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温对方格星虫幼体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兰国宝 《水产学报》2007,31(5):633-638
研究了温度对方格星虫浮游期海球幼体发育和附着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实验用的亲虫来自本地海区,试验幼体通过人工催产和孵化获得。结果表明,浮游期海球幼体的发育时间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极密切,并遵从Log istic曲线分布。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7.5~32.0℃之间。幼体变态发育的临界温度为27.5~28.0℃,适宜水温30.0~34.0℃之间。在30℃以上进行变态发育的幼体,变态率和变态成活率都明显提高,变态后成活率达20%以上。本文还讨论了中国方格星虫自然分布与海区水温分布的关系,认为方格星虫的自然分布自北向南增高的原因与水温有关。  相似文献   

2.
海南沼虾人工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沼虾在淡水中生长、产卵、孵化,在咸淡水中幼体完成变态.在水温3℃以上的水域中能安全越冬。在人工条件下,幼体在盐度12%,水温28—29℃,pH值7.0,溶氧6毫克/升的咸淡水中,经11次蜕皮完成变态,历时一般22—25天,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幼虾8万尾以上,幼体培育成活率47.0%.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锯缘青蟹幼体存活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曾朝曙  李少菁 《水产学报》1992,16(3):213-221
锯缘青蟹溞状幼体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5—30℃。在该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其生存最适温度逐渐上升。各期溞状幼体的发育均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快,从孵化至第一次变态,30℃时平均发育时间比 25℃时短 6天。温度对溞状幼体的变态过程亦有明显影响,水温大于或达到 30℃时不利于变态的进行,但变态后的大眼幼体对高温适应力增强,35℃时仍可正常生长发育。不同批孵化的幼体在相同温度下存活与发育有明显差异。在对后期溞状幼体相对不适的 25℃下,溞状幼体发育期数变异的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1995年3月20日至4月26日,在河蟹育苗生产条件下,进行了亲蟹孵幼期3种升温方式对蚤状Ⅰ、期-Ⅱ期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抱卵蟹幼期间的培育阶段,以水温10℃为起点,升温方法依次为每2天升温1℃,每3天升温1℃和每4天升温1℃,排幼时的水温依次为19℃、18℃和17℃,在蚤状Ⅰ期-Ⅱ期的幼体培育阶段中,其变态成活率依次为2.8%、51.4%和81.4%。  相似文献   

5.
2种东风螺繁殖及苗种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和台湾东风螺B·formosae(Sowerby)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3·6±1·1℃和充气条件下,方斑东风螺的孵化时间为8d,台湾东风螺的孵化时间为7d;刚孵出幼体壳长方斑东风螺为482·7±10·6μm,台湾东风螺为398·2±10·3μm。在水温25·2±0·9℃、培育密度为0·1~0·2ind·mL-1左右时,方斑东风螺幼体壳长增长速度可达33·6μm·d-1,约在第18天开始进入附着变态,变态时壳高为1323·9±118·6μm;台湾东风螺幼体壳长增长速度为25·3μm·d-1,约在第16天开始进入附着变态,变态时壳高为955·5±74·4μm。在水温26·5±0·7℃、培育密度为2100ind·m-2左右时,方斑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的稚贝壳高增长速度分别为0·21和0·20mm·d-1。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海南沼虾的幼体发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以蜕皮次数为依据,将海南沼虾幼体分为11期。当水温28℃、盐度15‰时,幼体在变态时需蜕皮11次,约21~25天。根据此法分类,前5期同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之后几期就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1995年3月20日至4月26日,在河蟹育苗生产条件下,进行了亲蟹孵纳期3种升温方式对状Ⅰ期~Ⅱ期纳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抱卵蟹孵幼期间的培育阶段,以水温10℃为起点,升温方法依次为每2天升温1℃;每3天升温1℃和每4天升温1℃,排幼时的水温依次为19℃、18℃和17℃,在状Ⅰ期~Ⅱ期的幼体培育阶段中,其变态成活率依次为2.8%、51.4%和51.4%。  相似文献   

8.
脊尾白虾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当水温保持在22℃,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幼体自卵孵出后,有规律的每二天蜕皮一次。潘状幼体共蜕皮6次,分六个潘状幼体期,约经12天,即变态为仔虾。本文对各期幼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作详细的描述,并有附图说明。  相似文献   

9.
黑斑口虾蛄土池育苗与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黑斑口虾蛄土池育苗与中间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亲虾蛄运输成活率平均为75 6%,保湿干运成活率与亲虾蛄本身的活力、起运前的干露时间或是否冰水刺激、运输时气温高低、运输时间、性腺成熟度及运输工具振动程度等有关。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胚胎发育时间缩短,本试验条件下(22~30℃),胚胎发育需16d。本试验共育出虾蛄苗586万尾,平均育成率为12 4%,最高育成率为21%;幼体发育速度与水温呈正相关,试验条件下(28~31℃),幼体孵出至虾蛄苗需14~17d;保持合理的幼体密度,维持适当的水色,并培育一定数量的浮游动物是提高育成率的关键。虾蛄苗的平均变态率(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0 0%,最高变态率为44 4%;变态率与底质、水色或混浊度、饵料或营养、互相残杀等有密切关系。虾蛄土池育苗优于水泥池,值得提倡。以Ⅲ相伪蚤状幼体后期为出苗标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1998年4月~6月利用总面积19hm2的6口池塘比较研究了水质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低时,幼体变态所需的时间长,累积温度(日平均水温×变态所需的天数)高;溶氧大于5mg/L,提高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关键是处理好饵料和水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孙颖民  闫愚  孙进杰 《水产学报》1984,8(3):219-22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作了形态描述。据观察,潘状幼体阶段蜕皮4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2—25℃的条件下培养,自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1期幼蟹,需经15—18天。  相似文献   

12.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株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数期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变态的影响;并通过zou8与弧菌的平板拮抗、共培养试验探讨其促进幼体变态的机制是否与拮抗病原弧菌有关。结果表明:高数量zou8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的变态具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尤其是多次加菌;zou8促进幼体变态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产生拮抗物质直接抑制病原弧菌,而是通过其他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朱春华 《水产养殖》2005,26(4):19-22
在水温30的条件下,用8个盐度梯度(4、7、10、13、16、19、22、25)的育苗用水进行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7 ̄13的盐度范围内,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发育正常,变态时间均值为181d,而过高或过低盐度明显延长变态时间,且存活率很低;用淡水孵化罗氏沼虾幼体,每天增加盐度2 ̄10,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与育苗盐度始终保持在10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罗氏沼虾在盐度为10的水体中孵化并发育到第期后,每天降低盐度2直到变态,幼体变态时间平均缩短2 ̄3d,且变态同步性较高。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体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低盐度条件下进行罗氏沼虾生产性育苗是可行的,本研究可明显节约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的海水用量,降低育苗成本,为内陆地区大面积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15.
该试验研究了蚂蚁岛海域周围水质环境因子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发育过程、丰度以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刺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周期大约为15 d,大致变态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刺参浮游幼体总丰度的最大值为每立方米8 756.50个;刺参浮游幼体的平均丰度为每立方米139.86~327.35个;东、西蚂蚁岛南部海域刺参浮游幼体明显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 ,搞好河蟹育苗 ,应把好“五关” :1 布卵关 布卵密度要按水质环境、饵料供应及育苗配套设施标准等实际情况确定。生产条件好、设备标准高的育苗室 ,布卵密度可适当提高 ,否则要适当降低。目前的育苗水平是 :从布卵到大眼幼体出池 ,一般育成率为 1 0 %~ 2 5% ,单方水体出苗量在 0 2 5~ 0 4kg。我们认为较适宜的布卵密度应掌握在 30~ 4 0万粒 /m3 。2 水温关 水温是幼体正常变态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水温过低 ,延长变态时间 ,水温过高 ,又影响幼体质量。因此育苗期的水温 ,不能时高时低 ,造成温差过大 ,一般Z1阶段水温…  相似文献   

17.
王冲  孙同秋  国俭文  张凯  尹琳琳 《水产科技情报》2019,46(4):196-200, 205
为提高刺参育苗技术,通过人工催产,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养殖刺参的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了刺参从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在显微镜下测定了受精卵、胚胎和幼体的大小。试验结果: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其受精率达95%以上;在水温22℃、盐度30、pH 7.8的条件下,受精卵经7~9 h发育成囊胚,12 h进入旋转囊胚期,22 h进入原肠期,42~48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经10 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期,经16 d变态为稚参。结果表明,刺参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有利于幼体的变态,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从产卵至孵化需要257h,从第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C1)约需11~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46.6万尾,培育出大眼幼体10.11万只,成活率为21.7%,培育成仔蟹苗5.14万只,育苗成活率为11.6%。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一看一是看所要选择的苗池中是否还有未变态的幼体,如有,说明该池苗变态不正常,淡化时间较短,质量较差。二是看育苗池水色,应是清淡无色。三是看虾苗体色,以清白鲜明为好。 二问一是问淡化时间,应在3天以上。二是问育苗水温,以30~30.5℃为宜。三是问育苗全期,水温 30C左右,全期应为 23~25天。四是问出苗数量,以每立方米水体出苗4~5万尾为宜。 三动手一是动手尝一下池水盐度,淡化3天以上的池水应基本尝不出咸味。二是动手量一下水温,早期苗淡化好的苗池水温一般25℃左右,中后期苗池水温应与外界自然水温…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疏浚土悬沙对中华绒螯解蚤Ⅰ、蚤Ⅳ和大眼幼体发育和变态影响为:不同悬沙浓度对各期幼体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对蚤Ⅳ和大眼幼体的发育和变态亦无显著影响,但会推迟蚤1蜕皮变态。水体中的县沙对中华绒螯解蚤Ⅰ幼体生长和变态的影响与幼体此时的摄食习性(被动摄食)和摄食颗粒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