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子标记是生物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RAPD和SSR标记对12个家蚕实用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21条RAPD引物对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清晰稳定条带数为196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43条,多态位点比例72.96%,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157~0.352之间。采用32条SSR引物对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片段数为86条,其中多态性带8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93.02%,遗传距离在0.214~0.600之间。对12个家蚕品种的2种分子标记的单独聚类结果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均把12个品种分为中系、日系两大类,其中7532和湘晖、871和57B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传统分类于中系品种东34却聚类于日系,但又独立于其余6个日系品种。结合RAPD标记和SSR标记的12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更能准确地从分子水平上反映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来源,是家蚕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疆家蚕种质资源RAPD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家蚕卵为材料。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2种随机引物,对15份新疆家蚕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DNA多态性扩增(RAPD)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家蚕种质资源材料的DNA多态性较为丰富,共获得153个RAPD标记,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新疆家蚕种质资源材料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相似系数0.8的水平下聚为一类,遗传距离最大为0.3985,最小为0.1296。  相似文献   

3.
SSR标记在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25个微卫星标记(SSR)对中国5个不同地区的野桑蚕及2个家蚕品种进行了多态性分折,共产生5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多于2个等位基因。表明微卫星标记能反映各品种之间丰富的多态性,品种间的聚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家蚕和野桑蚕之间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云南蚕区保存的44份家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家蚕种质资源的合理保存、利用及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以筛选的13条ISSR引物从44个家蚕品种的蛹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11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8条,多态性比率为84.5%,表明44个家蚕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4个家蚕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17 2~0.905 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11 2。基于品种间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品种首先按中系和日系形成2大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9处,2大类群又各自再分成2个组群。4个组群中,均是育种材料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聚在同一组群内。ISSR分子标记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云南蚕区44份家蚕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广东现行家蚕生产品种9·芙×7·湘杂交亲本的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统计了932、7532、芙蓉、湘晖、9·芙、7·湘品种的蚕卵70个随机引物的RAPD扩增标记数,经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作遗传距离分析,同一系统内的品种间遗传差异小,系统间的品种遗传差异大,与传统的家蚕系统分类的结果完全相符。因此RAPD作为有效的跗标记。可适用于研究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以及系统的演变分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陕西省保存的53个代表性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品种资源,选育适合西北蚕区饲养的优良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供试品种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基因组DNA,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共获得535个条带,其中有472个条带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8.22%。采用UPGMA方法对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5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2 8~0.601 9,主要分为中系、日系和欧系3大类群,其中:日系和欧系品种遗传距离较近,与传统的家蚕系统按来源地分类的结果吻合;4个陕西地方一化三眠蚕品种明显有别于其它家蚕品种而归为一个特殊类群,提示其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此外,采用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家蚕基因组DNA,可以克服取样的时间限制,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8.
家蚕和蓖麻蚕的基因组RAPD检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春宇  张春玲 《蚕业科学》1997,23(4):215-219
在建立了稳定的蚕类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该技术对家蚕和和蓖麻蚕种间及种内不同品种(系)间基因组进行了多态性比较研究。对获得稳定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RAPD对于进行蚕类的亲缘关系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家蚕是从野桑蚕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58,自引:13,他引:45  
魏臻武 《草业学报》2004,13(3):62-67
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稳定多态性位点的RAPD、SSR和ISSR引物,建立苜蓿基因组DNA的SSR、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构建苜蓿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筛选出36个RAPD引物,8个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系)中获得了182个RAPD多态性位点和丰富的SSR和ISSR多态性位点,构建了55个苜蓿品种(系)的SSR、ISSR和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系)的SSR多态性有较大差异;苜蓿品种ISSR指纹图谱多态性丰富,稳定性比RAPD强;可以通过2~3个引物鉴别我国主要苜蓿品种和引进品种,SSR和ISSR指纹图谱可以更好地用于苜蓿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家蚕RAPD的扩增条件、重复性及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5,他引:21  
发现当PCR体系中Mg ̄(2+)为2mmol/L、dNTPs为150μmol/L、Tag酶为1U、引物为0.2μmol/L时,以40~42℃退火可得到稳定结果;8%的DMSO对提高扩增特异性有利;分别从蚕卵、蚁蚕、5龄蚕丝腺、体壁及生殖腺、蛹、蛾中提取模板DNA,其RAPD结果一致;以C_(108)×大造为材料,发现其F_1RAPD为共显性。  相似文献   

12.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3.
用RAPD标记分析部分柞蚕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3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9个随机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3个信息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4个,多态性比率92.68%;每一个引物可检测出3~9个位点,其多态性比率不尽相同,平均扩增出6.47条带;各品种具有不同数量的特异性带型。供试品种资源的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24 3±0.151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7 1±0.197 5,表明长期同地保存的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品种的Nei氏遗传一致性范围在0.495 9~0.837 4之间,达0.6以上的占96.59%,表明多数品种资源的相似程度较高。36份品种资源分别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种为主和以国内外引进种为主聚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4.
以1份美国进口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品种为对照,用RAPD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20份野生马蹄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20条RAPD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0条,多态性比率为68.78%;22对SRAP引物扩增出17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2.31%,表明20份野生马蹄金之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RAPD标记将供试材料聚为两大类群,SRAP标记也将材料划分为两大类。两种标记下,供试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能大致聚为一类,部分同聚为一类的材料在形态上也具有相似性。两种标记方法相关系数r0.01=0.910,二者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应用这两种技术对马蹄金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家蚕来源肠球菌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从家蚕消化道中分离的表现为生理生化特性多样性的14个肠球菌分离菌株和3个标准菌株进行了DNA多态性研究。应用筛选的8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625个位点,其中997%为多态性位点,表明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DNA多态性。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供试菌株分为Entfaecalis、Entfaecium、Entcasseliflavus、Entavium等4个类群,与其数值鉴定结果呈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6.
A standardized-reagents commercial kit for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was used for typing 58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that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milk of sows, having coliform mastitis, within a single swineherd in Sweden. Previously, the 58 E. coli strains were characterized serologically and profiled biochemically. They were also evaluated for their serum resistance and their ability to adhere to fibronectin and bovine fetal fibroblasts. The RAPD analysis was fast, easily performed, and required only a nanogram of DNA. The indistinguishable banding patterns obtained with repeated analyses of 2 isolates from each strain demonstrated that RAPD analysis using standardized beads is a technique that provides reproducible results for typing E. coli strains that cause mastitis in sows. The results of the RAPD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E. coli sow mastitis strains are highly variable in serotype, biochemical profiles, virulence factors, and RAPD type, and that all 58 strains can be differentiated by means of the RAPD technique. The strains grouped into 24 RAPD types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2 primers, and into 38 groups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serotype and RAPD type.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otypes, virulence factors and RAPD types was found.  相似文献   

17.
应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拟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8种1亚种和鹅观草属(Roegneria)7种植物.35个引物产生的344条DNA扩增片段中,328条(95.35%)具有多态性,利用344个RAPD标记,在NTSYS软件中,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建立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R. elytrigioides、 R. alashanica和R. magnicaespes与拟鹅观草属的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它们与拟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远;3)RAPD分子标记可以将拟鹅观草属的物种分开,而且形态相似,地理分布相同或相近的物种聚类在一起;4)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RAPD技术能为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DNA水平上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家蚕基因组中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标记既是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生物多样性、育种、基因定位与克隆等的基因。目前,已有多项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家蚕基因组的研究,并构建了多种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包括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RFLP)、DNA随机扩增多态性(简称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简单重复序列PCR(简称SSR-PCR)等。本文就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家蚕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杀虫剂阿维菌素对家蚕血细胞DNA的损伤,作为评价其对蚕体毒性的依据。分别用1、2、4、8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桑叶给4龄起蚕添食,96 h后对家蚕血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24条RAPD引物对5个样品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清晰条带数为143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9条,多态性带数比率为13.29%。用Ntsyspc 2.1软件计算出不同处理样品血细胞DNA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867~0.993,树状聚类图显示正常样品与1、2、4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3个样品聚为一类,而8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样品单独聚为一类,说明该样品血细胞DNA的变异最大。研究结果提示,RAPD标记作为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检测标志技术,可准确预警蚕区农药使用对养蚕生产存在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