或复配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田间实验。  相似文献   

17.
曹运东 《广东蚕业》2005,39(2):15-15
本文主要评估了不同细菌菌株对整齐小菌核的生物学抑制,整齐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h)是桑树真菌病原菌,可导致颈腐病。分离得到的细菌一缓病芽孢杆菌(Bacellus Lentmorbus)在PDA培养基上明显(P〈0.05)抑制(85.26%)了真菌的生长,该菌与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药剂多菌灵和克菌丹一样能抑制菌丝生长。该分离菌还能抑制真菌生成菌核。  相似文献   

18.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从动物肠道中筛选产酸能力较好的乳酸菌,采用MRS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通过溶钙圈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得到一株产酸能力稳定较优的菌株,并探究其抑菌性能。结果显示:本试验筛选得到产酸能力较强的L-2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三种食源性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5、18.3、17.8 mm;对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等真菌也具有明显抑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6、15.2、14.3 mm。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了明确红阳猕猴桃褐斑病主要病原菌及适宜的防治药剂,采集贵州省水城区红阳猕猴桃褐斑病的标样,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分子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药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得到的病原菌的形态特[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黔科合服企[2019]4004);贵州科学院青年基金(黔科院J字[2021]21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234) 作者简介:苏文文(1992-),女,河南灵宝人,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275272042@qq.com;*为通讯作者:李苇洁,女,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猕猴桃栽培和育种研究,E-mail:lwj024333@163.com]征与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形态特征相似,将分离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菌株与黄瓜多主棒孢霉菌的相似性达到96%以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最低浓度可抑制菌丝生长,其次为40%戊唑醇悬浮剂、80%乙蒜素乳油、30%吡唑嘧菌酯乳油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002 mg/L、 0.0743 mg/L、0.0871 mg/L和0.5025mg/L。红阳猕猴桃褐斑病主要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以上5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红阳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