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调查分析邯郸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种类及乳房炎的发生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应用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致病菌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或ELISA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邯郸地区69%以上患乳房炎奶牛是由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与正常奶牛相比,患病奶牛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糖、免疫球蛋白G(IgG)、皮质醇(COR)含量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去甲肾上腺素、免疫球蛋白M(IgM)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表明患乳房炎奶牛的某些血清生化指标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菌群分布以及时间变化。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将检索得到的论文数据进行整理;根据气候等因素将中国地域划分为三大区域:西北、北方、南方,比较三大地域之间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种类多寡、所占比重、主要致病菌的差异以及主要致病菌随时间的变动趋势。结果显示:西北地区所分离得到的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种类最为丰富,共计22种;北方与南方致病菌种类均为16种;三大地域分离得到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克雷伯菌,这8种致病菌进行地域间差异性比较分析发现,三大地域间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分离率无显著差异,规模化养殖淡化了气候对致病菌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奶牛养殖过程中应对几类主要致病菌进行无差别防治;在时间变化上,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NS和无乳链球菌呈上升趋势,而停乳链球菌与乳房链球菌则呈下降趋势。提示在奶牛养殖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对CNS及无乳链球菌的防范。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为确定邯郸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本试验采集邯郸地区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奶样31份,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大肠杆菌9株、沙门氏菌8株、链球菌9株,分离率分别为29.03%、25.81%、29.03%、29.0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四种病原菌主要对青霉素和头孢噻吩不同程度耐药,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恩诺沙星、万古霉素、环丙沙星高度敏感,敏感率为100%,表明以上抗生素对四种病原菌生长繁殖有良好抑制作用。本试验研究为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乳房炎奶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机选取21头临床健康荷斯坦奶牛(CMT检测呈阴性)、19头隐性乳房炎奶牛(CMT检测呈阳性)、33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分别于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sa、IgM、IgG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含量高于健康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3组奶牛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随机选择48头泌乳期奶牛,按体细胞数(SCC)高低分为健康组和乳房炎组,分别采用体细胞计数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全自动生化分析法和比色法测定乳汁SCC和各项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乳房炎组奶牛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与健康组奶牛血清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房炎组奶牛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白蛋白(ALB)水平、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与健康组奶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奶牛血清免疫指标、生化指标与乳房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特别是IL-1β、IL-8、ALB水平及NAGase活性的显著变化与乳房炎的感染和发生关系密切,故这些指标可作为诊断奶牛乳房炎和乳腺组织损伤程度的血清学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兰州乳房炎检测试剂(Lanzhou mastitis test,LMT)对克拉玛依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70.43%(543/771)。对543份阳性牛乳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发现,阳性乳样品中细菌分离率达89.13%(484/543),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和棒状杆菌为主要致病菌,且多为几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采集呼和浩特不同的地区的不同养殖模式(牧场、小区、奶站)的奶样,进行实验室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分析引起呼和浩特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针对性预防和治疗乳房炎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地区乳腺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以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感染为辅。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腺炎仍是困扰呼市奶牛养殖业的主要问题,环境性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炎也是影响奶牛养殖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乳房炎对奶牛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随机选择48头泌乳期奶牛,比较正常奶牛与乳房炎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抗氧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变化,进一步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预防及控制提供研究基础。试验结果表明:乳房炎组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奶牛血清中Zn、Fe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而Cu含量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乳房炎组奶牛血清中V_C、V_E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这说明患牛体内Zn、Fe、V_C、V_E的显著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乳房炎奶牛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张菊 《中国乳业》2019,(12):44-46
为了初步分析河南省遂平县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种类与感染情况,采集全县部分乡镇患有奶牛乳房炎的乳汁样品73 份进行调查,分离并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分离的96 株菌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38.54%、30.21%、17.71%和13.5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 种菌株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提示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可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旨在调查引起内蒙古通辽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的优势病原菌。采用常规方法对采集自该地区某奶牛场的3份临床型乳房炎患牛奶样进行优势致病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评价分离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3份乳样中共分离到14株菌,经生化试验鉴定为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链霉素及磺胺嘧啶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而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麦迪霉素对分离菌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检测与小白鼠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2个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患牛为试验对象,共分离鉴定出21种91株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28株(30.78%),链球菌21株(23.07%),杆菌25株(27.48%),其他细菌17株(18.67%)。对主要病原菌通过动物试验确定致病力较强的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同时对17大类主要病原菌共30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奶牛隐性乳房炎中应用较多的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对常见致病菌几乎无效,而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则显示出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使用鹿花盘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进行抑制作用研究,试验采集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主要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停乳链球菌。试验使用鹿花盘提取物及多种抗菌药物进行抑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复方鹿花盘对几种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达到16 mm,属于高度敏感药物,显示出较好的抗菌作用,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为监测辽宁省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试验分离和鉴定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结果显示,分离到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场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临沂兰山区养殖户45份乳样进行乳房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4种主要致病菌分别为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表明该地区奶牛乳房炎治疗首选药物为先锋V、氯霉素和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6.
随机选取63头荷斯坦奶牛,比较研究临床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的血液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1)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在120,70,50,30 s-1等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积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而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2)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IL-1β、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隐性乳房炎奶牛(P<0.05),而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各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证实了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瘀证"的客观存在,乳腺炎症反应参与了血瘀证的形成,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中IL-8、TNF-α可以用作乳房炎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刘鸽 《中国乳业》2021,(12):94-99
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的712 头澳系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 头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率为5.62%。从剩余的未表现出临床乳房炎症状的672 头奶牛中随机选出180 头奶牛,共682 个乳区(720 个乳区中有38 个瞎乳头),分别进行兰州乳房炎检测(LMT)和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经LMT诊断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56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1.11%;经SCC检测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60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3.33%。数据分析发现:各乳区患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各乳区阳性率之间没有必然规律;6岁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与2~3岁、4~5岁的患病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6岁及以上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要高于2~3岁、4~5岁奶牛;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与其他胎次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6胎及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要远高于1胎、2胎、3胎、4胎、5胎奶牛。  相似文献   

18.
随机对某奶牛场的3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S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场奶牛乳房炎感染率49.67%,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占为32.33%,按左前、右前、左后、右后乳区的发病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月份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01),夏季、冬季发病率高,卡方检验显示1~4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3126〉0.05),但第4胎起发病率升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9.
乳房炎是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分为临床型与隐性型.而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的高低和致病菌的种类可反映出牛群质量好坏及生产管理水平(包括营养、环境卫生、日常管理、挤奶操作等)高低.为了解金华某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情况及病原感染状况,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调查,并对其主要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该场养殖户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摸清和掌握河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通过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法对奶牛场210份乳样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11种287株致病菌,其中乳房链球菌、牛棒状杆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牛支原体是主要致病菌(原),分别占总检出数的41.11%、26.13%、11.85%、5.57%、5.9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头孢喹啉对除支原体以外的主要致病菌(原)较敏感,而主要致病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该结果为牧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