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相似文献   

2.
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是近几年鉴定的云南蚕区桑园发生桑褐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及碳源和氮源、p 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褐斑壳丰孢的菌丝适宜在PDA培养基和PDA+1%桑叶碎片培养基(简称PDA桑叶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桑叶培养基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物质分别是麦芽糖、蛋白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产孢量最大,而在所有有氮源和无氮源物质的培养基上均不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 H值为6~9,而p H 6时产孢量最大;在22~28℃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连续黑暗条件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的致死温度条件为50℃水浴处理10 min。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桑褐斑壳丰孢有很强的营养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桑褐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真菌性病害。从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收集桑褐斑病病样,结合科赫氏法则,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桑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桑褐斑病病原菌的主要类群;通过水合氯醛透明反应观察桑褐斑病病原菌在宿主桑树叶片中的定植状态。结果表明,侵染陕西安康桑树的桑褐斑病病原菌为桑新褐斑壳丰孢Neophloeospora maculans;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生长速度缓慢,分生孢子为透明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有隔膜;菌丝主要寄生在桑叶的气孔与叶脉周边;病原菌rDNA序列全长5 512 bp, GC含量51.16%。上述结果确定了侵染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为桑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桑褐斑病病原菌有高效抑制作用且对养蚕生产安全的杀菌剂,在室内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病菌的抑制活性,以及对家蚕(Bombyx mori)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5种杀菌剂对桑褐斑壳丰孢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嘧菌酯,以上排序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6 6、0.020 5、0.028 9、0.258 0和2.265 0 mg/L;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以上排序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2.835 5、16.996 4、19.491 8、20.466 1和30.025 2 mg/L。5种杀菌剂对3龄起蚕的24 h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嘧菌酯、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以上排序杀菌剂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99.075 8、1 728.665 7、1 914.126 6、3 283.528 3、6 058.064 5 mg/L,均表现为低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嘧菌酯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于桑园中对桑褐斑病的预防;其余4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于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的治疗。具体的施药方案,则需要进一步评估田间用药对家蚕的安全风险性后确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杀菌剂椒碱烯酰胺用于蚕业生产上防治桑褐斑病的可行性,采用菌丝抑制法测定椒碱烯酰胺对其病原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毒力,采用田间喷雾法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其对非靶标生/L,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田间用药2次后,椒碱烯酰胺300倍稀释液防效最高为4458%,500倍稀释液为3249%,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1 000倍稀释液为004%。椒碱烯酰胺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8166 mg/L,约为甲基硫菌灵的19倍。椒碱烯酰胺对家蚕龄期经过、茧层量和健蛹体质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眠蚕的体质量。研究结果可以为用椒碱烯酰胺与化学农药配伍防治桑褐斑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蚕桑产业是云南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大,云南现成为全国栽桑养蚕第三大省份。然而,桑树病害的发生成为影响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桑褐斑病最为严重。桑褐斑病是云南桑树最重要的叶部病害,由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 (Bereng.) Allesch]感染引起,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桑褐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桑褐斑病的分布、危害、病原、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桑褐斑病更深入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建利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5,32(5):719-724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起的黄矮根腐病是造成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草地退化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钙调素是Ca2+介导的信号通路中重要的分子。本研究旨在从沙打旺埃里砖格孢中克隆钙调素编码基因序列。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简并引物CAL-228F和CAL-737R扩增得539bp的同源片段;采用Hi-TAIL PCR分别获得344bp的5′侧翼序列和729bp的3′侧翼序列,拼接获得基因的1 290bp的全长DNA序列;利用全长引物CaMF和CaMR,得到840bp的DNA全长序列和450bp的cDNA全长序列,DNA全长序列中有4个内含子,均具有典型的AT-AG特征,cDNA全长序列翻译出149氨基酸多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简并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C型和M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EPCK-C和PEPCK-M)、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西伯利亚鲟PEPCK-C基因(GenBank登录号JQ995143)cDNA全长2 598 bp,开放阅读框1 869 bp,编码622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69.6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77.3%~80.5%;PEPCK-M基因(GenBank登录号JQ995142)cDNA全长3 277 bp,开放阅读框1 935 bp,编码644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71.1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4.6%~78.3%;FB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JF834908)cDNA全长1 372 bp,开放阅读框1 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36.60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73.4%~88.7%;G6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JF834907)cDNA全长2 625 bp,开放阅读框1 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40.6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7.2%~72.7%。西伯利亚鲟糖异生途径关键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其糖异生调控机理,比较其与典型肉食性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异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RT-PCR分段扩增得到水牛Toll样受体2(TLR2) cDNA序列,并利用亚克隆重叠区进行全长序列拼接.将拼接产物与pMD20-T栽体连接,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后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序列全长2 455 bp,含有一个大小为2 355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784个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选择培养基固体平皿法选择培养桑叶芽萌发各期的附生丝状真菌,并对其主要种类进行镜检归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萌发时,在叶芽的露青期至展叶期共检出11个属的丝状真菌,其中含量较高的菌分属于毛霉属和弯孢属,并检测到刀孢属和光壳炱属的菌。夏伐后由潜伏芽刚萌发的叶片附生丝状真菌的类型比春季萌叶叶表的菌类型稍少,并以毛霉属和青霉属的菌为主。  相似文献   

11.
桑疫病的病原是一种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其感染造成桑树幼枝断裂,但分解桑枝的机制尚未发现。以GenBank中同种的另一丁香假单胞菌的序列为参照,通过PCR法克隆了桑疫病病原细菌的糖基水解酶基因。该基因的读码框为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与已公布的丁香假单胞菌属细菌(pv.syringae B728 a)的纤维素酶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7%。对该肽段的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保守位点和各个功能域的序列。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 a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酶活力为2.3×103U/L,说明该基因产物具有分解纤维素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生长激素(GH)和生长激素受体(GHR)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花鲈GH(Gen Bank登录号JQ995145)cDNA全长949bp,开放阅读框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3.06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6.0%~90.2%;花鲈GHRⅠ(Gen Bank登录号JX402001)cDNA全长3 070 bp,开放阅读框1 911 bp,编码63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70.79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2.2%~86.2%;花鲈GHRⅡ(Gen Bank登录号JQ995146)cDNA全长2 926 bp,开放阅读框1 749 bp,编码58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4.4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0.8%~81.4%。西伯利亚鲟GH(Gen Bank登录号JX003684)cDNA全长999 bp,开放阅读框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4.14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8.3%~70.1%;西伯利亚鲟GHR(Gen Bank登录号JX003685)cDNA全长2 283 bp,开放阅读框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3.4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9.5%~49.2%。花鲈和西伯利亚鲟GH和GHR 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鱼类GH/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轴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蒙华  李成磊  吴琦  邵继荣  陈惠 《草业学报》2010,19(3):162-169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金荞麦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的保守片段554bp,进一步采用染色体步移法(genome-walking)和RT-PCR技术克隆到CHS基因的全长DNA序列和cDNA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金荞麦CHS基因DNA全长1650bp,含一个462bp的内含子;其cDNA编码区全长1188bp,编码395个氨基酸,命名为FdCHS,NCBI登录号为GU169470。该氨基酸序列与同为蓼科的掌叶大黄、虎杖CHS的氨基酸序列同源率分别达到94%和93%,且含有CHS活性位点和底物结合口袋位点等保守位点。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显示:西伯利亚鲟肝脏中PPARα基因(GenBank登录号KJ534588)cDNA全长1 736 bp,包括158 bp的5’非翻译区、1 401 bp的开放阅读框及177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46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其分子质量为52.3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75.5%~82.4%。LPL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20972)cDNA全长1 760 bp,包括163 bp的5’非翻译区、1 506 bp的开放阅读框及91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50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57.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48.7%~67.0%。HL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20973)cDNA全长1 740 bp,包括124 bp的5’非翻译区、1 500 bp的开放阅读框及116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49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56.4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55.4%~67.1%。通过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西伯利亚鲟PPARα与高等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LPL、HL与鱼类亲缘关系较近。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PPARα、HL、LPL基因同源性、系统进化地位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西伯利亚鲟脂肪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调控摄食因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beta-1(S6K1)、神经肽Y前体(NPY precursor)和脑肠肽前体(preproghrelin)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花鲈mTOR(GenBank登录号KJ746670)cDNA全长8 296bp,开放阅读框7 551bp,编码2 516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286.14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2.0%~98.0%;S6 K1(GenBank登录号KJ746671)cDNA全长2 232bp,开放阅读框1 539bp,编码512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56.87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80.4%~84.9%;NPY precursor(GenBank登录号KJ850326)cDNA全长676bp,开放阅读框300bp,编码99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11.26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53.6%~99.0%;preproghrelin(GenBank登录号KJ850327)cDNA全长1 201bp,开放阅读框324bp,编码107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12.03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19.6%~85.0%。花鲈摄食调控因子cDNA全长序列地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其摄食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鲤鱼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全长基因组序列,本研究利用鲤鱼IL-10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X524550),通过在两端非编码区设计引物,以提取的鲤鱼脾脏基因组为模板,使用PCR方法成功获得鲤鱼IL-10全长基因组序列。鲤鱼IL-10基因组全长2176 bp,GenBank登录号为JX524551。将所获得的序列与其他物种IL-10基因组序列相比,结果发现都含有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外显子在进化上相对保守,剪切位点都符合"gt......ag"规则;序列包含54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9个氨基酸,有2段典型的IL-10氨基酸信号基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知的EST序列,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东方山羊豆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全长eDNA,命名为GoSUT(GenBank accession No.HM80225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1883bp,开放阅读框1545bp,编码514个氨基酸.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方法扩增出12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基因全序列,并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这12株PRV的PK基因序列以及GenBank登录的6条PK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PRV PK基因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长度为1 107~1 170 bp,氨基酸长度为368~389个;核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7%~100%和73.9%~100%;在PK基因核酸序列1 079~1 099 bp和240~250 bp处有2个高变重复区;蛋白质疏水性、抗原表位的分析结果十分相似,而且PK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真核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的保守氨基酸共有序列和亚结构域特征序列。结果表明,PRV PK基因在大部分毒株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彭泽鲫葡萄糖激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获得了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葡萄糖激酶(GK)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2 050 bp,含1个1 43l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76个氨基酸,GK蛋白计算分子量为53.78 ku...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chsV基因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香蕉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l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的关系。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了2个生理小种的chsV基因,测序后对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理小种chsV基因不存在内含子,开放阅读框均为726bp,核苷酸同源性为99.6%,编码24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相同。根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编码蛋白没有信号肽,分子量为26346.8u,pI为6.18。2个生理小种寄主选择性差异与chsV基因并无明显对应关系,这为进一步研究chsV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