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化学物质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10-3mol/L的KCl对第12和13天幼虫的变态均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对第14和16天幼虫的变态却有明显持续的诱导作用,变态率分别提高22.98%和37.5%。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和GABA的诱导作用规律基本相似,即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均为负值,而对第14天幼虫的诱导作用较显著。茶碱和咖啡因作为影响细胞内cAMP的物质,其诱导作用规律与神经递质有所不同,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几种化学物质对西施舌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如承 《水产学报》2006,30(5):597-602
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 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 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 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 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 Ca2+最适宜浓度为20 mmol·L-1时,附着率、变态率及成活率分别为86.1%、42.8%和87.4%。以上4种化合物最适宜浓度诱导作用时,西施舌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还对Ca2+在西施舌大规模人工育苗中的诱导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浓度的5-羟色胺(5-HT)溶液诱导刺参幼虫附着变态,处理不同时间后,计算附着变态率。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0.001、0.01、0.1和1mmol/L的5-HT溶液诱导刺参幼虫12和24小时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刺参幼虫附着变态率。以浓度为0.1mmol/L的5-HT溶液诱导刺参幼虫24小时效果最好,附着变态率提高12.8%。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157×10~8粒,幼虫变态附着率为53.3%;再经约33 d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壳长916.17μm的皱肋文蛤稚贝8.986×10~8粒,育苗成活率为31.6%,平均单位出苗量为249.6×10~4粒/m~2。  相似文献   

5.
欧俊新 《齐鲁渔业》2002,19(12):31-32
对分别取自海区和虾塘的亲贝,用多种方法催产并在盐度为25.5-27.5的砂滤海水培育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用虾塘的亲贝,进行常温阴干+循环水刺激,能达到产卵的目的。每公斤亲贝获受精卵0.48亿粒,孵化率88.82%,浮游期幼虫日增长11.6-19.2μm,整个变态率达58.0%。  相似文献   

6.
1996年8~9月间在室内用8种化学诱导物对泥蚶变态前期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实验。结果表明,8种药物对泥蚶幼虫的变态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3-HT、EPI和NE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极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广;KCl和Ala的诱导作用较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窄;而Try、CABA和Ach只有某些浓度组的诱导效果明显,诱导效率对浓度的信赖性较强。从诱导物浓度来看,10-4mol/L的Ala、GABA和10-5mol/L的EPI诱导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均提高12%以上。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表明,处理时间的长短与幼虫的变态率无一致的相关性关系,因药而异;总的来看,处理时间不超过8h的诱导效果较好,时间过长诱导率降低(GABA除外)。其中,用10-5mol/L的Ala处理1~4h或10-5mol/L的EPI处理4h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均提高25%以上。8种药物中,只有Try表现出对幼虫明显的毒性影响,Try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幼虫的死亡率越高,用10-4mol/L的Try处理幼虫3h,死亡率达89%。  相似文献   

7.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 h 30 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40.40±0.81)μm、(61.83±1.60)μm、(296.00±15.44)μm、(368.00±8.47)μm、(531.67±10.85)μm。浮游期间(0~4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在0~39日龄,幼虫存活率(72.36±1.85)%以上,39~42日龄出现大量死亡,42日龄存活率仅为(25.6±0.86)%。变态期间(42~52日龄),幼虫生长更加缓慢,平均日增长仅为(2.93±0.84)μm,匍匐幼虫经8~10 d完成变态,变态率为(68.57±4.30)%。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壳长平均日增长分别为(20.83±4.90)μm、(90.94±12.85)μm,存活率分别为(92.60±3.68)%、(80.34±4.62)%。在以泥砂(泥砂比3∶2)为附着基或无附着基的情况下,采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pH对紫彩血蛤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pH对紫彩血蛤(Nutaliaolivacea)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有影响,pH6.44~9.51时培养幼虫均能得到变态的稚贝,说明pH对幼虫变态率影响较小,但对幼虫存活率影响较大;pH8.00~8.47时,存活率较高,为91.0%以上,高于或低于此pH范围,其存活率呈下降趋势;pH9.51时最低,仅为34.0%。低pH组在培养早期幼虫出现畸形,死亡较多,而高pH组则在培养后期死亡较多  相似文献   

9.
pH对西施舌受精卵与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pH对西施舌(Coelornactra antiquata)受精卵的孵化与面盘幼虫生长发育及附着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西施舌受精卵孵化成担轮幼虫的最适pH为7.0~8.5;从担轮幼虫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的最适pH为7.5~8.5。在pH8.0~8.2面盘幼虫生长较快,日平均壳长增长15.0~16.5μm。在水温26.4±0.45℃,盐度25.50,pH8.0—8.2的条件下,平均壳长196μm的西施舌壳顶面盘幼虫经72h培育,幼虫附着变态率为51.66%~53.00%。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室内工厂化育苗设施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进行人工催产,幼虫培育,盐度调控,育苗中后期直接投喂土池中天然藻类,减轻藻类培育负担,同步进行多批次苗种生产,大幅度增加了产量.2011年规模化苗种培育孵化率62.2% ~ 70.7%,附着率52.2% ~77.1%,幼虫成活率30.8%~ 60.2%,幼虫增重率为99.85%~99.96%,3个月内共催产915 kg种蛏,培育优质蛏苗约40亿粒.  相似文献   

12.
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养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从美国引进的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养殖试验情况。经42天孵化,发眼卵的孵化率为81.85%,仔鱼至上浮稚鱼成活率为96.8%,稚鱼成活率为80%。  相似文献   

13.
丁Gui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摄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凌去非 《水产学报》2003,27(1):43-48
对丁Gui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在开口摄食之前的发育、生长以及不可逆点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丁Gui受精卵在水温21.5℃时,胚胎发育时间约为52h;(2)仔鱼在孵出后第7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第9天达100%,第12天降到50%,进入不可逆点;(3)仔鱼对卵黄囊的日净消耗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出膜后第1天,体长最大增长率出现的在出膜后的第2天;(4)仔全出膜后第8天,卵黄囊全部吸收,同时,饥饿期仔鱼开始出现负生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盐度、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孵化率都在89%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35,孵化率都降低。盐度对孵化时间有一定影响,盐度高于35或者低于15条件下孵化时间都延长。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7℃,孵化率都在77%以上,最适温度范围为23~25℃,孵化率达89%以上,低于19℃或者高于27℃时孵化率降低且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条石鲷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阈温度)为10.06℃,有效积温值为405.3℃·h。对胚胎发育的Q10值进行了计算。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8日龄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第6天,饥饿对初孵仔鱼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人工孵化的杂交鳢初孵仔鱼,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其饥饿试验并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杂交鳢仔鱼孵化后第2天开始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此时卵黄囊缩小至原来的1/2,与油球一同继续被仔鱼吸收;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混合营养期为5d。杂交鳢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孵化后第6天,此时卵黄囊已吸收完全,油球有残留。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的50%时,仔鱼进入不可逆期,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第7~8天。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11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45、50]下,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eidus)胚胎的沉浮情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并测定了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胚胎在海水盐度为30及以上时100%漂浮;盐度为25时,95%漂浮,5%悬浮;盐度为20时95%悬浮,5%沉底;盐度为15时95%沉底,5%悬浮;盐度为10及以下时100%沉底。在水温18~20℃的条件下,棘头梅童鱼胚胎在盐度5~40范围内经28~32 h能孵化出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棘头梅童鱼胚胎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孵化最适盐度范围在20~30之间。(2)在可孵出鱼苗盐度范围(5~40)内,棘头梅童鱼仔鱼SAI值为(1.80±0.03)~(11.85±0.02),与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仔鱼生存的适宜生长盐度为10~30,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线海水培育、充气海水培育、流水孵化培育、流水孵化培育中试4种不同方法进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虫孵化培育,并与常规孵化技术对照,结果表明:紫外线海水孵化培育组幼虫48h面盘与壳分离死亡;充气流水培育组幼虫发育畸形;48h下沉死亡;流水培育组幼早孵化率为69.7%,流水培育中试组幼虫孵化率达75.8%。而对照组孵化率仅为23.5%。流水孵化培育不仅提高了孵化率,而且稳定性较高,同时节省大量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water exchange rate on the larvae of gilthead sea bream, Sparus aurata, from hatching to metamorphosis, 60–70 days later, were tested. Survival, growth rate and condition factor were determined with photoperiods of 12 and 24 h, and water exchange rates of 0 and 25%/day.Continuous light supported the highest mean survival (3.25%), with a maximum of 7.8% from hatching to metamorphosis. Growth rate in dry weight was best under continuous light in a water system with no exchange, up to 20 days post-hatching. Highest growth rates of larvae 40–60 days old were obtained in tanks with 25% of their water exchanged daily, along with a 12-h photoperiod. Condition factor was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larval age. For the first 30 days after hatching, condition factor was affected by photoperiod and was highest for larvae exposed to continuous light.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白斑狗鱼(Esox lucius)同一家系人工授精孵化的仔鱼为研究对象,用经浓度为20 mg/L 17α-甲基睾丸酮(17α-MT)浸泡的饵料分别在仔鱼生长的不同时期(出膜10、20、30、40 d)投喂,持续投喂30 d,待仔鱼培育至7月龄将其解剖取出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投喂17α-MT对其有显著致死效应;在10d喂药组出现较高的雄性率(40.8%),其它3个试验组雄性率相对较低,而对照组雄性率仅为26.3%,由此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转雄的时间节点在出膜10~20 d。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白斑狗鱼性腺分化在稚鱼阶段存在精巢组织与卵巢组织共存现象,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特征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方式可能是未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相似文献   

20.
脊尾白虾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取杭州湾捕得的脊尾白虾抱卵虾,放在小型水泥池中孵化释放,有效孵化率约70%,孵化的幼体,前期用硅藻和鸡蛋黄作开口饵料,中后期用卤虫幼体和鸡蛋黄,仔虾成活率可达61%。试验表明,繁育季节选择在5月份以后,水温25℃左右为好,在此条件下约需15d出苗,每千克亲虾平均可育出12.3万尾仔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