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的药剂,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在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试验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达95.74%;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次之,校正防效为54.4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较差,校正防效只有16.01%;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差,校正防效仅为11.19%。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和12.5%氟环唑悬浮剂(SC)毒力最强,平均EC50值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EC)、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20%戊唑醇乳油(EC)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SC)次之,平均EC50值在1~3 mg/L之间;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和24%腈苯唑悬浮剂(SC)毒力一般,平均EC50值在9~20 mg/L之间;40%百菌清悬浮剂(SC)毒力最弱,平均EC50值为46.572 4 mg/L。80%多菌灵WP、12.5%氟环唑SC、25%丙环唑EC、37%苯醚甲环唑WG、20%戊唑醇EC和50%甲基硫菌灵SC可有效抑制香蕉灰纹病菌菌丝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柑橘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9种药剂中25%咪鲜胺悬浮剂、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400g/L氟硅唑乳油、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个药剂对WZ1、DS3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0.1mg/L;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等16种药剂的EC50<1mg/L,对WZ1、DS3菌株抑制作用强。WZ1菌株和DS3菌株对500g/L氟啶胺悬浮剂、10%抑霉唑水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可能存在抗药性差异。其中柑橘轮斑病菌DS3菌株β-tubulin基因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可能导致该菌株对甲基硫菌灵和苯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本研究为柑橘轮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药剂选择,为柑橘轮斑病抗性菌株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燕麦叶斑病菌、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对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燕麦叶斑病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地,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43株燕麦叶斑病菌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比较7种碳源和8种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供试碳源果糖和氮源酵母提取物对燕麦内脐蠕孢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对燕麦叶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894 mg·L-1和3.656 mg·L-1;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代森联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在9.145 mg·L-1~12.850 mg·L-1之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生产过程中使用杀菌剂防治燕麦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茎基腐病是百香果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结合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手段,确定了病原种类,进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筛选出高效防控药剂。结果表明:病原菌有典型的镰刀菌特征,其ITS序列与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多条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达100%,说明百香果茎腐病的病原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室内毒力测定的6种药剂中,250g/L升苯醚甲环唑乳油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3372 mg/L,其次是450g/L咪鲜胺水乳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0.4749 mg/L和0.7172mg/L;但镰刀菌孢子萌发测试表明, 450g/L咪鲜胺水乳剂浓度为9mg/L时的抑制效果最好,为74.78%,其次是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mg/L和250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0mg/L,分别为58.89%和33.67%,30%噁霉灵水剂效果最差,浓度为600mg/L时,抑制率接近于0。  相似文献   

6.
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柿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ri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柿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篊,最适产孢温度为28篊,适合菌丝生长的pH值为4.0~6.0,最适产孢pH值为4.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16种常用杀菌剂中, 33.5%喹啉铜悬浮剂、25%溴菌腈乳油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柿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抑制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治柿树炭疽病的优选药剂,其次为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 g?L-1氟硅唑乳油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可作为备选药剂。该研究结果可为柿树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从自然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菌株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针对病原菌采用6种不同杀菌剂对其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有效菌株中GC-1和GC-2可引发蒂腐病,将有效菌株的序列结果与 NCBI进行核酸 Blast 比对,GC-1和GC-2分别与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同源性达99 %和100 %,结合GC-1和GC-2病原菌形态特征分析,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对木贼镰刀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8.2007 mg/L;其次是异菌脲、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Ec50分别为19.6431 mg/L、23.2454 mg/L、37.7505 mg/L、70.2533 mg/L和139.2179 mg/L。多菌灵对粉红螺旋聚孢霉效果最好,EC50值为7.8540 mg/L;其次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和戊唑醇,其Ec50分别为14.3703 mg/L、28.1615 mg/L、100.7953 mg/L、126.3797 mg/L和135.9008 mg/L。因此,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分别对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防治火龙果溃疡病,本实验通过菌种的分离与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引起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抑菌药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P1与新暗色柱节孢的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株就是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13种药剂中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烯唑醇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507mg/L、0.1317mg/L、0.1832mg/L和0.1731mg/L。结果可为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46种常用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家蚕的毒性等级为高毒(0.5200 mg/L).根据各种农药田间推荐施用浓度与LC50的比值(毒性比分级法),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家蚕具有极高风险性,50%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等6种杀菌剂对家蚕具有高风险性,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等20种杀菌剂对家蚕具有中等风险性,40%腈菌唑悬浮剂等19种杀菌剂对家蚕具有低风险性.田间喷药试验结果表明:7种对家蚕高风险性杀菌剂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推荐浓度药液喷于桑叶后对家蚕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残留,其中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300 mg/L)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000倍(424 mg/L)的残毒期均超过60 d.因此,桑园及附近农作物应避免施用对家蚕毒性强、安全风险大、在桑叶上残留时间长的杀菌剂品种,防止污染桑叶而导致养蚕中毒损失.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对采自重庆地区疑似由链格孢菌引起的枇杷叶斑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所得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与 GenBank中登陆的四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登录号分别为:FJ228163、KT192329、KM100451、KP278185)的相似性均为99%,结合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其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GenBank登录号为KY397985,并命名为24-CQYB。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及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24-CQYB菌株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3.84 mg/L。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的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该菌株对7种杀菌剂原药及2组混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7种原药中丁香菌酯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8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双苯菌胺,EC50值分别为1.18 mg/L和1.34 mg/L;混配组合中,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8: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CTC)为168.69,啶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4和8:1混配时,CTC分别为197.21和192.69,协同增效效果显著。引起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晰在桃树登记的农药现状,通过检索登记作物为桃树或者使用场所为桃园的农药,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至 2022年 5 月 30日,我国现有登记农药 4.4854万个,可用于桃树且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共 103个,占比极低;其中,单剂43个,混剂60个。其中杀虫杀螨剂占登记总数的67%,其次是杀菌剂28个,占比27.18%,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1个,昆虫性信息素4个(均为梨小性迷向素)。登记药剂中涉及悬浮剂、乳油、可溶液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等11种剂型,其中悬浮剂占比最多。所有登记药剂中有9种有效成分符合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针对桃园主要害虫蚜虫、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分别检索药剂信息,发现相同防治对象,在不同作物上登记的药剂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目前梨果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以降低采后黑斑病的发生,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对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菌剂中,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4214 mgL-1,异菌脲、嘧霉胺、戊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均小于3.0 mgL-1,抑制效果较强;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0790 mgL-1和1.9508 mgL-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均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建议梨果采收后使用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杀菌剂进行防腐处理,以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药效及糜子植株生长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丝黑穗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1127 μg/mL,其次为烯唑醇、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EC50值分别为1.0634,6.1775,12.4969和54.4021 μg/mL,福美双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1169.6448 μg/mL。药剂处理与对照相比,发芽率均有显著降低,随浓度的增高,种子活力下降,其中烯唑醇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一致,戊唑醇防效最好,其次为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仅在浓度高时防效较好,福美双防治效果最差。植株生长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多菌灵显著降低主茎倒二叶面积、主茎倒三叶面积、叶干重和分蘖数。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下的单株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产量均增加,其中戊唑醇处理下的产量两年均最高,而福美双在2014年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在6种供试药剂中,戊唑醇能以最低浓度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5.
火龙果溃疡病是贵州火龙果上的重要病害,为筛选出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测定了12种化学药剂和11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7种化学药剂,以及1%申嗉霉素悬浮剂等4种生物药剂的效果较好。进一步田间小区防效试验的结果显示,化学药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生物药剂80%乙蒜素乳油防效最佳,分别为86.33%、70.63%。综合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推荐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0.3%四霉素水剂可有效防控火龙果溃疡病。  相似文献   

16.
肥料和除草剂混施对老芒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不同浓度,组合“盖阔”或“速效”除草剂,对拔节末期老芒麦混施,结果表明,混施降低了杂草种类、单位面积杂草生物量,杂草占生物量比例;混施对老芒麦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2.42%(P=0.0006),29.98%(P<0.0001),25.93%(P<0.0001),“尿素7500g/hm2+磷酸二氢钾300g/hm2+盖阔27g/hm2”、“尿素7500g/hm2+盖阔27g/hm2”和“尿素15000g/hm2+磷酸二氢钾300g/hm2+速效75g/hm2”3个组合增产效果明显;混施对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P=0.0009),“尿素7500g/hm2+磷酸二氢钾300g/hm2+盖阔27g/hm2”、“尿素7500g/hm2+速效75g/hm2”和“尿素15000g/hm2+磷酸二氢钾300g/hm2+速效75g/hm2”3个组合种子增产显著;处理组分与生产性能指标的相关系数较低,肥料与除草剂共同作用导致了生产性能的差异性;混施可减少田间作业次数、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肥和除草的双重效果,值得在生产中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海霞  马永强 《草地学报》2019,27(5):1301-1308
为研究内生菌HL-1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材料及其除草活性,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法筛选生防除草内生菌HL-1最适碳氮源、固体发酵基质、适宜载体和助剂,制备可湿性粉剂,并进行盆栽和田间小区接种,测定其除草活性。结果表明:HL-1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浸粉,最适固体发酵基质为麦麸,最适载体与助剂为硅藻土、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和可溶性淀粉;在苗期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中,菌株HL-1可湿性粉剂对繁缕(Stellaria media L.)、灰藜(Chenopodium album L.)、藜(Chenopodium glaucum L.)和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4种杂草均表现出较强致病性,盆栽试验中对繁缕的发病率和鲜重效分别是85.50%和84.74%,小区试验中对繁缕的发病率和鲜重效分别是84.50%和85.36%。本试验制备的内生菌HL-1可湿性粉剂,可作为生防菌剂有效控制繁缕、灰藜等杂草。  相似文献   

18.
摘S要:为明确2009年和2018年采集的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每个年份采集的50株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9年采集的50株菌株EC50平均值为 (0.6813±0.5549)mg/L,2018年采集的50株菌株EC50平均值为(1.2864±0.9466)mg/L。随着时间的变化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开始降低,部分菌株产生了2~5倍的低水平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生根剂对电热温床培养无核紫葡萄的扦插效应。结果表明,萘乙酸(NAA,300 mg/L)、国光生根粉(100 mg/L)、阳光生根胶囊(300 mg/L)均可促进葡萄插穗地下部分形成愈伤组织和生根。插穗生长20 d时,3个处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7.5%、77.5%、82.5%,比清水对照(60%)提高了27.5、17.5、22.5个百分点;生根率分别为75%、65%、55%,比对照(15%)提高60、50、40个百分点。插穗生长20 d时,3个处理的萌芽率分别为45%、50%、57.5%,比对照(75%)降低了30、20、17.5个百分点;插穗生长40 d时,各处理均可提高葡萄插穗成活率,3个处理的成活率分别为82.5%、92.5%、87.5%,分别比对照(77.5%)提高了5.0、15.0、10.0个百分点。NAA有利于促进插穗生根,而国光生根粉更利于插穗成活。插穗生长40 d时,与对照相比,3种生根剂均对新梢长度和叶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阳光生根胶囊和萘乙酸对新梢长度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由于生根粉的作用使苗木根系生长迅速,成苗时苗木质量较高,建议在无核紫葡萄苗木生产中采用国光生根粉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及苗木长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