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选取网箱驯养的野生驼背鲈亲鱼,经过强化培育,采用HCG催熟,网箱中自然产卵受精,采用池塘蓄水和室内玻璃钢水槽培育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繁育出驼背鲈3 cm左右鱼苗3万尾,繁育成功的关键技术是亲鱼的驯养和强化,控制好水质,提供适口、营养丰富的开口饵料生物.  相似文献   

2.
一、泥鳅繁殖(一)亲鱼强化培育1.培育池条件面积300~1333米2,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5厘米左右,水深0.5米,淤泥深度10厘米左右。池埂斜面平缓,做好防害、防逃等工作。2.强化培育为了使亲鱼发育成熟和同步,要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雌雄亲鱼分开培育,放养密度0.5千克/米2。亲鱼下池前培肥水质,培养出大量红  相似文献   

3.
二、池养鲶鱼的人工繁殖 (一)鲶亲鱼的培育 1.亲鱼的来源:一种来源于人工繁殖的鲶鱼,在池塘中培育3年达性成熟,体重0.5~1.5kg以上,体长在30cm以上。另一种来源于江河野生鲶鱼,体表无伤,体质健壮,年龄在4年以上,体重0.75kg~1.5kg的鲶鱼为亲鱼。 2.鲶亲鱼产前培育:亲鱼在5月1日前从越冬池捕出后,进行产前一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随着水温的回升,亲鱼加速生长发育,食欲日益旺盛,投喂含蛋白质35%左右的人工颗粒饲料,投喂量为体重的8%。培育期间最好投喂部分动物性饵料或放养部分野生杂鱼。亲鱼培育池面积1~3亩,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深1.5m左右,水温在6℃以上时开始投喂少量的颗  相似文献   

4.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后亲鱼恢复培养与再催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产后亲鱼的恢复培养全过程包括:产后亲鱼的海水淡化、诱导开口以及亲鱼培育。对2种不同淡化方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日本鳗鲡亲鱼的海水淡化方式以缓慢连续的方式较好,即每天换水1次,每次淡化量为总盐度的3%~4%,总淡化时间为1个月。淡化后的亲鱼存活率分别为:自然产卵的产后亲鱼达到100%,人工授精的产后亲鱼为86.3%,而难产的产后亲鱼则为81.5%。在各种开口驯养方式中,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的驯养效果较好。诱导亲鱼开始摄食所需时间最短,为18d;摄食量也最大,达到平均体重的2.5%。从水蚯蚓逐步转为全人工饵料后,进行日常亲鱼培育。经18个月的恢复培养后,使产后亲鱼的平均体重雌鳗330g、雄鳗150g分别恢复到765g和470g。但2次繁殖的各项指标中,催熟率、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情况远远低于野生鳗,而催产率和幼苗存活率则略高于野生鳗,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褐菖鲉室内人工繁育技术,从野生亲鱼的收集、运输、驯化和强化培育到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苗种培育,对上海地区褐菖鲉低盐度室内人工繁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浙江舟山地区收集野生褐菖鲉亲鱼800尾和1 200尾,经长途运输并于室内水泥池暂养48 h,分别获得存活亲鱼791尾和1 193尾,运输存活率分别为98.88%和99.42%;经3~4个月的驯化饲养,分别获得越冬前亲鱼773尾和1 158尾,驯化成活率分别为97.72%和97.07%;经越冬强化培育,分别存活728尾和1 112尾,越冬成活率分别为94.18%和96.03%。2015—2018年,经过4年室内人工繁育,通过开口生物饵料(轮虫)的培养、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鱼苗培育(水体盐度17~19,水温16~18 ℃,以人工培养的海水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培育周期50~60 d),分别获得体长30~40 mm的褐菖鲉幼鱼1.3万、2.1万、8.5万和26.1万尾。  相似文献   

6.
采捕山东威海外海黄海海域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亲鱼进行驯化和培育,在人工条件下成功驯化存活野生亲鱼49尾,经短期促熟培育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了多批次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早期仔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太平洋鳕成熟卵子为沉性卵,圆球形,卵径为0.9-1.1 mm,无油球.胚胎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为9-10℃、盐度为27-29的海水中孵化,受精卵历时312 h 30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3.85±0.12) mm,6日龄仔鱼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Rotifer),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aline)无节幼体.6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16日龄鳔充气成为亮泡状.12日龄仔鱼形成肠道第1个生理弯曲,22日龄仔鱼第2个肠道生理弯曲形成.研究结果可为太平洋鳕亲鱼驯化培育和苗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苗种培养 1.由繁殖池培育鱼苗。在繁殖池中放养半斤以上亲鱼300~400尾(雌雄比为3:1)。亲鱼在池中产卵、孵苗。鱼苗在繁殖池中培育20天左右,养成1寸左右夏花,牵捕出塘。繁殖后的亲鱼可留在池中继续繁殖鱼苗。在饲养管理中,注意合理投饵、施肥、改善水质、及时分苗,就能够定期获得大量夏花。 2.分池培育。鱼苗长到半寸左右后捕  相似文献   

8.
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批量生产的规范化技术,较详细地叙述了亲鱼池塘培育的方法、成熟亲鱼的鉴别方法、人工催产的药物和方法、人工孵化中应注意的问题,夏花培育中鳜鱼苗开口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数量以及常见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海水网箱养殖3龄以上的鞍带石斑(Epinepheluslanceol)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催产前3个月进行亲鱼强化培育,在水温≥22℃的春、夏季,用HCG400~500IU/kg鱼体重和LRH-A330~50μg/kg鱼体重进行催产,催产后27h左右开始产卵。受精率59·5%~78·5%。受精卵在盐度28~33、水温25~28℃、pH8·0~8·5的水环境中22h孵化出仔鱼。室内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的仔鱼1070万尾,放苗前,往池中加入30~50万个/ml小球藻液,放养密度为2万/m3左右,经35d培育,获得4~5cm以上的鱼苗27·3万尾,成活率2·6%;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735万尾,经35d培育,获得4~5cm的鱼苗25·72万尾,成活率3·5%。池塘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仔鱼780万尾,放苗前,池塘中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超过200个/L,放养密度为每1/15hm2投放2·0~2·5万尾,开口仔鱼在土塘水温23~27℃、盐度25~28、pH7·8~8·5的条件下,经35d培育,鱼体全长达3·2cm,仔鱼变态完全,成为幼鱼,获得5cm以上的鱼苗21·6万尾,成活率2·8%;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661万尾,获得5cm以上的鱼苗41万尾,成活率6·2%。挑选76尾亲鱼单独喂养,在饲料中添加17a-甲基睾丸酮和多种维生素等,经过两个月的雄性化培育,有57尾转雄,且受挤压时有精液流出,转雄率为75%。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水土池或网箱养殖3龄以上的红鳍笛鲷成鱼,于催产前二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在水温达到18~24℃时,用HCG和LRH-A2或LRH-A3进行催产,混合或单一使用,剂量视亲鱼成熟度而定.受精卵在盐度28~30.2,水温18~22℃,pH值8.2的环境中经15~16h孵化.开口仔鱼在土池水温26.5~30.2℃,盐度18~24,pH值7.8~8.8的条件下,经26~30d培育,完成变态发育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