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解决牦牛出栏时间长、产业效益差等主要问题,本研究筛选了121头牦牛(3.0~3.5岁)在若尔盖县开展“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顺势养殖法育肥试验,育肥期180 d。结果表明,育肥牦牛全期平均日增重0.726kg,在气温良好、草原牧草丰盛的夏秋季,平均日增重可达0.909kg,即使在气温低下、草原牧草枯竭的冬季,平均日增重也能达到0.329kg,育肥效果良好。11头屠宰牦牛的平均胴体重达118.9kg,屠宰率为50.5%,净肉率为40.4%,眼肌面积为62.5cm2,屠宰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放牧牦牛。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全舍饲、放牧+补饲条件下12月龄龙陵黄山羊背最长肌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龙陵黄山羊全舍饲组羊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分别为69.35%、18.84%、7.88%和1.20%;放牧+补饲组羊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分别为69.93%、19.20%、8.87%和1.26%。(2)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羊肉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胆固醇含量低。(3)氨基酸种类含量丰富,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17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24.12 g/100 g和25.76 g/100 g;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丰富,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羊肉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2.86%和39.83%。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补饲蛋白料对3月龄断乳母犊牦牛日增重和肉质的影响。选用24头出生日期和体重相近的3月龄断奶母犊牦牛(59.51±3.49kg),随机分成两组(处理组放牧+补饲蛋白料,对照组采用完全放牧饲养),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牛。试验预饲期7d,正式期30d。试验始末对犊牦牛进行称重,并随机各选取4头牛进行屠宰取样,进行肉质品质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全期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3.57kg(P0.05)和118.89g(P0.05);(2)处理组犊牦牛的屠宰率显著提高了11.25%(P0.05),后股肉的剪切力显著降低了13.75N(P0.05);(3)犊牦牛背最长肌中氨基酸组成丰富,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每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以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补饲蛋白料可以提高断奶母犊牦牛的体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质品质。  相似文献   

4.
陆川猪胴体品质及肉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陆川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为陆川猪保种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8头陆川猪的测定结果表明,10.75月龄陆川猪屠宰体重83.98 kg,胴体瘦肉率38.68%,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1和4.71,pH1(宰后45 min的pH)和pH24(宰后24 h的pH)分别为5.86和5.73,肌内脂肪含量高达9.27%,肌纤维直径为31.51μm。每100 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7.89 g1、4.04 g7、.13 g,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78.48%和39.85%。饱和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棕榈酸,其含量达到26.03%,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其含量分别达45.06%和11.57%,其它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暖季补饲精料对放牧牦牛肉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选取玉树州称多县体重相近的2岁放牧牦牛30头,随机分为补饲组和放牧组,每组15头,分别采取放牧+自由采食精料和放牧的方式喂养,120d后两组各屠宰3头公牦牛,测定肉产量和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暖季补饲精料极显著(P0.01)提高了牦牛的生长速度,补饲组牦牛的暖季平均日增重达571.43g,为放牧组(248.68g)的2.3倍;显著(P0.05)提高了牦牛的屠宰性能,补饲组牦牛的屠宰率较放牧组高出3.26个百分点;显著(P0.05)降低了牦牛肉的pH_(24),而对pH_1、L~*、a~*、b~*、解冻损失、失水率、熟肉率及嫩度等加工食用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对肉的蛋白质、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及18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可以得出,暖季补饲精料可以在不影响放牧牦牛肉优良品质的情况下,实现牦牛的快速生长,提高产肉量、改善生产效率,有效推动三江源区牦牛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夏季补饲对放牧条件下泌乳牦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选用24头体重[(218.0±19.5) kg]相近的健康带犊泌乳牦牛,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头),即自然放牧组(NG组)、氨基酸补饲组[SA组,补饲15 g/(d·头)过瘤胃赖氨酸+5 g/(d·头)过瘤胃蛋氨酸]、精料补饲组[SC组,补饲1.2 kg/(d·头)精料]和氨基酸+精料补饲组[SAC组,补饲15 g/(d·头)过瘤胃赖氨酸+5 g/(d·头)过瘤胃蛋氨酸+1.2 kg/(d·头)精料]。预试期9 d,正试期23 d。结果表明:1)补饲氨基酸、精料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泌乳牦牛的总产奶量和平均日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10)。与NG组相比,补饲精料显著提高了泌乳牦牛的平均日增重(P0.05),而补饲氨基酸对泌乳牦牛的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10)。与NG组相比,补饲氨基酸具有提高犊牛的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098),补饲精料及氨基酸和精料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犊牛的平均日增重(P 0.05)。2)与NG组相比,补饲氨基酸具有增加泌乳牦牛血液平均红细胞蛋白量(P=0.089)和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P=0.084)的趋势。补饲氨基酸、精料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泌乳牦牛其余血液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3)补饲氨基酸、精料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泌乳牦牛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由此可见,夏季补饲精料+氨基酸能够同时促进放牧条件下泌乳母牦牛和犊牛的平均日增重。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舍饲、放牧+补饲及放牧的饲养方式,对30头24月龄牦牛进行育肥试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484.83 g,放牧+补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358.27 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117.11 g,舍饲组与放牧+补饲组及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与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舍饲及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显著提高育肥牦牛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舍饲育肥对阿什旦牦牛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24头4周岁的阿什旦牦牛,分为舍饲育肥组和放牧组,每组12头(公母各半),饲养170 d后测定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结果表明:①育肥组公牛和母牛的宰前活重、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肉骨比和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②与放牧组相比,舍饲育肥组公牛和母牛背最长肌的p H45 min值、亮度L*24 h、黄度b*24 h、熟肉率和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通过舍饲育肥可提高阿什旦牦牛的胴体性状,并改善牦牛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16%和2.90%。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巴沙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屠宰率、pH1、肌苷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并构建了宰前活重与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胴体性状优良、肌肉保水力强、肉质鲜美,可通过宰前活重快速估测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大大节省屠宰测定成本。  相似文献   

10.
高寒地区放牧牦牛补饲尿素糖蜜营养舔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季对放牧牦牛补饲尿素糖蜜营养舔块,可使牦牛少减重19.10~25.85kg,减少损失171.90~232.65元,相应多获利63.99~83.34元;暖季通过90d放牧补饲育肥,补饲后牦牛体增重达到37.96~46.16kg,比同龄对照组提高40.13%~70.39%,补饲后牦牛多获利77.13~148.59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根据其补饲效果,提出高寒牧区放牧牦牛较为适宜、绿色、环保、营养物质平衡的饲草料供给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测定了杜大蒲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杜大蒲猪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30-100 kg平均日增重为725.23 g,料重比2.88。杜大蒲猪的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较高,分别为74.70%、43.38 cm2、64.53%。杜大蒲猪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63、3.00、2.49%。每100 g背最长肌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36、15.34、7.62 g;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79.22%和39.36%。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4.43%、11.59%、42.84%和9.85%。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9,(6)
为探讨藏香猪的胴体性能及肉质品质,随机选择饲养条件一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藏香猪去势公猪6头进行屠宰,测定了胴体性状、肉质性状、氨基酸含量以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藏香猪的眼肌面积、第6、7肋膘厚、第6、7肋皮厚、平均背膘厚分别为18.35 cm~2、2.44 cm、0.94 cm和2.41 cm,屠宰率、瘦肉率及腿臀比率分别为61.75%、61.05%和32.42%;熟肉率、初水分、肌肉嫩度及肌内脂肪分别为61.22%、72.52%、43.02 N和4.80%;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58.22 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为38.46%,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为40.38%;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8.8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1.2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17.57个百分点。测定结果表明,藏香猪具有良好的胴体性能及肉质品质。  相似文献   

13.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7,(2)
为了探索出地方圩猪合理的生长肥育模式,选择60 kg左右的圩猪20头,分为圈养组和放养组,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圈养组按照常规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放养组白天山林放牧,自由活动和觅食,早晚各补饲1次精饲料,两组饲养至90 kg体重结束。两组分别选择6头90 kg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并进行肉质和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放养组日增重为259.1 g,极显著低于圈养圩猪的373.2 g(P0.01);放养组料重比为3.12,体重增长1 kg,放养组比圈养组少消耗0.98 kg精饲料;放养组的肩胛后沿处、最后肋处、腰荐结合处和倒数第3、4肋处背膘厚分别是51.33 mm、27.35 mm、47.10 mm和37.96 mm,分别比圈养组下降24.4%、32.3%、12.4%和33.1%,差异显著(P0.05),而屠宰率、眼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放养组的肌内脂肪含量为1.82%,极显著低于圈养组(P0.01),而pH_(45)、pH_(24)、肉色(L、a、b)、失水率、拿破率、肌肉水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放养组的酪氨酸(P0.01)和赖氨酸含量(P0.05)显著高于圈养组,其他氨基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放养模式虽然延长了饲养周期,但减少了饲料的消耗量,显著降低了脂肪的沉积,提高了酪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是圩猪生长肥育较好的一种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究冷季补饲精料对怀孕牦牛繁殖性能、生长期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选用6岁左右、健康无病的经产怀孕麦洼牦牛10头,随机分为2组(5头/组),即对照组(全放牧)和精料组(放牧+精料补饲料400g/d)。试验二选用2岁左右、健康无病的生长期麦洼牦牛21头,随机分为3组(7头/组),即对照组(全放牧)、玉米组(放牧+补饲玉米500 g/d)和玉米菜粕组(放牧+补饲玉米菜粕500 g/d,各50%)。结果表明:试验一,精料组犊牦牛初生重比对照组极显著提高47.48%(P<0.01);试验二,对照组生长牦牛体重下降9.25 kg,补饲玉米组和玉米菜粕组生长期牦牛分别增重12.38 kg和2.33 kg,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玉米组生长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玉米菜粕组(P<0.01)。结果提示,冷季给予怀孕牦牛补饲精料可提高犊牦牛初生重;冷季生长牦牛补充精料有助于提高生长性能,同时补饲能量饲料(玉米)的效果高于蛋白饲料(菜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索牧区牦牛育肥的最佳饲养方式,促使牦牛商品化,消除越冬时消瘦和死亡风险,实施牦牛高效饲养技术与适时出栏技术相结合,改变本地区传统的放牧饲养模式,促进牦牛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为今后普及牦牛全舍饲育肥、放牧补饲育肥等饲养方式,提供可靠数据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法]于2012年11月~2013年4月,在贵南县开展了牦牛全舍饲、放牧补饲两种育肥方法,并对其生长情况及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4个月的育肥,全舍饲育肥组、放牧补饲组、对照组的体重分别为162.00、164.70、100.40。且对照组与牛舍饲组、放牧补饲组的体重增长影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冷季补饲精料对放牧牦牛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麦洼牦牛132头,按年龄和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补饲组,每组66头牦牛,补饲组归牧后补饲精料(1 kg/d·头),对照组只放牧。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补饲组牦牛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 0.05),掉膘降低41.42%,补饲组成年牦牛、犊牦牛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成年牦牛掉膘降低55.14%,犊牦牛掉膘降低57.31%;(2)补饲组牦牛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分别提高7.56%、9.86%、8.45%,补饲组成年牦牛、犊牦牛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犊牦牛提高10.52%,成年牦牛提高10.69%;(3)补饲组与对照组放牧牦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总蛋白、尿素、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肌酸激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补饲组成年牦牛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提高24.41%。由此可见,冷季补饲精料有助于提高放牧牦牛生长性能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有利于牦牛冷季保镖,且对犊牦牛的效果优于青年牦牛。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测定了杜洛克×(大约克×大蒲莲猪)简称(杜大蒲)三元杂交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杜大蒲猪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30-100k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25.23g,料重比2.88。杜大蒲猪的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较高,分别为74.70%、43.38 cm2、64.53%。杜大蒲猪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63、3.00、2.49%。背最长肌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36 g/100g、15.34 g/100g、7.62 g/100g;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分别为79.22%和39.36%。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4.43%、11.59%、42.84%和9.85%。  相似文献   

19.
凉山猪胴体性能和肉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了凉山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显示,凉山猪胴体产瘦肉性能较差:屠宰率为(76±5)%,眼肌面积为(20.05±3.96)cm2,3点平均背膘厚为(3.88±0.71)cm,胴体瘦肉率仅为(43.14±4.68)%。但肉质性状较好:屠宰后45 min的pH为眼肌6.75±0.21、腰肌7.00±0.14,熟化24 h的pH为眼肌6.06±0.40、腰肌6.33±0.19;肉色鲜红;蒸煮率较高,眼肌达(78.84±1.73)%、腰肌(71.03±6.45)%。此外,宰后24 h的滴水损失为(2.58±0.46)%,大理石纹评分为3.17±0.75。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测定了鲁莱黑猪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鲁莱黑猪宰前活重79.92kg,胴体瘦肉率54.31%,肉色4.00、大理石纹3.83,pH,6.24,肌内脂肪5.92%。每100g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在0.13~2.80g之间,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分别为16.36g,12.94乳6.42g、79.06%和39.21%。背最长肌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3.52%、11.52%、45.03%和1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