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2,3,4和5次·d-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率和水质的影响。试验在室内2m3的圆形水泥池(d=1.6m)中进行,采用全封闭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初始重量为0.24g)养殖密度为50尾·m-3,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2.98%)。通过7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4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对虾增重率显著增加;投喂频率由4次·d-1增加到5次·d-1时,对虾增重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在1次·d-1时最低,2次·d-1时最高,2~5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为1和2次·d-1之间、3和4次·d-1之间差异显著)。投喂频率为3次·d-1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随着投喂频率1~3次·d-1增加,饲料系数逐渐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显著递增;而投喂频率从3~5次·d-1增加时,饲料系数增大,蛋白质效率逐渐下降(3和4次·d-1差异显著;4和5次·d-1之间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水环境中的pH值、H2S含量、COD、盐度等水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在养殖后期水环境中投喂频率3~5次·d-1的NH 4和NO-2浓度较投喂频率1~2次·d-1时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2种状态(饥饿和复投喂)下投喂3种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虾体组成成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共5个处理,分别为饥饿组S0、对照组C、实验组S1、S2、S3(在基础饲料中糖源分别为: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实验选取体质量为(1.84±0.23) g的凡纳滨对虾仔虾用方形纱制网兜独立喂养,进行为期12 d的饥饿实验后继续复投喂12 d。结果显示,饥饿后仔虾体组成成分及相关酶[脂肪酶(LPS)、磷酸果糖激酶(PFK)、已糖激酶(HK)、谷氨酰胺合成酶(GS)]差异显著;仔虾肝糖原、肌糖原均呈现出反复升降的过程,饥饿8 d后肝糖原降到最低值,肌糖原短暂回升后显著下降。复投喂4 d后S3组增重率最高,实验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均低于C组;全虾水分、全虾粗灰分、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S1、S2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S3组;肝糖原、肌糖原均有回升,S1组肝糖原显著低于其他组。复投喂12 d后,S3组LPS活性、H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GS、PFK含量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饥饿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先于蛋白质被动用供能;复投喂出现部分补偿生长效应,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饲料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期恢复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改变投饲频率后晶体蛋氨酸吸收利用的效率,实验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以高鱼粉组为正对照组,以低鱼粉且不添加蛋氨酸组为负对照组,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组为实验组,配制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MET组日投饲频率分别为2(7:00和21:00)、4(7:00,12:00,18:00和21:00)和6次(7:00,9:30,12:00,15:00,18:00和21:00),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日投喂4次。将初重为(1.27±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虾,养殖5周,水温29~30℃。结果显示,日投喂6次的MET组增重率和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全虾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日投喂4次的,MET组总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次数增加而增加,日投喂4次和6次的处理组与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投饲频率由4次增加至6次,晶体蛋氨酸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体蛋白的沉积和总蛋白酶的活性得到改善,增加投喂频率有利于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5.
袁野  黄晓玲  陆游  马红娜  周歧存 《水产学报》2016,40(9):1349-1358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泛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实验配制6种等氮等脂(41%粗蛋白质和8%粗脂肪)的实验饲料,泛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50、100、150、300和600 mg/kg,饲料中实测泛酸水平分别为20.9、69.3、99.0、150.2、304.4和513.6 mg/kg。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3±0.12)g的凡纳滨对虾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泛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显著;对照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显著低于泛酸添加组,然而各泛酸添加组的成活率组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泛酸水平从20.9 m.g/kg增加到99.0 mg/kg时,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而随着泛酸水平的进一步增加,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饲料中泛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全虾和肌肉主要成分无显著性影响。对照组对虾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泛酸各添加组,然而泛酸各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投喂150.2 mg/kg泛酸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13.6 mg/kg;而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不受饲料中泛酸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中泛酸水平由20.9 mg/kg增至150.2 mg/kg,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提高,而随着饲料中泛酸水平的进一步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降低;饲料中泛酸水平为99.0mg/kg组凡纳滨对虾血清总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投喂对照组和泛酸水平为69.3mg/kg组的凡纳滨对虾血清丙二醛含量最高,投喂泛酸水平为150.2 mg/kg组血清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以凡纳滨对虾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到凡纳滨对虾泛酸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13.40和119.87mg/kg。  相似文献   

6.
复合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一种复方中草药制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生石膏=1∶1∶1∶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生长与免疫试验设7个处理,试验虾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9%、1.3%、1.7%、2.1%、2.5%的饲料,凡纳滨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10 g,养殖周期56 d。结果显示: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增加,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之增加,但仅最高组(2.5%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用二次回归曲线得到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07%时增重率最高;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有显著影响,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的增加,这4种酶的活力出现先显著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酶活力最高的组是2.1%组;而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攻毒试验设3个处理组,不添加中草药的对照组、间隔投喂组和连续投喂添加了2.1%中草药制剂组,养殖试验结束后采用注射和投喂病毒两种方法攻毒(1.4×108cfu/mL弧菌病毒)。结果表明:注射和投喂后连续投喂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和79.19%,比对照组(试验Ⅰ组)高27.1%和17.2%。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连续投喂添加2.1%复方中草药制剂的饲料,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并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考察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饲料利用和免疫能力的影响,分别在基础组饲料中添加0 mg/kg(对照组)、300 mg/kg、400 mg/kg和500 mg/kg抗菌肽,投喂平均体重为(0.8±0.1 g)的凡纳滨对虾6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 mg/kg抗菌肽组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509.10%、1.33,较对照组提高增重率8.76%(P<0.05),降低饲料系数12.5%(P<0.05),而添加400 mg/kg、500 mg/kg抗菌肽对增重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肌肉粗脂肪含量,各处理组在肌肉粗蛋白、水分含量上无显著差异;300 mg/kg、400 mg/kg抗菌肽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400 mg/kg抗菌肽组的溶菌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3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添加400 mg/kg抗菌肽,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有提高作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抗菌肽的添加量建议为300~400 mg/kg。  相似文献   

8.
李静  李晓丽  王玲  鲁康乐  宋凯  张春晓 《水产学报》2022,46(10):1848-1859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 中添加羟基蛋氨酸硒(HMSe)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亚硝酸盐胁迫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90±0.05)g的凡纳滨对虾,分别投喂HMSe添加水平为0.000、0.375、0.750、1.500和2.250 mg/kg的实验饲料,命名为HMSe0 、HMSe1、HMSe2、HMSe3和HMSe4,每组3个重复,养殖8周。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12 h 的亚硝酸盐胁迫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 R)和饲料效率(FE)随着饲料中HMSe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HMSe2组达到峰值。随着饲料中HMSe水平的提高,对虾全体和肌肉中的硒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全虾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分别在HMSe2组和HMSe1组达到最大值。HMSe4组中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HMSe0组。亚硝酸盐胁迫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与胁迫前比较,胁迫后对虾肝胰腺中MDA含量升高,GST、CAT和T-SOD的活性降低,而补充适量的HMSe可减轻这些负面影响。根据凡纳滨对虾胁迫后成活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低鱼粉饲料中凡纳滨对虾的HMSe最适添加量为1.350 mg/kg。[结论]综上所述,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750~1.350 mg/kg HMSe,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抗亚硝酸盐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添加CpG寡聚核苷酸(CpG ODN)和表面展示VP28的解脂耶罗维亚酵母(VP28-yl)的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进行田间中试实验。投喂30 d后进行WSSV感染实验,评估其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作用。投喂实验结束后,CpG ODN投喂组对虾的相对增重率达到(65.8±7.8)% (P<0.05),这暗示CpG ODN可能具有促生长作用。WSSV攻毒后,CpG ODN和VP28-yl投喂组对虾中WSSV拷贝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可达到26.7%和36.7%。在投喂结束和WSSV刺激后,CpG ODN组对虾中的呼吸爆发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在VP28-yl投喂组,WSSV引起的细胞凋亡则显著受到抑制(P<0.05)。此外,WSSV刺激后,STAT基因在CpG ODN组和VP28-yl组对虾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分别在第5天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而对照组中则显著下调。研究结果表明,CpG ODN和VP28-yl增强了凡纳滨对虾抗病毒免疫力,对养殖对虾病毒性疫病的防控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在饵料中,具有在养殖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性能的影响,以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7%,蛋白能量比为20.23 mg/kJ的饲料作为对照组饲料(C),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调节饲料能量水平,制作饲料蛋白能量比分别为19.51 mg/kJ (中碳水化合物组, MC)、18.85 mg/kJ (高碳水化合物组, HC)、19.45 mg/kJ (中脂肪组, ML)和18.54 mg/kJ (高脂肪组, HL)的4组实验饲料,在淡水养殖条件下投喂初始体重为(0.6±0.02)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56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提升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HL组凡纳滨对虾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沉积率;增加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ML组、MC组、HC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HL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虾肌肉总脂肪含量则随着...  相似文献   

11.
用添加CpG寡聚核苷酸(CpG ODN)和表面展示VP28的解脂耶罗维亚酵母(VP28-yl)的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进行田间中试实验.投喂30 d后进行WSSV感染实验,评估其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作用.投喂实验结束后,CpG ODN投喂组对虾的相对增重率达到(65.8±7.8)% (P<0.05),这暗示CpG ODN可能具有促生长作用.WSSV攻毒后,CpG ODN和VP28-yl投喂组对虾中WSSV拷贝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可达到 26.7%和 36.7%.在投喂结束和WSSV刺激后,CpG ODN组对虾中的呼吸爆发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在VP28-yl投喂组,WSSV引起的细胞凋亡则显著受到抑制(P<0.05).此外,WSSV刺激后,STAT基因在CpG ODN组和VP28-yl组对虾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分别在第5天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而对照组中则显著下调.研究结果表明,CpG ODN和VP28-yl增强了凡纳滨对虾抗病毒免疫力,对养殖对虾病毒性疫病的防控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在饵料中,具有在养殖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究活性酵素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及养殖池水质的影响,为稳定养殖池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共设3组(实验组A、B和对照组),各组均投喂3餐/天,对照组不拌活性酵素,实验组A、B分别拌活性酵素2餐/天、3餐/天,试验周期为45 d。分别于投喂后的第15、30和45天测定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并每3天测量养殖池pH、温度、溶解氧(DO)、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等水质指标,初始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均未检出。结果显示,使用活性酵素的2个实验组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拌料2餐的实验组A增重率为(962.02±13.55)%,高于拌料3餐的实验组B(726.58±16.04)%,实验组A体长为(5.50±0.14)cm,高于实验组B(4.70±0.15)cm,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说明活性酵素拌料2餐/天投喂为宜。对照组养殖池水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波动大,分别高达(2.70±0.03)mg/L和(0.31±0.01)mg/L,而2个实验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始终低于0.5 mg/L和0.1 mg/L的安全浓度水平,表明活性酵素在稳定养殖池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方面的作用显著。3组的养殖池DO范围为10~13 mg/L、温度范围为19~23℃、pH值范围为7.5~8.4,表明活性酵素对养殖池DO、温度、pH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说明,活性酵素拌料按照2餐/天投喂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养殖池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的增加,调节改善养殖池水质。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3.0±1.0)℃和盐度(26±1.0)‰下,将体长(46.1±3.2)m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养在0.54m×0.36m×0.28m的塑料水槽中,密度为40尾/m~2(LLD)、80尾/m~2(MLD)、120尾/m~2(MHD),和160尾/m~2(HHD),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在密度50尾/m2下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ACF)、菲律宾蛤仔肉(RPF)和冰鲜杂鱼(FFF),测定投喂前1h、投喂时、投喂后1h对虾间的争斗数量、争斗时间、争斗发起方、胜利次数等指标,以探讨密度和饲料种类对凡纳滨对虾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61d的饲养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个体间的争斗次数和胜利次数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密度间平均优势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饱食情况下凡纳滨对虾对三种饲料的选择无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将坚强芽孢杆菌PC465浓缩菌液直接与饲料原料混匀后制成含106、108和1010CFU芽孢杆菌/g干物质的颗粒饲料,或者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与饲料原料混匀制成含107CFU芽孢杆菌/g饲料的颗粒饲料,设连续投喂组、间隔“4+3”投喂组、间隔“1+1”投喂组,研究投喂剂量和投喂频率对对虾生长和类淋巴STAT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坚强芽孢杆菌PC465均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率和STAT基因表达(P<0.05),而且跟添加量有一定关系;实验采取不同投喂频率投喂凡纳滨对虾,都能显著提高对虾的生长率和对虾淋巴器官中STAT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其中以连续投喂组的效果最明显。研究结果对对虾健康养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作为饵料生物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对其生长、蜕皮及代谢水平的影响,进行了间隔投喂试验,设置对照组(全程投喂配合饲料)、间4组(1天磷虾鲜肉和4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间2组(1天磷虾鲜肉和2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间1组(1天磷虾鲜肉和1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及全虾组(全程投喂磷虾鲜肉),养殖试验持续36 d。结果表明,间1组、间2组和间4组对虾体长(Lt)、体重(Wt)、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R)均高于对照组,但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4组和间2组对虾成活率(SR)较对照组分别升高5%和10%,全虾组对虾Lt、Wt、SGR、WGR、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磷虾鲜肉能够刺激对虾的蜕皮,其中,投喂磷虾鲜肉各组对虾平均日蜕皮率(ADMR)均高于对照组,在对虾日蜕皮率(DMR)≥10%天数上,全虾组间1组间4组对照组间2组。间1组和全虾组对虾血淋巴中胆固醇(T-CH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全虾组葡萄糖(GLU)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磷虾鲜肉影响了对虾肝胰腺中代谢相关酶活力,其中,间2组和间1组对虾肝胰腺中磷酸果糖激酶(PFK)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虾组对虾肝胰腺中丙酮酸激酶(PK)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间1组、间2组和全虾组对虾肝胰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适量投喂南极磷虾鲜肉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皮,影响对虾代谢水平。此外,南极磷虾鲜肉不宜投喂过多,以1天磷虾鲜肉和4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为宜。  相似文献   

16.
鄢庆枇 《水产学报》2006,30(3):404-409
在低盐度5~6和水温25~29℃条件下,分别投喂1种对照饲料和7种添加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添加量分别为100、2003、00、400、5006、00和700mg.kg-1)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约每尾0.77g的凡纳滨对虾56d,观察DMPT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壳和渗透压调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DMPT的各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随着DMPT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00mg.kg-1凡纳滨对虾增重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均不同程度降低,500mg.kg-1DMPT组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降低达到显著水平。添加DMPT对凡纳滨对虾的蜕壳次数无显著影响。除100mg.kg-1DMPT组外,DMPT组凡纳滨对虾的渗透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添加300和500mg.kg-1组凡纳滨对虾的渗透压降低呈现显著性差异。凡纳滨对虾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DMPT水平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在DMPT添加量为400mg.kg-1时达到最高,粗脂肪含量在DMPT添加量为600mg.kg-1时达到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增重率为判定指标,DMPT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83mg.kg-1。  相似文献   

17.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01±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投喂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验周期30 d,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5×3析因设计,盐度梯度设置为6、12、18、24、30五个水平,饲料蛋白水平梯度设置为30%、36%、4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1) 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呈现出随盐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盐度为6时蜕壳相对增重率为最高。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随盐度升高而上升,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 实验对虾的蜕壳频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盐度1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蜕壳频率下降,差异不显著。各盐度水平下,以中等蛋白质水平饲料组(36%)对虾蜕壳频率较高。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不显著。(3) 对虾蜕壳间期随盐度升高呈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盐度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单因子以及它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饲料利用及消化酶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10±0.02)g的健康对虾,随机分成5组,饲养在0.5 m~3的玻璃纤维钢桶中,分别投喂酶解豆粕蛋白(0、7.40%、14.80%、22.20%和30.20%)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0、25%、50%、75%和100%)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试验时间为56 d。试验结果显示投喂25%和50%的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鱼粉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等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替代25%组和替代5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5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4种常见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36±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糖类中选择常见的4种糖(葡萄糖、果糖、淀粉、蔗糖)作为糖源配制饲料,实验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周期为56 d,每种糖源的添加量为20%。结果显示,(1)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但各组间的肝体比和含肉率无显著差异。全虾体成分,蔗糖组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3组,葡萄糖组的灰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粗蛋白与水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2)各组间对虾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淀粉组与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及果糖组,胃蛋白酶活性方面,淀粉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3)各组间凡纳滨对虾肠道的OTU、Ace指数及Chao指数无显著差异,Shannon指数淀粉组及蔗糖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Simpson指数淀粉组显著低于蔗糖组,而蔗糖组又显著低于葡萄糖组。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纲水平上,各处理组间的对虾肠道菌群的差异性较显著,淀粉组对虾肠道中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及噬纤维菌纲(Cytophagia)是明显高于蔗糖组与葡萄糖组。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对淀粉和蔗糖的吸收利用优于葡萄糖和果糖,同时,淀粉和蔗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淀粉和蔗糖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糖源。  相似文献   

20.
将体质量(8.10±0.13)g的凡纳滨对虾放养在室内500L玻璃纤维水桶中,以不同剂量(0、0.5%、1.0%和2.0%)的植物乳酸杆菌菌液(密度109 cfu/mL)拌料投喂,观察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投喂15d后,0.5%和1%菌液组对虾的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0.5%菌液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对虾肠上皮细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投喂0.5%植物乳酸杆菌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和肠上皮细胞高度,促进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