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犬新孢子虫是牛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查清尼勒克县规模化养殖的牛群出现流产的原因,本文应用PCR检测方法,以新孢子虫NC5为诊断靶基因,对采自流产多发地—某乡8个养殖户的共计260份牛全血DNA进行诊断,并测序。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231bp目的片段,新孢子虫病总感染率为5.0%;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本株与Genbank上传的瑞士株(登录号:X84238)、英国株(登录号:DQ07766)亲缘关系较近,置信度达97%,说明新孢子虫病是导致牛群发生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调查结果不仅为该地区的养牛业新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有利于当地兽医工作者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防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宠物犬和牧场内家犬的犬新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以新孢子虫Nc GRA2t为诊断抗原,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采自吉林省延边地区部分宠物医院的23份宠物犬血清和牧场内家犬的4份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宠物犬的犬血清感染率为0%,牧场内家犬的感染率为75%。牧场内家犬的新孢子虫病感染率较高,牧场内饲养牛存在感染新孢子虫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毕氏肠微孢子虫在云南部分地区荷斯坦牛中的感染以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本实验从云南大理、昆明、曲靖和楚雄等牛养殖集中地区总共9个养殖场采集荷斯坦牛粪便样品547份,采用套式PCR结合测序检测并分析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4.57%(25/547);各地区的感染率为0~10.53%,其中昆明地区养殖场感染率最高,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显著(P=0.025<0.05)。断奶前犊牛感染率为6.32%(23/364),高于其他月龄牛的感染率,但各月龄牛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2>0.05)。公牛感染率为7.84%(8/102)高于母牛3.82%(17/445),性别间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79>0.05)。进一步通过对样品扩增产物测序分析后鉴定其基因型,结果显示本研究共鉴定出5个基因型,I、J、BEB4为3个已知的基因型和YNY1、YNY2 2个新拟定的基因型,其中BEB4为优势基因型。在不同地区中,大理检出4种基因型(BEB4、I、YNN1、YNN2),昆明仅检出基因型BEB4,曲靖仅检出基因型J,大理地区基因型分布较为多样;在0...  相似文献   

4.
吉林株犬新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疑似感染犬新孢子虫而流产的牛胎儿脑组织接种于Vero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同时感染长爪沙鼠进行动物试验.提取牛流产胎儿脑组织DNA、沙鼠脑组织DNA、细胞培养虫体DNA,用犬新孢子虫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PCR扩增出了1条约为681 bp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出的特异性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犬新孢子虫NcSAG1基因(AF113004)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4%.结果表明,在吉林省牛流产胎儿脑组织中分离出犬新孢子虫.  相似文献   

5.
犬新孢子虫是一种细胞内原生动物寄生虫,可导致包括绵羊和山羊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流产和新生胎儿死亡。本研究为了预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黑头羊中犬新孢子虫的流行情况,采集了8 个乡镇的165 份血样,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犬新孢子虫Nc5基因片段,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165 只黑头羊中有13 只(7.9%)检测到犬新孢子虫阳性;年龄、流产史、饲养犬只与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2 岁以上的母羊感染率最高,有流产史的母羊,新孢子虫感染率较高。饲养场地周边犬的存在对感染率也有所影响,有饲养犬的羊群感染率11.4%,高于未饲养犬的羊群。将Nc5 基因的部分序列与GenBank 上传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同源性为92%~100%。本研究是首次对和静县黑头羊犬新孢子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为犬新孢子虫病防控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对减少畜牧业的经济损失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牛新孢子虫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新孢子虫感染是导致妊娠母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快速地诊断是有目的治疗该病的前提。本研究根据已知的犬新孢子虫种属特异性基因片段Nc-5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犬新孢子虫的PCR技术。利用本方法可以从感染牛胎儿的脑脊液及实质脏器中扩增出1条大小为350bp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在吉林省延边龙井地区的应用检测结果表明,流产牛胎儿中新孢子虫感染率为17%(15/90)。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快速、灵敏、特异性高,可以用于牛和其它动物新孢子虫病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88-1793
采集了青海省和陕西省部分地区共计450份藏香猪新鲜粪便样品,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的巢式PCR检测样品中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18份样品感染了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48.4%(218/450);青海省所调查藏香猪的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为65.8%(154/234),显著高于陕西省的感染率29.6%(64/216)(P0.001);4个年龄段间藏香猪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01),其中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92.7%),而成年猪感染率最低(9.2%)。序列分析发现,藏香猪存在5个SSU rRNA基因型(Type 1~Type 5),其中Type 1为优势基因型。对218份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发现,分别有59,26,9和99份样品在MS1、MS3、MS4和MS7基因位点成功扩增,呈现18,4,4和4种单倍型,基于MS1、MS3和MS4等3个基因位点共形成6种多位点基因型(multi-locus genotypes,MLGs)。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新疆褐牛隐孢子虫病流行情况,从该地区的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4个养殖场采集356份粪便样品,提取基因组DNA,以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为靶基因,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阳性样品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有1个养殖场的新疆褐牛发现隐孢子虫感染,总的感染率为3.37%,其中伊宁市褐牛的感染率为4.10%,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褐牛的感染率为2.48%;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存在2种隐孢子虫感染,分别为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和瑞氏隐孢子虫(C.ryanae),其中C.andersoni是优势种(91.67%);成年牛的感染率最高(5.59%),而断奶前犊牛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冬季感染率(5.68%)显著高于春季(1.11%)(P<0.05)。本研究首次对伊犁河谷区域新疆褐牛感染的隐孢子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发现褐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率显著低于我国其他品种牛的感染率。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新疆褐牛隐孢子虫的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Nc-5基因的新孢子虫病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犬新孢子虫Nc-5基因序列(AF061249),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牛源犬新孢子虫吉林株DNA为模板建立了PCR诊断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方法扩增片段大小为608 bp,克隆基因测得序列与美国株(AF061249)同源性为99%;该方法扩增不出弓形虫、牛瑟氏泰勒虫等基因片段;扩增样本DNA含量为26.5 fg,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用建立的PCR方法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进行比较,其阳性符合率达100%。说明建立的PCR诊断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等优点,完全适用于新孢子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评价感染犬新孢子虫奶牛流产后的繁殖性能。在92头流产奶牛中,有68头牛为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有24头为阴性。只给每天产奶量在25kg以上的流产后发情牛输精,在流产的30d中,当发情第一次输精时检查子宫复旧正常。在92头流产奶牛中,有73头(79.3%)妊娠,这其中有57头(83.8%)是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有16头(66.7%)为阴性。经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妊娠天数及泌乳次数在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和阴性牛间没有差异,而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牛从流产到第一次人工授精的间隔时间、妊娠所需的授精次数,以及从流产到下一次妊娠的间隔时间都显著低于血清阴性牛(P0.0001)。经Log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牛群、泌乳次数、流产时的妊娠天数,以及从流产到人工授精所需时间对牛群没有显著影响。据优势比分析,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牛在流产后第一次人工授精妊娠的几率是血清阴性牛的6.22倍。在流产30d内对53头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牛(78%)授精,有26头(49%)妊娠,而仅1个血清阴性牛(4.2%)在30d内待授精,并且第一次授精后仍未孕。这些结果表明,感染犬新孢子虫的奶牛流产后一个月内可以授精,并有很高的生育率。建议早期检查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流产奶牛子宫复旧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徐州地区家鼠犬新孢子虫的流行情况,从徐州不同地区采集家鼠脑组织样本,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其总DNA,运用基特异PCR检测徐州家鼠犬新孢子虫感染情况,并将PCR阳性样本进行测序验证。共检测123份脑组织样本,41份为犬新孢子虫阳性,经测序验证均为犬新孢子虫的特异性序列,阳性率为33.3%(41/123),其中,小家鼠阳性率为42.4%(14/33),大家鼠阳性率为30%(27/90)。本研究首次报道我国家鼠犬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表明家鼠作为重要的中间宿主之一,在犬新孢子虫流行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犬新孢子虫Nc-GFP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Vero细胞培养的犬新孢子虫速殖子,腹腔接种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情况,脱颈处死濒死期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脑组织,接种Vero细胞进行连续培养,并提取脑组织DNA进行NcMAG1基因的PCR鉴定。结果显示:BALB/c小鼠接种犬新孢子虫Nc-GFP株速殖子后,先后出现被毛逆立、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小鼠脑组织接种Vero细胞14 d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的犬新孢子虫Nc-GFP株速殖子和包囊;小鼠脑组织经NcMAG1基因的PCR检测,扩增出1 047 bp的目的基因条带,经测序与GenBank中发表的NcMAG1(EF580924.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本试验成功地从BALB/c小鼠脑组织中分离出了犬新孢子虫Nc-GFP株,为Nc-GFP株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从怒江州的鸠门当、古泉村、亚左洛村、茨开镇、独龙江乡分四个季度(春、夏、秋、冬)采集独龙牛粪便样本1129份,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所调查地区独龙牛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68%(19/1129);各地点之间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以独龙江乡感染率最高;4个季度中夏季感染率最高3.26%(9/276),春、秋和冬感染率分别为1.10%(3/272)、1.28%(4/312)和1.12%(3/269),但差异不显著(P>0.05)。序列分析发现,在19个阳性样本中成功鉴定出4种已知基因型(EbpC、BEB4、CHN3和CHN4)及2种新基因型(YNNJ1和YNNJ2),丰富了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数据。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得6种基因型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提示怒江州独龙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存在人兽互传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新疆各地区牛新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试验应用地方虫株重组蛋白NcSRS2t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rELISA方法,对新疆16个地区41个牛场1 613份牛(包括牦牛)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所采集的1 613份血清中检出阳性血清212份(应用美国IDEXX公司等的商品化试剂盒进行了验证);其中具有流产史的奶牛新孢子虫病感染率为20.4%;不同地区的感染率为4.0%~41.0%,平均感染率为13.1%。说明新疆地区的牛类动物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新孢子虫,应该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新疆南疆牛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从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南疆某牛场牛粪中的隐孢子虫卵囊DNA为模板,根据隐孢子虫18S rR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巢式PCR方法鉴定了自然感染的新疆南疆牛源隐孢子虫,并对扩增出的目的片段进行了测序、同源性分析,并运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检测材料能够扩增出目的片段;新疆南疆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的18S rRNA与广州微小隐孢子虫的同源性达100%,种系发育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与宁夏、河南、黑龙江等地微小隐孢子虫的同源性达99%。说明新疆南疆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在种属上为微小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56-2363
通过了解新疆伊犁地区不同县市包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重点县家畜感染包虫的基因型,为调整或完善现有的防控措施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在新疆伊犁地区10个县市的定点屠宰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牛、羊肝/肺包虫感染情况;对采集的犬粪便样品采用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抗体夹心ELISA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在2个重点县(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定点屠宰场收集病变明显的牛、羊肝/肺包囊,通过PCR扩增,分析样品基因型。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8年伊犁地区10个县市牛肝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8.53%(241/1 155)和15.14%(154/1 017),牛肺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3.68%(158/1 155)和11.26%(137/1 217);羊肝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20.41%(565/2 768)和20.46%(414/2 023),羊肺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6.54%(442/2 672)和13.59%(275/2 023);犬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总阳性率分别为26.89%(434/1 614)和17.18%(101/588)。2年中羊的感染率均高于牛,2018年牛羊包虫病总感染率比2016年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犬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总阳性率下降明显,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县市牛/羊和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重点县采集的18份包囊样品,NADH1基因和Cox1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为细粒棘球绦虫G1型。2016年和2018年伊犁地区家畜包虫和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且存在犬与牛/羊之间循环的传播链,提示该地区包虫病防控工作仍需改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陕西部分地区秦川牛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陕西部分地区秦川牛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及其种类分布,本试验从杨凌和宝鸡3个秦川牛场采集了113份3~6月龄的犊牛粪便样品,基于隐孢子虫18SrRNA基因位点对其进行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6.8%(19/113),各养殖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种类鉴定发现了3种隐孢子虫,分别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瑞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ryanae)和牛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ovis),其中安氏隐孢子虫为优势虫种,广泛分布于各个养殖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秦川牛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比较普遍,且种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牛和羊心肌住肉孢子虫包囊病理组织学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PCR技术,调查分析牛和羊心肌(黄牛405份,绵羊311份)食源性住肉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和感染强度。结果发现,黄牛住肉孢子虫感染率为49.38%(200/405,95%CI=44.54~54.23),感染密度为5.17~8.73个/cm2,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2.48%(101/311,95%CI=27.51~37.87),感染密度为7.06~32.02个/cm2。其中黄牛住肉孢子虫薄壁包囊占88.00%,厚壁包囊2.00%,混合感染10.00%,而绵羊住肉孢子虫薄壁包囊、厚壁包囊、混合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8.61%,31.68%,29.71%。牛、羊心肌消化液成功扩增出DNA长度为350bp的牛住肉孢子虫基因片段、羊住肉孢子虫600bp的基因片段,进而验证形态学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和PCR结果显示,牛和羊心肌中分别存在住肉孢子虫S.cruzi、S.hominis和S.arieticanis、S.tenella,均对牛羊存在致病性,并且危害肉品质量安全。该研究为防控牛羊住肉孢子虫病,牛、羊肉品的安全监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原地区牛、羊心肌住肉孢子虫病流行情况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调查乌鲁木齐市部分宠物犬犬新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应用新孢子虫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新农大动物医院、自治区畜科院动物医院、乌鲁木齐市宠美康动物医院等3家动物医院的共29份犬血清,结果显示5份犬血清呈临床阳性,感染率为17%,说明在乌鲁木齐市的家养宠物犬中存在新孢子虫病感染。因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该病对畜牧业的危害较严重,并且犬新孢子虫是否感染人类,目前尚无定论,但国外曾有人感染犬新孢子虫病的报道[1],所以更加重视犬新孢子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洛阳地区引起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于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收集该地区6个奶牛场(或小区)共42头新鲜流产胎牛,及其母体的血液、阴道分泌物和鼻腔分泌物,计为42例样本,采用PCR或RT-PCR方法对所采集样本进行新孢子虫、弓形虫、胎儿三毛滴虫、布鲁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6种常见流产病原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本总感染率为42.9%(18/42),其中新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40.5%(17/42);:IBRV次之,为11.9%(5/42);胎儿三毛滴虫、布鲁菌、弓形虫和BVDV感染率分别为2.4%、2.4%、2.4%和0。14.3%(6/42)的被检样本存在混合感染,其中以新孢子虫十IBRV混合感染为主(50%,3/6)。结合被检流产奶牛的临床特征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推断新孢子虫是导致该地区奶牛流产的最主要病原,本研究结果将为该地区有效防控奶牛流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