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扬州地区沙门氏菌进行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从临床采集具有沙门氏菌病典型特征的样本,通过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分离得到21株细菌均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利用沙门氏菌具有种属特异性的亲膜蛋白基因inv A做PCR鉴别分析,采用药敏纸片法对2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1株分离菌都为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为新霉素、丁胺卡那、卡那霉素的抑菌作用较强,所有受试菌株均对其敏感;14.28%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美洛西林耐药,19.05%的菌株对多黏菌素B耐药,23.81%的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28.57%的菌株对多西环素耐药,42.86%的菌株对链霉素耐药,47.62%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10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株出现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动物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和药物敏感性及氟苯尼考耐药株的耐药基因分布,本试验对临床上疑似患沙门氏菌病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细菌的多重PCR鉴定;采用K-B法测定分离株对2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氟苯尼考耐药菌株扩增floR、fexA、fexB、cfr和pexA基因。结果显示,共鉴定出61株沙门氏菌,其中肠炎沙门氏菌10株,鸡白痢沙门氏菌1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39株。所有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耐药,90.16%对6种及6种以上抗菌药耐药。floR基因广泛存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氟苯尼考耐药菌株中(8/12,66.67%),未发现其他耐药基因。研究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鹅源分离株中的优势血清型;floR基因主要介导沙门氏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但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当前广西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的优势流行菌株及耐药情况,掌握其最新流行特点,本试验采集疑似病鸡的组织病料,对沙门氏菌进行增菌和分离培养,运用VITEK System ATB Expression法ID 32E肠杆菌鉴定试剂条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试验鉴定,应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ATB VET药敏试剂条对30种肠杆菌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从310份疑似鸡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4株致病性沙门氏菌;这些分离菌株中有A群1株、C2群1株、B群15株和D群14株,另有3株未定型,其中以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和D群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优势菌株;34株分离株均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大观霉素和安普霉素敏感,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小于10%,对阿莫西林、链霉素、氟甲喹、噁喹酸、磺胺甲噁唑、四环素和呋喃妥因耐药率介于50%和90%之间,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夫西地酸、利福平和甲硝唑的耐药率达到100%,并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结果表明,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流行菌株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当前广西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主,流行菌株耐药性严重,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西地区临床病鸡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以及沙门氏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本研究对2014年—2015年送检的121只疑似沙门氏菌感染病鸡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耐药性研究。结果共分离到49株沙门氏菌,包括4种血清型,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41株、鸡伤寒沙门氏菌(S.gallinarum)4株、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3株和肯塔基沙门氏菌(S.kentucky)1株。分离株对磺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达93.9%,其次为复方新诺明、萘啶酸、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多重耐药菌株占93.7%,分离株最多可耐10种抗生素。结果表明,自广西地区送检的病鸡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以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鸡源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为对发病雏鸡群进行确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雏剖检观察及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小白鼠接种观察,证实鸡群发生了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禽副伤寒和禽伤寒,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主要病原,感染率高于鸡伤寒沙门氏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多种常见抗生素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银川地区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性及优势血清型,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了69株鸡源沙门菌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同时采用玻板凝集法对沙门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较高;对美洛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比率较低;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部分菌株同时具有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5重耐药能力的菌株占21.74%。分离到的菌株中主要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菌(S.gallinarum),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和伤寒沙门菌(S.typhi)。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防控雏鸡白痢沙门菌病,试验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疑似为鸡沙门菌病雏鸡采取肝脏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多价血清学鉴定及沙门菌inv A基因PCR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及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结果符合鸡白痢沙门菌的特征,说明从病死雏鸡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菌为鸡白痢沙门菌。沙门菌inv A基因PCR扩增出373 bp目的片段,进一步证实分离菌为鸡沙门菌。用分离菌株接种雏鸡,其死亡率高达90%,表明该菌株有很高的致病性。10株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达100%,对阿齐霉素的耐药率达90%,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弱、对氧氟沙星较为敏感。3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42.86%,4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57.14%,5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71.43%,说明雏鸡沙门菌分离株对所试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本试验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将2012—2017年分离自山东等6省份的194株鸡源和89株猪源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9大类1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以肠炎(59.69%)、婴儿(13.61%)和鸡白痢(8.90%)为主,猪源沙门氏菌血清型以鼠伤寒(58.43%)、肠炎(12.36%)、印第安纳(11.24%)和德尔卑(7.87%)为主,两者优势血清型差异极显著(P0.01)。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布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磺胺甲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的问题较为突出,对黏菌素E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猪源菌株比鸡源菌株耐药严重,对11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鸡源菌株。2种来源的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黏菌素E的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猪源分离菌株的耐药问题较欧盟国家突出,与鸡源菌株5耐以上的菌株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肠炎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异噁唑和黏菌素E的耐药率差异极显著(P0.01),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份间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和黏菌素E的耐药率差异极显著(P0.01),对多西环素和氧氟沙星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肠炎、鼠伤寒分别是我国部分地区鸡、猪源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沙门氏菌耐药性与动物来源、血清型和分离年份相关,且鸡、猪源沙门氏菌耐药情况比欧盟国家严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湖北省鸡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规律,对分离的56株鸡源沙门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所占比例最高(62.5%),为优势血清型;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所占比例也较高,分别为16.1%、10.7%。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56株鸡源沙门菌对呋喃妥因均敏感,对磺胺异恶唑和阿莫西林表现为较高的耐药性(大于80%),对其他12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14.3%~75%);同时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三重以上耐药菌株占分离菌株的96.4%,其中5耐最为严重,占28.5%。  相似文献   

10.
黏菌素是目前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mcr-1基因的携带可介导黏菌素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鸡源沙门氏菌作为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血清型分布、对黏菌素的耐药性及mcr-1基因的携带对于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2014-2016年从全国12个省份成鸡分离的450株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分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了对黏菌素的MIC检测;并用PCR方法对mcr-1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鸡源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以肠炎、鸡白痢和鼠伤寒为主;肠炎沙门氏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最强(62.9%),其次为鸡白痢(50.5%)和杜伊斯堡(38.1%);鼠伤寒沙门氏菌对黏菌素最敏感(仅7.1%的菌株耐药);未检测出mcr-1基因阳性的沙门氏菌。研究结果为鸡源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控以及兽医临床黏菌素的使用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安徽地区禽源沙门氏菌的流行菌株和耐药情况,本研究通过培养特性、镜检、生化试验、PCR和血清型鉴定等,对疑似发病禽的116份病料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并采用Kind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试验共分离到42株禽源沙门氏菌,其中包含5个大群11种血清型。B群30株、A群2株、D群7株、C1群2株、C2群1株,其中以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优势菌株。42株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20%,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呋喃唑酮、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达50%以上,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97.62%,且41株分离菌株存在多重耐药。结果表明,目前安徽地区禽源沙门氏菌优势流行株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流行菌株呈现较严重的耐药性。本研究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禽源沙门氏菌的综合防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在环丙沙星抗生素压力下突变频率及在耐药发展过程中靶位基因突变、外排泵及调控基因表达的差异。选取临床分离的印第安纳型、肠炎型和鼠伤寒型沙门氏菌的敏感菌株,在环丙沙星压力下诱导耐药突变,分别获得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耐药突变株。分别检测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突变株的突变频率、靶位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和外排泵调控基因ramR-ramA突变及外排泵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母株在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存在情况下环丙沙星药物的蓄积浓度,以确定母株是否存在外排泵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环丙沙星压力下,印第安纳型沙门氏菌较肠炎型和鼠伤寒型有更高的突变频率,易获得耐药株;印第安纳血清型菌株耐药性的获得主要是由于靶位基因gyrA发生单突变,协同外排泵外排作用增强而获得高水平耐药;肠炎型沙门氏菌耐药性获得主要是由于靶位基因gyrA发生83和87位双位点突变,并随着gyrB和parC基因的多位点同时突变而获得高水平耐药,耐药性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外排泵作用参与;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在抗生素压力下不易发展成耐药菌,耐药性发生主要是由于靶位基因gyrB发生突变,而伴随parC基因突变及微弱的外排泵作用导致耐药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江苏部分地区未出壳鸡死胚中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试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MLST分型对来自13家种鸡场的2 433个未出壳的鸡死胚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确定分离株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程度和多重耐药性。结果显示:未出壳鸡死胚沙门氏菌感染率为3.00%,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占50.68%(37/73)、肠炎沙门氏菌占41.10%(30/73),同时分离到少量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科特布斯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占4.11%(3/73)、1.40%(1/73)和2.74%(2/73);鸡白痢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科特布斯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对应ST92、ST11、ST15、ST582和ST19型;分离株对萘啶酸、链霉素等耐药率较高,分别达86.30%(63/73)和82.19%(60/73),对头孢他啶、厄他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表现为敏感,且存在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占71.23%(52/73)。结果表明:江苏省部分养鸡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沙门氏菌感染,尤其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情况较为严重,需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广西南宁市猪源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耐药状况及致病力情况,在南宁市某生猪屠宰场随机直接从131头屠宰猪的肠道采集样品,采用鉴别培养基分离,生化鉴定的方法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标准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25种抗生素敏感试验,最后对分离株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从131份屠宰猪的肠道中共分离到沙门氏菌45株,检出率为34.35%;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4株,甲型副伤寒杆菌2株,肠炎沙门氏菌3株。45株分离菌株全部耐药,耐药率高达100%,其中44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占97.78%。45株沙门氏菌中有40株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致病率达88.89%。这表明南宁市的屠宰猪存在一定程度的沙门氏菌污染,并且分离菌株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以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沙门氏菌在猪群中的污染和限制抗生素在养猪过程中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猪肉及猪肉制品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鹅源沙门菌的病原学特性,本研究从一发病雏鹅体内分离到2株细菌,根据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检测及血清学分型结果鉴定,分离菌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与印第安纳沙门菌。药敏试验表明,2个沙门菌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鼠伤寒沙门菌耐3种药物(耐药率16.7%),而印第安纳沙门菌耐12种药物(耐药率66.7%);2个分离株均对头孢曲松钠、呋喃唑酮、多粘菌素B及链霉素表现高度敏感。对分离菌株16S r D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后,与Gen Bank登录的22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分离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与大多数泛嗜性血清型亲缘性较近,而与鸡沙门菌感染密切相关的血清型亲缘性相距较远。本研究为鹅沙门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积累了数据,也为临床防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物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其耐药性.从不同动物病料中分离细菌,以PCR方法鉴定沙门菌,结合玻片凝集法和16S rRNA序列测定确定沙门菌的血清型和分布,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检测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检测分离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8株沙门菌,包括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和阿哥那沙门菌等7种血清型,其中鸡群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为主,肠炎沙门菌次之;水禽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生物被膜测定结果显示51.72%的沙门菌分离株可形成生物被膜,其中83.33%的鼠伤寒沙门菌可形成生物被膜.20种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酰胺类、氯霉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敏感性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对林可霉素耐药,51.72%对4种及其以上抗生素耐药,并出现了1株对所有受试抗生素均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为目前在家禽中分离的优势血清型;同时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的沙门菌将对家禽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带来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理州鸡群沙门氏菌的流行和耐药情况,对15份采自大理州的疑似沙门氏菌感染发病鸡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血清型试验及多重PCR鉴定等确诊为沙门氏菌感染,并通过药敏试验了解分离菌株的耐药状况。结果表明:此次共分离到6株沙门氏菌菌株,其中4株为鸡伤寒沙门氏菌,2株为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同菌株间表现出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多数菌株对强力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多粘菌素B、利福平产生耐药;对新霉素、四环素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13种抗菌药物敏感。为大理州鸡沙门氏菌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市售鲜鸡肉中污染的与临床病鸡感染的沙门菌在血清型与耐药性的差异,对2012-2014年间自南宁市售鲜生鸡肉和同期送检病鸡中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了血清型分析以及耐药性的比较。结果显示,32株鸡肉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广泛,包括有德比、纽兰和阿贡纳沙门菌等16种血清型;39株病鸡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则较为单一,只有鸡白痢、鼠伤寒和鸡伤寒沙门菌3种血清型;两种来源的沙门菌均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及阿莫西林有较高的耐药性;另外,病鸡源性分离株中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89.7%)比鸡肉源性的(56.2%)高。本研究表明,南宁市售鲜生鸡肉与病鸡中的沙门菌分离株在血清型来源上完全不同,提示市售鸡肉中污染的食源性沙门菌并非来自饲养阶段的患病鸡;病鸡源性沙门菌的耐药情况较鸡肉源性沙门菌的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江苏镇江丹阳某养殖户送检3羽病死鹅,无菌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此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无色菌落且细菌生长良好;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等大多数糖类,不能发酵乳糖、蔗糖、阿拉伯糖和山梨醇,生化特点符合沙门氏菌特性。分离菌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同时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该分离菌株的药敏结果表明:对链霉素、氯霉素、罗美沙星、萘啶酸等药物多重耐药,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鹅源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试验从病料中分离出菌株后采用生化试验、亲膜蛋白基因invA的PCR扩增、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对分离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7株菌株均为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这些分离株能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等,符合沙门氏杆菌生化特性;亲膜蛋白基因invA的PCR扩增得到大小为330 bp的目的条带;血清型鉴定显示,分离株血清型符合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的血清型。药敏试验显示,82.35%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敏感,64.71%的菌株对卡那霉素敏感,64.70%的菌株对诺氟沙星敏感,58.82%的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52.94%的菌株对新霉素敏感;64.71%的菌株对多西环素耐药,58.82%的菌株对链霉素耐药,35.29%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29.41%的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有11株分离株至少对2类抗生素耐药,其中7株分离株对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耐药。说明分离自鹅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且出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