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猪瘟病毒能在猪肾细胞和其它一些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和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细胞系[1]。本实验室保存的ST细胞株易形成复层,长时间培养形成组织块突起,细胞团易脱落,无法长期连续收获猪瘟病毒。二甲基亚砜(DMSO)不仅可以影响细胞代谢促进蛋白合成[2]而且DMSO对猪瘟病毒囊膜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  相似文献   

2.
猪细小病毒S-2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仔猪肾原代细胞(PK)或胎猪睾丸细胞株(ST)从7窝木乃伊胎猪组织悬液中分离到猪细小病毒,定名S-2毒株,该株6组病毒的PK或ST培养物对组织培养的最小感染量达到10~(-7),有的可达10~(-8)。S-2毒株的组织培养液能凝集豚鼠红血球,此种血凝活性能被比利时PS-1阳性血清所抑制。盖玻片组织培养物用比利时荧光抗体染色时,可见明亮的绿色核内荧光,证实S-2毒株与比利时PPV的同一性。HI试验证明,分离到S-2毒株的胎猪的7头母猪血清均能抑制S-1毒株的血凝活性。  相似文献   

3.
王昊  李睿 《兽医导刊》2020,(5):91-92
目的利用微载体规模化培养ST细胞制备猪细小病毒L株灭活疫苗,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猪细小病毒L株接种微载体悬浮培养的猪睾丸传代细胞系(ST细胞)后,收获细胞培养液和细胞,经二乙烯亚胺(BEI)溶液灭活后浓缩,加矿物质油佐剂乳化,制备灭活疫苗,经肌肉注射疫苗,免疫后28天采血,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微载体规模化培养ST细胞制备猪细小病毒获得病毒毒价较高,经灭活浓缩后制备疫苗免疫豚鼠,获得了较高效价的中和抗体效价。结论利用微载体规模化培养ST细胞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免疫原性的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为后期灭活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和猪IL-18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PGO18作为疫苗候选株的潜在价值,对其在ST细胞上的培养特性,ST、VERO、IBRS-2、PK-15和IPEC细胞上增殖情况,生长特性,遗传稳定性,对小鼠安全性及其理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病毒PGO18株与亲本株猪伪狂犬病病毒HB98具有相似的培养特性和生长特性,在ST、VERO和IBRS-2细胞上的增殖滴度TCID50与亲本株(107.75/0.1mL)相当,遗传稳定性良好,安全性试验表明对小鼠是安全的;理化特性试验说明该病毒具有猪伪狂犬病病毒的通性。  相似文献   

5.
猪源的睾丸传代细胞系(ST传代细胞系),具有传代方法简单,细胞系来源清楚,成分一致,细胞生长繁殖快,形成单层培养物早,适用于一些病毒的复制,已较多地应用于动物病毒学研究及疫苗生产中[1]。在猪细小病毒的研究和制备疫苗时,选定ST传代细胞系,在试验中观察到其适于该病毒繁殖,产生致细胞病变作用较快,复制的病毒滴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1983年我们在上海地区分离到猪细小病毒(PPV),并进行了鉴定,结果见以前的报告。 1984年起,我们和嘉定县种畜场协作又进行了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研制成一种灭活疫苗,现将研究结果简述如下。一、灭活苗的制备用上海分离的PPV S-1毒株的猪睾丸(ST)传代细胞株适应毒作为制苗用种毒,用转瓶培养技术增殖ST细胞,当瓶壁的2/3~3/4长满单层时接种病毒,37℃培养,待50%细胞出现病变时收获培养液作血球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7.
正利用有限稀释法和单细胞显微操作法从现有ST细胞系中克隆出一株对猪细小病毒H株具有高敏感性的细胞克隆株ST-5,初步研究该克隆株对猪细小病毒H株增殖的特性及稳定性。该克隆株连续传代20代后对猪细小病毒H株感染性不变,病毒滴度最高可达107.0TCID_(50)/mL。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开发高效价的猪细小病毒H株灭活疫苗。1材料和方法1.1试剂培养液MEM(G ibco);胎牛血清FBS(Gibco);二甲基  相似文献   

8.
猪细小病毒毒株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情况不尽相同,如不能掌握其规律,将难以生产出优质的疫苗.本研究对PPV(M2株)在PK15和ST细胞上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ST细胞更适合其生长。之后将PPVM2毒株同步接种于ST细胞,用测定HA和TCID50的方法研究了其在ST细胞上增殖的基本规律。病毒在接种后24h可在细胞较稀的区域看到非常轻微的病变,病毒TCID50测定结果也表明,接毒后17h,病毒已经明显增殖。当病毒培养到约40h,其TCID50即接近高峰,并进入平台期,病毒的TCID50已达到10^7.5/0.hmL以上。继续培养,最高可达到10^8.5/0.1mL以上,且直到122h,也不见明显降低。病毒培养40-122h,不管是用Gibco血清还是用Hyclone血清培养病毒,其差异都非常小,变异系数都在5%以内。病毒HA价也出现同样的平台期,但HA价的平台期出现比TCID50的平台期出现更晚。  相似文献   

9.
PK15是猪肾传代细胞系,其父母代源自1955年美国Stice提供的成年猪肾细胞PK2a,后被美国ATCC收藏(收藏号为ATCCCCL33)[1].PK15细胞现已广泛应用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等的分离、体外增殖以及多种兽用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猪细小病毒在PK15细胞中增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猪细小病毒毒株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情况不尽相同,如不能掌握其规律,将难以生产出优质的疫苗。对PPV(长春株)在PK15和ST细胞上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在PK15细胞系中重点比较了不同的病毒接种方法、病毒接种量和病毒收获时间等因素对病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本毒株在PK15和ST两种细胞系上的病变特征不同,但生长规模相似。在PK15细胞上按2%接种量、分步接种、80h时收获病毒,最终得到的病毒滴度(TCID50)最高。提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生产方案。然而,进一步的大规模培养试验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从敏感细胞系、接毒量、接毒时机、换液时机、收毒时机、营养液成分及血清含量等方面进行优选,确定了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病原——水貂细小病毒(MPV)的最适培养条件:敏感细胞系为猫肾细胞系F81株,MPV接种量为10~(-2),同步接毒,培养1d后换液,至残存细胞数仅有5%左右时收毒,并证明维持液中无血清不影响病毒的增殖。采用敏感性不同的细胞系交替培育的方法,从6株MPV(HA 2~×~64~×)中筛选  相似文献   

12.
猪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死胎和胎猪中分离的3株病毒均可在胎猪肾或仔猪肾原代细胞上增殖、继代,并可产生细胞病变;能凝集鸡、豚鼠及小白鼠的红细胞;对乙醚、氯仿不敏惑;耐酸(pH3.0)、耐热。病毒颗粒多呈圆形,无囊摸,直径为20~23nm。这些病毒的特性及形态等均酷似猪细小病毒,而且在血清学上与从日本和美国引进的毒株有共同抗原性,故认为分离的3株病毒均系猪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3.
采集疑似犬细小病毒(CPV)感染犬的粪便,采用同步培养法接种胎猫肾细胞(FK81)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通过PCR检测、HA试验、PEG纯化,获得1株犬细小病毒,并命名为TZ2#株。感染的F81细胞48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在感染的FK81细胞中扩增出CPV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病毒液可凝集猪红细胞,血凝价为1∶64,其血凝性能被特异性抗体抑制。  相似文献   

14.
维持液中不加血清不降低 MEV 在猫肾细胞系(F_(81)株和 C_(81)株)上的培养效价。MEV 在 C_(81)株猫肾细胞系上培养特性(HA 和 CPE)的变化规律不因维持液中不加血清而受影响.应用无血清维持液在猫肾细胞系上长期传代培养 MEV,病毒的高增殖率和强免疫原住不受影响,未发现有不良的远期效应出现。MEV 培养的无血清维持液用于病毒抗原的大批量生产取得成功,为研制安全性更高的细小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为组织培养细小病毒的纯化和精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细小病毒(PPV)细胞培养的滴度,本试验通过对猪细小病毒(PPV)感染ST细胞接毒工艺各步骤的比较研究,从不同接毒方式、细胞接种量、病毒感作时间以及接种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猪细小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毒滴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T细胞覆盖率接近单层时接毒,采用分步法接毒,以103倍稀释病毒接种,接种病毒后感作2h,将接毒后细胞维持液中血清浓度设为2%这5个方面的接毒工艺可提高PPV细胞培养的病毒滴度。  相似文献   

16.
用猪细小病毒(PPV7909)免疫Balb/C小鼠,融合其脾细胞和SP_2/O骨髓瘤细胞,筛选出4株分泌抗猪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E_1、E_6、G_9、D_4)。经ELISA和IFA测定表明,D_4只分泌抗PPV7909单克隆抗体。用以建立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的ELISA,与HI进行比较,其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很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猪细小病毒感染又称猪繁殖障碍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机能障碍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受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偶有流产。1病原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直径约20nm,核酸类型为单股DNA。该病毒在猪的原代细胞如猪肾和猪睾丸细胞以及传代细胞如PK15、ST等细胞上生长繁殖,并出现细胞病变,用免疫荧光技术可查出胞浆中的病毒抗  相似文献   

18.
为研制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3联苗,本研究将PPV VP2基因和PCV2 Cap基因通过口蹄疫病毒2A基因串联得到VP2-2A-Cap(V2C)基因,将其插入pEP-CMV-in转移载体构建pEP-V2C-in重组表达质粒,再通过Red/ET两步重组法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pPRV-V2C-ΔgE和pPRV-ΔgE突变体,该突变体用磷酸钙法转染BHK-21细胞获得重组病毒rPRV-V2C-ΔgE和rPRV-ΔgE。Western blot分析表明rPRV-V2C-ΔgE能够在BHK-21细胞内表达融合蛋白VP2-2A-Cap,而且目的蛋白能够被2A蛋白裂解为64 ku和28 ku两个片段。重组病毒生长曲线和噬斑大小测定结果显示rPRV-V2C-ΔgE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滴度与亲本株rPRV无显著差异,表明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rPRV的增殖。本研究为PRV、PPV和PCV2 3联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Ra株体外感染不同的细胞系为模型,研究PRV Ra株最适细胞系。试验采用ST细胞、PK-15细胞、Vero细胞、F81细胞、DF1细胞、MDCK细胞和CEF细胞7种细胞作为该毒株的接种对象,观察毒株在这几种细胞上病变特点、细胞病变时间及病毒增殖规律等并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受试的各种细胞在PRV感染期间均能表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不同细胞在病变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PK-15和ST细胞在感染后24 h内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时间最早。TCID50测定病毒增殖力结果表明,ST细胞在病毒增殖传代中毒力保持最好,与原毒株毒力相当,为106.9 TCID50/0.1 mL。本试验结果表明,ST细胞是较适合于PRV Ra株体外研究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20.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H-98株在不同细胞增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H-98分离株进行了在ST,PKl5及IBRS2三种细胞增殖特性的研究,以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繁殖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置培养每件下,用含15%FBS的生长液进行细胞传代,对ST,PKl5及IBRS2三种细胞生长以及接毒后对CPE判定都起到良好效果。但在旋转条件下培养细胞,用l0%的FBS生长液即可使三种细胞生长良好,用ST细胞增殖病毒的滴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细胞。旋转培养条件下增殖病毒始终比静置培养繁殖病毒的滴度高,在维持液中加入胰酶未见有病毒滴度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