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并参考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对从安宁河流域分离的37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中监所提供的C48-1株菌进行了血清学鉴定。37株菌中,鸭源32株,鹅源4株,鸡源1株。鉴定结果表明,有37株为荚膜A群菌,占97.4%,其中A∶5型34株,占89.5%,A∶2型3株,占7.9%;1株为荚膜B群菌,占2.6%。少部分菌株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2.
对鹅源腺病毒株Y81G4基因组两则末端序列测定和比较,鉴定其其ITR区。Y81G4株ITR全长为125bp,远长于其它禽1、2、3群腺病毒ITR长度。在Y18G4株ITR中有一些腺病毒ITR序列特征:(1)S’-C(A/T)(A/T)NTCAT-现毒典型起始序列;(2)9~13bp存在腺病毒科共的(A/T)T(A/T)ATA保守序列;(3)在ITR区37~42bp出现的GNGGCG保守序列;(4)  相似文献   

3.
采用腹腔的接种1次脾内注射禽呼肠孤病毒(ARV)蛋白免疫小鼠,经3次融合后,共筛选8株分泌抗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这8株McAb均可与ARVS1133株,FDO株发生反应,而与IBDV,MDV,EDS-76病毒不发生反应,经亚类鉴定,AE7,AF8,BD1,DH10,EE5为IgG1;AD6,CG4为IgC2a,AG7为IgG2b。腹水效价在10^3~10^5之间。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何宏虎,张森瑞,李茂祥,王瑞久(天津市禽病诊断中心天津300402)王永山(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从天津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中分离到IBD野毒TP株,简报如下。1材料无菌采取疑似IBD病鸡的法...  相似文献   

5.
H_(91-1)和Y_(81)G_4两株禽腺病毒人工感染鸡血清和卵黄抗体变化的检测朱国强,王永坤,王东华,张彪,郭进荣,金建(扬州大学农学院牧医系,江苏225001)一、材料(一)种毒AVI27株由澳大利亚引进:H_91-1毒株是1991年从海安发病鸡中...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病毒血清中和实验,分别对11个禽传 性支气管为为病毒分离毒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其中3株为Mass型,2株为Ark型,2株为Ark/Mass混合弄其余4株为不可分类型或未知型。  相似文献   

7.
不同血清型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部分特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国外已报道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已存在21个血清型(1~21)[1,2,3]。我国也已发现多个血清型RA,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菌株,除1型和2型被明确外,其它血清型未能指定编号,但被分成几类,并暂时命名为CAU3、CAU4和CAU5型,以便与1型和2型相区别;另外还有少量分离株不属于1、2、CAU3、CAU4、CAU5型[4]。为使血清型命名标准化,本试验以1~19型鸭疫里氏杆菌参考菌株为标准,采用本菌分型的常用方法,对国内分离株进行了研究,并…  相似文献   

8.
在对EDS76-NE4株病毒进行血清学鉴定之后,于鸭胚(DE)、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ECL)上适应培养。结果表明,EDS76-NE4株病毒为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该病毒能在DE、DEF、CEL上增殖,在DE上增殖,尿囊液的血凝价(HA)可达1:20480-1:327680倍。  相似文献   

9.
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株(血清型为5∶A)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NTG)处理,从3000多个克隆中筛选出9株链霉素依赖性基因缺陷型菌株(Cstd株),经20代连续回复突变测定,除1株外,其余8株表型稳定。将8株Cstd株用小鼠做毒力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0.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 ̄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 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  相似文献   

11.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粗提的EDS-76病毒(NE-4株)作为抗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采用间接ELISA和HI进行双重筛选,共检出25个阳性孔,阳性率为14.88%。对其中的11个阳性值较高的孔进行3次克隆,最后获得的11株杂交瘤细胞,经长期体外培养和冻存后复苏仍能稳定地分泌抗体;ELISA阻断试验和与其他病毒的交叉试验证明,其分泌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经鉴定,11株McAb均为IgG,均无免疫沉淀特性,腹水和细胞培养上清的ELISA效价分别为1:3200~1:51200和1:128~1:2048。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0~112,平均92。尤为重要的是,11株杂交瘤细胞中有4株分泌抗EDS-76病毒血凝素决定簇的中和单抗,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的HI价分别为210~2 ̄(12)和2 ̄(22)~2 ̄(24),腹水的中和效价为1:1280~1:5120。  相似文献   

12.
微孔蛋白是禽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因子和保护性抗原。本文用电洗脱法获得禽源大肠地面氏菌O78-g分离株的两种微孔蛋白(porinl和proin2)以皮内多点法免疫家兔,4周后强免疫一次,采血测得ELISA效价分别达1:12800和1:6400。在琼扩反应中porin2免疫兔血清与变性的外膜蛋白(OMPs)间出现了沉淀线,琼扩效价为1:2,该血清与未变性的OMPs间无反应;porinl免疫兔血清与任一  相似文献   

1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基本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将多杀性巴氏杆菌(P.m.)C48-1株(Heddleston1型;Carter分型5:A)灭活后全菌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0骨髓瘤细胞在PEG1000作用下融合。用全菌包被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获得了23株能稳定分泌抗P.m.1型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培养2个月和冻存3个月后复苏培养,均能稳定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23株腹水ELISA效价分别从10-3—10-11,无免疫沉淀性,也无凝集性。Ig类型鉴定表明,3株属于IgM,20株属于IgG。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23株单抗只与P.m.1型起反应,而不与P.m.3、4、16型起反应,也不与禽类易感的鸡白痢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李氏杆菌起反应,具有型的特异性。用IC8H9腹水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检定P.m.1型菌株,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也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4.
禽霍乱基因缺陷菌株双型联合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株(血清型为5∶A)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NTG)处理,从3000多个克隆中筛选出9株链霉素依赖性基因缺陷型菌株(Cstd株),经20代连续回复突变测定,除1株外,其余8株表型稳定。将8株Cstd株用小鼠做毒力比较试验,其中5株加注链霉素表现毒力,不加注链霉素则不表现毒力;用小鼠做免疫力测定,其中Cstd-1和Cstd-7能保护10个最小致死量(MLD)同型强毒菌的攻击。将Cstd-1株与另一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株(血清型为8∶A)的链霉素依赖型菌株Pstd-6混合,用小鼠做双型联合免疫试验,结果小鼠能抵抗C48-1和P1059两株强毒菌混合培养物10个MLD的攻击,保护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禽腺病毒(FAV)在禽类中广泛分布,现有知识大多来源于由12个血清型(FAV1-12)组成的Ⅰ群鸡腺病毒。McFeran等(1976)首次报道了鸽的腺病毒,两个分离株被鉴定为FAV血清型8。以后的几篇报道表明腺病毒很可能与幼鸽的包涵体肝炎有关。最近有...  相似文献   

16.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8:A型)和C48.1(5:A)对营养的需要较高,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不良,相比之下,C48-1比P1059生长更差,但在胰蛋白胨肉汤和加5mL/L血清的普通培养基中两株菌均生长丰盛;两株菌的生长曲线显示,C48-1在对数生长期的繁殖速度较快,最高菌数略低,但衰落期细胞死亡速度较慢;对培养基中NaCl含量的要求,C48-1为0~2.7%,P1059为0.9%~2.1%;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鉴别禽衣阿华支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衣阿华支原体(MI)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跨幅为299bp的引物,用这对引物对4禽株衣阿华支原体标准菌株和6种其它禽病病原体进行PCR扩增,结果4禽株衣阿华支原体菌株均得到3片段大小与预期设计相一致的299bp的PC白话 增产物,而其它6种禽病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则均生,该PCR能检出1pg的衣阿华支原体的DNA模板。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英国康普顿动物保健研究所(InstituteforAnimalHealthatCompton)的研究人员从肉用型种鸡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禽淋巴白血病病毒(ALV)。根据病毒外层囊膜(核衣壳)的特性(包括刺激感染宿主产生亚群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新发现的亚群病毒囊膜的特性既不同于已知的5种鸡ALV亚群(A~E),也不同于从观赏鸟中分离到的4种亚群(F~I)的ALV,因而将之定位于ALV-J亚群。有5株分离物已被鉴定为ALV—J,其中称之为HPRS—103的毒株被用作进一步的研究。现已证实,ALV…  相似文献   

19.
禽肺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禽肺病毒(APV)于1978年首次发现于南非,可引起火鸡鼻气管炎和鸡肿头综合症,至今未见其在中国存在的报道。我们从黑龙江省某肉种鸡场患肿头综合症的鸡中分离到了1株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分离株缺乏血凝活性,具有典型的副粘病毒形态特征,可诱导特异性抗APV抗体的产生。因此可认定该病毒为1个APV分离株(命名为APV/Chicken/China/1/98)。  相似文献   

20.
1996年4月,从一个家庭鸡群的1只死亡肉鸡呼吸道(肺和气管)中分离到禽副粘病毒1型(APMV-1)新城疫病毒(APMV-196/89VB)。作者介绍了该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和在口服接种1日龄SPF鸡所见到的组织学病变。对分离出的血凝因子,用可以抑制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