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昌鱼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现公认的文昌鱼有29种。我国大陆沿海有两种,即厦门文昌鱼和短刀偏文昌鱼,分属于文昌鱼科仅有的两个属。厦门文昌鱼体形小,成体通常只有4cm~5cm长,最大体长不超过7.0cm,体侧扁细长且头尾两头尖,体色灰白色半透明,文昌鱼身体的大部分是钻在沙中,只有前端的小部分露在水中觅食,主要摄食海水中的单细胞硅藻为主,一般寿命为4年~5年,18个月左右性成  相似文献   

2.
闽江口至南澳海岸带文昌鱼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农牧渔业部1986年下达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部重点科研课题“文昌鱼资源调查”的任务要求,我们除以厦门前埔文昌鱼渔场为重点、设站进行周年逐月定点调查外,于1987年9月至1988年1月间,调查了福建闽江口至广东南澳一带沿岸文昌鱼的分布。调查是在大潮汛期间于低潮前后1—2小时,涉足潮间带的低、中潮区进行的,以采集文昌鱼标本为目的。在采到标本的现场,取水样和底质带回实验室分析盐度(用感应式电导盐度计)和砂粒直径大小(用筛法分离)。在文昌鱼数量较多的沿海,还进行  相似文献   

3.
于2007和2008年的5月、8月对滦河口海域开展了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种群的生活史与食性研究。结果表明:(1)滦河口文昌鱼Ⅰ龄个体平均体长为10~14mm,Ⅱ龄为20~28mm,Ⅲ龄为36~38mm,Ⅳ龄可达44~46mm,且滦河口文昌鱼的最长体长为47.5mm。(2)滦河口文昌鱼Ⅰ龄与Ⅱ龄个体的年平均生长长度、平均生长速度相同,Ⅲ龄略高,Ⅳ龄最低。当年繁殖的文昌鱼幼体在孵化后的2~3个月内生长速度最快,接近2~2.5mm/月。(3)文昌鱼体长与体重呈指数增长关系,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重增长明显,属匀速生长型。(4)滦河口文昌鱼主要以粒径约为1mm以下的营浮游生活的硅藻为食,圆筛藻和角毛藻可能是文昌鱼的主要饵料。  相似文献   

4.
对 2020 年 8 月、11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 287 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 204 尾黑姑鱼(Atrobucca 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8 种, 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 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3 种, 主要摄食鱼类(Pisces) 和虾类(Decapoda), 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 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 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 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 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 0.22, 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 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得的分子数据与形态学分类进行比较,推论如下:(1) 中国近海石首鱼类分为两个类群。(2) 叫姑鱼亚科与石首鱼亚科以极高的置信度(90%)聚类,并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支持了形态学上二者是原始种类的分类观点。(3) 分子系统树显示黄姑鱼属比银姑鱼属更为原始,但二者在形态分类上归为一个亚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4) 支持尖头黄鳍牙鱼或与银牙鱼或置于同一牙鱼或亚科的不同属的观点。(5) 支持了形态学上黄鱼亚科分化最晚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福建省岛资源综合调查时,发现厦门文昌鱼在一些海岛附近水域新的分布区。本文就厦门文昌鱼的分布区和西息环境等作简要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浙江近海棘头梅童鱼的分布生物学与资源变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正> 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lueidus(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沿海渔民把它与黑鳃梅童 Collichthy niveatus(Jordan & Starks)统称为梅童鱼,俗称大头梅童、圆头梅童。有人把它误称为梅子,其实梅童与梅子并非同物异名,后者应为大黄鱼、小黄鱼幼体的别称。棘头梅童鱼为近海常见的小型鱼类,肉质鲜美,浙江沿  相似文献   

8.
序言东海围网渔业的主要渔获物是竹(竹夹)鱼、鲐鱼和圆鲹类。其中,关于圆鲹的资料极少,它的生态基本上还不清楚。据(日)铃木(1962年)的报告,分布于日本近海的圆鲹类有6种:勒氏圆鲹、颌圆鲹、蓝圆鲹、无斑圆鲹、红背圆鲹、长体圆鲹。这些种类主要分布在日本的中部和南部近海,某些种类也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2014,(1):10-10
<正>"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生物生态调查研究,科学家鉴定出中国近海海洋生物9 822种,新发现海洋生物新物种40余个,包括微生物1新属11新种,水母1新属31新种。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海洋生物各类群、重要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等的认识,客观全面反映了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和生态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类群组成近几十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型底栖生物分布,渤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而本次调查表明主要以多毛类居多。东海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  相似文献   

10.
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Gray)在我国和日本沿海均有分布,一般认为分布于青岛和日本沿海的文昌鱼为白氏文昌鱼的一个亚种(B.belcheri tsingtauense),分布于厦门地区的文昌鱼为白氏文昌鱼。该文测定了厦门海域和青岛海域的文昌鱼mtDNA COI和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与日本产的文昌鱼以及产于大西洋的几种文昌鱼进行了比较。基于COI和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文昌鱼和青岛文昌鱼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8.8%和20.3%,远远超过了在其他物种中观察到的种内差异,已达到种间差异水平,而日本文昌鱼和青岛文昌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和0.9%,应属于种内差异。该文研究结果支持厦门文昌鱼和青岛文昌鱼为不同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闽南渔场大黄鱼渔业生物学基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系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省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福建俗称“黄鱼”、“黄瓜鱼”、“红瓜鱼”等。其生活周期大部栖息于60米以内中下层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区,属暖温性集群洄游的近海性鱼种。  相似文献   

12.
杜佳垠 《齐鲁渔业》2005,22(7):36-36
近年,笔者在大连近海名贵鱼类生态调查中发现,包括走俏于大小酒家,广泛用于生鱼片料理和鱼杂料理,俗称先生鱼或疥疤鱼,通称绒杜父鱼在内的为数不少鱼种均见可能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的异尖线虫亚科Anisakinae幼虫大量寄生。  相似文献   

13.
酸性磷酸酶在文昌鱼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鱼代表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关于文昌鱼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的分布至今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首次报道ACP在文昌鱼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文昌鱼表皮、消化道(包括肠和肝盲囊)、生殖腺和神经系统中具有极强的ACP活性,内柱细胞顶部具有较强的ACP活性,围鳃腔上皮和鳃上皮细胞中也具有一定的ACP活性。文昌鱼体内ACP的主要功能可能与细胞内消化和免疫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乌塘鳢(俗称鳁鱼、泥鱼、乌鱼),属乎暇虎鱼亚目塘鳢科,大多数栖息在近海沿岸、河口或淡水内,其肉美味,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类。  相似文献   

15.
根据 2019 年 3 月至 1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 4 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 750 尾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本,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 结合该海域各调查站位龙头鱼的 CPUE, 对其进行了食性分析, 研究了龙头鱼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其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摄食的饵料生物有 40 余种, 以鱼类(IRI%=82.29%)和虾类(IRI%=15.77%)为主。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 (Apogon lineantus)、龙头鱼和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等。龙头鱼各季节摄食的饵料类群存在一定差异, 但均以鱼类为主。春、秋季摄食的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超过了 85%, 在夏、冬季, 还摄食了一定比例的虾类。 龙头鱼摄食强度在春季和秋季较高, 冬季最低。不同体长组龙头鱼食物组成差异明显, 随着体长增加, 饵料中鱼类比例逐渐升高, 虾类比例降低。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存在同类相残现象且主要发生在较大体长组内。  相似文献   

16.
双斑东方鲀三倍体苗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斑东方鲀(Fugubimaculatus Richardsom),属鲀科、东方鲀属。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由于市场售价高,近几年在江浙、福建一带兴起养殖热潮。但是该鱼生长  相似文献   

17.
水库网箱饲养长吻鮠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小专 《水产科技情报》2003,30(6):256-256,260
长吻(鱼危)(属鲇形目、(鱼危)科、(鱼危)属)又名江团、肥沱,最大个体达18.5 kg,是我国近几年被纳入人工养殖的品种之一。江西省万安生态水产科技园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长吻(鱼危)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换,且主要来自密码子第三位点。19尾白姑鱼个体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白姑鱼Cytb全序列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白姑鱼明显分为2个单系群,两组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基于Cytb2%/百万年分子钟计算,其分化时间约为95万年,中、日近海白姑鱼分化事件发生于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近海白姑鱼组群的分类地位的遗传学依据,为白姑鱼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生长与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必哲  张澄茂 《福建水产》1993,(4):35-38,49
鳓鱼Ilisha elcngata(Bennett)隶属鲱形目,鲱科,鳓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海,东至原苏联东部大彼得湾,南至印度尼西亚,我国沿海也均有分布。鳓鱼为我省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曾达4—5千吨。厦门近海鳓鱼产卵场是我省鳓鱼主要产卵场之一,其生殖群体曾是闽南地区近海延绳钓和流刺网的捕捞对象,也是机大围缯,拖网作业的兼捕对象之一。50—60年代鳓鱼资源鼎盛时期,每年汛产量可达150—200吨。80年代中期以后,生殖群体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出现严重的衰退,近年来几乎形不成渔汛。为了繁殖保护和合理利用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本文拟就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的生长特性及资源状况作一初步研究探讨,以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渔业管理决策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农业部发布第2515号公告,公布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团头鲂"华海1号"、黄骨鱼"金鳞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黄姑鱼Nibea albifl ora(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经济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