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而PA3组与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肥满度显著大于P组(P<0.05),PA3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  相似文献   

2.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霍忠明  王昭萍 《水产学报》2013,37(8):1155-1161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 (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P<0.05)。受精后,HA与AA回交组的孵化率最低,分别为20.33±2.08%(♀A×♂HA),55.67±2.52%(♀HA×♂A),其它各实验组孵化率均大于70%。幼虫期, 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P<0.05);HA幼虫生长快于AA, 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HA稚贝生长快于HH, 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P>0.05),优于其它回交组;♀H×♂HA回交组幼虫的存活率与HA差异不显著(P>0.05),其稚贝的存活率虽低于HA,但优于其它回交组。本研究为牡蛎种间杂交及回交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急性盐度胁迫对7月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体质量(86.1±18)g]鳃丝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K+、Cl-)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鱼从淡水直接转入盐度15、20、25水中,96h死亡率分别为72.22%、100%、100%,其他组(盐度0、5、10)无死亡。各盐度组96h血清渗透压、Na+、Cl-浓度随盐度升高而增加,且各盐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盐度15组最高,盐度5、10组间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盐度组血清K+离子在48h中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96h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盐度15与盐度5、10相比血清K+离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5、1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变化,48h为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96h时盐度5、10组鳃丝Na+/K+-ATP酶活力与对照组及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15与对照组及盐度5、10均有显著差异(P0.05)。96h幼鱼的等渗点为303.2mOsm·kg-1,相当于盐度10.06,而Na+及Cl-等离子点分别为146.1mmol·L-1和136.8mmol·L-1,分别相当于盐度9.02和8.95。与盐度15组相比,盐度10及其以下处理组各项检测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幼鱼渗透调节范围之内,盐度10中养殖15d后各项指标与淡水组差异较小,因此7月龄俄罗斯鲟幼鱼已具备在盐度10及以下的咸水中生活的能力,但不能耐受高于10的盐度。  相似文献   

4.
为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人工苗种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受精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单环刺螠受精与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受精的受精率(95.67±2.32)%显著高于人工授精(8.79±6.02)%~(57.83±8.23)%(P0.05);人工授精中,精卵比例为5∶1~10∶1时的受精率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授精组实验组(P0.05),可达50%左右。环境因子中,水温在15.0~21.0℃时,孵化率均达8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0.05);盐度为24.1~30.0的实验组中有幼虫孵化,且盐度为27.2时孵化率最高,为(86.70±2.24)%,与其他盐度组差异均显著(P0.05);pH为6.96~9.01的实验组中有幼虫孵化,且pH为8.02时孵化率最高,为(84.26±4.20)%,与其他pH组差异均显著(P0.05);受精卵密度为1 ind./mL时的孵化率为(89.43±2.34)%,较其他实验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充气+搅动实验组的孵化率为(90.50±2.23)%,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通过搅动水体可将孵化率提高30%以上,而充气可将孵化率提高10%以上。综上所述,受精方式的不同以及环境因子(水温、盐度、pH、充气方式等)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单环刺螠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本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获得了单环刺螠人工授精的最佳精卵比例以及在较大实验水体中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环境因子条件,这将为单环刺螠的全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延迟排卵对卵子生理生化变化及卵质的影响,人为对性成熟亲鱼推迟1~2周挤卵,并将未推迟挤卵组记为A组,推迟1周挤卵组记为B组,推迟2周挤卵组记为C组,研究推迟排卵后卵子内磷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唾液酸、总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含量等生化参数变化规律及延迟排卵与受精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推迟1周排卵后,B组受精率显著下降(P0.05),受精率由A组的86.66%降至57.14%;推迟2周后,C组受精率降至31.89%;卵内酸性磷酸酶活力随产卵期推迟而显著下降(P0.05),并与受精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R~2=0.705);A组苹果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高于B、C两组(P0.05,R~2=0.630),总氨基酸含量亦存在相似变化趋势,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R~2=0.706);此外十四烷酸(C_(14:0))、十五烷酸(C_(15:0))、棕榈酸(C_(16:0))、棕榈油酸(C_(16:1n-7))、a-亚麻酸(C_(18:3n-3))、二十碳五烯酸(EPA)在总脂中比例均在正常组中最高,并与受精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二十二碳五烯酸(C_(22:5n-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均与受精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卵子中磷酸酶、苹果酸脱氢酶、总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与卵子活力存在相关性,在红鳍东方鲀人工授精时,在亲鱼卵子成熟后1周内进行人工挤卵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0%(对照组)、5%、10%、15%的玉米蛋白粉替代饲料中0%、9.10%、18.20%、27.3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53 d后,测定其生长、饲料利用、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氨基酸沉积率,旨在为玉米蛋白粉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0%玉米蛋白粉组的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饲料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5%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组和10%组(P<0.0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不影响罗氏沼虾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也不显著影响肌肉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总量(P>0.05);对于单种氨基酸而言,除了10%和15%组的苏氨酸和15%组的丝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之外(P<0.05),其他各组各种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沉积率没有显著影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沉积率均较高;5%组和:10%组除了苏氨酸的沉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之外(P<0.05),这2组的其余氨基酸沉积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5%组除了丙氨基酸沉积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之外(P>0.05),其他氨基酸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罗氏沼虾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适宜用量为5%~10%,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为9.10%~18.20%.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测定感官分值、菌落总数(TAC)、挥发性盐基氮(TVB-N)、ATP关联物、生物胺等指标,研究了低浓度盐和糖处理对鲟(Acipenser sinensis)鱼片4℃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T1(1.8%食盐干腌)和T2(1.8%食盐+1.0%绵白糖干腌)组鱼片感官可接受时间均比空白组延长了5 d;空白组菌落总数第6天达到7.34 log CFU·g-1,而T1和T2组在第16和第12天分别达到6.76 log CFU·g-1和6.78 log CFU·g-1;空白组TVB-N的增长速率也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和空白组相比,T1和T2组HxR的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但K值及ATP、AMP、IM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腐胺、酪胺和精胺的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升高,T1和T2组腐胺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结果表明,盐和糖的加入,明显改善了鲟鱼片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8.
周晖  陈刚  林小涛 《水产科学》2012,31(6):311-315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1组以全鱼粉作为蛋白源,D2、D3组分别用脱脂豆粕替代10%和20%鱼粉,D4组以啤酒酵母粉替代10%鱼粉,D5组以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投喂体质量30~38g的幼鱼5周,研究3种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规格军曹鱼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D3组体质量、质量增加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D1组(P0.05),而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3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5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D3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脏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3种蛋白均可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而不产生显著影响,但替代比例达到20%,就可能对大规格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健肝散"预防丁(鱼岁)(Tinca tinca)脂肪肝的作用.采用"健肝散"添加量分别为0 1%、0.2%、0.4%的饲料进行丁(鱼岁)养殖试验,试验周期为40 d,观察"健肝散"对其生长指标、血清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健肝散"添加量为0.4%时,丁(鱼岁)的增重率、相对生长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肝脏脂肪含量最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最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有显著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氯化胆碱组(P<0.05).当"健肝散"添加量为0.2%和0.4%时,肝体比均较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量为0.1%、0.2%和0.4%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丁(鱼岁)饲料中添加0.4%的"健肝散"时,可有效预防其脂肪肝疾病.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9±0.5)℃下,将体质量(66.5±1.1)g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饲养在实际水量为60L的水槽中,投喂粗蛋白为50%左右,脂肪水平分别为4.17%(L1)、6.73%(L2)、10.33%(L3)、12.85%(L4),及15.72%(L5)的5种饲料,研究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大泷六线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7周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大泷六线鱼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淀粉酶活性却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5)。L1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的淀粉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L4和L5组(P0.05),但与L2和L3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1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大,与L3、L4和L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3组鱼胃和肠的脂肪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L3组鱼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最高,与L1、L2和L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L4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大泷六线鱼饲料中最适脂肪添加水平为10.33%。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kg/m3)、中(19.23kg/m3)、高(37.22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kg/m3、19.23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kg/m3组最高,19.23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kg/m3组高于9.34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在稻田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于2018年3—5月,将体重为(2.09±0.20) g、体长为(4.54±0.13) cm的克氏原螯虾虾苗随机分为6组(A_1~A_6组,每组7 100尾),其中向A_1~A_5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饲料(A_1组饲喂玉米、A_2组饲喂大豆、A_3组饲喂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_4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_5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8%的饲料),A_6组不投喂饲料,每组设置一个平行组。养殖周期为60 d,测定该虾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成分等指标。结果显示:1)A_3组体重增加率最大,与A_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3组体长增加率最大,与A_4和A_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2)A_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高,但与其它组差异不显著(P0.05);A_5组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最高,与A_1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6组溶菌酶(LSZ)的活性最高,与A_1组、A_2组和A_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A_4和A_5组溶菌酶(LSZ)的差异显著(P0.05)。3)含肉率和系水力方面,A_1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3组系水力最高与A_2组、A_4组和A_6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_1组和A_5组差异显著(P0.05);A_6组的含水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4)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A_5组,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A_1组粗脂肪含量最高,其次为A_5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A_4组,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含量≥26%的饲料优于其它饲料。[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43-51]  相似文献   

13.
前期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适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为进一步优化BFT养殖模式,本研究设置3个实验组:BFT模式下EM菌添加组(BB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添加组(BI组)和BFT对照组(B组),以均体重(1.60±0.50)g的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探讨BFT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对养殖动物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益生菌添加组异育银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B和BI组的增重率分别提高了216.70%和184.04%,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41.18%和125.49%,BB和B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益生菌添加组(BB组和BI组)的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P0.05)。益生菌添加组间,BB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BI组(P0.05),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高于BI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益生菌添加组肠道肌层厚度和黏膜下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P0.05),BB组异育银鲫肠道黏膜皱襞高度和皱襞间质宽度与BI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可以更好地促进异育银鲫生长。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30%、40%的玉米干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ried distiller's grains with solubles,DDGS),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DDGS0、DDGS10、DDGS20、DDGS30和DDGS40),饲喂初始体重为(9.69±0.28)g的刺参56 d,研究玉米DDGS作为替代蛋白源对其生长、体成分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玉米DDGS添加水平的升高,刺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有下降,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实验组刺参体壁指数、肠道指数、肠长比以及体壁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不受玉米DDGS添加的影响(P0.05)。体腔液中溶菌酶的活性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其中,DDGS20和DDGS40组显著高于DDGS0和DDGS10组(P0.05),DDGS30组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DDGS20组达到最大值,其中,DDGS2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DGS40组显著高于DDGS0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酚氧化酶的活性随着DDGS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各添加组均显著高于DDGS0组(P0.05),DDGS40组显著高于DDGS10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玉米DDGS对体腔液中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40%的玉米DDGS均不影响刺参的生长和体壁成分,且添加20%–40%的玉米DDGS能提高刺参体腔液中免疫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网箱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在网箱内种植漂浮性水生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并设置试验网箱和对照网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网箱内的大薸及其附着物对养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显著。养殖30 d内,大薸共去除氮201.26 g,去除磷71.53 g,附着物共去除氮5.91 g,去除磷3.01 g,附着物氮、磷去除分别占大薸氮、磷去除的2.94%和4.21%。试验网箱和传统网箱,氮的回收率分别为(41.27±1.28)%和(37.15±1.26)%,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1.26±1.27)%和(27.87±1.13)%,差异显著(P0.05);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6.32±2.32)%和(23.15±1.75)%,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磷的利用率分别为(17.21±0.51)%和(14.63±0.43)%,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大薸及其附着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降低网箱养殖对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不同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斑点叉尾生长与品质等的影响,试验设计以豆粕调节蛋白含量,混合油脂(鱼油∶豆油=1∶1)调节脂肪含量,并以α-淀粉和次粉为填充物,共配制3个蛋白(P)水平(28%,32%,36%),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L)水平(5.0%,7.5%,10.0%),共9种饲料,分别为P28L10,P32L10,P36L10,P28L7.5,P32L7.5,P36L7.5,P28L5,P32L5和P36L5,每组4重复,每重复80尾鱼[(1.5±0.02)g]。饲养60d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采集肌肉等组织样本,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脂肪比对斑点叉尾幼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P36L7.5组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CR)最高,与P36L10和P32L7.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36L10组试验鱼肥满度(CF)最高,与P32L7.5和P36L7.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体内脏比(VBR)、腹脂率(MSI)随脂肪水平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试验各组肌肉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  相似文献   

17.
将同一批繁殖的3尾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平分为3份,分别在流水的平列槽、立式孵化器和圆柱形孵化器中孵化,比较不同孵化容器的孵化效果。另一尾鱼的受精卵于平列槽中孵化,用水浴恒温振荡器振荡5 min,频率分别为0、50、100、150、200、250 r/min(换算为水流速率分别为0、0.157、0.314、0.471、0.628、0.785 m/s),统计死卵数,探索拉萨裂腹鱼胚胎对振动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平列槽孵化率最高,受精率为91.23%、64.26%、45.66%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81.74%、40.30%、6.08%;其次为立式孵化器,3种受精率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32.77%、2.59%、0;圆柱形孵化器孵化率最低,3种受精率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5.42%、0、0。流速为0时,受精卵死亡率最低为(0.22±0.15)%,与流速为0.157~0.471 m/s组差异不显著。流速为0.157~0.628 m/s组受精卵死亡率组间差异不显著;流速0.785 m/s组死亡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0~0.471 m/s条件下,原肠晚期死亡率最高[(10.00±5.61)%],其次为多细胞期[(5.83±2.85)%]。0.157~0.628 m/s条件下64细胞期死亡率最高[(26.67±23.45)%],与原肠晚期、多细胞期差异不显著。0.785 m/s条件下心脏原基及心脏搏动期死亡率最低(0),其余各发育时期均较高。拉萨裂腹鱼不同发育时期受精卵对水流速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建议采用流速较小的平列槽对其受精卵进行孵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19.
选用18日龄肉鸡8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组Ⅰ、组Ⅱ、组Ⅲ、组Ⅳ,其中组Ⅰ、组Ⅱ、组Ⅲ为试验组,组Ⅳ为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羽(♀)。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组Ⅰ为基础饲料+1%松针粉,组Ⅱ为基础饲料+3%松针粉,组Ⅲ为基础饲料+5%松针粉,对照组为基础饲料+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干物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显著(P>0.05),但组Ⅲ干物质表观代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松针粉组干物质代谢率比对照组低5.46%,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日摄入量及日排出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34%、23.44%、27.13%;粗脂肪日摄入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日排出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组Ⅱ及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86%、9.43%、5.05%;磷的日摄入量、日排出量、表观代谢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为改良威海地区仿刺参的生物性状,在水温20.0~22.0℃,盐度30.0~31.0,幼体密度0.2个/m L的条件下,以中国威海的仿刺参群体(W)和韩国东海岸浦项市的仿刺参群体(P)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WW(W♀×W♂)、WP(W♀×P♂)、PP(P♀×P♂)等3个试验组,并于幼体孵化选育后,先后进行了为期11 d的浮游幼体培育和近1年的苗种中间培育(水温3.0~30.0℃,盐度28.0~31.0),测算了各组浮游幼体、稚参、幼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组间受精率、孵化率、变态附着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浮游阶段,各组在大耳幼体时期的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WW组的体长最大[(1 121.5±68.4)μm],在小耳幼体、中耳幼体、樽型幼体时期各组的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间培育阶段,WP组的苗种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其330日龄苗种的平均体质量最大[(123.6±8.6)mg],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威海仿刺参群体与浦项仿刺参群体的杂交子代在90日龄以前表现为杂种劣势,在90~330日龄表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为31.5%。试验还发现300~330日龄的PP组雄性幼参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