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喷水法驯食幼蛙效果好经过变态后发育而成的幼蛙嗜食动物性活饵,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牛蛙的条件下,如果单纯投喂活饵,不但饵源有限,而且费工时、成本高。所以,如何驯化幼蛙摄食人工饵料成为众多养蛙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依据牛蛙摄食特性,通过实践,摸索出喷水驯食...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鳜(Siniperca chuatsi)不同驯食方式的驯食效果,以初始均重为(1.9±0.4)g的鳜鱼苗为对象,分设实验组Ⅰ(快速驯饲、软颗粒饲料)、实验组Ⅱ(常规驯饲、软颗粒饲料)、实验组Ⅲ(常规驯饲、硬颗粒饲料)。实验组Ⅰ:以饥饿→活饵→活饵加死饵→死饵加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的方式逐步过渡驯化;实验组Ⅱ:以活饵→活饵加死饵→死饵加冰鲜饵→冰鲜饵加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的方式逐步过渡;实验组Ⅲ:以活饵→活饵加死饵→死饵加冰鲜饵→冰鲜饵加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方式逐步过渡。结果显示,使用快速驯饲与软颗粒饲料技术,驯食天数5 d,稳定投喂3 d,平均驯化率为78.73%;使用常规驯饲与软颗粒饲料技术,驯食天数17 d,稳定投喂3 d,平均驯化率为91.35%;使用常规驯饲与硬颗粒饲料技术,驯食天数17 d,稳定投喂3 d,平均驯化率为56.36%。结果表明,快速驯饲的驯化率低于常规驯饲,但驯化周期明显缩短,投喂软颗粒饲料的驯化率比投喂硬颗粒饲料高。  相似文献   

3.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全采用浮性颗粒饲料驯化养殖加州鲈的技术.方法:在池塘上方搭设饲料台,在水中设置浮性的饲料框,手撒投喂,每隔2~3h投喂1次,同时制造一定的条件反射的声响,以后每天的投喂时间间隔逐渐拉长,投喂次数逐渐减少,通过约1周左右的驯食,加州鲈即形成上浮抢食浮性颗粒饲料的习惯.驯食成功后,日投饵减至2次,以后视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结果:3亩池塘生产加州鲈成鱼1 737 kg,平均规格579 g,饵料系数为1.12.结论:完全采用浮性颗粒饲料驯化养殖加州鲈取得显著成效,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工颗粒饵料驯化鲶鱼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以卵黄囊刚吸收完,平均体重45mg的鲶鱼苗为驯化对象,分别采取(1)从活饵过渡到人工饵料;(2)全程投喂半干人工饵料;(3)全程投喂于人工饵料;(4)全程投喂活饵(对照组)的方法。经30天的驯化,平均体重分别达到451mg、315mg、300mg、60mg。驯化成活率分别达到44.7%、38%、30.7%、70%。  相似文献   

6.
鳝鱼驯食配合饲料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鳝鱼对食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对某种食物适应后 ,较难改变其食性。而目前人工养殖的鳝种主要来自摄食活饵的野生鳝 ,养殖时若单纯投喂活饵 ,既不利于鳝鱼的健康生长 ,又增加了投入成本 ,且可能受饲料资源不能长期拥有的限制 ,如果投喂配合饲料或将少量活饵掺入配合饲料 ,就可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保证全面的营养、便于加入添加剂和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因此 ,投喂配合饲料是发展鳝鱼养殖业的重要措施。1 驯食条件1 1 饲养者要有耐性 ,驯食过程至少要 7~ 1 0天 ,1 0~ 3 0天驯食成功是正常现象。1 2 鳝池面积宜小 ,一般为 1 5~ 2 0m2 …  相似文献   

7.
王刚 《科学养鱼》2003,(12):62-62
一、鱼苗培育刚孵出的鱼苗吸附在池壁或鱼巢上,不吃不动,依靠吸收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3~4天,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并摄食,这时应投喂较小的轮虫、草履虫、变形虫和单细胞藻类等活饵料。若缺乏活饵,可喂煮熟的鸡蛋黄。7~10天后仔鱼长到1厘米以上时,取出鱼巢,改喂小鱼虫、大轮虫等,鱼苗池内应不断保证有鲜活的饵料。鱼苗长至2~3厘米时,每5~7天清污换水1次,加水时应沿容器壁徐徐添加,以免损伤幼苗,饵料可投水蚯蚓、黄粉虫及适口的配合颗粒饲料。二、鱼种培育鱼种培育宜采取单养,水深保持在80厘米即可。每亩放3~4厘米体长的夏花鱼种6000~80…  相似文献   

8.
李亦华 《内陆水产》2000,25(2):32-32
3鱼苗培育3.1水泥池育苗池子面积以50~100 为宜 ,水深0.8~1m ,要求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注、排水方便 ;进、出水口用50~60目网布滤水 ,防止敌害生物进池和鱼苗逃逸。放养1~2cm鱼苗300~400尾/m2;2~3cm鱼苗200~300尾/m2 ;3~4cm鱼苗100~200尾/m2。水泥池育苗宜投喂鲜活饵料 ,鱼苗出膜后2~3d ,可投喂轮虫、丰年虫及小型枝角类 ,体长1.5cm左右的鱼苗 ,可捞取水蚤投喂 ,当鱼苗长至2cm以上 ,可投喂水蚯蚓 ,并开始驯食 ,使鱼苗集中在池的一角摄食 ,并逐渐将活饵改…  相似文献   

9.
③后期培育随着鱼体长大,全长约1.5厘米时(30日龄),摄食量增大,此时应进行转饵,即于每日早晨未投桡足类之前,在饵料台上放一些新鲜牡蛎,引诱小苗上台摄食,经过3~5天驯化后,80%小苗可主动摄食牡蛎,此时应逐步减少桡足类投喂量,增加牡蛎投喂量,日投牡蛎4次。当95%小苗都可上台定点摄食时,在牡蛎里增加河豚仔鱼配合饲料,经过7~10天驯化,长达2.0厘米时,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水泥池后期苗种培育时,随着水温升高,水质极易恶化,此时应加强日常管理,每日坚持早、晚吸污1次,并捞除水面漂浮油膜,加大换水量,日换水量为200%,最好保持常流水。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一种简便效好的幼蛙驯食法经过变态后发育而成的幼蛙嗜食动物性活饵,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牛蛙的条件下,如果单纯投喂活饵,不但饵源有限,而且费工时、成本高。随着牛蛙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如何短快好省驯化幼蛙摄食人工饵料,成了众多养蛙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鱼苗、鱼种下塘后的摄食驯化,一般都以声响作为刺激,从而建立起摄食条件反射。以后池鱼每当听到声响,就会迅速游向饲料台附近集中吃食,以减少饲料沉入水底,避免浪费。对面积较大的池塘,声响刺激还可使远处的鱼不致错过投喂时间达到定时摄食的目的,具体驯化方法如下:1.肥水下塘时,鱼苗的适口饵料丰富,不要急于投喂;2~3天以后,在饲料台附近,用长杆拴一个下面钻孔的铁罐头盒,里边放入豆粕,麦麸等,边振动长杆边给以声响,此时食物落入水中,把池边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12.
鳜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活鱼虾为饵是鳜的摄食特性,如得不到鲜活的饵料鱼,即相互残食,或使其鱼体消瘦,体质变弱,容易发病,甚至饿死。因此,在一般的养殖条件下,必须同时配套养殖饵料鱼。选择好开食饵料鱼是提高鳜苗种成活率的关键,宦选择体型偏长、游泳能力较弱的鱼苗,如鲂、鳊、鲴、适口野杂鱼等鱼苗。在投喂时要注意,不同生长时期的鳜需投喂一定发育阶段的饵料鱼苗,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投喂活饵小鱼→冰鲜小鱼→颗粒饲料的方式进行鳜鱼(体长4~5 cm)驯食颗粒饲料试验.经过养殖驯化90 d,成活率达到70%,驯化率达100%,平均体长达14.5±1.8 cm,体重达40~50 g.  相似文献   

14.
投放等氮(32%蛋白质)和等热(3600千卡/千克)的半提纯饵料饲养奥利亚罗非鱼苗12周,在这种饵料含有12%牛脂时,鱼苗的生长与缺脂饵料饲养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发现用这种饵料和含有2、4、6、8、10或14%牛脂的饵料饲养鱼苗时,鱼苗生长无显著差异。饵料转换率(投喂的干饵料量(g)/鱼增重量(g)]的差异与饵料对鱼苗生长的影响是相似的。投喂含12%牛脂的饵料时,饵料转换率最低(1.9),而投喂缺脂饵科时,饵料转换率最高(2.8)。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鱼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而损失的鱼苗主要是因为逃逸。这次试验的结果表明牛脂对奥利亚罗非鱼来说是一种不好的食用脂类。一般来说鱼苗生长不好可能是因为饵料中有低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平均全长2.56cm的点带石斑鱼稚鱼及平均全长3.74cm幼鱼驯食不同饵料的试验。结果是:采用鱼糜、虾浆较配合饲料易驯食;幼鱼比稚鱼容易驯食。稚鱼驯食鱼糜、虾浆需2d时间,驯食配合饲料,需3-4d的时间;幼鱼驯食鱼糜、虾浆需时1d,驯食配合饲料需2~3d的时间。驯食鱼糜、虾浆水面容易产生油膜和水质较易恶化。驯食配合饲料组的水质明显优于驯食鱼糜和虾浆组的。生长速度则驯食鱼糜和虾浆组的快于驯食配合饲料组的。  相似文献   

16.
施氏鲟人工配合饵料试验总结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年我们试验成功了施氏鲟人工繁育技术之后,1992年又实施了省科委下达的《施氏鲟人工配合饲料研究》重点攻关课题。经3年努力,幼鲟经驯化、消毒、投喂人工饵料,科学饲养等几个阶段试验,有65%幼鲟由食生物活饵转口食人工饵料;1993年投喂出膜5天后的仔鲟开口料,平均成活率61.25%,最高为71%,试验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室内水族箱进行了施氏鲟幼鲟人工配合饵料饲养的试验。幼鲟经驯化、消毒、投喂人工饵料、科学饲养等几个阶段的试验,有65%的幼鲟由食生物活饵转口食人工饵料,试验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根据投喂不同活性生物饵料来决定孵化后3、6、9、12和15天的鳙鱼苗的成活率。卵黄消失3—6天后,给其投喂臂尾轮虫、小旅藻和颤藻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当单独把裸腹溞个体较大的细胞投喂鳙仔鱼时,到16天其死亡率达20%。而给鱼苗投喂臂尾轮虫和裸腹溞时,15天后其成活率分别是52%和53%。投喂颤藻的鱼苗的成活率在上述两者之间。摄食裸腹溞的鳙仔鱼和鱼苗,15天后的体重最高,其次是投喂颤藻属的仔鱼和鱼苗,而摄食臂尾轮虫和小球藻的仔鱼和鱼苗的体重增长最慢。  相似文献   

19.
69为什么要设饵料台?饵料台如何投放饵料?为了避免饵料投喂量过多,败坏水质,增加生产成本,或因饵料投喂不足,影响生长,因此应在池塘内设置饵料台,便于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的投喂量,同时可掌握对虾的生长情况。饵料台上饵料的放置量按照整个池塘每次投饵量的1%~2%放置到各饵料台上。一般养虾池的饵料台设置不得少于3个。70为什么投喂后1~1.5h一定要检查饵料台上的残饵量?这主要是为了掌握饵料的投喂量,若在1h内检查饵料台无残饵,即可酌情增加饵料的投喂量,若有少量残饵,则说明投饵量适中。若在投喂后2h检查仍见饵料台上残饵较多,则应该酌情减少投喂量。若饵料在投喂后未见明显减少或有大量剩余,则必须分析原因:是否是对虾蜕壳、对虾发病、饵料质量问题、水质变坏等。投喂量的确定是养成中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养虾成败、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检查残饵量不单是为了调整投喂量,保证对虾有充足的饵料,防止过剩饵料污染水质,而且也是估计池塘中存虾数量、对虾生长健康情况的一种途径。71暴雨后对对虾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暴雨可造成虾池盐度大幅下降,从而引起池水上下分层,使池水不能充分对流,造成下层水与空气隔绝,引起底层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斑鳜配合饲料的制作工艺,驯饲方法、摄食行为及不同饲料对斑鳜生长影响做了详尽的阐释与分析。在网箱养殖中,对三种配合饵料蛋白源进行对照试验:Ⅰ冰鲜鱼糜、Ⅱ鱼粉、Ⅲ鱼粉+植物蛋白,三种组合的饵料都制成软颗粒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对照箱Ⅳ投喂冰鲜杂鱼。52d投喂结果表明,饵料系数、生长速度等经济性状Ⅲ最好(P〈0.05),斑鳜生长效果依次为Ⅲ〉Ⅱ〉Ⅳ〉Ⅰ,同时通过对斑鳜活动、摄食行为的观察,得出斑鳜摄食选择次序为:光度、形状、可得性、适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